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第003集

上一個單元,我們講到覺知心如果懂得斷我見,那就能夠解脫;如果見聞覺知心不懂得斷我見而想要讓自己永遠存在,那就永遠輪轉生死而不得解脫。因此說,解脫是要靠覺知心來覺悟,而生死輪迴也是因為覺知心的執著,所以會永遠輪轉生死而不得解脫。因此,祖師才會說:「見聞覺知是生死的根本。」也說:「見聞覺知是解脫的根本。」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不是依著覺知心來修學佛法,那也不能夠斷我見,不能夠斷我執,當然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生死;而眾生就是因為錯誤的認知,才會誤以為覺知心是常住法,於是產生了堅固的執著,才會不斷地在三界之中輪轉生死;這就是因為有覺知心存在,就一定會想「那要怎麼樣才能夠離苦得樂」,而且是只想要領受快樂,所以就會想說:「我不要去三惡道,我不願意去領受三惡道的那些痛苦。」當他有這個作主的心,有這個觀念存在的時候,他的覺知心就一定死不掉,所以我見和我執也就斷不了了,那就還得要繼續輪迴,還得要繼續在生死之中受苦,這就是覺知心的體性,所以說「覺知心是不清淨的」。

當你找到了如來藏,那你就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的本來清淨性。你就可以把祂劃分開來,然後以這個染汙的自己來看清淨的如來藏,你就會發覺到:如來藏祂既離六塵見聞覺知,祂也不會對六塵起貪著、起厭惡,所以如來藏的本身是沒有染汙的;那麼至於有染汙的,其實是因為如來藏祂所含藏的種子有染汙,但是那個染汙也還是我們把祂染汙的;雖然我們把祂染汙了,可是如來藏祂仍然是如實地顯現祂的本來自在清淨性。所以眾生有染汙,而如來藏祂仍然是自在清淨的,這就是大乘菩薩所證涅槃的第三個法--清淨。

接著要講如來藏祂為什麼叫作「涅槃」?佛有開示說:「不生名涅,不滅名槃;不增名涅,不減名槃;不來名涅,不去名槃;不一名涅,不異名槃。」所以,不生不滅是涅槃,不增不減是涅槃,不來不去是涅槃,不一不異是涅槃,所以涅槃是中道。而二乘人所謂的證涅槃,那是把自我滅掉,把五陰十八界都滅掉了,那就不符合中道了;菩薩所現見的涅槃,並不是這個樣子!菩薩所現見的涅槃是「不常不斷」。為什麼說涅槃是不常不斷?那是因為如來藏自心的這個種子,從來就不斷地在流注生滅,所以說是「不常」;可是如來藏心體卻是一直存在,而祂從來就不曾間斷過,所以是「不斷」。那麼菩薩所現見的涅槃,就是離斷常兩邊,因此說,涅槃是不常也不斷。

為什麼說涅槃是「不生也不滅」呢?那是因為如來藏祂從來就沒有出生過,祂無始以來就是本來而有,所以 佛在經中有開示說「阿賴耶識本來而有」;既然是本來而有,那怎麼會是有生呢?有生的意思就是本無。是本來沒有,而後來有的,那才叫作生;而如來藏祂是本來自在,本來而有,因此叫作不生。因為不生而自在,當然就不會滅,所以如來藏祂是不會有滅,不生不滅這才是涅槃。當菩薩證得如來藏的時候,現前來觀察自己的如來藏,或者也觀察別人的如來藏,那就可以確實證明祂是從來沒有出生過;那麼從來沒有出生過,當然以後也永遠不會有滅,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滅掉祂。

所以,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增亦不減,不垢亦不淨,不常亦不斷,就是如來藏的中道法性,永遠都是離兩邊的。至於阿羅漢,那是捨壽以後才說是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他的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滅盡了。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阿羅漢存在,已經沒有阿羅漢能夠證涅槃境界,也沒有阿羅漢能夠住涅槃境界,所以二乘聖人不入涅槃,因此說:「所謂入無餘涅槃者,即非入無餘涅槃,是名入無餘涅槃。」這就是《金剛經》的般若公式。只要實證了如來藏,生起了般若智慧,那麼這個般若公式套到哪裡都可以通。所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菩薩的所證;又因為菩薩信受佛語,菩薩精進地在修行,因此就在佛菩提道中次第邁進。

