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知見立知」與「觀行」的差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知見立知」與「觀行」的差別,還有它怎麼區分。

「知見立知」這四個字是從《楞嚴經》裏面所提出來的。在《楞嚴經》卷五裏面說:【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楞嚴經》卷五)

所以,「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個是從《楞嚴經》裏面提出來的。那我剛剛所唸的這段經文,因為意思蠻多的,所以我們無法在這個節目中解釋,有興趣的菩薩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所著的《楞嚴經講記》,第七輯裏面就有解說。

那我們就來看看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事實上這個在《楞嚴經》裏面就已經點出來說,在知見裏面,在我們所觀察的所知的境界跟所見的境界裏面,我們去立知,例如說「我有所見」,這樣子就是無明的根本。譬如說有些人他在打坐的時候,他就認為「我們有真心」,因為《楞嚴經》裏面是說有真心,有所謂的如來藏,也有所謂的佛性,他就認為說:「我在打坐之中,如果我都不去分別,那我這個不分別的心就是如來藏了,就是所謂的真心了。」可是《楞嚴經》裏面說,說「在這個知見裏面去立知,它是無明本」,所以事實上這樣的見解是錯誤的。所以《楞嚴經》接著說,「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也就是說在知的境界見的境界裏面,有一個沒有知沒有見的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對於境界無知無見的真心,那個才是涅槃的本心,那個才是無漏真淨的真實心。

所以,《楞嚴經》裏面說的知見立知,事實上是在描述,有些人他在境界之中他去建立了知見,以為在境界之中有真心存在,就把境界之中的某一個境界當作是真心了;可是這樣子是錯誤的,所以這個是無明的根本。一定是在我們所知的所見,知的境界之中,有一個無知無見的一個真心,那個真心才是我們所實證的對象,那個就是涅槃的本際,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才是無漏真淨的真實心。

那現在有一個問題被提出來,就是說:那所謂的觀行也是在境界裏面觀察啊,這個觀行跟「知見立知」,我們怎麼去區別呢?這就是有人提出的一個問題。

所謂的觀行,沒有錯,它也是在所知的境界所見的境界裏面去作觀察,所以叫作觀行。可是「知見立知」跟觀行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就是它的前提跟方法的不同。

首先,知見立知是,它不以 佛陀所教示的五陰十八界的內容去作觀行,所以它就把這個所謂的覺知心,六識的覺知心所知的還有所見的境界就當作是真心了,可是那個境界經常就是意識的種種變相之一。也就是說,他們對於五陰跟十八界的自性,他們沒有作詳細的分別,所以就會在五陰十八界的境界裏面,去把其中的某一法當作是真心。

可是所謂的觀行是什麼呢?觀行是說,在五陰十八界的境界裏面,要先知道五陰十八界它的自性是什麼。譬如說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它的自性是什麼呢?佛陀在《阿含經》裏面說,所謂的色陰就是一切四大還有四大所造色,也就是說把所有的四大,具有四大的特性的法,還有由四大所造的種種的衍生出來的這些色法,全部都納入色陰裏面;然後這些全部都是生滅變異的,不可以把其中任何一法當作是真實。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就是說在作觀察的時候,要把這些境界裏面歸進去五陰十八界裏面;如果可以歸進去的,統統都是生滅的。

所以,知見立知就是錯誤地、沒有依 佛陀所教示的五陰十八界去作分析跟歸納;可是觀行不一樣,它是依照 佛陀的教示,對於五陰十八界的開示,依於五陰十八界的自性,去把境界之中的所有的內容歸入五陰十八界裏面。

譬如我們前面所說、所舉的例子,這個色陰,色陰它所指的就是四大還有四大所造的色。我們經常會看到、聽到有人在說,法界裏面有所謂的能量,然後就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在大爆炸之前就是因為有能量,因為有能量的關係,所以產生了大爆炸,爆炸之後產生了後面的種種的物質之法,然後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宇宙;所以他們就反推回去說,那在大爆炸之前有所謂的能量的存在。可是能量是什麼呢?事實上能量就是色法,那就是具有火性,所以說能量事實上它也屬於色陰。如果具有這樣的邪見,認為法界,這個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因為有能量不生不滅而產生爆炸出來,才造就我們現在的世界;那這樣的話,表示他對於五陰的自性是沒有瞭解的。這樣的話也是知見立知,因為他對於五陰十八界的內涵他不瞭解。那懂得五陰十八界的內容的,他就能夠把能量或是所謂的一切的色法都歸在色陰之中,他就能夠去把這個邪見滅除掉。

所以,知見立知跟觀行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不同,就是一個是對五陰十八界的自性沒有瞭解,一個是對五陰十八界的自性有所瞭解,所以他們所作的觀察是不一樣的。所以觀行是不提第八識如來藏的,因為它是觀察五陰十八界,因為作觀行者一般都是還沒有悟的人,所以還沒有悟的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的觀行一定是摒除如來藏;因為他所見所知的一切都是五陰十八界的境界內容,不可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如果說在五陰十八界的種種境界之中去立一個真心,說「這裏面有一個真心」,那這樣子的話就叫作邪見,是無明的根本啊!那就是常見者所落的地方。

