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定業真的不可轉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定業真的不可轉嗎?」
修學佛法的入道初門,就是要先能夠深信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造作良善的身口意業,必定會有可愛的異熟果報;同樣的,造作惡業也必定會受惡果。那麼這些善惡業,怎樣叫作「定業」或者是「不定業」呢?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的〈業品〉當中有開示說:「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這意思是說:怎樣會造成果報決定呢?如果說,我們在造作善惡業的時候,有下列五種心境之一的話,那麼所得到的果報就會成為是決定報。第一種心境是:經常造作,而毫無悔意;第二種是:專心一意地去造作,而心不猶疑;第三種則是:喜歡作,所以樂於去造作;第四種是:發下誓願,心意決定而去造作;第五種則是:造作之後,心中十分的歡喜快樂。如果我們是以這五種心境去造業的話,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就都會成為果報定的定業;反過來說,如果不是以上面這五種心境去造作的話,那麼所造作的業就是屬於果報不定,以及受報時間不定的不定業了。所以我們如果修學了 佛陀正法,深信善惡因果,圓滿了菩薩十信位,並且發起了成佛的大菩提心以及四宏誓願,並且以深信心、誓願心、專注心、樂作心、歡喜心、無悔心等心境,來修學六度四攝等菩薩行,那麼這些業行全部都會成為無漏善的定業,一定功不唐捐而能夠早成佛道。
反過來說,如果聽信了邪師的邪教導,執著錯誤的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來造作惡業的話,譬如說:毀謗說沒有善惡因果、沒有六道輪迴、沒有佛道可成;或者是毀謗真善知識;或者是說邪淫的男女雙修可以即身成佛等等;而且還自以為是在護持正法,因此信心堅定歡喜樂作而毫無悔心;像這樣的話,就會成為不可轉的無間地獄的定業,在死後一定會到無間地獄長劫受苦的。就如 佛陀在《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當中開示說:「彼諸有情若得耳聞諸佛名號,墮惡趣者,無有是處,唯除定業不可轉者。」尤其是今生所造作的惡業,在死前都沒有懺悔滅罪的話,那麼在死後這些收藏在如來藏中的惡業種子,就會轉變成為異熟種而成為定業,那麼即使在未來世聽經聞法、精勤修學、廣為流通正法會得到很大的功德,但是過去世所造的定業因緣成熟的時候,還是要受報而難以逃避的。
譬如 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當中開示說:「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書寫、解說、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現在不為毒藥所中、刀兵所害、火所焚燒、水所漂溺,乃至不為四百四病之所殀歿,除先定業,現世應受。」就是在說這個道理。但是今生所造作的惡業定業,這些儲存在如來藏中的惡業種子,在死之前還沒有轉成異熟種子,都還是有機會轉變的,都可以經由發露懺悔等善業因緣來改正彌補的。例如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的〈業品〉當中開示說:「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這意思是說:如果在造業的時候,有上面所說的五種心境,就會使得果報成為決定業;一般來說,大部分的異熟果報,會在下一世來受報。譬如會往生到善道或惡道去、壽命的長短、相貌、色身的莊嚴與否、智力、健康狀態、有多少福報可受用等等,這種在未來世會受報的業果,就稱為是「生報」;若是在下下世以後才會受報的,那麼就稱為是「後報」。
佛陀說我們所造作的定業,原來應該是後世才受報的業果,如果有善心以及智慧因緣力的話,那麼就可以轉變成為不定業;而在現在世就先受報,這樣子該受的重大惡報就會轉成輕報。這就像是貸款的利息一樣,如果我們期滿再還的話,利息一定就會比較多;而如果提前還的話,利息就可以付得比較少。大多數的凡夫只希望受樂而避苦,所以絕對不會想要把該受的苦提前來受;但是深信因果的菩薩想法就會不一樣,會認為造因受果是無法逃避的,造作了惡業就該要受報,能夠提前受,早點了結這段惡因緣,所以會坦然歡喜的面對,何況提前受該受的惡報可以轉輕,那麼又何樂而不為呢?
關於定業可轉的道理,佛陀在《大般涅槃經》的〈師子吼菩薩品〉當中,有作過更詳細的說明;在這段經文中,師子吼菩薩請問 佛陀說:「世尊啊!如果善業果報是無盡的話,那麼毀謗大乘方等經典,犯五逆罪,或是犯了殺盜淫妄等四重禁戒,乃至是不信因果業報,無慚愧心的一闡提人,這些犯極重罪業的人,他們的惡業果報何時能夠盡呢?若不可盡的話,那麼他們有可能見佛性,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嗎?」佛陀就回答說:「我過去之所以會這樣開示,是因為有許多眾生的心中,對於業緣果報輕慢不信;我為了度化這些人,除斷這些人的邪見,所以我在當時才方便開示說:『一切作業,無不得果。』」然後 佛陀就在即將示現入滅之前的大般涅槃法會當中,作了究竟正理的開示;佛陀說:「造業有輕重之分,無論是輕業還是重業,都可分為決定業以及不決定業。如果說,惡業一定有果報惡果的話,為何那位應該要墮入地獄的屠夫,氣噓旃陀羅反而升到欲界天去享天福了呢?殺害了九百九十九人的鴦掘摩羅,他又為何能夠得到解脫果呢?」所以實際上,有些業一定會有果報,但是也有一些業不一定會得果報的。有智慧的人可以把極重的地獄業,轉為現世輕報;但是愚癡的人,卻可能把現世輕業,轉為地獄的重報。
