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如來藏是妄心七識之俱有依 (shared bases; co-existent supportive bases; saha-bhūtāśraya; sahabhv-āśraya)


Part A.

我們學佛的正知見在前面幾集當中,已經為各位菩薩舉出經教之中 佛陀以及諸大菩薩的開示,說明了:佛菩提道的修學,首重在開悟,也就是要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藏也是中國禪宗證悟的標的。而在經典當中,佛陀並且已經明白的表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以下我們將約略的來說明: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幾個特有的體性。

首先我們要來說明的就是說,如來藏祂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所謂妄心當然就表示說它是虛妄的心,怎麼說是虛妄呢?就是說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心。首先我們要說明:一切的眾生都總有八個識,所謂眾生的心識呢,總共有八個,稱為「八識心王」。這個八識心王都各有祂不同的功能體性。

首先第一個是前五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眼識祂能夠見色、耳識祂能夠聞聲、鼻識能夠嗅香、舌識能夠嚐味、身識就能夠覺知觸塵。也就是說這個五識能夠了別五塵,可是祂所了別的五塵,只是了別五塵的粗相。

第二個部分就是第六識,也就是意識。意識祂能夠作思考、能夠分別,並且祂能夠了別五塵的粗相、細相,也能夠了別法塵。一般我們所常聽到的人家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心」,不管是在有語言文字的這個妄念之下,或者是說離開了語言文字的妄念,這都是第六識意識的境界;另外像男女淫慾當中,離開語言文字的那個靈知心,祂本質上也是意識。

第三個部分就是第七識 —— 末那識,在阿含裏面稱祂為意根。祂具有思量、作主、作決定的這個功能,也就是祂會時時作主,處處作主 —— 那作主呢 —— 就是因為祂不斷在思量。另外這個第七識這個末那識,祂對於六塵的境界也是有所了別,可是祂的了別非常的粗劣,只有在有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動上面去作了別。

第四個部分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祂在凡夫位以及在解脫道的有學位當中呢,稱祂為阿賴耶識;如果說修學到無學位了,也就是說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那就改稱為異熟識;乃至於菩薩修學證到了極果,也就是到達了佛地的時候,又改名為無垢識,也稱為真如。那麼不管這些名稱怎麼樣的改變,可是都是只有改變名稱而已,祂的本體仍然是同一個。

這第八識祂是前七識的所依,祂是萬法的根源,祂不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 ——也就是說祂不同於前七識,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可是祂並不是沒有分別,祂的了別性不是在六塵諸法上面作了別。

我們這邊要稍微說明一下:就是說,我們的前七識祂都是變異生滅的,都是前後轉易的,所以這七識又稱為轉識,也就稱為七轉識。佛法當中有所謂的五無心位,它是指眾生處在五種沒有意識以及前五識等這見聞覺知狀態的那個境界。這五位就是:「眠熟」,熟睡了而不做夢的時候;「悶絕」,昏迷、悶絕了的時候;還有「正死位」、「無想定」以及「滅盡定」。意識在這五位當中必定會斷滅,那意識滅了,前五識也就不再現起了。我們以大家都能夠現前體驗的境界來講,像眠熟,也就是熟睡當中而不做夢的那個境界,熟睡了不做夢,結果一覺到天亮,這個當中可能經過了五六個鐘頭、七八個鐘頭,你有知覺嗎?沒有!那就是因為意識、前五識都斷了。還有像悶絕,發生了車禍,這個人被救護車送到急診室,急診室的醫生第一句話一定會問「有沒有意識?」就是表示說,他因為車禍撞擊,然後昏迷,意識斷了。那麼經過醫生急救之後,他恢復了,意識又回復了;可是這個中間也許已經經過了幾個小時,乃至於經過了幾天,但是他完全沒有覺知,這個就是因為他意識斷了,前五識也都斷了。

至於這個意根末那識,祂雖然不會在五無心位當中會斷滅,但是我們修學佛法,如果是修學解脫道的話,親證了解脫果,捨報就會進入無餘涅槃,那進入無餘涅槃當中,這個意根也是會斷的。所以說前七識都是生滅的,都是會斷的心識。

另外大家都知道,影片是由膠卷拍攝錄製而成的。這個影片的膠卷,它其實是由一格一格的底片,分別去攝錄了非常細微的那個景物的差別變化。然後,播放的時候前後連結,就能夠讓觀眾看出它劇情的種種的變化,還有完整的內容。我們眾生的前七識了別六塵境,不管是說祂是粗的了別,或者是說細的了別,這個了別的過程其實也跟錄影的時候的這個影片膠卷一樣,祂也是由這七識依著祂的功能,刹那刹那的去了別六塵當中的色塵、聲塵乃至於法塵相等等這六塵相,才能夠讓我們清楚六塵境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差別。所以說前七識都是刹那刹那生滅變異啊,都是前後轉易,因此又稱為轉識,就是七轉識。