所以,知見立知就是對於五陰十八界的自性不瞭解,所以他無法正確的作觀察。那觀行呢,就是對於五陰十八界能夠有正確的瞭解,所以能夠作正確的觀察,而不會產生錯誤的見解。這就是它極大的不同之處。

對於五陰十八界的自性還有它的詳細內容,因為這個部分所含攝的內容非常的多、非常的廣,不是我們的節目能夠跟各位解說的。所以正覺同修會有施設兩年半的禪淨共修班,在這個禪淨共修班的最後,我們會有般若度的教學,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詳說五陰十八界的內容跟它的自性,然後教導學員來作觀行。當然在作觀行之前還要有種種的基礎,在這個前提之下,作的觀行才能夠成功。所以,有菩薩對於五陰十八界的內容有興趣,而且想要作五陰十八界的觀行的話,歡迎來正覺同修會,來參與我們的禪淨班的共修,就可以獲得這一方面的教導。

我們對於五陰十八界的觀行,它的目的是作什麼呢?事實上就涉及到方法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作五陰十八界的觀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斷我見。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有情在觀察我們的所知的境界、所見的境界的時候,總是認為有一個我在作觀察,所以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在作五陰十八界的觀察的時候,事實上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去確認說,這個五陰十八界裏面的色、受、想、行、識都不是我。因為我們常常以色身為我,以我們的苦、樂受或是不苦不樂受為我,乃至以我們的目標當作我,以我們的行為當作我,乃至以我們所見所聞當作我……可是事實上,這一些統統都是變異生滅的,變異生滅的不會是我。因為我是具有主宰性的,是可以貫穿三世的;可是我們所知所見的內容,統統都是只有一世的,而且統統都是生滅性的,所以這些都不能稱作真正的我,那些都是虛妄的我。

所以,作觀行的目的,事實上它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去建立一種見解,而且確認這一個見解,就是說在五陰十八界裏面是無我的,因為它都不是永恆不滅的,都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之法,它都是生滅變異之法。因為能夠去確認,我們眾生所知所見的境界,而且我們以為在這個裏面有一個我在作觀察,連這個作觀察的,連這個能夠知道境界、能夠見到境界的我,都是虛妄的;所以這樣子的見解跟確認之後,才能夠斷我見。所以,觀行的目的其實是要斷我見的,其實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去確認說,在五陰十八界裏面是沒有一個常恆不變異的法,也就是說真心不在五陰十八界的法之中

可是有些人他就產生一種錯誤的方法、錯誤的見解。當他在觀察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到老死憂悲苦惱,這個十二因緣法裏面,有人就去觀察之後說:「這個十二因緣裏面,十二因緣就是我們眾生,我們眾生就是沒有永恆不變的法;所以因為這樣的緣故,眾生依於十二因緣而流轉的時候,也沒有永恆存在的法,所以就沒有所謂的第八識如來藏。」然後他就以這個見解來否定如來藏的存在,可是這樣的見解就是錯誤,那就是方法的誤用。因為十二因緣或是五陰十八界的觀察,在這裏面作觀行,它的目的是要斷除我見,並不是用來尋找真心的。尋找真心要運用禪法,而不是以觀行的方法。所以,觀行的方法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在十二因緣裏面去觀察,來確認中間是沒有真心存在,因為它都是生滅的法,因為這樣子而能夠把我見斷除。所以說,在五陰十八界裏面或十二因緣裏面去作觀察,那個目的是要斷我見的,而不是在裏面建立一種有如來藏或沒有如來藏的見解。

所以說,有些人他就依於這樣的錯誤的見解,就來說沒有如來藏。可是相反的,如果我們想想看,如果他們可以用十二因緣的流轉來說:「這個中間沒有如來藏也可以流轉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反問這樣的人:「那十二因緣也有還滅門,無明滅了之後,十二支因緣不就一一全部都要斷滅了嗎?十二因緣斷滅之後,眾生不就成為空無了嗎?」所以顯然,十二因緣的流轉跟還滅,事實上它所說的就是五陰十八界的流轉跟還滅,可是它背後還要有一個如來藏,有個第八識真心的存在,才使得流轉門跟還滅門可以成立。所以,如果有人以十二因緣的流轉,來建立眾生依於十二因緣來流轉的話,而不需要有第八識如來藏的話,我們就應該要請問他,十二因緣也有所謂的還滅門,而不是只有流轉門,就要問他說: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之後,十二因緣都滅盡了,那到底還有沒有法存在呢?我們就應該要問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用這樣子來觀察十二因緣的話就可以知道,五陰十八界或者是十二因緣裏面沒有真心。那這種觀行它的目的是要斷我見的,而不是在十二因緣裏面要來立一個見解說,到底有沒有如來藏——並不是作這樣的目的。所以這個方法,在十二因緣裏面觀察,或者是在五陰十八界裏面觀察,這個目的是要在裏面確認,這裏面都是無我法的,表示那裏面都沒有真心的存在;可是在這些法之外,別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的確認,卻不是用觀行作為方法的,祂是需要用參禪的方法,要用禪宗的參究的方法去跟祂一念相應