佛陀接著又說:「即使是定業,也不是真的無法轉的。」世尊說:「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這意思是說,一切的聖人之所以修道,就是為了可以破壞定業,轉變定業成為輕報,並且把不定業轉為無報、不受報。如果說所造的一切業,所得的果報都是決定性,而完全不可轉變的話,那麼修習聖道就沒有意義了。
佛陀接著又說:有智慧的人,因為他的善根深厚,堅固不動搖,所以才能夠使得重業轉輕;而愚癡的人因為不善根深厚,所以才會使得輕業轉成重報。因此說一切善惡業,其實沒有所謂的定業,而全部都是不定業啊!佛陀也在《大般涅槃經》中很詳細地說明了阿闍世王懺悔滅罪的故事。阿闍世王因為聽信了提婆達多的建議,害死了父王頻婆娑羅王,然後又放出五百頭的醉象,要殺害 佛陀,這些都是屬於五逆重罪,應該要下無間地獄長劫受苦的;但是他在 佛陀入滅前,善根顯現,懺悔滅除罪業,他又聽了大臣耆婆的苦勸,即時來到了 佛陀跟前,聽受了罪性本空的究竟正法,而且發起了大菩提心,因此滅除了無間地獄的重罪。佛陀在最後才說:阿闍世王早在 毘婆尸佛的時代,就已經初發無上正等菩提之心了,從那時候一直到現在,都還不曾墮入地獄受苦過。原來阿闍世王是一位早就發大菩提心的菩薩,他今生所造的罪業,都只是配合 佛陀演出一場無生大戲,來攝受眾生進入佛道罷了。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當中,也為我們開示說:「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佛陀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要努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所謂修身:就是修正我們的身行;修戒:是特別注重持守戒律,不輕易去毀犯;修心:則是改正自己心中的想法、觀念,以及修學禪定;修慧呢,則是修學解脫慧、佛菩提慧,而使得自己的心念轉變為清淨性。由於這四種修行的關係呢,就會清楚確定善惡因果會有果報的道理,心性也就會因此逐漸轉為清淨;所以就能夠轉變重業為輕業,而且能夠使得本來應受輕業的果報變成不必受報。
譬如說:我們遭遇到像是辟支佛、阿羅漢、證悟菩薩等的大福田、大善知識的時候,起了善心供養,或者是跟著他修學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這都是會有無量功德的;那麼之前所造作的大惡業,比起這個大功德,相形之下就變小了,所以往生的時候就會先受這個人天善報。如果我們又繼續大力的布施、護持正法、修集福德的話,那麼功德就會越來越大;而之前的惡業呢?就會不斷地往後推延,而且和大善功德相比的話,就顯得更小了。如果說我們想要早些淨除這些大惡業,不想往後推延的話,也可以經由真心的懺悔滅罪而轉為現世輕受,甚至是不必受報的。
窺基大師他在《瑜伽師地論略纂》當中,對於這個道理作了補充說明,他說:「今大乘中,業信同彼阿闍世王五逆之業,既懺悔已,絕不受果,則是生報可轉滅義,時報俱不定也;鴦掘摩羅,轉地獄業於人中受,報定時不定,義亦同之。」窺基大師的意思是說:在大乘法之中像那阿闍世王他雖然造作了五逆重罪,但是既然他去到佛前真心懺悔了,也已經依著 佛陀的教導如法懺除罪業了,所以就不會再受到無間地獄的惡果。這就是原來未來世該受的生報,可以轉化滅除的道理,成為受報的時間以及業報都不定的業;另外像鴦掘摩羅他聽信了他師父的邪見,而去殺害了將近一千人,但是在 佛陀的開導下,也轉化了原本的地獄定業,所以來世可以再出生為人,而在人間受報;這是轉為果報定,但是受報時間不定的業。
這兩個例子的道理是相同的,從以上的說明,我們應該要明了,沒有定業是不可轉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多鼓勵人,如果之前因為無明現起,犯了毀謗無菩薩藏——如來藏,或者毀謗善知識等五逆十惡的重罪,心裡不應該想說:反正大惡業造都已經造了,也已經成為定業了,來不及收回來了,那麼我再多造一些也沒差了。我們是應該要好好地對眾懺悔,因為這些業在往生之前,都是還來得及消除未來世長劫的地獄惡果的;即使我們在造作的時候,是心得決定的,定業也同樣是這樣可以經由懺悔轉化的。千萬不要像 佛陀所說的愚癡人,一不作、二不休,繼續造作下去,這樣甚至會將今生的輕業轉為來世的重罪,那麼就真的是愚不可及的人了。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當中也有說:「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所以當我們明了了定業可轉的道理。不但是今生所造的定業,應該要深自悔責、發露懺悔、後不復作,即使是過去世所造作的定業,無論是業果已經現前,還是尚未現前,我們也都應該要經常努力的,依照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當中所說的:「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樣的懺悔偈來懺悔滅罪,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那麼無論是定業還是非定業,無論是今生所造,還是過去生所造的罪業,都會在我們如實地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努力懺悔下,逐漸會由定業轉為不定業,由重業轉為輕業,乃至會由輕業轉為無報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色身安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如何真實懺悔罪業?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今天要來探討的主題是「如何真實懺悔罪業?」這個罪業為何會生起?這個罪業又會障礙什麼?我們從這兩個主題來討論。

