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再說禪宗的話頭、看話頭、參話頭


在中國禪宗裡,看話頭是很重要的功夫;如果沒有學會看話頭的功夫,竟說他也在參禪,大多是自欺欺人的話。懂得話頭的意思是很重要的,知道話頭的意思以後,才會懂得怎樣看住話頭、照顧話頭。看話頭、照顧話頭時間久了以後, 自然會漸漸生起參禪的疑情,才是已經真正進入禪門參禪的禪宗學人。如果連看話頭的功夫都沒有,還在教人參禪,都只是在耽誤大家的法身慧命;他自己都還沒有入門,怎能教人入門?當然更不可能幫人證悟禪宗的禪。因此說,看話頭的功夫是禪宗的入門方法,古時祖師施設話頭給徒弟們看,教導徒弟們要照顧話頭不能失去,就是要使徒弟們整天都把心住在話頭上面;在話頭上面住久了,只要福德夠了,也因為學習正確的般若而有開悟明心的正知正見(就是知道有一個第八識心如來藏要找出來),疑情就會慢慢開始生起來,就會自然演變為參話頭的情況。就算整天在出坡[在室外工作、除草、培土、種菜]、作功課時,心中都沒有妄想雜念,也都沒有所看那一句話頭的語言文字出現,卻都住在那句話頭中。當有一天他開悟的因緣成熟了,就會突然悟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

所以祖師施設看話頭的功夫,真的能夠廣利行人,因為很容易就可以開悟。而近代人對於話頭大多是不懂或者誤會的,連大法師們都不會看話頭,又不肯承認或不知道禪宗開悟時所悟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禪宗的心法當然就全面失傳了。近代復興中國禪宗的人就是 平實導師,他創立正覺同修會弘法,把禪宗的法講出來,從建立看話頭的功夫,到開悟明心時究竟是要悟什麼心;見性時,是怎樣眼見佛性,乃至見性時是應該眼見所有眾生的佛性;求見佛性時,應該要怎樣去修集應有的福德,而且是與見性相應的福德,不是從世間法中修來的世間福德。這樣一一教導,使大眾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後,再引導出來,才能夠眼見佛性。因此,近代講禪宗的功夫與知見,講得最多的就是正覺同修會。因為這些都是中國禪宗裡真正開悟時 應有的先決條件,如果沒弄清楚,就不可能與開悟明心或眼見佛性的實證相應;因此還要在這裡重新叮嚀讀者,讓大家確實理解話頭等內容。所謂話頭即是一句話之前頭,一個念之前頭。譬如說「念佛是誰?」是一句話。這句話在心裡出現,或口說出來即已成過去了,便是話尾。所以話頭是此句話在心裡沒有念出來之前,叫作話頭。因此當一個人想作什麼事情之前,心裡起思惟之語言文字,這個心中之語言文字,叫作話,叫作念,這些話之前頭謂之話頭。不管是講出口或者未講出口,都是一句話,都是話尾。念之前頭,叫作念頭,一個念頭相續不斷,就是話頭。例如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所說的淨念相繼,是一念相續,也是一個話頭,念佛念到沒有名相、聲相、形像,那個憶佛之念就是話頭。所以無相念佛本身亦是一個話頭。當我們無相念佛或看話頭時,是與世俗生活中的妄念同時存在的,是兩個念並行,非是一念不生。

平實導師說:【話頭,我們把它粗略的分為兩類。第一類它是從真心而入的話頭。譬如說「念佛是誰?參禪是誰?打坐是誰? 吃飯是誰?屙屎是誰?經行是誰?走路是誰?看東西 是誰?拖著死屍走來走去是誰?」這一類都是話頭。話 頭主要在這個「誰」上面。

所謂話頭是什麼?話頭就是話的前頭, [「憶佛念」之前頭。我們憶一尊佛,心中未生起憶佛念之前叫話頭,心中生起憶佛念則是話尾了。] 我們講「拖死屍走來走去的是誰?」這是一句話,或者「念佛是誰?」這是一句話。這一句話還沒升起來之前,就是話的前頭。這句話在我們嘴巴出現,然後過去了;或者在我們心裡面出現,然後過去了,那就成為話尾,因為已經過去了。那就是說我們心裡升起一個念:「參禪的是誰?」心裡這句話一出現,那就是話尾了。我們心裡面這句話還沒升起來之前,對一般人來講稱之為念的前頭。所以念的前頭就是話頭;因此話頭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一念已生便是話尾,這是對一般人來講一念未生之前叫話頭。而對於一個會看話頭的人,這個境界其實是一念相續而不是一念不生。因為這「參禪是誰?」「拖死屍的是誰?」它這個意思很清楚的留在我們心裡面,在這句話還沒出現之前,心裡面就牢牢的看見它。所以是一念相續,而不是一念不生。這是話頭。