那既然七轉識都是刹那生滅變異,那顯然是生滅無常,是沒有恆常存在的自體性的心識嘛,那當然就是妄心。這個七轉識妄心既然是生滅無常,那麼祂滅了以後就不存在了,又如何能夠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生起呢?又如何能夠在醫生急救以後重新再生起呢?另外,祂刹那刹那間斷的過程當中,又是怎麼樣能夠相續的運作呢?這個就是七識俱有依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俱有依?俱有依又稱為俱有所依,它是 佛陀所說第三轉方廣唯識增上慧學的重要的法相之一。八識心王以及協助心王運作的心所有法 —— 譬如說像五遍行、五別境等等的 —— 心王、心所都有所依,我們這邊就只討論八識心王的俱有依,至於心所法的俱有依呢,我們不在這邊討論它。因為八識心王當中,前七識妄心(也就是剛剛為大家說明的七轉識)祂的生起以及運作,乃至於說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在三界中現行運作,都不是單靠諸識本身就能夠完成的,而必須要同時有祂們各自依止的因緣,而這因及緣呢,就是諸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

但是諸識生起以及運作所依的因緣呢,如果要廣泛的來說的話,那就包括一切法了。可是 玄奘菩薩祂在《成唯識論》當中,祂依據 護法菩薩的論義,界定諸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必須具有四個條件才是所謂的俱有依,那麼這四個條件呢缺一不可。這四個條件是什麼?第一個就是「決定」;第二是「有境」;第三是「為主」;第四說「能令心取自所緣」。我們接下來就逐一的來說明這四個條件:

第一個說「決定」。決定,用口語來講就說,它是必要的,它是諸識的生起以及運作所必要的,這個能依的心識,如果沒有依這個所依的法,那不可能生起、運作。第二條件是「有境」。有境的意思就是說,能依的心識與所依的法,必須是有共同對應的境界。第三稱為「為主」。為主的意思是什麼呢?為主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能依與所依這兩者之間,能依與所依兩者之間呢,相對於能依來講的話,所依它是自在的,它不是能依的臣屬。就是相對來講,所依能依的主,而不是能依的臣屬,不是能依所附屬的,這個是第三個條件。第四個條件就是「能夠令心取自所緣」,就是說所依的法,能夠令能依的心識起了去分別這個心識祂所對應的境界的那個作用

所以說俱有依可以總和這樣來講:就是說有一個法,它是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時同時俱有,而這個法它是一個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的時候所必須的;它是自在而不是心識所附屬的;而且它與這個心識有共同對應的那個境界;能夠讓這個心識,起了分別所對應境界的那個作用,那這個法就是稱為這個心識的俱有依啊。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古時候大臣跟宰官,他們的官職或者是權柄,都是由國王所冊封所賜與的;他們職務的行使,當然也要仗託於這個在位的國王。所以說國王是與宰官同時俱在的,而且是宰官所依恃的;而且這兩個之間,國王是主,宰官是臣屬,他們兩個都有著共同應該去面對、去處理的國家事務;並且宰官是由國王指令他去處理這些國家事務。這個國王與宰官的關係,如果套用佛法當中唯識的法相來說的話,國王就是宰官的俱有依。那這樣子舉這個例子大家就比較清楚了。

那麼既然講過了俱有依,說它是心識生起運作所必須的,接下來我們就分別就八個識來說明祂們的俱有依。首先是講五識的俱有依,要談五識的俱有依,就先要瞭解五識祂是怎麼樣生起還有運作。五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在經典當中 佛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意思就是說眼識的生起必須要有眼根以及色塵為緣……乃至於說「身觸為緣生於身識」,這個身根跟觸塵為緣,就能夠生起了身識。

但是五識各有祂的根,根又分為浮塵根以及勝義根。這浮塵根就是眾生身上可以看得見的部位,比如說眼識的浮塵根是眼球,說是「眼如葡萄」;耳識的浮塵根就是耳朵,說「耳如荷葉」;鼻識呢,鼻根是鼻子,說「鼻如懸膽」,好像懸吊的那個膽,豬膽一樣;還有說舌,舌識的這個根是舌頭,說「舌如半月」;那身呢?身識的根就是這個身,它是「身如肉桶」,這個是五浮塵根。

另外還有五勝義根:五勝義根就是我們頭腦當中掌管感官知覺的部位,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感官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各有它自己感官知覺的部位,在頭腦裏面分布著。因此眼球以及傳達視覺訊號的那個神經纖維是眼的浮塵根,頭腦當中掌管眼識的部位,那就是眼的勝義根;但是光有眼根,也就是說只有浮塵根以及勝義根本身,仍然不能夠生起眼識來分別色塵,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他的眼球以及他的這個視神經還沒有壞,應該能夠分別色塵才對,可是實際上並不能啊!還有如果說有了眼根也有了色塵,只有這兩個也不能够產生了別色塵的作用,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來撐開他的眼球,他也能夠面對外面的色塵境,而應該要了別色塵境才對呀,可是實際上並沒有這個可能。所以由此就可以知道說:眼根以及色塵之外呢,必定還有其他的眼識生起所必須依恃的那個俱有依啊,必須有這個俱有依才能夠讓眼識生起;那眼識是這樣,其他的耳、鼻、舌、身這四個識當然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五識的生起還有運作,都必須要有祂的俱有依。這個五識的俱有依有四種:第一個就是五色根,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色根,包括了浮塵根還有勝義根;另外祂還有三個俱有依,就是第六識的這個意識,還有第七識這個末那識意根,以及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要有這三個識。總共這四個就成為五識生起以及運作的俱有依。這四個俱有依,依它的屬類,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類,也就是「同境依」的五根,還有「分別依」的意識,以及「染淨依」的第七識末那識,另外還有第四個,也就是「根本依」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由於有這四個俱有依,所以五識可以生起以及現前運作。

至於這四個俱有依的詳細的內容,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留待下一次,再詳細為大家來加以說明。阿彌陀佛!