罪業(evil karma; sinful karma)的因緣,它是來自於身、口、意業造作的十不善業,從無始劫來,在生死中造作無窮的罪業,導致貪、瞋、癡煩惱深重難除,業障堆積得極為高大,猶如須彌山一般。造作不善業的緣,主要是來自於現行煩惱(active afflictions)以及隨眠煩惱(the dormant, or latent aspect of afflictions)的作用。

現行煩惱的部分,譬如說是欲界財、色、名、食、睡的境界,在這境界中生起了希望追求而去造作,這個就是貪的煩惱的作用;乃至於說,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中,對於違逆境不能安忍而能憤發出來,這就是瞋的煩惱的作用。因為這個貪、瞋、癡等等煩惱現行而造作了這個不善業,就稱為現行煩惱。

隨眠煩惱指的是說,我們還有色界無色界的煩惱還沒有斷除,隨逐眠藏著;既然是還沒有斷除,也會因為境界現行而產生作用,造作十不善業。

這個罪業又會障礙什麼呢?因為一切煩惱種以及所造的善惡業,都是由金剛心如來藏所執藏,也是由祂所緣,好像如影隨形一般不相離,因此所造作的十不善業,一切時中障礙有情進入清淨解脫的聖道中。從近的因果來看呢,它是障礙受用人天妙樂果,因為十不善業所受的果報,它是在三惡道中;再看遠一點,未來無量世,那就障礙有情長養善根,進而發菩提心修證無上菩提果。

因為在三惡道中受的這個業,本身它只是受苦或是愚癡。為什麼會不斷地造作三惡道的業呢?也是因為貪、瞋、癡的煩惱深重,貪、瞋、癡的煩惱深重之所以會持續地長養、持續地熏習,主要是不能相信善因能夠得到善的果報、不能相信有三世因果,對因果不能深信,那就是善根缺乏。所以,如果說持續的在貪、瞋、癡煩惱的作用下而造作十不善業,那麼一直在三惡道中受果報的話,善根要長養就非常地困難;沒有辦法對三世因果起信,對清淨解脫法、對有功德的三寶起信的話,就沒辦法發起菩提心,沒辦法修證清淨的解脫果,也就沒有辦法修證無上的菩提果,罪業的障礙就離不開了。

所謂煩惱障、業障以及果報障這三種,經中有說:「欲滅此三障罪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罪滅除?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佛說佛名經》卷1)要滅除這煩惱障、業障、果報障,要生起這七種心才能夠滅除,那麼我們就一一來探討,這七種心的內容(seven kinds of repentant mental states)

第一種就是要發起「慚愧心」(shame)。指的就是說,要自己思惟自己與 釋迦如來在無量劫以前都同樣是凡夫,可是現在 世尊成道以來,已經過了塵沙數劫這麼久了,我們還是互相沉溺染著在六塵中,流浪生死永無出期。想到這件事情,應該感到這個是天下最為慚愧羞恥的事了。

第二種生起「恐怖心」(fear)。指的是說,既然是凡夫身、口、意業會常常與罪業相應,以這樣的因緣來看,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受無量苦,要為此感到驚怖、恐懼才是。