所以顯然,如果以五陰十八界或者以十二因緣的流轉來觀察,來尋覓真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錯解了佛法,他對於佛法的一些方法的設立的目的,他是不如實知的;所以他就以錯誤的觀行的方法,來對於有如來藏或沒有如來藏去建立知見。這樣的話,事實上他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的邪見眾生;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應該信受他所說的道理,因為他是用錯誤的方法去建立知見。

而正確的方法是,我們在作觀行的時候,他就是在五陰十八界跟十二因緣裏面去觀察裏面是無我的,而讓自己能夠斷除我見;可是在五陰十八界跟十二因緣的流轉裏面去觀察的時候,要知道在五陰十八界還有十二因緣的背後,是有所謂的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不是透過觀行而能夠實證的,而是透過禪法的参究才實證的。

所以,禪法的参究它是一個方法,五陰十八界或者十二因緣的觀行那是另外一個的方法,這是不同的方法。而這個不同的方法,它的目的也是截然不同的。五陰十八界跟十二因緣的觀察,這種觀行它是為了斷我見的,而不是拿來參究如來藏的。禪法裏面它所要參究的,它是直接去參究第八識如來藏。可是在參究第八識如來藏之前,事實上他也要作觀行的。也就是說,在作完觀行,確認蘊處界,確認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裏面沒有一個真實法之後,他才進入了禪法,來尋覓第八識如來藏祂是如何的存在。所以說,這兩個方法不可以誤用的。如果在觀行裏面,去作第八識的觀察,或是說在裏面尋找真心,那是錯誤的方法,也是錯誤的見解,那就是知見立知的無明本。

所以,一定是在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的觀察之後,確認說五陰十八界確實是無我的,所以因為這樣子而斷除了我見,才更進一步知道解脫法之後;然後依於解脫法而行種種的布施、救度眾生、護持正法,累積廣大的福德之後,然後在廣大的福德與正確的見解之下,再來尋覓五陰十八界還有十二因緣之外別有的第八識如來藏,來參究,這樣子才有因緣可以來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這樣子才是正確的修行,這樣才是正確的修學佛法,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證佛法的。所以,如果在方法上錯誤,那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來真正實修佛法了。

所以,「知見立知」跟觀行,它是有極大的差別的,因為它們是不同的方法,它們目標、標的也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就簡單跟各位作這樣的區別。謝謝各位菩薩收看!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1 正禮老師開示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看話頭及參話頭時對妄想的態度


當我們練習看話頭時,常常會有妄想及妄念產生,這是因為我們對世間法還是有厚重的罣礙,就是對三界中的各種法有貪愛;其實,主要還是對欲界中的人間境界有各種罣礙。如果再深入追究這些罣礙的起因,還是因為對自我有貪愛,於是同時對眷屬有貪愛。當我們對眷屬有貪愛的時候,就常常會有許多妄想或更細的妄念出生了,我們不論是修學禪定或者看話頭時,就會不斷的出生妄想。由這樣推理及觀察,可以確定妄想與妄念都是從我執與我所執的煩惱中生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煩惱放下,妄想與妄念就會跟著這些煩惱的減少而漸漸減少,就能好好看話頭了;甚至還可以好好參禪,很專注一心在參禪上面,如果有正知正見時,有一天就會有可能開悟明心。不論是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或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觀行時 能夠專注一心的原理都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是想要斷盡三界愛的煩惱時,就不只像這樣說的消除妄想的觀行方法,還要進一步以這種減少了煩惱的細意識覺知心,來作各種觀行。有的人可以在這時詳細觀察五陰的每一陰都是生滅的,都是本無今有的,從觀察五陰的生滅性來斷我見、證初果。但是證初果的大前提是要承認有第八識金剛心常住不壞,滅掉五陰十八界以後還有這個金剛心如來藏獨存而無見聞覺知,否則是無法斷我見的,一定會落入細意識中,仍然無法斷除意識我常住的邪見。有的人可以用這種功夫,觀察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生滅法,來斷除我見、證初果。但不論是用五陰來觀察生滅,或用十八界來觀察生滅,都必須先具足了知五陰與十八界的全部內容,都沒有遺漏;也必須確定五陰十八界中的每一陰或每一界都是生滅法,實證五陰、十八界都無真實我,才能斷除我見。一切聲聞初果斷三縛結的實修,都同樣以意識的生滅性,作為最主要的觀察內容。這部分內容, 平實導師的書中說得很多,尤其是《阿含正義》書中說得最多,有興趣先證初果的學佛人,可以自行請閱;請依照書中的開示,一一詳細而沒有遺漏的觀察,就能證得初果,末學不在這裡抄錄及細說。