當菩薩證悟了,就可以現見到自己和眾生確實都是住在這種涅槃境界之中。甚至於修到初地滿心,實證了慧解脫而能夠取證無餘涅槃的時候,菩薩還是會故意去留著最後一分思惑再去入胎,而不入無餘涅槃;當菩薩修到了三地滿心,可以取證滅盡定成為俱解脫的時候,菩薩仍然是不去取證滅盡定;即使修到了六地滿心,不得不去取證滅盡定的時候,他還是會故意留下一分思惑再去受生;當進入到第七地的時候,念念入滅盡定,菩薩還是會故意留著一分思惑再去受生;一直到滿心位的時候,因為太寂靜了,所以不由自主地就會趨入無餘涅槃,這個時候佛會來為他說法,傳授給他「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來為他加持,所以他就更確定不想要入無餘涅槃了;之後進入到八地,八地菩薩斷盡思惑,再依著十無盡願來發起受生願,他既不取證無餘涅槃,也不取證有餘涅槃,就這樣子繼續地再往佛地邁進。

所以,菩薩從七住位到等覺位所證的涅槃,都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種能夠證得涅槃而不入涅槃,那是菩薩的殊勝智慧證境;那麼這種殊勝的智慧所證境界,不但是凡夫無法思議它,同樣地二乘聖人也都無法去思議這種殊勝的證境,因為他們所知道的涅槃,就只是把自己滅掉之後成為無餘涅槃;但是菩薩卻不用滅掉自己,就能夠住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之中,所以這個涅槃是不可思議的。

實證的菩薩他轉依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轉依於如來藏真如法性解脫的境界,因此他在三界當中,就這樣子來來去去廣度眾生,即使是被眾生辱罵,菩薩也都無所謂,只要眾生能夠得利益就好。所以,菩薩遊戲人間,如果遇到了辱罵菩薩的眾生,菩薩都是會想方設法要去度化他們;如果遇到了想要殺害菩薩的眾生,菩薩也同樣會想方設法要去度化他們、要去幫助他們,這就是菩薩。

接下來,我們要來講《不可思議解脫經》的這個「經」字。經有很多種名稱,譬如說一神教有這個《可蘭經》,有舊約、新約的《聖經》,雖然說那只是世間法,但是也叫作經。中國的儒家也有經:就是「四書五經」,那也是世間法。道教也有經:譬如《清淨經》、《道德經》,也都還是世間法。我們佛教也有經,而佛教的經有明確的分類,分為:世間法、出世間法,還有世出世間法。我們先講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什麼說它叫作世間法?譬如《詩經》,《詩經》在一開始就是講情詩、情話,譬如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就是在講少年情懷,他追求異性的情況。又譬如說:「及長,則慕少艾。」也是在說,這個男孩子稍為長大了一點,看見了女孩子就會喜歡!這就是在講情詩、在說情話,因此它是世間法;再來看「四書」,四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這也是在講世間法。

再來看一神教,一神教他們所講的也都離不開欲界的世間法。譬如《可蘭經》就講:一手持劍、一手持經,如果你不願意選擇接受《可蘭經》,那麼你就得準備要接受一劍之賜;在基督教的《聖經》也說,上帝要放天火,要燒掉異教徒,又要把異教徒交給他們的信徒們去殺掉,這些都是在《舊約聖經》裡面明確地記載。例如上帝說:「你要我翦除掉你,還是要我用《聖經》來對你?你要是信我,那就依我的經去做;你要是不信我,我就翦除掉你!」這些也都是欲界法,因為那一種心行,是沒有辦法超過欲界。

至於道教,道教的始祖—老子—有講過:「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可是,那個「精」是什麼東西?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在無形無色之中有一個真精,這個真精是萬法的根源,是出生有情的真實心,但是他怎麼找也找不到;所以就創造出一個太極,在那個太極圖裡面去區劃出這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論述的都是在陰陽、四象、八卦的範圍之內,所講的也都是世間相。所以說,道家所講的這個四象、八卦,就只能用來論斷世間法、評判世間法;事實上,太極才是他們應該要去實證的法,只是說太極的真實義,他們沒有辦法實證,那就只能夠從太極衍生出來的陰陽、四象、八卦的論述當中去摸索,可是他們還是觸及不到佛法中的這個二乘涅槃。所以,道家沒有辦法證得涅槃,那就永遠出不了三界生死苦。