第三種生起「厭離心」(turning from the evil world)。應當經常要觀察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清淨,對這個在生死中的五陰,它是虛幻假有,它完全是因緣所生,猶如水上浮泡,速起速滅,往來生死流轉,好像車輪一樣轉個不停,生老病死八苦的交煎,無有暫息的時候。所以生死既然有如此種種的惡法,充滿了過患,應當要生起厭離之心;不能生起厭離之心,主要是不能瞭解五陰它是無常的,把這個無常的五陰當作常來看待,顛倒而想;這個五陰在生死中是苦的,不知道是苦,把它當作樂來想;這個五陰它是無我的,把它當作可以倚靠、真實不滅的我;這個五陰主要是不清淨的,把它當作是清淨的,而受用種種五欲之樂。所以在這顛倒之中沒有辦法脫離的話,就沒有辦法來生起厭離心。所以應當要正確的來認知,這個五陰本身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清淨的,不應該讓自己墮在四顛倒中,所以應當要生起厭離之心。

第四個是要發「菩提心」(desire for enlightenment and complete renunciation)。經中常常說,應當要樂於成就佛身,但是佛身指的就是法身。雖然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經歷了修集無量功德智慧、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七菩提分法,從這些種種功德智慧來成就果地的如來身;想要成就佛身,就應當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來求這個一切種智、要求能夠常樂我淨、求無上正等正覺;如果要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無上正等正覺呢,就應當要知道,不能讓自己永遠在生死輪迴中而落入顛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無明顛倒中,來造作這些生死的苦業;這樣子的話,就認知到要解脫這種四顛倒、解脫這種生死之苦、解脫一直造作不善業在三惡道中受苦、解脫為什麼老是造作這些惡業呢?要怎麼讓這個惡業能夠懺悔清淨而不再去造作呢?而能得到真實解脫呢?所以要在這裡發起菩提心,要來讓自己能夠解脫這些無明,而且能夠來行這些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七道品等等,來攝取佛土、攝取眾生;對於自己的身、命、財不能太過於吝嗇、慳吝,不願意來花自己的身心的力氣或者乃至時間來修學,應該要這樣努力來依循 佛陀說的法道、來履踐菩提行願,這樣子才能夠遠離造作惡業的因緣。

第五種指的是「怨親平等心」(impartiality in love to all)。要生起怨親平等心,就是說對一切眾生要生起慈悲心,沒有說彼我之想,為何要如此呢?因為倘若說,是見到怨家不同於親眷,那就是從情執以及所謂的怨懟上面起分別,這種分別就是來自於貪欲以及瞋恨的煩惱因緣;因為貪欲以及瞋恨,就是會讓自己造作惡業的一個心所煩惱因緣,以惡業因緣而產生苦果;因此應當要經常生起慈悲心,要經常生起對怨親平等心,來對治自己煩惱;因為假如說永遠對於怨家不能寬恕、不能包容,生起這個瞋恨心的話,瞋恨心就是造作惡業的煩惱因緣;如果說對這個親眷情執不捨,因為情執貪愛也是造作惡業的因緣,所以也要修習所謂怨親平等心,以來對治自己的貪以及瞋的煩惱。

第六種要「念報佛恩的心」(gratitude to the Buddha)。因為 釋迦如來在往昔無量劫中,因為不捨我們這個娑婆眾生善根缺乏、煩惱深重,所以捨頭目腦髓、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珍寶,就是為了安置娑婆五濁惡世眾生於佛法中,來培植善根種,釋迦如來為了我們而修種種苦行,此恩此德實在難以酬報;倘若要報答 如來的恩澤,應當在這一世勇猛地精進、刻苦耐勞、不惜身命來護持 如來的三乘菩提;同時要護持弘揚通達大乘法的善知識,讓這個善知識能夠以 如來的正法,廣化眾生同入正道。這樣子一方面是能夠報佛恩,一方面自己也能夠在這個道業上努力修習,而能夠在法上面得到功德受用,以法來供養 佛陀;同時護持善知識,讓善知識把這個正法能夠弘揚出去,廣泛地來度化眾生,讓眾生也能夠得到 佛陀正法,能夠解脫於在無明中生死輪迴之苦,這樣子就是最殊勝的報佛恩。

第七點就是要「觀罪性本空」(meditation on the emptiness of the sin-nature, that sin arises from perversion and that it has no real existence.)。要看到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一切罪業,沒有真實不壞的相貌,這些都是從煩惱因緣而出生的,既然是從因緣而出生,那麼就可以從因緣而壞滅。從因緣而生指的是說,親近惡友的因緣,長養了不善根,導致身、口、意業造作不善業;既然是從因緣而生,那麼就可以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滅就是說在現在自己見到所造的確實是罪業,能夠看到自己所造的是罪業,也能夠知道說自己的罪過在哪裡,是因為貪的煩惱、瞋的煩惱、愚癡乃至於說是嫉妒心的煩惱。所以造作這個十不善業,就在這個時候,自己見到自己的罪過、自己知道自己的罪過而至誠懺悔,這個是從這個罪本身發生的因緣來看待。