第二類的話頭,一旦悟了,佛性就現前了。譬如說:「千山鳥飛絕」,「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人老病生」,「三日風、五日雨」,「眼前燈色明」,「庭園桂花香」。這一些話頭,若是開悟了,佛性就現前了。這是另一種話頭,所以說,話頭有兩類。】[摘錄自 平實導師,《禪—悟前與悟後》上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9 年。]

但是在正式進入看話頭階段之前,末學想要重新再請大家更深入瞭解定力與話頭之間的關係,才不會在剛剛修得很粗淺的定力時,就想要開始參究佛性的內容,想要求見佛性,免得耽誤了這一世眼見佛性的因緣。平實導師開示的意思是說:所謂的定力,是要隨時隨地與定相應,能夠在動態中長時間都住在一心的狀態,卻不隨定而進定境。所以無相念佛、參話頭、看話頭、參公案,同樣都不能離開定力。既然《圓覺經》告訴我們,沒有障礙的解脫清淨智慧,全部都是要依賴禪定,才能出生。所以禪定指的是定力,而不是定境;住在定境中,猶如外道住在四禪八定之中,卻沒有智慧生起而不能得解脫,更不能證得佛菩提的智慧,所以學佛人應該修定力而不是修定境。定境可以炫惑別人,但是對三賢位菩薩的解脫及佛法智慧幫不上忙。……

…… 修定須要有善巧方便,要善知轉折,能分別定境與定力,知道什麼樣的情形應取,什麼樣的情形應捨。定力從動中修易得,靜中修不容易得。靜中修來,多是一念不生,而進入定境,到了動中就無定力,就不能看話頭。比較起古人,現代的學佛人慧解強,定力弱;所以有真修實證者皆知想要求見道的話,必須動中於未到地定得自在。這是過來人真實之體驗,可謂一針見血。動中修得的才是一念相續的功夫,在參禪時才派得上用場

這個清淨的念在動中和我們在飲食、穿衣做事時的那一些念並行,而沒有妨礙。在一切境界和因緣上面,這個話的前頭,始終不消失,不消滅。在念佛門稱之為「淨念相繼」,在禪門裡謂「騎聲蓋色」,我們也可以說「穿聲透色」。這是二個念並行,所以我們強調:「無相念佛與參禪都應該是二個念並行而不違背。如果不能作到這個地步,那麼動中就無法無相念佛,也沒辦法參禪。」 必須要身心能在一切音聲形色中穿梭來去,而不妨礙看話頭,有這個動中功夫,才好參禪。

觀照心念妄想,是修定伏煩惱,不是修禪。數息七不是禪七,是修定七。不會看話頭、思惟觀,而在心中自問自答,用言語在心中思惟的是弄識神。這些都是非因計因。鍋子裡面煮的東西,要想成為飯,它必須是米,米是飯的因。鍋子裡面放的是砂子,要煮成飯,永遠不可 得,因為砂子不是飯的因。所以「思惟觀」是疑情伴隨著話頭相繼不斷。要能在一切境界因緣上面,不須語言文字,就能思惟及分別,這一種思惟分別之一念相續不斷,非一念不生,這才是禪法。如一念不生就會落入澄澄湛湛之中,那是一種定的境界,不是參禪。


有人說:「排除妄想,自己在心裡面用語言來思惟,來問 『參禪是誰』就可以了,何必要修思惟觀的功夫呢?」這就表示他的定力不夠,心仍然很粗糙。明心與見性,都是心地之中極為微細的事情,如果沒有定力就不可得

《大般涅槃經》卷13 云:「夫正定者真實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 要思惟五陰生滅,尚且須入於定中思惟,何況明心見性這種更微細的事情呢?所以如果不修思惟觀之功夫,而修一念不生之功夫,那麼在動中就失去了 定力,在靜中就會進入邪定所謂未到地定的定境,在定中暗無覺知。善知識雖然在動中和靜中對這個人施設各種機鋒,廣設各種方便,也沒有用處。因為他在靜中入定,暗無覺知;機鋒、講話,對他都沒有用。在動中卻因不能與定力相應,善知識所施機鋒及語言對他一樣不起作用,所以他無法得到善知識的利益。而且善知識的提示引導,或施用機鋒,通常是在動中作用。所以想要修這個,學禪的人必須要動中能夠作思惟觀的功夫,才能受用。功夫,最好先深入無相念佛的法門,那就容易得到這個功夫。

我們要求參禪的人,須要具備參話頭、思惟觀的功夫,這個目的,主要在定力。如果有這個功夫,即使以語言、文字來參究亦是參禪。譬如禪門之中,師父與弟子間的問答及開示,都透過語言、文字在運作。所以有定力的話,雖然用語言文字,也是參禪

如果沒有這個功夫,而聰明伶俐的話,那麼他閱讀了義經典的時候,往往會錯解,以為自己已經悟了;但是他不敢承擔,也不敢承認自己開悟,這不是真實的悟。如果僥倖仍能悟入,也會成為解悟,因為他沒有定力的緣故,不能夠親自體驗。這是一念不生功夫的大缺失。