但是末學要說明的是,聲聞人證初果與菩薩證真如,是不同的觀行內容與實證,不可以混為一譚。聲聞人證初果,是從觀察五陰、十八界的生滅性,證實五陰十八界中沒有一陰或一界是真實我,這樣實證無我而證初果,得到出離三界生死的見地上的解脫,並沒有證得菩薩所證的真如。菩薩所證的真如,包含二個法。說「真」,是由於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以後,可以時時觀察如來藏的真實性:因為如來藏確實能生萬法,五陰十八界都是由祂所生的,所以是真實;如來藏也不會被任何一法壞滅,所以也是真實法,這就是「真」。而如來藏在三界萬法中,不論是在人間享受快樂,或者是在人間受苦時;不論是在欲界天中享受妙樂,或是下墮三惡道中受苦時,都同樣不會改變祂的自性,永遠都不受苦樂,所以永遠都是如如不動的,這樣就是「如」;當人們被辱罵時,心中激動而痛苦時,他們的如來藏還是如如不動,所以是「如」。由於如來藏具有「真」與「如」的功德,而且永遠不會改變,無始劫以前就是這樣子,現在也是這樣子,未來無量劫以後還是這樣子,所以有真如自性。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時,就能這樣子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就是證真如。

二乘聖人只是斷我見而不必證如來藏,當然無法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不能證真如;由此證明,二乘見道與大乘見道的內容是不同的;可是菩薩在參話頭而證真如之前,一定要先證二乘的見道,要先成為初果人,才不會落入五陰、十八界中,參話頭時才會真的開悟;這是在鍛鍊看話頭、參話頭功夫的階段中,應該同時建立起來的正知正見,否則把看話頭的功夫練得再好,把參話頭的功夫努力用功,三十大劫以後還是會落入細意識中,不離常見外道所墮的意識我境界,永遠都不會有真正開悟的時候

如果看話頭參話頭時,有時偶爾在心中生起了對這些道理的思惟語言,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不屬於妄想、妄念,而是作功夫的階段中,應該同時修習的觀行內容,不必刻意排除它;應該在這些道理出現時,或者想到這些道理而心中有疑惑時,隨即給予思惟及觀察,才不會使自己退回常見外道法中,然後才回到作功夫的階段裡繼續用功或繼續參禪。因為開悟明心之前,必須先斷我見,如果沒有先斷我見,特別是斷意識常住不壞的我見,就無法往正確的方向參禪,不可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不可能證真如。因此,對於妄想雜念的定義,也是應該先弄清楚的。對於正法知見的整理與進修,不應該因為作功夫的緣故,就故意排除它

在學禪、參禪的過程中,應該排除的妄想有二種,前面所說的是打坐時心裡面出現了語言文字,所以開始打妄想,這是應該排除的,以免妨礙看話頭功夫的鍛鍊,以免妨礙參話頭的參禪過程。可是 平實導師註解《楞伽經》時,曾說明《楞伽經》中所講的「妄想」,是指因為邪知邪見所產生錯誤的思惟與推理,就是虛妄想,在這部經中簡稱為「妄想」,與末學這裡所說的打坐中、看話頭、參話頭時出現的語言妄想不同。對於經中所說的這種不如理的虛妄之想,一出現時就要先處理它,好好思惟清楚而滅除掉。如果自己對這些虛妄想,沒有能力、沒有智慧分辨清楚時,就應該向善知識請教,或者從善知識的著作開示中,尋找答案來解決,不可以用壓抑的方法排除掉而不管它,否則以後參話頭時都是浪費時間,一定會落入常見外道所墮的我見中。

在鍛鍊功夫階段的語言妄想,也有粗細的差別;如果是因為世間法而產生的妄想,都是粗妄想,當然要趕快排除它,別讓它們來影響看話頭的鍛鍊,或者影響參話頭求悟。如果是有關參話頭的標的,也就是有關開悟明心方面的妄想,就要趕快處理它,不是排除它不管。平實導師曾說:【妄想有二種,前面所說的是打坐時心裡面出現了語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經》中所講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見所產生的不正確思惟與推理,叫作虛妄想,經中簡稱為妄想,與此處打坐中出現的語言妄想不同。經中所說的這種妄想,就不是由一念無明的煩惱而產生的,而是由於對法界實相不如實了知 也就是因為無始無明的所知障而產生的不如理作意的思惟 對法界真實相不如實知。在打坐當中,都是先有一個念頭出現,由這個念頭再引生意思,然後才有語言文字隨後出現;如果是很散心的話,再接下去就會有影像被引生出來,那就是作白日夢了。他們的出現,是有其先後次序的

念頭(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為什麼會出現?其實是由意根的攀緣執著而出現的;意根 末那識 無始以來就具有的遍計所執性,祂從無始以來就不斷地在執取一切法;這個不斷在執取的,就是你自己。我們且先不說這個不斷在執取的你,先來說一說大家所知道的自我 意識;大家都沒有真的認識意識,老以為意識就是自己;所以往往以這個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為自己,將意根的自己以為是不可知的心。有的人更荒唐,以為意根是大腦;如果意根是大腦的話,那麼應該每一對父母都會看到嬰兒帶著大腦來入母胎,可是明明每一對父母都不曾看到有什麼大腦來入胎啊!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佛說人死之後,意根帶著前世名色所緣的識,來入母胎;這個意根,就是處處作主思量的你;意識只是被你所運用的心而已。但是眾生不瞭解,往往將見聞覺知的意識誤認為自己,反而將真正的自己給忽略了,其實意根 處處作主恒審思量的心 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 是凡夫眾生我見的我;可惜的是不但眾生都不知道,甚至連正在學佛的佛子們也不知道,乃至連佛學大師的印順法師都跟著誤會了。