我們佛教的經典也稱為經,但是佛教的經典,是把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整個貫串起來,所以稱之為佛經,之所以能夠稱為佛經,就是因為它能夠貫串一切佛法,能夠詳細地說明成佛之道的一切法,所以佛經能夠究竟現象界和法界的實相,能夠讓眾生成就佛道。而它所依止的就是大乘的如來藏法教,也就是唯一佛乘。譬如說《阿含經》,如果《阿含經》離開了大乘如來藏法教,那就不是佛經了,頂多也只能說是解脫經而已,因為沒有辦法讓人成佛。所以,只有在不違背成佛之道,而且含攝在大乘如來藏的成佛之道中,才可以稱為佛經;如果是離開了大乘的根本法,也就是離開了空性心如來藏之外去求法,那就連斷我見成就初果的功德都不可能有,更何況還能夠稱為佛經?所以,必須是能夠把佛法貫串起來的才是佛經。

或許有的人會說:「如果一部經就可以貫串整個佛法,那麼佛為什麼要講那麼多部經?」其實,眾生不懂!眾生的根性,事實上有種種不同的差別,所以 佛就得要從很多的層面來講,佛講三藏十二部經,看起來似乎是很多,而且大多數的人在一生之中都沒有辦法讀完。佛就曾經譬喻說:他從地上抓起一把泥沙,把另外一隻手的大拇指伸出來,然後從指甲上方撒下這一把泥沙,最後留在指甲上還能夠有多少的沙呢?當然就只剩下一點點了。所以佛就說:「我所說出來的法,就像指甲上的沙那麼多,而我還沒有說出來的法,就像大地土那樣的多。」從這裡看來,佛經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讀經絕對不能只讀一部經。那麼在這裡,我們人類的壽命就只有短短的百年,所以 佛來人間示現,也就只能隨緣百年了,在這個短短的百年之中,能夠講到多少經?又能夠講到多麼的深細?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 佛就只好把那些要講給諸地菩薩聽的法,留待色究竟天來宣講;那麼 彌勒菩薩則是在兜率陀天講法,事實上也只能夠如此。所以看待「經」這個字,我們千萬不能夠輕視。雖然,經典上說「佛法浩瀚猶如煙海」,其實也是可以用一句話來講,那就是「經」——就是如來藏,所以《金剛經》就說:「此經」就是此心--空性心如來藏。

經名其實就是總持,所以當 佛講完一個法的時候,阿難尊者一定會起身合掌禮佛,並且請問 佛:「這一部經應該如何受持?這一部經當名何經?」接著 佛就會指示說:它叫作什麼經、又名什麼經,如是受持。因為如果只講一個經名出來,可能大家還是會有誤解,或者是會有偏頗,所以有的時候一部經會有好幾個名稱。這一部《維摩詰經》,就是等覺大士 維摩詰菩薩所說的,而諸大阿羅漢、諸凡夫、諸外道所不能思、不能議論的,難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的經典。

(由 正融老師開示: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 空性中道之真實義)

    
地點:  吠舍離 (Vaishali) 阿難尊者舍利塔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第002集

上個單元,我們講到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涅槃就必須要符合這三法印。佛在經典中有開示說「佛乘唯有一乘」,也就是佛菩提——唯一的佛乘,而 佛為了度眾的方便說有三乘。事實上,唯有一佛乘,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大乘法也是在幫助圓滿建立二乘的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因為在無餘涅槃之中,那是空性心如來藏單獨存在的境界,如來藏祂是離見聞覺知,祂也離六塵,所以是寂靜的。如來藏祂既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所以是「諸法無我」,這就符合三法印。而如來藏祂從來就不會墮於諸法之中,而諸法卻都是從祂而生。但是,如來藏祂是離人、我、眾生、壽者相,所以祂沒有諸法我的我性;也就是說,在諸法存在的當下,祂本來就是無我,所以稱為「諸法無我」,不必等到滅掉了諸法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才說諸法無我。