那麼我們另外來說,從般若來觀待罪性本空。倘若說因為發了菩提心,親近了善友、善知識,修學如來藏正法,親證了自心如來藏,發起了般若實相智慧,能夠觀照到這個自心如來,祂的法相永遠是本來解脫、本來的永遠是無我的這樣的來生出萬法來運行,也不落於三界有的繫縛中,也不落於一切無的這個空法中,那麼在三世之中都無所得。因為這個如來藏法性與所生諸法的性相都是如如;因為如來藏自己本身是真如無我,歸屬於祂自己的這些法,都是祂自己所執藏的這個種子功能,由祂所出生的話,也一樣是這個真如無我。可是因為眾生在這些煩惱中造作惡業,導致有這個五陰十八界的出生,那這些五陰十八界的出生,都是因為造這個生死業而有,可是呢,卻是由他的自心如來幫他出生;那麼實證這個自心如來的菩薩,能夠觀察說這些五陰十八界等等功能,都是如來藏自己本來具足了這些功能、功德,那由祂現起的這些功能、功德,當然也跟祂一樣都是真實如如。所以呢,以如來藏本身的法性來看,因為是真如無我,所以不覺知自我的存在,如是的無我真如妙理,運行周遍眾生法界而隨緣應物,所以能夠從這個諸法實相來懺悔罪業,才是真正的懺悔。

因此經中會這樣講說:「惟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觀妙理空,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淨戒。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這一個經文裡面說,祈望諸佛菩薩能夠加被護念,讓這位修學大乘法的佛弟子能夠依循於 佛陀的真正法道來熏習,建立正知正見,能夠滅一切顛倒心,滅除這個把無常當常、無我當我,這個苦的法當樂、不清淨的法當淨的這個滅除四顛倒的心;然後能夠早日證悟這些一切法真正的真心本性的這個源頭,原來是來自於這個自心如來;趕快能夠證得自心如來以後,能夠真正進入菩薩道中修學,就能夠早日成就佛道。所以說,假如有這種清淨信的善男子,能夠日夜來觀察這些真如妙理的這種般若空性,原來只是這樣的隨順因緣而現起種種法,完全沒有所謂自我的這個存在,沒有自我的執著,也沒有繫縛在三界中任何一法,一切罪障就能夠消除;也因為這樣子,所以就不會對一切眾生生起這個貪、怨、愛以及恨種種心,也不會對一切眾生生起這些因為煩惱執著而相應的這些身、口、意行,也不會去對眾生造成損惱傷害等等身口意行。說這樣子就是無上的持清淨的戒,因為這種戒是從這個真如法體本身呈現出來的這種無我所呈現的清淨行;如果能夠依據這樣的清淨行來轉依而造作的話,就不會犯所有一切罪業;如果能夠經常觀察了知這個般若實相這種勝妙的空理,就能夠滅除一切所有的這個重大的罪業。因為能夠生起般若空理的這種妙理的智慧以後,自然能夠轉依,轉依也能夠懺悔自己這些煩惱的現行所造的這些罪業,同時能夠真實地去滅除這些煩惱。一方面懺悔這些所曾經造作的身、口、意的惡業,一方面能夠讓自己來修除自己這些我見、我執的煩惱,而轉依般若實相心的真如無我,而再去利益眾生。

所以能夠滅一切的重罪,就好像說大風能夠吹猛火,把這個無量的草木能夠快速燒掉一樣的道理。如果說能夠生起這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的心、善觀罪性本空這七種心的話,那麼在佛菩薩形像前至誠懺悔,就可以滅罪除障,可以改往修來、去惡修善;因為這七種心生起以後,都是讓眾生能夠在善根上面長養,而且能真實地讓自己能夠去除這些罪的根本,能夠讓自己生起智慧。