Part B.

在前一集當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俱有依」的意涵;並且告訴大家說,五識的俱有依有四種,也就是五色根,還有第六識、第七識,以及第八識。那麼這四種俱有依呢,可以分成四類:

首先第一類就是叫作「同境依」,同境依指的就是五色根。因為五識祂是必須要依著五根去一同緣現在的境界,所以五根它是五識的同境依。

第二個是「分別依」,分別依指的就是第六識 —— 意識。前五識生起的時候,意識也必定會跟著生起,那麼五識依五根去取這個境界的時候,祂本身對於境界其實是沒有好惡、沒有善惡的分別,祂必須是藉著這個第六意識的分別力,然後來加以分別,所以說第六識這個意識,祂是五識的分別依。

第三是「染淨依」,指的就是第七識 —— 末那識意根。因為五識本身沒有染淨的分別,祂是非染非淨的;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面對色、聲、香、味、觸五塵,在這五塵境界上面,由於第七識染著而造作,會起了種種的煩惱的這些的業。然後這些業、這些煩惱的這些的染法熏習,然後就會回攝到第八識當中,就成為有漏的法;如果說是這個第七識,祂能夠依著第六識的如理作意思惟,然後決定去修學種種的清淨道品,這樣子修學所成的業,回熏到第八識裏面,那就成為無漏的。所以說,成染、成淨都依這個第七識祂怎麼樣子去作決定,然後去造作。因為面對境界的時候,究竟是要造作善的淨業,或者是要造作染污的業,除了意識祂有好惡、有善惡的分別之外,那就是要靠這個第七識末那識來作最後的決斷,所以說這個第七識末那識就稱為染淨依。前五識祂必定是要隨著第七識的染淨,然後成為染淨,所以說第七識祂是前五識的染淨依。

第四個就是「根本依」,也就是我們的第八識 —— 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祂集藏了一切世出世間法的種子,並且能夠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讓這些種子現行,而生起了一切的法。祂可說是一切法所依,一切法都依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然後可以生起,祂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本,五識當然也是一切法,所以這個阿賴耶識當然也是五識的根本依。

那麼以上所講的這四依,是五識生起以及運作所不可或缺的,只要缺少任何其中一依,五識就不可能運作。但是前五識祂們有各自的所依,也就是說在五色根當中,眼識祂當然就是要依眼根,乃至於說身識要依身根,這個是他們的不共依。但是其他的三個,也就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那就是五識的共依,五識都共同要依這個六、七、八識,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說明意識的俱有依,在《成唯識論》裏面它這樣講,它說:「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成唯識論》卷四)意思就是說:這個第六意識祂的俱有依有兩種:一個是第七識,另外一個是第八識,這兩個只要缺少一個,那第六意識必定沒有辦法生起運作。但是這個是從是否具足我們前面為大家說明的 —— 說這個俱有依的條件必須要它是決定的,它是有境的,它是為主的,它是能夠令心取自所緣境的,必須要具有這四個條件,才說它是俱有依,這個是比較嚴格的來判斷意識祂的俱有依。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就只有第七末那識,祂是意識的染淨依;還有第八阿賴耶識,祂是意識的根本依。

但是意識的功能,除了主要就是在對法塵加以了別,也就是說意識的本身,祂本質上就是在作了別;所以前面講五識的俱有依的時候,稱祂為分別依。那麼如果是五塵上所顯的那個法塵,這個時候五識必定是要與意識來同境作分別,前面有提到這個同境分別,這個時候五根跟五識似乎也應該是意識的俱有依;但是法塵除了五塵上所顯的法塵之外,還有不牽涉到五塵的那個夢中、以及在禪定的那個深定之中的法塵,這個時候的意識祂就不與五根、五識來同境分別了;好比說像禪定境界當中的無色界天人,他們沒有色身,沒有色身當然就沒有五根,沒有五根那麼就不會有五識,這個時候意識就純粹只緣於定境中的法塵而已;又如像這個色界天人,他們是以禪定為食,就是不吃我們一般的欲界人間的這些食物,就是不食摶食,那麼不食摶食的話,當然就沒有鼻、舌二識的那個作用。鼻、舌二識是因為要去分別氣味、分別味道才有祂的作用,這些的東西都是我們欲界人間的食物,才會有這些的味道。那既然不食人間的食物,當然祂鼻、舌二識的作用就不需要,那就沒有這個鼻、舌二根的勝義根,那也當然就沒有意識是不是與鼻、舌二根去同境分別的問題了。所以說從嚴格的定義來說五根就不是意識的俱有依,意識祂是五識的俱有依,所以兩個對待來看的話,意識祂是國王,五識的話祂是宰官,所以五識當然也不是意識的俱有依。這個都是從比較嚴格的定義上面來看。