那麼外面學佛的人聽了我這個說法,可能就會向我抗議:「你說意根末那識就是真正的眾生我,可是當我睡著無夢的時候,明明沒我存在,我明明消失了。如果我還在的話,而這個意根的我是會作主的,那我正在睡著無夢的境界中時,應該就會知道有我存在啊!可是這個處處作主的我,睡著以後明明消失了啊!」如果你也像他們那樣想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意根不像意識能返觀自己,意根是不返觀自己的;從狹義的種智來說,祂沒有證自證分(從更微細深入的種智來說,祂也是有證自證分 [rewitnessing aspect; awareness of self-witnessing portion] 的;但這不是初悟菩薩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為沒有證自證分,所以祂不能返觀自己,所以當祂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運作時,祂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為沒有這個證自證分,所以你在睡著無夢時,意識的證自證分消失了以後,沒有意識的證自證分來證知自己仍然存在,就不知道自己仍然存在;但是,眾生睡著了以後,末那的自己其實是仍然存在的,只是祂因為沒有證自證分 返觀自己的能力,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存在於當下的,醒來以後就以為能見聞覺知的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不知道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以後,仍然還有處處作主的末那存在。所以眾生往往要等到醒來之後,才又感覺到有自己的存在 因為意識重新現行後,就又有證自證分來自覺存在了。

末那識的體性就是遍計執性,從無始劫來就一直保持這種體性,不曾改變;祂的另一種體性又稱為恆審思量,也就是說:祂從無始劫以來,不論是睡著或者悶絕,乃至正死位與滅盡定、無想定中,祂都是永不斷滅的,所以說祂「恆」;祂從無始劫來就一直在審度一切法,包括睡著無夢乃至悶絕、死亡、無想定與滅盡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絲毫改變,恆常存在地審度一切法,所以說祂「審」;末那識的你,在你醒著時,不斷地藉著意識對於五塵的直接了別,而對一切法作思量 是否繼續、或是否改變?這種思量在你醒著的時候,是剎那剎那地持續進行而不斷絕的;睡著無夢時,以及悶絕等四種狀況中,祂也是這樣持續不斷地在運作著,但是祂必須在覺得異常時,先喚醒意識(令阿賴耶識流注出意識的種子),使意識出現,藉意識的分別性來判斷應該作什麼?所以在眠熟等五位中,末那仍然在運作不停;如果沒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繼續存在,你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由此可知,末那識的這個你,在你的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了以後,祂仍舊是存在而運作不輟的。眾生對於一切事物,經由意識的分別判斷之後,都必須由末那識的你去作決定,然後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但是眾生卻都不知道這個事實,往往將那夜夜斷滅的意識「我」誤認為是自己。】[摘錄自 平實導師,《甘露法雨》,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十二刷20107月。頁 99~103 ]

由以上 平實導師的開示中加以思惟及理解,然後依照這些開示的內容,深入思惟及觀察,參話頭時就可以遠離妄心,往真心如來藏的方向去尋覓,才有可能開悟明心。在參禪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妄想出現時,也會懂得區分出來,什麼妄想是應該排除而不理會它,什麼妄想是應該加以面對及思惟整理的,才能導正自己參話頭時的方向,才可能開悟明心。但是在佛性的參究方面,末學可以著墨的地方其實不多,因為在佛性的實證上面,還要分為二個面向來說:

第一個面向,是關於看話頭功夫的鍛鍊;第二個面向,是關於佛性內容的參究。在第一個面向,末學接受 平實導師的指導,在明心後繼續深入鍛鍊看話頭的功夫,在鍛鍊過程中,經歷許多的狀況,自己也不知道演變出來的狀況究竟是好或不好,有時得要找機會,請教 平實導師。善知識是過來人,都是才聽一、二句話就知道了,這時只要一句話或二句話指示,末學就知道應該轉向或者繼續深入作功夫了。但 平實導師曾吩咐說:這個過程與演變內容不可說出去,以免將來有人自作聰明,聽了或讀了就當作自己已有這個經歷,就用來報告,使善知識誤信他真的有這些經歷與功夫了;而其實他自己並沒有這些經歷,善知識即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誤以為學人真的完成見性時應該具備的功夫了,加以引導的結果,就是成為解悟,這一世再也不可能有眼見佛性的因緣了。

為了避免再產生這種不想看見的情形,平實導師特別要求所有被指導的學人,都不可說出想要眼見佛性者對於看話頭,應該要有的演變過程與內容。這不是吝法,而是因為 平實導師以前曾經專為同修們的眼見佛性而辦過禪二,導致有很多人 解悟佛性,這一世已沒機會看見佛性了;平實導師對這件事情很自責,到現在都還會自責。所以現在都要先經歷看話頭的深入作功夫的過程,也要把看話頭的演變經歷,一一報告,直到可以見性時應該有的狀況出現了,才會加以引導。因此,末學所能說的是,看話頭的層次有許多不同,並不是會看話頭時就具足眼見佛性的定力了。看話頭的功夫,不只是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有許多不同境界與層次;如果不是過來人,是不會知道其中的演變狀況的。末學對於求見佛性的人,所能說的就只有如此了,剩下來的都是要由讀者自己親身去實踐與經歷。