懺悔罪業這個部分,又有一個觀念,也在這裡要跟大家解說,也就是說對於罪業的懺悔,有的人會認為說:「我造作了過失了,我是不是來修個福,就可以把這個罪抵掉了呢?」這樣子是不是能夠把罪能夠就是讓它滅掉了呢?那我們引用一下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句話,讓大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六祖慧能大師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那麼六祖大師這一段所說的就是說:愚癡的人不曉得這個因緣果報的道理,犯了過失以後,或是說平常的日子裡面,認為說我只要努力修福,那就對了;而並沒有想到說,怎麼讓自己能夠解脫於這個生死的繫縛?怎麼讓自己能夠成就佛道而遠離這些貪、瞋、癡煩惱,遠離這些生死的這些苦業?只是認為說,修福本身就夠啦!平常布施供養,雖然說這個福無量無邊,可是心裡面這個貪、瞋、癡三毒,還是持續不斷地在境界中相應而造作惡業,希望修這些福能夠將所造的惡業來滅除;這樣的情況之下,未來世因為修了布施供養還是有福,可是這些所造作三惡業的這些罪業還是在,因為罪福不能相抵啊!所以如果說不斷地去修這些殊勝的福,可是對於自己心中的這個貪、瞋、癡煩惱,不能去修除、不能去滅除,那麼這些福呢,與這些煩惱所造的惡業成就的結果,福勝於人間,可是也煩惱很重,果報上就不是自己能夠自在地去受天福。
所以六祖大師說,就要向心中來除罪源,這個罪的源頭是什麼?罪的源頭就是來自於貪、瞋、癡的煩惱,為什麼會有貪瞋癡的煩惱?就是因為來自於四顛倒想,自己認為自己這個五蘊的自我是真實的,所以這個真實自我上,希望能夠追求真實自我的受用;真實自我的受用,就是在五欲六塵中去追求,五欲六塵中所追求,當然相應的就是貪、瞋、癡煩惱。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話,那永遠就不能除罪源,如果要除這些罪源,就是要知道說,這些業的十不善業的源頭是來自於貪、瞋、癡煩惱;貪、瞋、癡煩惱的源頭,是來自於四顛倒想。如果能夠這樣想的話,能夠發起要除掉這個罪的源頭的心的話,就能夠來認知到底這個人,為什麼在世間會有這些煩惱?為什麼會造作這些十不善業?能夠去除掉這些煩惱,這個最好的方法,就是 佛陀這個佛法。因為一切有情在人間不能解脫,都是不知道自己的顛倒之處,不知道自己五陰原來是虛幻的,不知道這個不斷地要覺知自我存在這個識陰也是虛妄的,所以又寶愛自我的話,那麼就會持續在三界中,或者說在欲界中,持續地讓自己再受用五欲的這些種種財、色、名、食、睡諸法的話,那我們也讓自己永遠不能脫離欲界相應的煩惱,當然就是欲界煩惱。所以如果能夠這樣作的話,就是等於說能夠在自性中真實懺悔,懺悔的意思就是把這個罪過真實認知除掉,然後不再違犯,這叫作懺悔。能夠滅除罪業生起的煩惱自性,才是說真實懺悔了,大家要知道說,如何真實懺悔罪業。那麼這一段,今天跟大家介紹的部分,希望大家能得到受用,那今天就說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佛法東來(三) 真唯識量 大乘根本