講到「諸行無常」的這個法義,是說凡是「行」,都是無常的:身行是無常,口行是無常,意行也是無常的。但是入了無餘涅槃之後,就只剩下空性心如來藏單獨存在,所以說如來藏是真實無我,而又不會墮入斷滅空的境界。這樣子既是符合三法印,也不會落於斷滅見之中。

我們知道大乘如來藏法,之所以能夠稱為是二乘法的根本,就是因為大乘法所實證的解脫,是不可思議的解脫,那是無餘涅槃中的本際,這不是二乘人所能夠了知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解脫。而大乘法的不可思議解脫,之所以能夠稱為不可思議解脫,那也是因為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是本來常住涅槃。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證悟,一切的眾生都是本來就常住在涅槃之中;假使你證悟了如來藏,那你就是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實證的這個涅槃並不是修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本來涅槃,但是如果不修大乘行,那也是沒有辦法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緣故,所以才能夠成就二乘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也才能夠成就最後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而這個本來涅槃必須是依於空性心如來藏而建立的。

菩薩證悟的時候,其實也只是實證了這個本來就存在的涅槃,所以叫作「本來」。如果說涅槃是修來的,那麼所修來的涅槃,將來一定會壞失掉,因為凡是修來的,那都是有生之法;而有生之法的本質,就是本無而今有的法。如果說是本無而今有的涅槃,那就一定不是真實的涅槃,因為那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都是從緣而起的法,未來有一天當緣散了,它就一定會壞滅掉,所以涅槃絕對不是修來的,而是本來就一直存在的。因為本來存在,所以是不生,也就是說,祂從來不曾出生過;既然不曾出生過,那麼未來就不會有壞滅,因為那是本來有的,不是修來的,並不是假借因緣而成就的。

至於外道們所講的現前本來涅槃,其實都不外乎所謂的「五現涅槃」。外道所謂的五現涅槃,那都是修來的,都不是本來就有的涅槃,所以外道所謂的五現涅槃,那都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它將來必定都會壞滅掉,因為五現涅槃全部都是落在意識境界中的生滅法。至於二乘阿羅漢的涅槃,那也是修來的,因為阿羅漢在入滅之前叫作「有餘涅槃」,入滅之後叫作「無餘涅槃」,無論是有餘涅槃或者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其實就是菩薩所實證的「本來涅槃」。二乘有餘涅槃的「有餘」,是說阿羅漢在入滅之前還有微苦所依,譬如還有冷熱、飢渴、寒暑、痛癢等等這些苦,這是他所剩下最後的苦,那麼等到他入了無餘涅槃,這些微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叫作有餘涅槃。如果入了無餘涅槃,那麼十八界法都滅盡了,所以無人、無我,更無我所;意根斷了,五根斷了,六塵斷了,六識也斷了,那麼這個時候餘苦滅盡,就叫作無餘涅槃。

二乘涅槃為什麼說是修來的呢?而二乘涅槃又為什麼能夠被大乘法支持,而可以變成不是修來的呢?那是因為二乘涅槃是要斷煩惱,所要斷的煩惱就是斷我見和斷我執。也就是說,要斷除掉「誤認五陰為真實我、為常住法」的這個錯誤的見解。所以,要先把我見確實地斷除掉,之後再進一步修斷外我所、內我所,還有對自我的執著,才能夠成為阿羅漢。在成為阿羅漢之後,對於十八界任何一界的粗相和細相,完全沒有執著了,又因為信受 佛所說,所以阿羅漢在捨報的時候,他滅除掉一切的覺觀,不再讓自己存在,他也沒有恐懼而入了無餘涅槃。其他還有像是外道證得四禪,他們在死亡的時候,是作涅槃想而想入涅槃,正是因為這個樣子的緣故,而入不了無餘涅槃,那就只能夠去到無想天。但是阿羅漢就不是這個樣子,阿羅漢他是把六根、六塵和六識全部都滅盡,把五蘊十八界都滅盡,讓自我不存在,所以這個才是究竟的寂滅。

阿羅漢所入的無餘涅槃,其實還是大乘菩薩所證的本識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捨報之後,十八界全部都滅盡,就只剩下涅槃中的本際存在;在四阿含的諸經當中,佛有的時候稱為本際、稱為實際,稱為如或者稱為真如,有的時候稱為我,說那個涅槃裡面是我,但是那並不是講十八界我,而是在講空性心如來藏真實我,有的時候又稱為如來藏,在南傳《阿含經》--《尼柯耶》,則稱為阿賴耶識。所以,二乘法必須依靠著大乘法來支持、來建立,依靠著大乘法而存在,所以說「二乘法是以大乘法為根本」。