如果不修動中功夫 一念相續的功夫。將來就沒有緣由見到佛性。所以近年有善知識,在他的書裡,一再強調,必須能夠在動中,維持未到地定的定心,這是真實語,是一念相續的淨念。到這個地步,就能夠作思惟觀的功夫了。如果有人還不具備此功夫,那麼建議他去閱讀《無相念佛》這本書、及《如何契入念佛法門》這本小冊子, 去嘗試鍛鍊無相念佛功夫,只要無相念佛功夫練成了,自然而然就會看話頭、參話頭,也會思惟觀的功夫 

定力非常的重要。《大寶積經》卷57 云:「若人無定心, 即無清淨智,不能斷諸漏,是故汝勤修。」因此這個功夫非常重要,既然大家準備要參禪,就要趕快把看話頭、參話頭,思惟觀之功夫鍛鍊起來,接下來參禪的路子,才容易走。不然老是在經教、名相,語言文字上面,去思惟分析,要想證道,就非常的困難。

平實導師又說:【以定為禪之人,悉皆有志一同,都教弟子們靜坐以求一念不生,求證離念靈知心之意識境界。如此類人,根本未曾破得初參,根本未曾證知自己之本來面目;謂彼所說如是境界者,只是意識心之境界相,未曾觸及第八識如來藏心。覺知心坐至平靜無波時,只是制心一處之禪定境界,猶是意識心,未曾悟得實相心;即使修至澄澄湛湛、猶如凝玉,從實相般若觀之,也只是黑山鬼窟、冷水泡石頭,還須大悟一番,始得親見本來面目,方知中道實相。】[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入不二門》,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四刷 2007 5 月。]
 

平實導師於上課中曾經開示過:落入定境的人是無法明心的,也是無法看見佛性的,因為一定會落入未到地定中,成為離念靈知或是暗無覺知,無法探究真心如來藏在何處;或者落入初禪定境中,享受初禪一心不亂及身中的樂觸,不懂得要去尋找真心如來藏,也不懂得要參究佛性。至於證得初禪為什麼會有樂觸?在這裡為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懂得道理 以後,就不會覺得稀奇,才能專心在動中定用功,才能真的參禪而明心或看見佛性。

證得初禪時胸腔中隨時隨地都有樂觸,樂處的發起有手掌、胸腔、會陰等不同處。由於初禪定心境界成就,初禪天身發起,你初禪天的天身在你的欲界色身之中出現,初禪的色界天身和欲界肉身和合在一起,兩身的摩擦產生清淨無淫欲的樂觸,因此而有初禪樂的觸覺。如果沒有證得初禪境界,就不會有初禪天身發起;沒有初禪天身,就不會有這個樂觸。可是,當你發起初禪的時候,你不一定看得見這個初禪天身,你也找不到你身中的初禪天身,這是因為你的初禪善根發的境界相不夠好,因為你不是剎那間遍身發起,所以就不能了知初禪天身的狀況。初禪善根的發起,它有兩種,第一種初禪的發起是運運而動的,第二種是突然間遍身發。但不論是哪一種善根發而獲得初禪,都不是參禪時所需要的定力,而是定境;這種靜中修來的定境,不打坐時就會漸漸退失;用這種定境所得的定力來參究佛性,悟得佛性而看見時,也不會很分明,很容易退失的。所以還是應該回到動中定來修學,就是從無相拜佛中修習無相念佛功夫,轉為動中看話頭的功夫,然後轉進參話頭的階段來參禪,是最穩當的方法

接著還得要消除對於看話頭境界的誤會,平實導師說:看話頭的問題,對各位才是最切身的問題。可是看話頭的方法,有很多道場都在講,但是大部分都說錯了。我們問他說:「你看話頭是怎麼看啊?」他說:「我就是在那邊打坐,打坐的時候我就是這樣問自己啊:『到底打坐的是誰啊?』我這樣一直問下去!這樣叫作看話頭、參話頭。」好!我請問你:你在心裡面自問自答「打坐的是誰?」這一句話在覺知心裡面出現,然後過去了;過去了以後,你這個覺知心是住在這一句話的前頭?還是話的尾巴?是這句話的尾巴嘛!你這個叫作看話尾、參話尾啦!這叫作照顧話尾,不叫照顧話頭。 話頭是一句話的前頭才叫作話頭。但是這個得要有功夫啊!話頭要時時刻刻不斷;我跟你們說話時我也可以看話頭,我跟你們說法時,我也可以無相念佛。廣欽老和尚就是有這個功夫啊!