至於參究佛性的內容,也是只有過來人才會知道。佛性的內涵,與開悟明心是有極大反差的,因為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從來都不會落入六塵中生起見聞覺知,可是佛性卻從來都跟見聞覺知在一起,從來沒有離開見聞覺知,卻不在六塵中生起見聞覺知,與求悟第八識如來藏的明心,剛好是相反的方向。這是很奇怪的反差,而事實確實是如此;如果想要自己參究,證悟的可能性很低,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下,參究時才會輕鬆的把握住方向,不會很辛苦。如果條件都成熟了,還是參不出來時,只要善知識加以引導,也是可以眼見佛性的;這樣求見佛性時,就很輕鬆而且可以眼見。

可是,在還沒有具足眼見佛性所必須的大福德以前,在看話頭的定力還沒有到達見性所必須的程度之前,最好不要自己擅自決定開始參究;否則可能因為慧力很好,很快參究出來,知道佛性的內涵了,可是不管怎樣瞠眼睜目,還是一樣看不見佛性。到那時,看不見就是看不見,想要怪誰都怪不到,只能怪自己,真是得不償失。這是末學對明心後想要看見佛性的菩薩們的勸告,也是末學所做的最好勸告。

因為以上所說的內容,都屬於和妄想正知見有關的部分,所以在這裡為讀者講出來,希望對讀者會有幫助。



《正覺電子報》第88 pp. 52-61 

船隻航行中  遙望金門與廈門的海域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什麼是中陰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要來和大家探討的題目是: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身這個名稱,我們從這個名字的意義就知道說,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後,還沒有受新的果報身之前,所受的一個中間的五陰身,叫中陰身。中陰身他的這個法義,他的內容,我們要來引用《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為我們的開示,來解說這一段。論中這麼講,彌勒菩薩這麼開示: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瑜伽師地論》卷一)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論文,論文中 彌勒菩薩這麼講,說「中有」就是指這個中陰,因為這個中陰身是這一生死後,下一生這個果報身之前的這個五陰身。而「有」的意思就是三界有,所以稱為中有。這個中陰身他是具足諸根的,也就是說他是具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具足的。這個造作惡業者,他所得的中陰身,他是好像這個黑色的羊一樣這麼陰暗;那麼作善業者所得中陰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這樣的亮,這樣一個亮的亮度的情況。那麼告訴我們說這個中有,也就是這個中陰身呢,他是隨著這個有情,到底他是屬於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情況之下,他的中陰身所出生的,就是與他下一個果報那個類是同一類的。譬如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畜生類的牛或是羊,那他這個時候的這個中陰,就屬於牛或羊的那一類;如果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欲界天的天人,那麼他現在出現的中陰身,就屬於欲界天的那一類的中陰身;如果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人,那麼他的這個中陰身呢,也就是跟人相似的中陰身。這一段說「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也讓我們知道,中陰身他到底他是什麼樣形狀,原來他不是固定的,他要來看待到底他下一個果報身是屬於哪一類,那麼他的中陰身就是跟那一類。所以說,如果有能夠看到中陰身的人,看到是什麼類,就會知道這個中陰他即將往生的是屬於哪個果報,從這一個地方就可以知道。

接下來這個論文又這麼說,彌勒菩薩這麼開示: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瑜伽師地論》卷一)

這一段論文,我們也先來看看它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中陰身,他如果還沒有得到出生的因緣,他下一個果報身的因緣還沒到,這個因緣還沒到,他這個中陰身有七天的壽量。假如說在中間他生緣到了,那就不一定說一定要七天,也就是可能兩天三天,他的生緣到了;所以說,如果有生緣,那就不一定說一定要七天才會去受生,就是這個意思。那如果說七天到了,這個受生的因緣還沒有到,那麼這個中陰身他會壞掉會死掉。也就是說這個中陰身,他有七天的壽量,還沒有下一個生緣,還沒滿足的時候,因緣還沒具足的時候,他就會壞掉,會再出生新的中陰身,所以叫死而復生。那麼新的中陰身出生以後,也是七天的壽量;這樣子輾轉,等於說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假使說他受生的因緣一直還沒有到,這樣的七天總共有七個;也就是說,這個中陰身會經歷七個七天,經歷七個七天以後,那麼一定有生緣。也就是告訴我們說,這中陰身第一個七天壞了以後,第二個出生以後又是七天,那第二個七天的這個中陰身,壞了以後再出生第三個中陰身,又有第三個七天,他這樣的一個輾轉,到了第七個七天,中陰身第七天到了以後,他一定有生緣的。