佛為了救度眾生,所以說法的順序是以二乘法為先,那是因為二乘法比較粗淺,不深妙,眾生容易懂、容易修、容易證。但是,事實上二乘的解脫道,其實是從唯一佛乘的佛菩提當中抽出來的一個小部分,主要是要讓眾生能夠先證得解脫,要讓眾生對於佛陀聖教所講的佛菩提能夠生起大信心,才不至於未來要面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會有退轉。所以,二乘涅槃本來就是大乘法中的一個小部分,是先要讓眾生確實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之後,佛再來演說般若,最後再來講唯識增上慧學方廣經典,未來眾生五法具足了,終究能夠圓成大乘成佛之道。所以,從佛為眾生說法的順序先後來看,佛是先宣說《阿含》,而《阿含》的根本就是以大乘法為宗本。所以阿羅漢入了二乘涅槃以後,他們在生前並沒有實證如來藏本際。

所以無餘涅槃中的如來藏在哪裡?阿羅漢其實不知道。因為入無餘涅槃之後,那是如來藏自身單獨存在的境界,所以阿羅漢並不知道。而且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是把自己給滅掉成為無餘涅槃,當他滅掉自己以後,已經沒有一個自我可以知道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已經沒有一個自我能夠住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之中,當然就沒有辦法知道涅槃之中無境界的境界相。但是菩薩是在覺知心存在的當下,實證了空性心如來藏,所以可以現觀無餘涅槃,而不必滅掉蘊處界,就能夠實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等你找到了如來藏,那你就能夠清楚知道:原來如來藏自己的境界是這個樣子。這就是菩薩不斷思惑,而能夠證得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所以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的是不可思議。

事實上來說,十八界我如來藏是同在一起,當菩薩實證了,現前觀察如來藏自身的境界,那就先把十八界自我的境界推到一邊,再把如來藏獨住的境界推到另外一邊,就這樣子來看如來藏祂自己獨住的境界,那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如來藏獨住的境界,沒有十八界法而祂單獨存在,那麼祂離見聞覺知,既不思量也不作主,也沒有任何的這些貪厭,一切的心所法也都全部沒有,這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當菩薩證悟了如來藏,就可以知道「十八界」可以依止於「離十八界境界的如來藏」而存在;所以《菩薩優婆塞戒經》中 佛有開示說「菩薩有般若也有波羅蜜,阿羅漢沒有般若沒有波羅蜜」,道理就在這裡。

「般若」指的是法界真實相的智慧,有這個智慧才叫作般若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阿羅漢因為沒有實證三界萬法的根源,所以不知道彼岸的境界,因此阿羅漢沒有實相的智慧,阿羅漢沒有般若。但是菩薩就不是這個樣子,菩薩實證了法界萬法的根源——空性心如來藏,菩薩能夠把祂找出來,然後觀察祂,所以菩薩是現前觀察,而不是依靠思惟想像的。菩薩能夠現觀到:這個空性心如來藏跟我是完全的不同,我在這裡有見聞覺知,有苦樂受,所以我就不得不要去思量要怎麼樣離苦,要怎麼樣能夠去獲取快樂,所以就會去思量、會去作主。可是會作主的心,那是生滅的心,那是流轉生死的根源;而菩薩所證得的空性心如來藏,祂從來就不作主。菩薩確實斷了我見,也斷了我執,自然就不會想要去作主,那就有實證解脫的大功德,就可以在三界之中,隨順於如來藏的法性來運作。當菩薩實證了如來藏,那麼他對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個「本來性」,就能夠作現觀,知道涅槃的本來性不是修來的,這是證悟菩薩都會有的「本來性」的第一個現觀。

而空性心如來藏,祂並不是一個空無的、虛無的想像空,祂是有種種的自性。但是祂的自性,並不是自性見外道所講的那些自性,自性見外道所講的自性,都是六識的虛妄自性,所以絕對不能夠和如來藏的真實自性來等量齊觀、相提並論。當你證得如來藏的時候,就可以現前觀察到如來藏的種種的這些法性:輪轉生死要靠祂,成佛要靠祂,入二乘涅槃也是要靠祂。所以如來藏是有祂真實的自性,如來藏也有祂的清淨性,而且本來就是清淨的自性