但是這終究不是大家熟知的欲界人間的境界,如果以欲界人間境界而來加以說明、來加以瞭解的話,那意識祂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現行,還有阿賴耶識所含藏意識種子為因,意識才能夠現起;所以說阿賴耶識是意識現起的因,是意識的俱有依;可是意識現起的話,還要有其他的緣,首先就是意根末那識,因為 佛在《阿含經》中曾經這樣講:「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雜阿含經》卷九)意思就是說:不論是粗的意識、細的意識乃至極細意識,不論是有念靈知或者是離念靈知當中的意識,這一切的意識,都是意根法塵為緣,然後有如來藏為因,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所以說如果沒有意根末那識作為俱有依,那麼見聞覺知的意識 —— 當然就包括離念靈知的那個意識,就不會現起運作。

另外意識在欲界人間現起的時候,還要以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至少要其中有一個的扶塵根以及勝義根不壞,作為意識在欲界人間現起的緣;如果說這五根全壞了,意識就沒有辦法現起運作,五根如果說有所損傷,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受了損傷了,那意識也不能夠順利的運作。就好像說,眼盲的人或者是耳聾的人,他們意識的運作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影響,除非說他是已經很熟練的,以其他的沒有壞的根 —— 很熟練於其他沒有壞的根的它的功能,而藉著這些熟練的功能來彌補了眼根或者耳根損壞所造成意識運作上面的缺失。另外像大腦勝義根當中掌管記憶以及了別的部分,如果受了損傷,或者說老化得非常迅速嚴重,那也會成為老人癡呆症的患者。所以說以欲界人間的境界來說,意識現起還必須要依託於這個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包括它的扶塵根還有勝義根,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五根也可以說是意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只是它並不是像我們之前嚴格定義下的那個俱有依,所以說一般像我們舉的《成唯識論》的這個論裏面,玄奘菩薩就說「意識的俱有依有二種」,但是五根並不是意識的俱有依。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介紹意根(就是這個末那識)的俱有依。依照《成唯識論》裏面這樣講,《成唯識論》裏面 玄奘菩薩祂說:「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故。」(《成唯識論》卷四)這個意思就是說:第七識的俱有依只有第八識一種,如果沒有這個能夠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第八阿賴耶識,因為祂能夠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所以又稱為藏識,那麼如果沒有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話,那麼第七識也決定不能夠運作。因為末那識的種子也是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裏面,那麼祂要運作,當然也要有阿賴耶識流注末那識的種子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所以說末那識的俱有依只有一種,就是第八識——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

接下來,來說明阿賴耶識的俱有依。《成唯識論》裏面這樣講,它說:「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恒與末那俱時轉故。」(《成唯識論》卷四)這個意思就是說:第八識阿賴耶識祂的俱有依也只有第七識一種,如果沒有這個第七識的話,第八識也絕對不能現起,因為這個藏識阿賴耶,祂是與第七識末那同時俱在而運作的。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就是說,《成唯識論》裏面這一段,它所敍說的這個真義,並不像前面在說明七轉識都是以第八識為俱有依、為七識生起運作的根本依,必須要有第八識才能夠讓前七識能夠生起、能夠運作;這個地方在講的是說,第八識要在三界當中現行,必須要以第七識為俱有依,並不是說第八識的這個識體本身也是依第七識才能夠出生、才能夠存在的,這個是要特別加以說明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從《成唯識論》接下來的這個論文裏面,就能夠得到證明,接下來論文裏面它這樣講:「藏識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成唯識論》卷四)意思就是說:因為第七識末那識祂的染污性沒有盡除,所以含藏一切法種子的這個阿賴耶識,祂就會依著末那識的染污執著的那個作用、作意與造作會現行。這個就好像是鏡子一樣,這個鏡子它雖然一直都存在那邊,但是如果沒有影像在鏡面顯現的話,這個鏡子本身是不容易被發現的一樣。第八識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也是一樣,祂無始以來祂是本來存在的,祂不是其他的法所出生的法、不是被生的法,祂本來存在;但是因為第七識——這個末那識的染污性沒有盡除,就會使得如來藏再出生了五陰十八界,然後顯現在這三界當中。

但是前面我們跟大家說明過,如果修學解脫道,他親證了解脫果,最後捨報的時候,就會入無餘涅槃,那意根就滅了,因為無餘涅槃,它是解脫道的修行人斷我見之後,再斷盡了我執與我所執,然後盡除了意根末那識的染污執著性,願意自己不再出生,就是這個意根祂自己願意不再出生,才能夠證入的境界,所以說無餘涅槃當中,意根是不可能存在的。