我一面跟你說話,一面也在念佛啊!你知道嗎?你不知道!這就是無相念佛的好處。那麼你的心要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去看住它,這個看話頭的功夫如果沒有作好,你將來就算是參出來什麼叫佛性?你還是看不見佛性;一定要有這個功夫,要很純熟,參出來時你才能看得見佛性。然後,這種定力退失了以後,你就算是已經看見了佛性,所看見的佛性也會漸漸的模糊消失,最後看不見了。要重新再把動中的定力練回來以後,才能夠再看見佛性。

那麼要鍛鍊這一種功夫,讓自己時時刻刻都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譬如說:「參禪的是誰?」或者「念佛是誰?」這四個字在心裡面都沒有出現,它還沒有出現時,你就把它看住,讓這一句語言文字出不來,你要看住它,這才叫看話頭嘛!可是看話頭這個功夫,一百個人有九十九個作不到,那要怎麼鍛鍊?有辦法:無相念佛是最好的辦法。

…… 把無相念佛的功夫作好了,你自然而然就會看話頭;你會看話頭了,你參出佛性是什麼,你就看見佛性了。可是你看見了佛性,仍然不會知道真如在哪裡。真如的參究是在另一個方向,明心與見性,這兩個法的方向是顛倒的,所以要具足修證這個法,非常的困難;要有善知識指導的原因就在這裡,…… 我們這個法是無為法,是無境界法;明心完全無境界,眼見佛性有一點兒境界,可是那個境界又不算是三界中的世俗境界,跟一般世俗的法不同。[摘錄自 平實導師,《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八刷200711 月。]

綜而言之,想要追求開悟明心的人,應該以看話頭的宗門禪方法修行,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從話頭以及看話頭的境 界,先深入去瞭解;然後進行鍛鍊看話頭的功夫,依照鍛鍊話頭的方法與次第,一步一步老實去修練,才能有機會學成看話頭的功夫,然後再進入參究的階段去參禪。這樣才是真正在禪宗裡學禪、參禪,才有機會證悟明心;真正明心以後,再繼續鍛鍊更深的看話頭功夫,並且把見性應該具備的其他條件趕快修集具足,然後再參究佛性的內容,才會有眼見佛性的因緣。

在這裡還要重新再提醒大家,如果真的想要開悟明心,以及悟後真的想要進一步眼見佛性,絕對不要用默照禪的方法修 行;因為默照禪的修行法門,一不小心就落入定境中,很難擺脫離念靈知意識境界,連想要斷我見都很困難,當然是沒有機會開悟明心的;想要用這種方法眼見佛性,更不可能。平實導師曾開示過,想要明心的人,要以看話頭的禪法,在行住坐臥之中參究,最容易開悟,不要每天打坐默照自己有沒有離開妄想雜念。平實導師也以自己這一世雖然在靜坐中悟入的例子來告訴大家:是因為被邪師誤導而每天靜坐求悟,根本就悟不了;後來是捨棄這一世被人誤導的邪見與方法以後,自己在靜坐時離開定境憑著定力體究而發起往世所修的智慧。因此說,平實導師雖然是在靜坐中悟入的,是在靜坐中眼見佛性,其實是捨棄別人的誤導以後,以自己修成的功夫為基礎,在捨離定境後依定力自己參究出來而明心及眼見佛性的,本質上並不是以靜坐的方法而悟入的。

這樣看來,表面上 平實導師自己雖然是在靜坐中悟入的,本質卻完全不是默照禪,所以都不鼓勵大眾靜坐求悟;原因就是靜坐的時候很容易落入定境中,想要開悟是非常困難 的。因此,讀者如果不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不可能從靜坐之中參禪而激發出往世所悟的般若種子,這就是 平實導師常常開示的法語。因此,末學在這一節中,還是要勸告大家遠離默照禪的方法,還是應該以話頭禪的方法來修學,等到看話頭的功夫成熟以後,再運用參話頭的思惟觀方式來參禪求悟,比較容易開悟明心。求開悟明心時是這樣,進而求開悟見性的重關眼見佛性,道理更是如此。末學誠懇的將自己經歷過的經驗,提供給一切有心想要眼見佛性的佛弟子,請大家參酌、互勉。

《正覺電子報》第84 pp. 42-53



地點:  福建 廈門 南普陀寺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When I was Passing through the flowers in clusters, There wasn't a leaf of them touching me on my clothes.)


看話頭(guarding huatou)的功夫及話頭禪(the Chan practice of huatou)的勝妙處,不是沒有看話頭功夫的人所能想像的;所謂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必須牢牢看住話頭而不受百花雜葉所影響的人,才能有資格說的話,哪裡是沒有看話頭功夫的人所能評論的?更何況是不懂話頭禪而隨意加以評論?假使連看話頭的功夫都不懂,而能評論看話禪的優劣,就如同三歲不識字的小兒,在評論大學裡的文學教授一般,不免使人啼笑皆非。

想要真的懂得參禪(contemplate Chan)而開悟明心(awaken to the True Mind),一定要學會看話頭的功夫,再修學參禪時應有的正知正見;也必須知道開悟所證的是第八識如來藏,那時再來參禪才有希望開悟,否則縱使驢年真的來到了,還是求悟無門的,更何況是妄評看話禪的勝劣。進一步說,如果有人開悟明心以後,還想要眼見佛性,看話頭是眼見佛性的唯一親證法門;捨離了這個勝妙的法門,不可能有別的法門可入,也沒有別的法門可以鍛鍊眼見佛性所必須具備的定力,更不可能眼見分明(但這功夫只是眼見佛性的條件之一,當然還必須遵行世尊的聖教,同時具備了應該有的大福德與正確的慧力,才有可能眼見佛性,並非只依靠看話頭功夫就可以見性)。

