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本來無一物』之偈,不是證悟之偈


洞山禪師開示:六祖當年在五祖座下,寫『本來無一物』的偈子,當時的六祖其實尚未開悟,尚無資格獲得五祖底傳承。

便有一僧問曰:「當時的六祖既然不合得那佛缽祖衣,還有什麼人合該獲得佛缽與祖衣?」洞山禪師聽得那僧如此問,便答曰:「不入門的人合該獲得佛缽與祖衣。」那僧不懂,只得又問曰:「只如不入門的人,則是尚未證悟之人,真的還是該他得嗎?」洞山禪師答曰:「雖然像這樣不入門,卻不得不將佛缽祖衣給他。」

這個公案,自古以來,悶死多少野狐大師,盡在覺知心上作文章,有什麼會處?

古來錯悟之師,都將六祖當年所說「本來無一物」之偈,認作是證悟之偈;卻不知真悟之人絕不作是說,謂如是偈意中,只顯示「一切法空」之認知爾,根本尚未證得如來藏,何曾有證悟之處?必也後時入得方丈室中,五祖為之明言開示之後,說得如是言語時方是真正之悟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中有意:禪宗所悟得之如來藏體性乃是本來即是不生不滅者,此如來藏體性確是能生萬法者。必須確實悟得有一真實存在之實體法,方可說之為不生滅法;若是本來無一物,即墮一切法空之斷滅見中,何能是不生不滅者?滅後成無,何能是出生萬法者?則與六祖悟後所說能生萬法之言相悖。復次,必須是能生萬法之實體心,方可說之為實相心體;若是唯有清淨自性而不能出生萬法者,即成想像真如之虛妄法,云何可說是實相心體?云何可說是「能生萬法」者?

由是緣故,「本來無一物」一偈,只是一切法空之斷滅見,尚未覓得禪宗所悟證之如來藏也!

是故古今同有一類邪知謬見:唯立真如不變。動輒引用六祖之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卻故意將六祖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語略過不提,正是斷章取義之舉,非是契合六祖真意之說也!

既是能生萬法之心,何有可能是被生之心?何有可能是唯具真如性而不含藏一切善染法種之純淨心體?當知必定唯有阿賴耶識心體純淨,時時顯示真如性,而又含藏染污不淨種子之心體,方能出生萬法也!除此以外,別無任何一法可以出生萬法也!

由是緣故,永明延壽禪師曾責備「唯立真如不變」之邪知邪見者;謂古人未嘗唯立真如不變之說,佛亦未曾如是建立,並開示吾人:要依變與不變二法具足之阿賴耶識心體,進修佛道而至成佛時,方是真實不變者,其餘一切時中修學佛法者,皆須依於變與不變二法具足,方能進修也!

今觀六祖此偈之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中未嘗述及已悟如來藏之內涵,唯在萬法皆空上著眼也!由是緣故,仍非禪宗開悟之境界,是故洞山禪師為欲令其座下弟子了知:一切法空並非開悟。以令弟子求證第八識心體阿賴耶識,乃有如是開示:「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座下未悟之僧眾,不解洞山此語真義,便又問曰:「什麼人合得?」

結果是:不入門者合得!只如不入禪門者,焉能得他佛缽祖衣?然而,六祖其實並未獲得佛缽祖衣,獲得底人卻是那不曾入門者 ---- 六祖之如來藏。

一般人學禪讀公案時,每在語意上作諸情解思惟,轉思轉遠。對此一公案之理解亦復如是,總以為是未悟之人能得佛缽,卻不知洞山此語乃是悟後語,非是未悟之人所能知之也!

平實今且解之,要令大眾知之;知此已,日後庶有悟緣!

當知一切真悟之人,皆得現觀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自身一向離六塵之見聞覺知,何能會解佛法?何能證悟禪宗之理?此心從來不起證自證分 [ awareness of the self-awareness function ] ,何況能自了知自己?何況能入禪門?

由是緣故,證知此一不入禪門者,方是真入禪門者。然而入得禪門時,方知:吾人之身根,乃至一切物,皆是如來藏所得,吾人之覺知心從來只能在六塵中領受六塵境界,尚不能親觸外五塵,尚須如來藏假藉五色根而變現內五塵之後,方能接觸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五塵 [internal image of sense-object ];如是,尚且不能觸及外五塵之覺知心,如何能獲得物質色法之衣缽?然而會佛法者卻是覺知心,覺知心根本就不能親得物質體性之佛缽,是故佛缽實是如來藏方能得,如來藏出生色身之後,能執持色身故。

然而如來藏從來不曾證悟禪法,從來不入禪門;能入禪門、能悟佛法者,乃是六祖之覺知心等,覺知心只能在六塵法中執取運作,不能執持任何物質,故未能得佛缽也。如來藏雖然從來不會佛法,從來不曾入得禪門,不曾悟得佛法,五祖卻不得不將佛缽交與祂 —— 惠能行者之如來藏。由是緣故,洞山禪師道:不入門者合得佛缽祖衣。

平實如是道得一堆,總是閑言廢語,未悟之人讀之,終究無法真實理解平實之意,難免隔鞋搔癢之憾,又與禪門宗旨之證悟有什麼相干?然而欲會禪宗者,卻又不能不先聞平實如是語,然後死心蹋地進修 …… 入得門者方知不入門故。

(以上錄自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




地點:  上海市   靜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