這個捨報後入無餘涅槃,這是不迴心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定性聲聞阿羅漢以及獨覺辟支佛,他必定的歸趣。那麼如果無餘涅槃當中,意根末那識也滅了,然後第八識就不再出生了。因為如果說這個「俱有依」所講的意思是包括「第八識的出生也必須要有意根」,那這時候意根滅了,當然第八識也就不再出生了,那無餘涅槃就變成了斷滅空無的境界了,這個是明顯的違背 佛陀在阿含裏面處處說「無餘涅槃中有本際」、說「無餘涅槃是清涼、真實、寂靜、常住不變的」這樣的聖教開示,那是相違背的。有關這一部分,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的這個詳細的論述當中,有舉了許多的經教的證明,有興趣的菩薩不妨去請閱來瞭解。

那麼以上的說明,所以說第八識如來藏,有祂本身自在的體性,祂能夠在阿羅漢滅盡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後,獨自存在于阿羅漢所證入的無餘涅槃境界之中。這個阿羅漢祂捨報了,入了無餘涅槃,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存,這個時候這個第八識的 —— 這個阿羅漢他第八識的所在,其實連佛也不知道啊,也不能夠找到祂的所在。可是儘管如此,這個第八識祂仍然是繼續存在的。所以說第八識如來藏是唯一可以離於一切法而單獨存在的心識;其餘的一切的前七識都不能夠外於諸法而單獨存在,尤其是不能夠離於祂們的共同的俱有依——阿賴耶識而存在。譬如說證得有餘涅槃的這個解脫道的修行人,他的意根還可以存在,但是必須要以第八識為俱有依才能夠現行,沒有辦法離開第八識而單獨現起;那意識覺知心除了要有第八識為俱有依之外,當然還要有意根為俱有依,我們之前跟大家說明的,在欲界人間,祂也要有這個五根身——這個五根來作為祂的所依,才能夠在欲界人間現起,不管說是醒著時候,還是睡著了做夢也好,都必須要有這些的俱有依,祂才能夠現起,才能夠運作。

所以以上的說明,大家就可以瞭解,八個識都有俱有依。但是唯獨這個第八識,雖然說祂的俱有依是第七識末那識,但是那個是指說祂要在三界當中現行所必須的,並不是說第八識這個如來藏祂本身的存在,也要依著第七識末那識而存在。這個是大家要特別瞭解的地方。

以上我們說明了八識的俱有依,時間也差不多了,下一集我們將為大家更詳細的,用比較淺顯例子來加以說明以上。



Part C.

在上兩集當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八識的俱有依——八個識的俱有依。從上面的說明當中可以知道,第八識祂是前七識的俱有依,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五識,還有第六的意識以及第七的末那識,都必須要以第八識如來藏作為祂的俱有依。

我們可以看一段經文裏面它這樣講,這個是《大乘入楞伽經》,經文當中 佛是這樣開示:「依於藏識故,而得有意轉;心意為依故,而有諸識生。虛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觀,通達唯心性。」(《大乘入楞伽經》卷六)這個意思就是說:依於如來藏阿賴耶識的緣故,才能夠有意根的運作;這個阿賴耶識跟意根互相的作為俱有依,因為這樣然後就會有三界當中前六識的出生。那麼前六識出生之後,才能夠分別六塵,才能夠分別三界當中的六塵,進而才會有前六識的這個虛妄分別所建立的種種法 —— 先有前六識對六塵的分別,然後依著這個分別,就會生起了種種法,這樣子去生起種種法;以及顯示了第八阿賴耶識祂的真實如如的真如體性。說「虛妄所立法,及心生真如」,同時建立了虛妄的種種法,還有這個阿賴耶識祂的真實如如的真如體性。那麼接著說「定者如是觀,通達唯心性」,這個意識就是說:阿賴耶識祂所現起的意根、六識,然後六識去分別的然後而建立的這種種法,乃至於說到最後所顯現的第八阿賴耶識祂的真如法性,這些如果對一個證悟的人,他證悟了以後心得決定,他就能夠這樣子去觀察。觀察什麼?觀察「通達唯心性」。這樣子觀察能夠通達的時候,他就能夠知道這一切的法,其實都是第八識心祂自性所出生,所顯現的。

從這樣的經文裏面,我們不妨以欲界眾生前後兩次之間的轉生的過程來說明:眾生因為前世六識,藉著前世的五根不斷的熏習六塵諸法,而不斷絕;這個意根末那識也同時在這當中去執取,而成為或是染汙、或是清淨的那個習性。這些的染淨的習性,如果沒有斷除的話,他壽盡了,捨報了,在中陰階段因為六識見聞覺知的功能會逐漸的削弱,末那識由於自我執著的關係,就會希求、會希望六識的種子能夠不斷的現行運作,因為這個末那識祂本來就是不斷的執取,六識的功能都被祂所執為自我,這個時候祂發現六識的功能不斷的削弱了以後,祂當然希望六識的種子不斷的現行運作,用這樣來證實祂自己的存在,所以祂是不願意見聞覺知的這個自性消失。既然祂不願意見聞覺知的自性消失,可是這個中陰身的六識功能又是逐漸的削弱,所以末那識祂就會作意起造作,讓中陰去尋找有緣的父母去投胎受生,然後重新再取得五色根,也就是重新再取得一個新的這個有根身。