至於那位佛教研究學者推崇的默照禪(Mozhao Chan [silent meditation; silent illumination] ),教人靜坐而默照有沒有妄念的方法,或者追求覺知心中的離念靈知境界,都只是在修定而與參禪無關,連明心的機會也無,更何況是眼見佛性。像這樣的人,假使有一天真的讓他參出佛性的內涵時,也只能解悟佛性,而且一定會落入識陰六識的見聞覺知中,回墮於我見中,他這一生永遠都與眼見佛性的實證無緣了。因為他一定會落入凡夫所墮的「佛性」中,與六識心見聞覺知的虛妄自性相應。由於這種緣故,想要求證明心和眼見佛性證量的人,都應該速速捨棄離念靈知境界,了知十八界全都是三界中的假我,屬於虛妄無常的「一切法」;也應該認知「非一切法」 的真如、佛性的正知見,然後開始鍛鍊看話頭的功夫,還要努力修集大福德,以及進修佛菩提道的上智,未來才會有希望明心,甚至於眼見佛性。

末學要重新呼籲:看話頭功夫的好處,既可以鍛鍊將來眼見佛性時所必須具備的功夫;在求見佛性以前,也可以因為功夫成就,使得自己心地更細膩,更容易觸證如來藏而開悟明心。

《正覺電子報》第82 pp. 62-63

看話頭功夫是定力而非定境。在正覺同修會中修學的無相念佛、看話頭、參話頭、思惟觀(直觀)[Meditative contemplation]、參公案,所需要的同樣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因此本會的同修們所修學的都是動中定,都不必靜坐進入定境中,自然是最安全,也不會被魔、鬼、邪神所干擾的法門。

鍛鍊看話頭的動中功夫,是在一切動態中修練成就的定力,而不是進入定境中享受定境。更何況看話頭時必須看住所看那句話的前頭,而不是話尾;同時也是清楚分明而不是空無所有一念不生的境界,所以想要眼見佛性者,必須修一念相續(an unceasing one-pointed thought) 的功夫 定力,而不是修一念不生的功夫。

那麼定力又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大方等大集經》所開示的:「不捨於定,亦不隨定。」這是說明有定力的人, 他的心住在與定相應的功能中,但是卻不會進入定的境界中。定就是制心一處而不散亂,如果在一切時中都是不散亂的,就是具有定力了。以念佛人來說,如果一直都憶持著某 一尊佛菩薩,不論是在靜坐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憶持的清淨念始終都在,就稱為淨念相繼,就是制心一處而能認定自己確實有定力了。如果以參禪人來說,當他看住一句話頭,都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沒有使那句話的言語出現在覺知心中,就是在看話頭了;當他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看住話頭,不會散失,那他在人間生活時,不論是看見花團錦簇或看見骯髒的狗屎,都不會動心而繼續看住話頭,就是禪師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參禪者,這也是定力而不是定境。這二種人,雖然修行目標不同,一位是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的高品位,修得淨念相繼(abiding in a continuous pure thought)、一心不亂(achieving undisturbed one-pointed absorption)的功夫;另一位是想要開悟明心而修得更難的看話頭功夫,但同樣都已經具有定力了,卻同樣都不進入定境之內,這才是真正的定力,所以經中才會說定力就是「亦不捨定,亦不隨定。」

知道定力的意思了,末學建議大家要在動中修;因為定力從動態之中修練比較容易獲得,從打坐的靜態中修來的大多是定境,不容易獲得定力。即使獲得定力了,也是很粗淺的,一下座,他的定力就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在靜坐中修來的定,大 多是一念不生(not a thought arising; without a thought arising)、離念靈知(thoughtless pristine awareness),不免會進入粗淺的定境中,到了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的動態中就會漸漸失去定力;在動態中若沒有定力可用,是不可能看得住話頭的,只會落在話尾中;也就是說,因為沒有定力的關係,把一句參禪的話放在心中喃喃自語、自問自答,那是在唸一句參禪的話,那一句話已經在覺知心中過去了,這時覺知心已經落入話尾了,這已不是在看話頭,也不是在參話頭,想要求悟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在佛菩提道中想要真修實證的人,如果想要突破瓶頸、想要見道明心, 必須具有隨心所欲的動中定(concentration skill in daily activities; concentration skill in motion),有了這種在動中修得的一念相續功夫,參禪時才派得上用場。
《正覺電子報》第82 pp. 64-66

P.S.

看話頭,不得卜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裏。但只恁麼看。此要言也。(彌陀疏鈔卷三
When one guards the huatou, one should not speculate and force an interpretation, nor should one discard all aside. One should simply keep guarding it. This is the key.   