那為什麼說祂是「清淨」?是因為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卻都落在五陰之中,落在十八界法之中。自古至今都有一些錯悟的大師們以及大居士們,他們往往想要死了之後還能夠作主,那也是落在五陰之中,落在十八界法之中,所以也是不清淨的。而如來藏祂的清淨性,是從來就無所得,因為祂從來不在六塵之中起任何的這些貪厭取捨,祂從來都不作主,所以說祂是清淨的;但是,眾生都是時時要作主、處處要作主,所以不清淨!眾生為什麼想要作主?是因為眾生想要離苦得樂,而且都只想要單獨有樂,而不要有苦。

那麼「有」又是什麼呢?「有」就是十八界法,「有」不外乎三界有。其實,「有」就是意識有,就是意識想要離苦得樂;而能夠作主的那個心,那就是「我」,所以只要有我存在,那就一定會有知覺,有知覺就一定會領受苦樂。所以對於「見聞覺知」,祖師就這麼說,說:「見聞覺知是解脱的根本。」又說:「見聞覺知是生死的根本。」其實這是同一個東西,但是有兩面。也就是說,如果見聞覺知心能夠懂得斷我見,那就可以解脫;如果見聞覺知心不懂得斷我見,而想要讓自己永遠存在,那就會永遠在輪轉生死。
(由 正融老師開示)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第001集

這個單元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維摩詰經講記》來作講述。《維摩詰經》這部經自古以來就是佛門祖師所稱頌的——可以檢驗諸方是否如理契義證得大乘實相的經典。在大乘法中所證悟的實相,那是「絕待的實相」、是「不二的實相」,祂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相對等的法可以跟祂比擬。而菩薩所悟入的實相,就只有一個,沒有另外一個相對待的實相。

在《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 第9〉經文中記載說:【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在這段經文之前,已經有三十一位菩薩說過了他們對於「入不二法門」的看法,這些菩薩各各說完了之後,他們想要聽聽 文殊師利的開示,於是就請問文殊師利菩薩:「您認為什麼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於是 文殊師利菩薩就開示說:「依照我的意思,在一切法當中,祂從來沒有『言說』,從來『不表示』,從來『不了知六塵』,也從來沒有過『問答』,如果菩薩能夠那樣子實證,那就是入了『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菩薩說了之後,他接著就問 維摩詰菩薩說:「我們大家都已經把不二法門說過了,那麼你也為我們講一講,究竟什麼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這個時候,維摩詰菩薩默然不答。文殊師利菩薩他是七佛之師,他當然早就知道!其實,他是和 維摩詰菩薩一起來演出這一部戲,來利益眾生。

維摩詰菩薩默然不答,文殊師利菩薩就讚歎說:「太好了!太好了!現在維摩詰菩薩連語言文字都沒有了,這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門。」這就是大乘法的悟入。但是大乘的悟入,一定是不可以外於教門而能夠證悟,所以《維摩詰經》這一部經,它就是佛門的照妖鏡。因此,所有錯悟的大師,他們都不敢引用這一部經來印證自己開悟,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契合經文的義理,所以就會去迴避這一部經的檢驗;或者是故意去曲解這一部經,讓這一部經的義理偏離了原本的意涵,而去符合他們所講的錯誤的見解。

在《維摩詰經》的經文當中有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經文中也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事實上,這兩段經文同樣都是在講「絕待不二的空性心如來藏」,說祂「無知無覺而不會六入」,是因為祂本身就不跟六塵相應的緣故;又說祂「其實有知,能了知眾生七識心的心行」,這也是法爾如是說。這麼一來,就會讓落在意識境界的邪見者,他們就無所適從了;除此之外,也會讓那些落在「離念靈知」意識心境界錯悟的禪門中人,他們也一樣會不知所從。反過來看,在他們的心裡面一定就會產生排斥,甚至於會故意去曲解經文當中的義理,來印證自己錯誤的「所悟」。