旁白:中國歷史上,為了將 如來真實第一義諦大乘法帶回中國,高僧大德們冒著喪失生命的危險,前仆後繼地展開了生死渺茫的取經之路,為歷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在取經的高僧中,最傑出的法將就是唐朝的 玄奘菩薩
一千多年前,來自中國的 玄奘菩薩,在印度曲女城的大法會上,以《制惡見論》的鉅論,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羅門教等等學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曠世的創舉;以強大的威勢掃蕩一切惡見,令一切支持意識心恆常,或強行施設一行相不明的細意識為恆常的六識論者,咸皆杜口!玄奘菩薩在天竺,如是宣演了義中的究竟了義法,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中心的真唯識量,矗立了 如來高聳而無可摧破的正法幢。
旁白:玄奘菩薩在印度亦巡禮了佛菩薩遺留的聖迹,包含了 文殊師利菩薩的舍利塔,以及 如來為母摩耶夫人說法而從天返回人間的種種遺迹,讓後世學人知道菩薩真實存在於世間,佛法亦流傳於天界。
玄奘菩薩又為了顯發第二轉法輪的般若中觀真義與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真義是一致的,在印度著作了《會宗論》,說明了《般若經》所說的真如,就是唯識妙義所說的第八識,就是能生出萬法的如來藏,讓學人瞭解 如來所說之法從來合轍,越演說越是勝妙不可思議。
余正文老師:玄奘菩薩返回大唐之後,立即著手翻譯經論,也在譯場中為大眾解說唯識要旨,並適時指導根機成熟的人實證第八識如來藏。而由於前來參與譯經工作的僧眾都是一時之選,心性調柔,也都遵守教誨而謹守佛法的密意;像這樣子的人在明心後,他能現觀第八識並發起般若智慧,在翻譯上就容易吻合第一義而沒有差池。當這些優秀卓越的證悟者,後世繼續投生於中土的時候,也為中國禪宗奠定了一花開五葉,而令廣大學人得以證悟的堅實基礎。
旁白:玄奘菩薩又每日開放十方大德前來諮詢請益佛法,寺院可說是戶限為穿,玄奘菩薩都一一為來者耐心教誨;許多僧眾盡除畢生疑惑、豁然開解,大眾莫不心生歡喜,這都是 玄奘菩薩融會貫通三乘佛法的廣大智慧所致。
余正文老師:原來中土有主張「佛性真常」與「佛性當常」的兩派說法。以真如為依止而說佛性真常的人,因為沒有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以自己的「妄想真如」為一切法的依止。而以佛性真常的人,不瞭解真如僅僅是第八識的清淨無為法性,真如是不能離第八識心體而獨立存在的,自然不應該說真如是法界諸法的依止,而應該說第八識為一切法的依止,而以阿賴耶識為所依。
而說佛性當常的人,則誤會阿賴耶識,祂因處於分段生死的階段,就以為阿賴耶識不具有清淨的本性;這是因為不瞭解每位有情的佛性本自常住,所以無論是處於分段生死位的阿賴耶識,或是入八地以後的異熟識,都同樣與佛地的無垢識具有性淨涅槃的功德,沒有欠缺,自然也不能主張佛性未來才會圓滿具足。
由於 玄奘菩薩的開示與解惑,原來中土主張「佛性真常」與「佛性當常」的兩派說法,到這裡也獲得了解決。
余正文老師:玄奘菩薩同時也楷定了八識的真實義理。在這之前,真諦三藏法師別立第九識,他倡言第九識是第八識的所依,而且主張第九識純然無為、沒有作用;這些說法都是因為真諦三藏法師沒有親證第八識,所以不瞭解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其實祂本身就是究竟的心體。而 如來的無垢識,也就是學人因地的時候第八識如來藏,這第八識如來藏本具有一切有為與無為功德,而不是只有清淨無為而已;而且這清淨無為性,正是第八識如來藏的所顯性,不可以將祂錯誤的安立、增生為第九識。所以,玄奘菩薩才會說:當知一切眾生、一切有情,最多只有八個識。
旁白:玄奘菩薩如是楷定:真如是第八識的實性、佛性常住,以及有情唯有八識。由此中國佛法義學得到了全面的開展,更因此楷定了唯識增上慧學無可逾越的高度;同時也支持南方禪宗的開悟內容,令當時及後代所有人無法推翻禪宗。
玄奘菩薩又著作了令人驚歎的曠世鉅作《成唯識論》。以唯識增上慧學為核心,精闢闡釋大乘佛法的意涵,亦評點一切外道的錯謬之處;並以三地證量點出:佛菩提道上第一大阿僧祇劫、第二大阿僧祇劫的菩薩果位現觀,將中國佛法推向了仰之彌堅、望之彌高的巔峰。
陳正源老師:玄奘菩薩明心開悟後,示現圓滿佛菩提道五個階位的果位,顯示了 玄奘菩薩至少證得了佛法五十二階位當中三地菩薩位。由於 玄奘菩薩一向不自說自己所證的果德,這種果位上的圓滿現觀,其實是透過 玄奘菩薩的弟子窺基大師,在聆聽 玄奘菩薩解說《成唯識論》所作的文筆記錄—《成唯識論述記》—才讓後人有所知悉。
余正文老師:菩薩道的果位現觀,那就是:如幻觀、陽燄觀、如夢觀、鏡像觀、猶如光影、猶如谷響、如水中月等等的現觀。這是菩薩明心開悟以後,有了般若根本無分別智再繼續修學,當菩薩滿足了各階位的果位功德,這個時候就會發起各個果位相應的現觀,如:十住如幻觀、十行陽燄觀、十迴向如夢觀、初地鏡像觀、二地猶如光影、三地猶如谷響、四地如水中月等等。
余正文老師:這些現觀有經典為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宗明義在敘述大菩薩證量時,提到如幻、如陽燄、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這些現觀函蓋了第一、第二阿僧祇劫佛道的現觀。譬如如幻、如陽燄、如夢,這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佛道的現觀;如像、如光影、如響、如水月、如空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則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佛道的現觀。而 玄奘菩薩當年親口告知窺基菩薩有九種現觀,如今經 平實導師具足圓滿地披露這十種現觀,由此我們可窺知 玄奘菩薩難以想像的證量。