思惟觀(直觀)[Meditative contemplation]
(1). 參禪者住於疑情中全心思惟疑情。思惟時離卻一切語言、文字、聲音、符號、形像而思惟。
(2). 參禪者把整句話的意念意涵意義先吸取了以後,然後用直觀的方式去看它,不要再用語言文字去推理。

相關文章

體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觀




地點:  福建泉州 大開元寺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為什麼要鍛鍊定力?


…… 這裡只談見性與定力 (the degree of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的關聯性、必要性。修學佛菩提道的人,想要眼見佛性(seeing the Buddha-nature with the physical eye) 的話,一定要先開悟明心;如果真的想要開悟而求明心,想要進入大乘別教的真見道位 (path of insight of reality [tattva-darśana-mārga])中,進而求證眼見佛性的境界,必須心細,才能開悟而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因為如來藏運行時的法相很微細,不是那些粗心大意的人所能明白、所能實證的緣故 善知識為了想要幫助修學佛法(不是幫助修學羅漢法)的人,可以開悟見道明心的緣故,必須先教導大家精勤修鍊基本定力:不論是在靜態或動態中,都可以時時住於一心不亂或者淨念相繼的境界中,而不會妨礙世間生存或生活中的種種行為。能夠具備這種動中功夫的人,縱使他在這一生中都沒有證悟的因緣,沒辦法開悟見道,至少也會因為這種動靜之中都能一心不亂或淨念相繼的功夫,而獲得很大的受用,乃至自知有能力上品往生諸佛國淨土。

如果是想要求證《大般涅槃經》中 佛陀說的眼見佛性境界,就必須再進一步轉為看話頭的功夫;所謂看話頭,是能在話的前頭就看住,了了清楚那一句話的意思,可是卻不會在心中出現那一句話。如果心中已經出現某一句話了,才住於那一句話的意思之中,就已經落入話尾了。那是在心中唸出一句話以後才住在那一句話的意思中,因此說他已經落入話尾了。而且,想要眼見佛性的人,必須在動態中修成這種定力,不應該在靜態、靜坐中修成這種定力;否則縱使有一天因為福德具備、慧力具備而參出佛性的內容時,就只能在靜坐很久以後才能眼見佛性;只要一下座走動,幾分鐘以後定力開始散失了,就開始看不見佛性了。那麼,如果完全沒有這種看話頭的功夫,連靜中的看話頭功夫都沒有,那麼他一定不可能眼見佛性,不論是在動中或靜中都一樣。

而且,從求實證上面來說,已經眼見佛性的菩薩們,如果因為眼見佛性了就開始放逸,不能繼續每天禮佛保持定力,也不能每天靜坐保持定力,當他的定力失去時,就看不見佛性了,一定會失去原來眼見佛性的境界。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 每天繼續努力靜坐;或者每天以無相念佛的功夫繼續禮佛半小時,專作無相念佛的功夫;等到回復定力的時候,才能再度眼見佛性分明。所以,真正的善知識,一定要教導學人們修學定力,不是進入定境中享受定境。而定力的教導,還是應該以動中功夫最重要;因為動中修來的功夫,在行住坐臥之中,不論如何繁忙的狀況下,都同樣可以清楚看見佛性;若是靜坐中修學來的看話頭定力,下座走動去看佛性時,定力就會散失而漸漸看不見佛性;必須回座繼續修定而使心定下來以後,才能再看見佛性;所以 平實導師常說:靜中修得的看話頭功夫,見性的品質都不佳。因此,善知識教導大眾修學看話頭的定力時,應該以動態定力的內涵來教導,不應該以靜中定力來教導。動中定力的教導,「首楞嚴定」是最好的方法;無相念佛正是首楞嚴定的方法,也最適合現代社會生活環境的學佛人。


(正覺電子報80 PP. 72-74)

泉州: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如何是「騎聲蓋色」(“riding the sounds and capping the forms” )?

阿彌陀佛!末學謹恭錄如何是「騎聲蓋色」語錄供各位大德參考。

《無相念佛》第38 頁說:
所以如果有一個法門能讓我們不論是在活動中或在靜坐中都能修持的話,那就正是現代修定學禪和修淨土的人所夢寐以求的法門了。
而無相念佛正是這樣的一個法門。而且它是直接從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皆能憶佛念佛。儘管是不停地在一切聲音和形色之中活動,這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不受妨礙。這便是禪師們所說的「騎聲蓋色」。
This method of signless mindfulness of Buddha fits the bill perfectly. More importantly, since it works directly with the mental faculty, its mastery equips one with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mindfulness of Buddha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Even when one is constantly moving around amidst all kinds of sensory stimulation, the pure thought of Buddha can be held without disruption. This ability is what the Chan masters meant by “riding the sounds and capping the forms.”
到這地步,要繼續修楞嚴大定也可以,發願求生諸佛淨土也可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參禪也可以,因為已經具備了動中工夫的緣故。 