中陰當然他還是具足八識 —— 以這個欲界人間有情的這個中陰來講的話,當然還是具足八識 —— 其中的這個前六識,還是跟未捨壽之前的六識是可以相連貫的;可是當中陰入胎了之後,他今生的這個六識就斷了,只留下阿賴耶識跟末那識在母胎當中去執取受精卵。由於阿賴耶識祂所執藏前生以及之前的這個累世五陰造作善惡業熏習的那個業種,以及末那識五遍行心所法的作用,經過思量、經過造作,就會讓這個受精卵逐漸的轉變,而成為一個具足的有根身。這個受精卵成為有根身,在母體當中,阿賴耶識就會繼續的流注著種子,藉著母體的血液所含的地、水、火、風四大來創造了今生的這個五色根。這個有根身本來從一個受精卵慢慢的成長、慢慢的分裂,然後長出了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逐漸的長出來。大約到了五、六個月,他的五根,尤其是五根的勝義根具足了,也就是說他大腦之中掌管五種感官的那個部位已經生成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說他有了扶塵根、也有了勝義根。扶塵根跟勝義根都有了,那就是名色當中的「色」就具足了,阿賴耶識就藉著這個五色根的扶塵根去接觸外五塵,當然這個時候因為還在母體子宮當中,所以祂所接觸的當然是母體子宮之中的外五塵。然後接觸了外五塵,阿賴耶識就會在五根的勝義根現出了跟外五塵一樣的內相分的五塵境,然後意根末那識接觸了這個內相分的五塵境,就會去緣五塵境當中所相對應的法塵境,然後意識就出生了,這個時候阿賴耶識就能夠流注六識的種子。因為五根出生了,攝受五塵,然後根塵相觸有了五識;五塵當中有法塵,意根觸這個法塵有了意識,那六識都出生了。阿賴耶識當然就是要流注六識的種子,才能夠讓這個前五識以及意識生起來運作,這樣子五識生起了以後,也就具足了名色當中的「名」。

那麼以上所說的,就是我們欲界人間的有情他入胎後、出生之前「識緣名色」的那個作用。也就是說,由於第八識祂流注了五根以及六識的種子,還有跟第七識心行的運作,就會有今生的這個名,指的就是五陰當中的受想行識四陰;還有色,就是色陰,這個五根身。那麼名色都出生了,這個是在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具有名色。到了這個胎兒他滿月的時候,他成長完成,離開了母體,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新生兒的六識,雖然繼續延續胎中胎兒的六識,但是這個時候的六識已經不是前世的六識了。前世的六識呢,祂不能夠由前世來到今生,因為今生的六識是依著今生新出生的五根,然後輾轉出生的新的意識。前世的六識祂所依的五根,當然是前世的五根,可是前世的五根已經損壞、已經壞滅了,所以說這個前世六識的所依的這個根已經不存在,祂當然不可能再生起運作,這樣的道理就是我們一般所說「隔陰之迷」的原理所在。因為隔陰之迷就是說,你還沒有修得或者是報得神通之前,一切的人都沒有辦法知道自己過去生姓什名誰,也完全不知道過去世所學習的種種的知識還有技藝,而必須要完全的重新開始,再去學習。因為有隔陰之迷,所以一切都是要從頭再開始。但是雖然說一切要從頭開始,可是過去種種的技能,以及熏習的那個習性,它種子還執藏在阿賴耶識當中,遇到了相應的那個因緣,它就會再現起,然後就會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才華,還有先天就有的習性,這些的才華跟習性跟今生意識學習的那個環境以及過程都不相干。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說,像我們在現實的世界常常可以看到,兩個孿生的兄弟,在同一個環境下長大,可是兩個人的智力還有個性卻大大不同。又比如說,我們常常會聽說有一些對於某一部分的技藝無師自通的天才兒童,這些所謂的「天才兒童」,他們接觸了某一些技藝,比如說學習音樂、學習樂器,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能夠有非常的成就。這個原因就是因為:雖然說他的六識是今生新的六識,因為是緣於今生的五根而出生的,但是過去生的六識不斷的在這些技藝上面的熏習,然後種子執藏在如來藏裏面,他的如來藏還是同一個如來藏,所以說遇到了相應的因緣之後,他有因緣去學習樂器,他就可以很快就能夠把這個樂器學得非常好,被人家稱為是天才兒童。這都是因為過去熏習的種子流注出來的緣故。這個除了能夠證明意識不能夠隔世存在以外,也可以佐證第八識祂是確實存在的!由這裏可以證明說,如果沒有第八識執藏過去熏習的那些種子的話,為什麼會有孿生兄弟而完全不同的這個心性、完全不同的能力?為什麼會有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就能夠有比大人長時間學習更好的那個技藝的這個天才兒童呢?當然可以證明說一定是有一個從過去生來到今生的那個心識存在,所以這裏也可以用來證明說,確實是有第八識存在。

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只有第八識如來藏祂是不需要其他的法就能夠獨自存在的眾生的這個真實心;其餘的七轉識妄心,都至少必須要以第八識來作為俱有依才能夠生起、能夠運作。