這個中陰身七天死了以後,有可能是直接在同一類的身中生,譬如說人或者說畜生類。假如說我們剛剛講是牛或羊,比如說牛的這個中陰,在七天死了以後,壞了以後,一直還沒有父母緣還沒有到,那麼牠下一個七天的這個中陰的類別,還是一樣是牛的中陰。可是如果有別的業可以轉變的,譬如說,這位有情的眷屬,家人為他追福資助他,譬如說為他供養三寶,為他廣行布施,然後為他去造作這些護持正法的業迴向給他;那因為在中陰中的這個有情領受到了眷屬為他的追福,他領受到了後,心念能夠一念了知說,原來過去所造的業要懺悔;因為在人的時候造作的惡業,導致現在淪為這個牛的中陰,因為家人眷屬為他追福,他一念懺悔他的罪業,領受家屬為他所造的福以後,他就可以轉變,轉變可能轉變為人的中陰。

所以,這段論文告訴我們說,在七天的期限死了以後,中陰身下一個中陰有可能會轉變——如果有餘的業,如果有其他的這個善業的話。那也有可能是什麼呢?也有可能說他是屬於這個人的中陰,可是在人的中陰的時候,因為當時可能眷屬在爭吵,在他靈前爭吵,導致這個往生者起了瞋念,起了瞋心以後,造成第二個中陰變成畜生道的中陰,也有可能。所以我們說,往生者在中陰階段的時候,家屬千萬一定要為他追福,為他齋戒,不要再殺生,同時能夠去廣行布施,或者是供養三寶,護持正法,把這個福業迴向給這個往生者,讓他可以藉這個福能夠往生善處,因為在中陰的階段還是可以轉變的。這段論文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接下來呢,彌勒菩薩又這麼講:

【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瑜伽師地論》卷一)

這一段論文告訴我們說,這個中有、這個中陰有很多名字。稱為「中有」是因為他是「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就是我們前面告訴大家說,在這個果報身死了以後,在下一個果報身還沒出生之前,中間的五陰身,所以稱為中有。或者稱為「健達縛」,健達縛其實它是梵文的直譯,我們漢文的意思稱為「尋香」,那尋香而行,也就是說這中陰,他是依止於這個香,來滋養他的五陰身的,所以中陰身他是要依香而食的,他需要以香來當作他的滋養他色身的食物,所以是香來滋養他的色身。「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也就是說,只要有情他還沒有依於聖道修道,來斷除意根相應的俱生我執煩惱,意根相應的俱生我執煩惱,就是指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只要意根還沒有斷除俱生我執煩惱情況之下,那意根祂會把這個五蘊,以及依五蘊而有的見聞覺知,當作是自己,當作是真實;所以,意根祂為了要取得這個五蘊身,祂就會去受生,所以這個中有才會有這個意行,這個名稱出來。

那接下來呢,這個論文又這麼講:

【又彼生時,為是化生,六處具足……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瑜伽師地論》卷一)

那麼這一段論文,為我們開示了什麼意思呢?就說這個中陰身,他出生了,是以化生為出生的方式,就是以這個已經毀壞的五蘊身,依止於已經毀壞的五蘊身而化生,那麼化生的結果還是六處具足。六處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有這六處當然就有見聞覺知。那當受生的時候,也就是要前往去受下一個果報身去受生的時候,他會在他要受生的處所,看到跟自己同樣的「同類」;自己同類,譬如說是人,就是人的同類,自己如果是當時是天人的身,天人就是他的同類,如果當時自己的五陰身,是屬於畜生類,是牛或羊,就會看到自己同類的牛或羊。所以,在看到自己同類的「可意有情」,以人來講的話,人的中陰他會看到與自己同類的可意有情,就是看到自己的父母。他在作什麼呢?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和合。和合的過程裏面,因為他的根本煩惱的關係,在這裏面,他就對異性產生了這種欲愛,產生了欣樂跟欲愛,產生了顛倒想;這個時候呢,會被這個欲愛的境界所拘束所障礙了,而不知道說那是父母,不以父母想,而是以什麼想呢?以自己要與自己的異性去和合而想的這個念頭往生處去,所以就投胎去了。投胎去了以後,當然中陰身就毀壞了,說這樣子就是中陰身就壞了,然後投胎就受生了,就是死生的道理。

所以,前面這一段論文讓我們知道說,中陰身他是化身,中陰身有七天的壽量,中陰身他有各種類別中陰身;同時,中陰身他在中間的階段,如果說家人眷屬為他追福,他也可以轉業,轉變的,或者說如果家人眷屬不小心說了什麼惡言,讓這個中陰有情生氣,也可能轉業。同時讓我們知道說,在中陰的階段會去受生的道理,是因為意根,還有這個相應的四根本煩惱。同時會以顛倒想來入胎,如果說具足根本煩惱,當以顛倒想來入胎,不以父母想而入胎,以自己要與這個異性和合而入胎。那這個就是讓我們知道中陰身的行相。

現在我們知道說,有中陰的情況之下去受生,那六道有情大部分是有中陰的,除了兩種情形沒有中陰。哪兩種情況呢?第一種情況是生到無色界。因為出生到無色界,他本身在人間的時候,一定要證得四空定的,證得四空定本身他是屬於精神狀態,他自己已經可以脫離這個色的繫縛,所以他可以證得四空定;那四空定本身的果報呢,純粹是一種精神狀態,所以受生於無色界,是不經過中陰的。第二種沒有經過中陰的,是造極大的惡業,造極大的惡業,讓他生身入地獄,而沒有經過中陰身。那這個生身入地獄的情況呢,我們舉一段經文來為大家說明。在《楞嚴經》裏面 佛這麼說:

【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楞嚴經》卷八)

好!這一段經文 佛告訴我們說,有一位比丘尼叫作寶蓮香,寶蓮香比丘尼出家以後,依止於 佛而出家修學,她持了菩薩戒,菩薩戒本身它是告訴我們,不能殺盜淫妄等等,有十個十重戒;可是她卻私底下行淫,因為出家已經是要斷淫,她是「私行淫欲」;同時她毀犯了菩薩戒,毀犯了佛語以後,還妄言說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這樣子來妄言這些因果;講這個話完了以後,就女根生大猛火,節節「猛火燒然」,生身入無間獄,因這個罪太重。另外講到瑠璃大王,瑠璃大王他因為起瞋,要誅殺瞿曇這個釋迦族,不顧 世尊來跟他勸阻,他把這個釋迦族整個誅滅了,這個罪業非常重,所以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另外一位是善星比丘,善星比丘他跟隨著 佛修學,在佛座下出家,佛經常跟他諄諄教誨;可是這個善星比丘卻不信佛語,他卻一直在讚歎外道,讚歎外道什麼呢?讚歎外道說他是無佛、無法、無涅槃、無因無果啊。等於說他在 佛的座下,接受佛的教導,佛不斷的在跟他開導什麼是真實佛法,外道法完全不能實證解脫;可是他卻不信佛語,所以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毀佛語,所以這個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因為罪業太重。這個是沒有經過中陰的部分。

那另外一種情況也是我們要知道,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經過中陰呢?我們說除了往生到無色界不經過中陰,以及說造下罪業太重的業,惡業的話,也沒有經過中陰而生身入無間地獄,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呢,他是有經過中陰的。因為在這個《觀無量壽佛經》裏面講到上品往生的情況,上品上生說到說「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那上品中生怎麼講呢?說「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個部分我們看經文這麼講,就是說就要知道,這個往生者,他在這個往生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之前,那他是「自見其身乘金剛臺」,如果說他這個五蘊身已經壞了,那又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又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那到底是什麼身能夠乘金剛臺呢?所以中間這個身就是中陰身,因為在死生二有中間的生,就是中陰身。所以我們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仍然有中陰身的,所以才能夠說「自見其身乘金剛臺」,或者說「行者自見坐紫金臺」;所以必定是有中陰身的這個部分,才能夠藉著金剛臺或紫金臺,由 阿彌陀佛攝受,然後生到極樂國去。

那這一個地方呢,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說,在剛剛我們解說的過程裏面,中陰身他受生他是會受到拘礙的。也就是說,他因為還沒有斷這些意根相應的根本煩惱,那麼他本身呢,又是如果是在欲界,又沒有修禪定,又不是要生到色界天——那生到色界天他是有中陰身,但是他是化生,因為色界天本身已經沒有男女相,既然沒有男女相,就沒有所謂入胎的事情。因為入胎是在欲界,欲界因為欲愛本身是欲界的繫縛,既然生在欲界,表示這個繫縛還在;所以入胎就會經過所謂的父母和合的方式入胎,有所謂的淫欲的情況出現。那如果生到色界天,因為這個行者本身,在修禪定的過程裏面,已經斷了欲界愛了,所以他生到這個色界天是化生,不經過所謂的淫欲;因為本身的果報,因本身已經斷了,所以果本身就不會經過淫欲,以化生來生到色界天。

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有一點是比較不一樣的,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行者,他可能大部分多數都還沒有斷除淫欲,還沒有斷除欲界愛;但是藉由 阿彌陀佛的這樣的方便,就 阿彌陀佛的方便施設接引往生的這個九品往生,然後又有所謂的金剛臺、紫金臺或是金蓮花的方式,來接引有情。那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呢?是蓮華化生。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中陰,雖然還沒有斷欲,可是卻不用經過淫欲,不用經過這種淫欲的境界,不用受到這種淫欲境界的遮障拘束,這個就是 阿彌陀佛的方便善巧。

所以,我們在經中會聽聞到一句這樣的唱誦說:「或生十方淨土中,七寶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同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這裏就告訴我們說,生於十方淨土中,以 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來譬喻,七寶蓮華就是化生這個生到極樂世界有情的父母,那這個父母指的,當然不是指在我們說在欲界受生的這種父母,而是說是由這個蓮華來化生,那以蓮華化生當然就是表示是阿 彌陀佛施設的方便善巧。

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也要知道,也要知道說自己在中陰中,當佛來接引的時候,來方便善巧來接引的時候,你自己以自己的願力,以自己所修道的這個內容,有九品來攝受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之後呢,除了上品上生直接生於極樂世界以外,除了上品上生以外,其他都是經過蓮華來化生,來生於極樂。

那麼對於中陰身的內容我們瞭解以後,就會知道說,如果是菩薩生生發願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那就要求早日能夠正知入胎,讓自己能夠遠離被淫欲的拘礙,那也對於眾生為什麼會受到淫欲拘礙而入胎也要瞭解。對於中陰身的問題,我們就探討到這裏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