正覺電子報38 期〈般若信箱〉說: 
對於憶佛的念是要去熟悉它,能夠在長時間都是連續憶佛不斷,而不是攀緣其他熟悉的妄念,但也不要起心去排斥或者配合那個妄念,得要容許妄念存在而不理會它,妄念就會漸漸的消失了。因為你起心排斥或配合,都是會加強妄念的生起,唯有專心將你的身心 融入憶佛的念當中,以這樣的淨念於拜佛的時候來增強你的定力功夫,最後成就無相念佛淨念相繼的功德受用,聲音雖在而不會影響你的念佛功夫。在動中或者靜中都不受內外五塵的影響,隨時都能有憶佛的念相繼不斷,這樣也就是成就所謂的「淨念相繼 騎聲蓋色」的功德了。至於明心見性後能夠六根俱通,乃是指眼見佛性分明之人,以父母所生肉眼看見佛性 ,在見性的當下同時證得世界如幻觀的大受用,並且除了眼根可見佛性外,餘五根亦皆同時可見;也就是 平實導師在諸書中所說的:「一根若見,六根俱見。」 

正覺電子報83 pp. 66~67 〈第四目 無相念佛功夫的修學〉說:
大勢至菩薩說,像這樣母子相憶一般的念佛,是離開語言、文字、名號、形像來憶念於佛,是以憶念佛的清淨念而制心一處,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念佛的淨念中,對外境六塵都不動心,使憶佛的清淨念相繼不斷,這就是經中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 斯為第一」。這種念佛法門沒有形像、語言、文字、名號,是以修定力的方法而進入實修階段的淨土法門。 
像這樣子直接以憶佛的清淨心來憶念某一尊佛的時候,如果憶佛的清淨念相繼不斷,就是經中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的時間保持很久以後,攀緣心就會中斷,最後是進入三摩地中;根據經中的開示,乃至可以證得五蘊空的解脫境界,甚至未來還可以親證生命實相的智慧境界。
平實導師又說:這種無相念佛的功夫行門,可以讓我們不論是在活動中,或是在靜坐中都能修持;這是現代人生活在緊張忙碌之中,想要修定學禪或是修學淨土的人,夢寐以求的方便法門。因為它是由意識學會以後,直接從意根入手; 一旦成功,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或者在一切聲音和形色之中活動,都可以使憶佛的清淨念相繼不斷,不會受到外境的妨 礙。這其實也是禪師們所說的「騎聲蓋色」,因為已經具備 了動中功夫的緣故。 
可是 平實導師又交代說:修學無相念佛法門的人,一定要儘量銷減覺觀攀緣的心。一般有情眾生總是喜歡攀緣於覺觀,由見色、聞聲、鼻嗅、口嚐、身觸和意根了知法塵之中生起攀緣的習慣行為;由於這種覺觀攀緣慣性的關係,就會使五欲和善惡等種種法,根深柢固盤據在我們心中,縱然有心學習無相念佛的功夫,也是練不成功的;因此,想要修練這個無相念佛功夫之時,也要同時儘量遠離攀緣六塵的習慣,專注在憶佛、想佛的清淨念之中,以這種清淨念來禮佛作功夫,才容易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夫,然後才有可能練成看話頭的功夫。…… 

正覺電子報90 期〈般若信箱〉說:
無相念佛法門欲修習成就者,應當遠離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以減少障緣。無相念佛法門是修定發禪之法門;也就是直接以修定的方法,來修究竟的唯心淨土法門。換句話說,本法門是直接從意根入手,一旦功夫成就,行住坐臥、唱歌跳舞、高談闊論當中,心中照樣能憶佛念佛;也就是說,在一切音聲和形色之中活動,心中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而不受妨礙,這就是禪門所說的「騎聲蓋色」。但欲到達這個地步,必須遠離貪瞋癡等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令心得以安住於憶佛之正念中。否則,心中念念執著財色名食睡,攀緣不已,覺觀不斷,導致心猿意馬,功夫則難以成就。





地點:  福建   廈門  集美區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看話頭的意涵


看話頭的功夫是定力,鍛鍊看話頭的過程中,一般都不會進入定境中,也不應該進入定境中。定力是什麼意思?定境又是什麼意思?看話頭為什麼是定力?在鍛鍊看話頭功夫以前,有需要先明白它的意涵,才不會弄錯方向,練錯功夫;因此,前面所說的定力與定境的差別,以及修學看話頭功夫的前行方便無相念佛功夫的修學,都是應該先知道的。

定力是什麼意思?智顗法師《摩訶止觀》卷 7 云:「亦不捨定,亦不隨定,是名定力。」誠如游正光老師所說:亦即如果捨去定力的話,心就會散亂,無法保持正定;如果覺知心隨於定境的關係,就會進入定境中而無法生起智慧。因此智者大師所說的定力,是既不捨定,也不隨定,隨時隨地與定力相應,隨時隨地在一心的狀態中,卻不隨定力而進入定境。