事實上,我們知道「意識心」無論是修到多麼微細的程度,都是不能超過無色界「非想非非想」中意識心的境界,所以如果有人認為意識心是常住的,那就沒有辦法通過《維摩詰經》所講的法義的驗證。所以,「錯悟」的一些說法者,因為他們無法實證空性心如來藏,所以就只能以「意識心的種種不同的面向」,來解說這一部經,那當然就會和這一部經「處處不相應」。而這一部經真正的意涵,其實都是在講空性心—如來藏—祂的本來清淨性、祂的功德性,以及祂的真實性。

如果說,有人要以意識心的境界,套用在空性心如來藏的境界上面來解說的話,那麼他們就沒有辦法避免掉「曲解經文的義理」的這個大過失;可是這樣的人,往往卻會把自己所曲解之後的義理說成那是佛說的;而如果是這樣的說法,那就是在謗佛!因為佛陀所開示的義理,絕對不是他們所曲解敗壞第一義諦那樣的義理。

長久以來,這一部經也是禪門證悟者「自我印證」非常重要的經典,所以熏習這一部《維摩詰經》的義理,對於禪門求悟般若禪的學人來講,那是很重要的!在現代,對於一心想要求悟般若禪的學人來講,在求悟之前,應該要先詳細地閱讀大善知識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以及《阿含正義》這兩部講記。而如果能夠熏習成就正知見,確實斷除我見,那是學佛的首要之務;在斷除我見之後再來參禪,這樣子理路才能夠清楚,否則沒有斷除我見,是沒有辦法真實地悟入大乘的實相,對於這個部分我們要特別地注意。

接下來,我們要來作經題的釋義。這一部經的經名叫作《維摩詰菩薩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我們要先作簡單的解釋。經典上說 維摩詰菩薩他是等覺大士,也說他是 金粟如來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示現;就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是 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示現,因為 觀世音菩薩悲心特重,所以倒駕慈航來這個娑婆世界來幫助眾生、利益眾生。觀世音菩薩祂甘願作為 彌陀世尊座下的一位菩薩,這種事情是一般眾生所沒有辦法理解的,因為眾生的想法是說:「假使成佛了,那就永遠要當佛啊!為什麼還要去當佛世尊座下的菩薩呢?」這是世間人的想法,但是到達佛地,當然是「無我」,只是無我中有個「真實我」,而這個「真實我」祂是無我性的;因為祂從來就不了知自己,所以祂沒有「眾生我」的我性。轉依祂之後,就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只要能夠對眾生有利益的那就好,不必去管到底是什麼樣的身分,這就是諸佛遊戲三界;菩薩們也就這樣子來學習諸佛的這種大悲無我,因此菩薩也是世世無我無私地在遊戲人間、利樂眾生。而維摩詰菩薩也正是這個樣子「大悲無我」,他倒駕慈航來當菩薩,來幫助眾生、來利益眾生。

這部經的經題很長,我們要先講「維摩詰」這三個字,再來講「不可思議解脫」。維摩詰的意思是淨名,也就是清淨的名聲;所以 玄奘菩薩在翻譯這部經的時候,他翻譯作《說無垢稱經》,他把維摩詰翻譯成為無垢稱,稱就是稱揚的稱、稱讚的稱。也就是沒有垢穢的稱讚,這就是淨名——清淨的名聲。維摩詰菩薩他有妻子,有兒、有女、有故居,他的妻子叫作金姬,兒子叫作善思,他的女兒叫作月上,有一部經叫作《佛說月上女經》,講的就是他的女兒。維摩詰菩薩的故居是在吠舍釐,所以 維摩詰菩薩他是歷史人物,他是佛教史上確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 維摩詰菩薩是歷史人物呢?那是因為曾經有人誹謗說:「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那都是後人在大乘經典當中虛構出來的人物,都不是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人物。」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維摩詰菩薩確確實實是歷史人物,絕對不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我們根據《大唐西域記》當中的記載,當年 玄奘菩薩去天竺學法的時候,玄奘菩薩就曾經造訪過 維摩詰菩薩的故居——毘耶離;在《阿含經》裡面也常常可以看到毘耶離這個地名。那麼毘耶離這個地名,玄奘菩薩翻譯作吠舍釐;因為古時候河洛地區發音毘耶離,就是接近梵音的吠舍釐,所以 玄奘菩薩把它翻譯作吠舍釐。玄奘菩薩在《大唐西域記》當中的記載說,吠舍釐國的皇宮是個大城,宮城的西北方有一座寺院,那個寺院是正量部僧人所住持的寺院。在這個寺院的東北方大約三里之處,有一個舍利塔,那個舍利塔的建立,就是紀念 維摩詰菩薩,因為那個地方本來是 維摩詰菩薩的故居;所以,後來有佛弟子就在那裡建造了一座塔,來紀念 維摩詰菩薩。