旁白:由於 玄奘菩薩不自揚己德,因此難免有人誤會 玄奘菩薩不清楚明心開悟的事情;然而 玄奘菩薩所作的《成唯識論》,就是以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的基礎來撰述的。
陳正源老師:關於 玄奘菩薩的開悟明心實證第八識如來藏,除了前面所說菩薩果位的現觀可加以證實之外,也可從 玄奘菩薩指導日本僧人道昭的事情窺知一二。
道昭當時是從日本越洋來中國跟隨 玄奘菩薩求取唯識無上妙法的僧人,玄奘菩薩憫念東瀛眾生,私下觀察道昭根器及心性,知道他是個可造之材,便親自指導他實證第八識、證得真如;然後又介紹他到當時相州隆化寺,接受禪宗慧滿禪師的勘驗印可。後來道昭回到日本,玄奘菩薩還交給他佛舍利、經論以及唯識章句註疏等法寶;從此之後,東瀛就有了證悟第八識的法師傳承唯識增上慧學。這些事實都顯示了 玄奘菩薩不可思議的佛法修證果位,是遠遠超過當時禪宗所有祖師的修證。
我們環顧 玄奘菩薩一生竭盡心力弘護 釋迦牟尼佛三乘菩提,加上菩薩救度世間的悲心,玄奘菩薩勢必會在往生兜率陀天內院面覲 彌勒菩薩後,立即又回到此世間來住持 釋迦世尊的正法。在此我們謹以一首偈來表達對 玄奘菩薩的崇敬與讚歎於萬一:
九死一生志益堅,萬里鵬程繼絕學;
立言斬謝標勝義,降伏二乘震五印。
開演唯識阿賴耶,闡明真諦如來藏
明心見性覲彌勒,護持正法再萬年。
旁白:此後一千多年,中國都沒有人誹謗如來藏妙法,都沒有人會支持當年二乘部派主張的細意識,因為大家知道:玄奘菩薩標舉的佛法大纛——第八識妙法,是佛法根本,也是歷代禪宗聖賢證悟之標的;如來藏妙法是世界上最為璀璨的文化瑰寶,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
余正文老師:中國歷代真悟禪師開悟明心,其實就是實證第八識如來藏
馬祖道一禪師說:「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淨法身。」
雪峰義存禪師解釋禪宗法門的時候說:「亦名如來藏,亦名實相般若。」
南泉普願禪師說:「如來藏實不覆藏,師子(獅子)何曾在窟。」
大慧宗杲禪師引佛語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這一切都是在說明禪宗的本源就是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又叫作實相般若。第八識如來藏與清淨法身其實是非一非異,所以才會說:「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淨法身。」而祂其實是分明露此身的,只是因為眾生因為無明遮障的緣故,而無法證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
陳正源老師:中國禪宗教導學人以第六識—意識—來尋找第八識如來藏,但是必須要先明白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無始以來從無分別,遠離一切境界,對三界六塵從無見聞覺知;祂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覺、不能知。這個「不知道」、「不審察」的如來藏才是真心,猶如禪宗道場過堂的時候互道「不審」,就是互相提醒「這個不去審察的」才是,而非時時審察的第六識與第七識。
因此羅漢桂琛禪師說:「不知最親切!」這個親切的第八識如來藏,就是每位有情最珍貴的寶藏。學人必須以第六識—意識—聽聞學習佛法正知見之後,再來找尋第八識如來藏;找到如來藏之後,第六意識就生起了般若智慧,這也就是禪宗所謂的開悟。
旁白:佛經說出世間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禪不能以語言文字來思量,不能以世間六識心來附會。中國歷代禪師留下了一千七百多則公案,直指心要、啟發後人;然而門庭高峻,令人難以契入!
如今禪法更形凋零,大眾無明叢生而隨意解讀公案,紊亂佛法聖賢之道。因此,為了復興中國禪學,正覺教團正透過一百多本書籍的公開發行,電子報的持續發刊以及電視弘法等,期望扭轉時局,讓正法風華再現。
余正文老師:佛法東來以後,由於 玄奘菩薩冒著生命危險西去取經,所以才能廓清了原來中土佛法上錯誤的知見,也楷定了第八識如來藏的宗旨;他令禪宗學人得以依此而證悟如來藏,也為中國禪宗奠定了一花開五葉的堅實基礎。中國歷史上的禪師證得了如來藏,傳揚禪法在這個世間,如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溈山靈祐禪師、巖頭全豁禪師、趙州從諗禪師、雪竇重顯禪師、佛果圜悟禪師、大慧宗杲禪師,以及篤補巴尊者、多羅那他尊者等等。這些聖賢親證如來藏八識,它構成了中國鮮明的文化歷史,也影響了中國周圍各國的文化歷史,這華人所津津樂道的公案與事蹟,這就是中國獨步全球的禪法文化;而這也是正覺教團多年來,所推廣弘傳的如來藏八識的禪法文化的內涵。
旁白:禪師們在如來藏妙理的親證,成為中國文化的巨大支柱,佛法不再只是經典上的文字,而是具備了生靈活現的生命。如來「萬法唯識」的教誨,由 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重新矗立楷定,這八識和合運轉的世界,傳達了唯識增上慧學的勝妙意旨。
我們這一世代,有幸能再度聆聽古老中國賢聖所傳達的微妙甚深佛法的寶藏,人人都有著光彩奪目的如來藏明珠,等著我們一起深入佛法,發掘這無上的智慧芳香!
永讚如來藏妙法,歸依第八識真諦;
智慧德香不思議,畢竟成就菩提果。
中國文化勝妙傳,三界唯心第一義;
無量法門入宗門,萬法唯識定一尊。
代代皆有聖賢出,人人皆有妙真如;
三乘菩提從此出,再寫佛法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