所以,如果有人主張說:「這個離開語言文字而靈明覺了的這個心 —— 就是一般所稱的離念靈知,說祂就是真如佛性。」這個是將必須要以第七識以及第八識作為具有依,才能夠生起、運作。乃至於我們前面說明的在欲界人間的這個意識,祂除了第七識以及第八識以外,實際上還必須要有五根以及五塵才能生起運作,而且祂是刹那刹那生滅,變異不斷。那麼如果去執這個離開語言文字而靈明覺了的離念靈知作為真如佛性的話,那就是等於是把必須要依其他的法才能夠生起,也就是說祂本來是不自在的,不是本來存在的,而且是生滅無常的第六意識,把祂錯認為眾生的真實心,這個當然是不是對的。因為第六意識這個意識心,既然不能從過去生來到今生,而且祂必須要有其他的因以及緣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祂怎麼會是眾生的真如佛性呢?

另外也有主張說:「說法中或者是聽法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處處作主的心為真如佛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意識,可是意識我們前面已經說明了,祂是必須要依他法才能夠生起的,祂是生滅無常的。又加上了一個處處作主的心,那處處作主的這個心是什麼?祂就是普遍計著一切染淨法的第七識末那識,而且這個末那識,我們前面也為大家說明:阿羅漢證入無餘涅槃的時候,祂是一定要滅除的,第七識是一定要滅除的。那麼把第六識這個意識,再加上第七識末那識兩個加起來說為眾生的真實心,這個跟我們前面的說明已經明顯的是相違背,這都是跟親證法界萬法根源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證悟者現前所見不同,也已經跟 佛陀以及諸大菩薩在經論當中的教示是相違背的。

乃至於也有認為:「內心覺知心,依著這個色蘊也就是五色根而有,所以就說這個色蘊它是內心真實所依。」因為色蘊無常、幻有,所以當然從這樣來說的話,當然他們知道說意識覺知心當然也是無常。但是卻主張說:這個色蘊,也就是這個五色根 ——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色根,能夠經由觀想成為廣大的天身;這個觀想成為廣大天身成功之後,可以轉變所觀想的這個「佛身」,也就是說可以把這個所觀想而成的這個「佛身」來作為意識的所依,說像這樣子「佛身」它是常住不滅的,那這樣子的意識所依的這個內心真實所依的「佛身」——這個想像的這個色蘊 —— 就把它當作是常住法。但是這樣的說法也是大有問題!因為觀想本身它只是六識、意識的作用而已,那依著意識而存在,由生滅無常的意識去觀想而形成的那個所謂佛身,甚至於以這個「佛身」去觀想轉變成為常住法的這個內心真實所依色蘊,那豈不是更加虛幻嗎?而且是生滅無常!請問:你在睡著了不作夢的時候、在昏迷悶絕的時候,也就是說在無心位當中,這個意識斷了,祂所觀想的佛身還會存在嗎?這樣生滅無常的法,變化所成,怎麼能夠是常住不滅的常住法呢?

所以類似像這樣子把意識、把五根身認為是真如佛性、認為是常住法的這個說法,都是不如正理、不符合正理的。我們在修學的時候,應該要特別加以注意。

以上說明到此。阿彌陀佛! 



以上錄自《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由 正源老師開示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唯有真如遍五蘊一切法


眾生自己所知的法,或者共他人所知的法,都是不遍的,或在眼根、眼識、色塵界中,或在耳根、耳識、聲塵界中,...... 乃至或同時在意根、意識、法塵界中,但都無法同時遍十二處 [twelve sense-fields [twelve ayatanās]六內入處是指根、六外入處是指塵]、十八界 [eighteen sense-realms [eighteen dhatavahs];即是六根、六境、六識 ];有時感覺似乎是同時遍十二處十八界,而其實不遍,妄心不遍十二處故。

唯有真如能遍十二處故 --- 內相分[internal image of sense-object]六塵由真如而顯,六根 (含意根) 由真如之遍,方能運作故;何況「法處」[dharma field]中,法蘊無量,非妄心所能具知,唯除成究竟佛;唯有真如遍五蘊一切法,乃至妄七識亦由他而生,故遍十八界。

是故眾生自共相諸法不遍,是依他 (真如、色蘊) 而起,非常非真。

而虛空是無,無有一法可得,待物而有;因於真如所生十二處十八界而有受想行覺,覺知似有虛空;而虛空無法,冥頑不靈,因心而生虛空似有之法,其實無法。

唯識所說「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就是在顯示真如之體真實、遍、常,以簡別他的體性不同於外道所執的虛空、不同於眾生所執的人我、法我。以上《成唯識論》意旨,亦說明虛空無為方是法處所攝法,虛空不是法處所攝法。

(以上錄自《平實書箋》第218)

 

中國名畫 : 《故鄉的回憶》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本來無一物』之偈,不是證悟之偈


洞山禪師開示:六祖當年在五祖座下,寫『本來無一物』的偈子,當時的六祖其實尚未開悟,尚無資格獲得五祖底傳承。

便有一僧問曰:「當時的六祖既然不合得那佛缽祖衣,還有什麼人合該獲得佛缽與祖衣?」洞山禪師聽得那僧如此問,便答曰:「不入門的人合該獲得佛缽與祖衣。」那僧不懂,只得又問曰:「只如不入門的人,則是尚未證悟之人,真的還是該他得嗎?」洞山禪師答曰:「雖然像這樣不入門,卻不得不將佛缽祖衣給他。」

這個公案,自古以來,悶死多少野狐大師,盡在覺知心上作文章,有什麼會處?