那為什麼有人要誹謗說:「這個大乘經典裡面的這個菩薩都不是歷史人物!」那些誹謗的人,他們之所以要作這樣子無根據的否定,目的就是為了要否定大乘法;如果說把大乘法中的菩薩否定成為非歷史人物的話,那麼大乘經典也就會跟著變成他們所講的「那是後人創造出來的偽經」。這麼一來,他們就不必去親證大乘經典當中所講的空性心如來藏,那麼,他們就可以以自己所思惟、所理解的這個義理,來自稱說自己是開悟者。甚至於有一些人連 釋迦世尊也敢大膽地否定掉,誹謗說 釋迦世尊也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不曾有過這樣一個人成佛來弘法;前幾年,電視新聞就有報導過,有一個六識論的洋人,他就是這樣子在謗佛。

《維摩詰菩薩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這一部經是由 維摩詰菩薩所講,釋迦世尊為他印證確立這一部經,所以叫作《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依真實義來看,這部經所講的解脫境界,就是大乘法中菩薩所實證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依法界實相來看,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並不是阿羅漢或者辟支佛所能夠知道的,更不是凡夫所能夠想像的,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議;這就顯示出大乘法所實證的解脫境界,是非常尊貴而不可思議的。

一般人所知道的解脫就是涅槃,可是他們所認知的涅槃,就只是灰飛煙滅、灰身泯智,是人死了叫作解脫、叫作涅槃,那是二乘人所能夠認知的,也是一般人想像所知道的涅槃。可是在大乘實相法中,並不是說人死了叫作解脫、叫作涅槃,而是說實證菩薩在活著的當下,就已經能夠實證解脫,就已經能夠實證涅槃了。事實上,是在活著的當下,就可以看見阿羅漢所入無餘涅槃中「無境界的境界」,那麼這種解脫,是二乘聖人還有一切凡夫,他們所無法想像的,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議解脫。

在這個時代出世弘法的大善知識 平實導師,他就把涅槃解說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詳細,可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瞭解,不但不瞭解,往往還會產生很大的誤會。涅槃的法義之中,包含有這個二乘聲聞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也包含了大乘菩薩所實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這是一般學佛人往往弄不清楚的地方。大乘法所講的解脫境界,那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思議的境界,因為他們都無法去思惟、無法去想像、無法去議論。那麼我們就以二乘的涅槃來說,假使有凡夫外道不承認有第八識住胎識能夠出生名色,那就一定會變成斷滅法,就一定是斷滅的境界。所以,必須要以大乘法的空性心—第八識住胎識—來支持、來說明、來建立二乘人所證的涅槃,這樣子才不會落入到斷滅的境界。因為二乘人所證的涅槃,那是十八界法都滅掉了之後,仍然有各自的如來藏單獨存在,而如來藏祂是離見聞覺知,祂沒有六塵的境界,所以叫作涅槃寂靜。

說到涅槃寂靜,當然就要談到涅槃必須要符合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在今天還是有許多凡夫大師們,他們仍然是想要以這個「離念靈知」的意識心,當作無餘涅槃中的常住法;但是 佛有開示說:「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說離念靈知心這個法可以進入到無餘涅槃之中的話,那麼涅槃之中不就是有「意識心」這個法嗎?不就是有「知」嗎?如果有知,那就一定能夠了知六塵、了知法塵,有知、有塵就一定不會是寂靜的!事實上,無餘涅槃的境界是離六塵的,離六塵當然就是寂靜!在無餘涅槃之中是沒有覺知心存在,因為十八界法都滅掉了,覺知心不存在了,當然是寂靜的,這樣子的涅槃才能夠符合三法印。如果有人說離念靈知是涅槃心,那就表示說「離念靈知」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之中常住,那麼涅槃顯然就不寂靜,因為他所講的涅槃還有覺知心存在,還有六塵存在,那就違背三法印。
(由 正融老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