定境與定力有什麼關聯?而定力與看話頭功夫有什麼連帶關係?看話頭的功夫為什麼是定力?例如游正光老師說:定境與定力是有差異的,定境是定力所引生的境界,與定力非一非異故,何以故?定力與定境是兩個法也,不是同一個,故非一;可是定境是由定力引生的,不能離開定力而有定境,故非異。可是當吾人眼見佛性以後,不論是否處在定境中,佛性仍然處處分明顯現,無所障礙,這是因為動中定力所持的緣故,卻不單是定力所能眼見;是故欲修證見性境界者,不應落入定力與定境兩邊。譬如有人在禪定中,感覺自己離開了身體,看到自己在那裡打坐,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定境;當有情感覺自己離開身體,看到自己在那裡打坐當中,佛性依然在彼定境上分明顯現,無有絲毫障礙,不因墮入定境,佛性就無法顯現,因為佛性是遍一切處的。 

眼見佛性所需要的定力必須在動中修得,不可以從靜中修得,才能看得見佛性;因為眼見佛性時,是在行住坐臥一切動態中都可以看得見,不是只在靜坐一段長時間以後才能安靜坐在座位看見。

什麼是看話頭呢?在進入看話頭階段前,要瞭解話頭的意思,然後才會知道話頭要怎麼看。

平實導師說:禪宗所謂話頭即是話之前頭,不是指一句話。念之前頭,也就是話之前頭。譬如說「念佛是誰?」是一句話, 這句話在心裡出現,或口說出來即已成過去了,便是話尾。所以話頭是此句話在心裡沒有念出來之前,叫作話頭。因此當一個人打算作什麼事情之前,心裡起思惟之語言文字,這個心之語言文字,叫作,叫作。這些話之前頭謂之話頭。不管是講出口,還是在心裡面轉,都是一句話,都是話尾

對於無此功夫者,我們告訴他:「此境界為一念不生,一念才生已是話尾。」但是真有功夫者,就知道看話頭一念相續念之前頭,叫作念頭,一個念頭相續而不斷絕,就是話頭。例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所說的淨念相繼,是一念相續,也是一個話頭,念佛念到沒有 名相、聲相、形象,還是在念,那個念就是話頭。所以無相念佛本身亦是一個話頭當我們無相念佛或看話頭時,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兩個念並行。心細的話還可看見三個念,乃至四個念並行,所以非是一念不生。話頭知道了,把心安住在一句話之前頭看住它;這句話之前頭,在心裡面持續存在,而不出現語言、文字、形象、符號、聲音而看住它,叫作看話頭。初看話頭會丟掉;不停地丟掉、不停地找回來,就是照顧話頭時間久了,漸漸不會丟掉,始終在心裡。最後牢牢地與心黏在一起。繼續照顧下去,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變成參話頭

平實導師又說: 要參究必須先學著看話頭 看住一句話的前頭。「念佛是誰?」「參禪是誰?」「拖死屍是誰?」這句話不在心裡面出現,而我們看住心裡面這句話的前頭,不讓它出現。好像有一個水面一樣,話在水裡面,正要冒出水面的時候我們在水面已經看清楚它是什麼 雖然還沒有冒出來,我們看住它,不讓它冒上來。有的人功夫不夠,根本聽不懂。所以我們勸人要鍛鍊無相念佛的功夫,練好了就會看話頭。

有的人功夫雖然有,可是不到家。所以看一句「參禪是誰?」看的時候會冒出一個「參」字,然後「禪是誰」三個字沒有出現。這表示雖然有功夫,可是功夫還差一點,必須要練習到這個「參」字也不出現,第一個字也不出現,然後就看住它了。這樣看清楚不會冒出來之後,接下來還要練習行、住、坐、臥之中都能看。行、住、坐、臥之中都能看之後,還要練習到它都不會丟掉。如果話頭不想丟開,它就不會丟掉的話,就表示悟的因緣已經成熟了。這個階段很重要,將來悟時能不能眼見佛性,完全取決於看話頭的功夫做得好不好。所以應該用心看話頭六、七個月以後,再起疑情去參究,悟了以後才不會落入感覺之中,錯將妄覺認作真覺,方能眼見佛性。

如上所說看話頭的功夫若讀不懂,是正常的;因為這種功夫不是一般人都會的,在末法時代,都得先藉方便法門來修學,就是無相念佛的淨念相繼功夫;所以正覺同修會裡才會在剛開始初學時,教導大家練習無相念佛的功夫。當無相念佛的功夫純熟以後,就能轉成這種看話頭的功夫。所以想要眼見佛性的人,還是要先從無相念佛入手來修學。所以游正光老師說:眼見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鍛鍊拜多尊佛及看話頭功夫,不僅可以使自己定力更加細膩,還可以為將來眼見佛性作準備。若能依此增長定力而配合鍛鍊看話頭功夫,並隨時於動中及靜中,將話頭的變化及差異都看得清清楚楚,因緣具足時,一念慧相應而得眼見佛性清楚。到那時候,眼觀身心及世界山河大地虛幻,成就十住菩薩如幻觀,成就十住菩薩滿地心的階位而轉入十行位的初行位中。

《正覺電子報》第83 pp. 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