古來錯悟之師,都將六祖當年所說「本來無一物」之偈,認作是證悟之偈;卻不知真悟之人絕不作是說,謂如是偈意中,只顯示「一切法空」之認知爾,根本尚未證得如來藏,何曾有證悟之處?必也後時入得方丈室中,五祖為之明言開示之後,說得如是言語時方是真正之悟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中有意:禪宗所悟得之如來藏體性乃是本來即是不生不滅者,此如來藏體性確是能生萬法者。必須確實悟得有一真實存在之實體法,方可說之為不生滅法;若是本來無一物,即墮一切法空之斷滅見中,何能是不生不滅者?滅後成無,何能是出生萬法者?則與六祖悟後所說能生萬法之言相悖。復次,必須是能生萬法之實體心,方可說之為實相心體;若是唯有清淨自性而不能出生萬法者,即成想像真如之虛妄法,云何可說是實相心體?云何可說是「能生萬法」者?

由是緣故,「本來無一物」一偈,只是一切法空之斷滅見,尚未覓得禪宗所悟證之如來藏也!

是故古今同有一類邪知謬見:唯立真如不變。動輒引用六祖之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卻故意將六祖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語略過不提,正是斷章取義之舉,非是契合六祖真意之說也!

既是能生萬法之心,何有可能是被生之心?何有可能是唯具真如性而不含藏一切善染法種之純淨心體?當知必定唯有阿賴耶識心體純淨,時時顯示真如性,而又含藏染污不淨種子之心體,方能出生萬法也!除此以外,別無任何一法可以出生萬法也!

由是緣故,永明延壽禪師曾責備「唯立真如不變」之邪知邪見者;謂古人未嘗唯立真如不變之說,佛亦未曾如是建立,並開示吾人:要依變與不變二法具足之阿賴耶識心體,進修佛道而至成佛時,方是真實不變者,其餘一切時中修學佛法者,皆須依於變與不變二法具足,方能進修也!

今觀六祖此偈之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中未嘗述及已悟如來藏之內涵,唯在萬法皆空上著眼也!由是緣故,仍非禪宗開悟之境界,是故洞山禪師為欲令其座下弟子了知:一切法空並非開悟。以令弟子求證第八識心體阿賴耶識,乃有如是開示:「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座下未悟之僧眾,不解洞山此語真義,便又問曰:「什麼人合得?」

結果是:不入門者合得!只如不入禪門者,焉能得他佛缽祖衣?然而,六祖其實並未獲得佛缽祖衣,獲得底人卻是那不曾入門者 ---- 六祖之如來藏。

一般人學禪讀公案時,每在語意上作諸情解思惟,轉思轉遠。對此一公案之理解亦復如是,總以為是未悟之人能得佛缽,卻不知洞山此語乃是悟後語,非是未悟之人所能知之也!

平實今且解之,要令大眾知之;知此已,日後庶有悟緣!

當知一切真悟之人,皆得現觀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自身一向離六塵之見聞覺知,何能會解佛法?何能證悟禪宗之理?此心從來不起證自證分 [ awareness of the self-awareness function ] ,何況能自了知自己?何況能入禪門?

由是緣故,證知此一不入禪門者,方是真入禪門者。然而入得禪門時,方知:吾人之身根,乃至一切物,皆是如來藏所得,吾人之覺知心從來只能在六塵中領受六塵境界,尚不能親觸外五塵,尚須如來藏假藉五色根而變現內五塵之後,方能接觸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五塵 [internal image of sense-object ];如是,尚且不能觸及外五塵之覺知心,如何能獲得物質色法之衣缽?然而會佛法者卻是覺知心,覺知心根本就不能親得物質體性之佛缽,是故佛缽實是如來藏方能得,如來藏出生色身之後,能執持色身故。

然而如來藏從來不曾證悟禪法,從來不入禪門;能入禪門、能悟佛法者,乃是六祖之覺知心等,覺知心只能在六塵法中執取運作,不能執持任何物質,故未能得佛缽也。如來藏雖然從來不會佛法,從來不曾入得禪門,不曾悟得佛法,五祖卻不得不將佛缽交與祂 —— 惠能行者之如來藏。由是緣故,洞山禪師道:不入門者合得佛缽祖衣。

平實如是道得一堆,總是閑言廢語,未悟之人讀之,終究無法真實理解平實之意,難免隔鞋搔癢之憾,又與禪門宗旨之證悟有什麼相干?然而欲會禪宗者,卻又不能不先聞平實如是語,然後死心蹋地進修 …… 入得門者方知不入門故。

(以上錄自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




地點:  上海市   靜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