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什麼是「大妄語罪」 ( severe consequence of grievous false speech )?


問: 如果有人自認為開悟明心,但無 平實導師勘驗印證,並且他也自認為「聖賢從來不自稱聖賢」,所以不公開、明確自稱開悟。但是他公開 宣稱「誹謗我的果報不比誹謗同修會開悟菩薩的果報輕 」,還認為看問題要看實質,不能因為沒有機會參加同修會的禪三,就否定一個人的修證證量。 他自認為,如果有開悟的實質,不論是否有佛菩薩的印證(當然他自認為能通過佛法經論的檢驗),對外不能自稱沒有開悟,否則就是「證言未證」的大妄語。請問,如果誹謗了這樣的人,是誹謗勝義菩薩僧嗎?這樣的人如果「謙稱」自己還是凡夫,構成「證言未證」的大妄語嗎? 弟子認為:有這樣認識的人都是不承認 平實導師法主地位的人。 所謂「法主」,就是當代一切有關佛教的弘法事務都由法主來定,包括對開悟明心的勘驗印證。 佛世尊既然指派 平實導師來主持佛法復興,則是認定導師為當代法主; 世尊祂老人家也就不會多此一舉, 再插手開悟明心的勘驗印證了。因此,當代不可能出現還有未經 平實導師勘驗印證的開悟菩薩。凡是自認為開悟而未經 平實導師勘驗印證的人,都沒有開悟明心的實質。因此,這樣的人自稱是凡夫,是如實語,不會構成「證言未證」的大妄語;他人誹謗了這樣的人, 也不是誹謗勝義菩薩僧。這樣的認知是否正確? 

答:答: 在此先讚歎您能於末法濁世獨具法眼,能明辨清濁明闇,當屬累劫善功所成。 您信中提到有人自稱開悟乙事,敬答如下: 明心開悟屬菩薩五十二修行階位的七住位,在七住位之前須完成前面十個信位以及六個住位;此中菩薩的每一個位階,皆有其應完成的德業與應斷之障礙,亦即每一個位階的修證,都各有其實質的經歷與內涵。比方說學生要報考研究所之前,必須先完成小學、中學、高中及大學的課程,具備了各階學校所學習的知識與畢業證書方得報考;若有一人,雖然拿出了畢業證書,但是在口試時,其人對於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課程與經歷完全不知,根本就未曾經歷過,吾人即可知此人提出的證書乃是偽造者或以不正當手段取得者。

若有人自稱開悟,則吾人可檢驗此人六住位應斷之三結斷否?五住位的禪定定力是否成就,列初禪前未到地定之倫否?乃至二住位之持戒德行如何 ,與住位之前的持戒有何不同? 乃至初住位所應具備之廣大正法度眾福德具足否?佛道的修學次第不能躐等,前面的位階若尚未滿足,則妄言下一位階即成空中樓閣;何況未完成前六住位的功德,便自認開悟證果,舍壽後都有大妄語業的果報等著他。本會成立以來,屢屢有人因讀誦 平實導師著作,而自以為開悟,但已經被檢驗的所有人,全部皆是錯悟者,甚至連我見都具足存在;只須檢驗其人初住至六住位之所證,就會發現全部皆不堪驗證,大多數是連十信位都尚未滿足;可知如是人等皆為因中說果大妄語業已成就,至今無一人例外,實應戒慎恐懼。

如若真具足實質之修學者,自然能說出小學、中學、大學所學之內容,以及眾多親身之經歷,必可通過諸多口試教授之問難,當知佛法上亦是如此;所謂七住位所證,乃是以具足前面的十六階位為先決條件,決不可能位位內容不明、階階經歷皆付諸闕如。

若有人云:「吾輩乃是先修七住位、再回頭修六諸住位,再回頭修諸信位。」當知是人乃是佛法中之愚癡人也,如同乞兒夢中成就轉輪聖王般之不堪,乃是大妄語重業成就,是可憐憫者,有智者不應效法之,惟祈諸人等能速求淨懺。祈請仁者能繼續為正法辨正臧否、端正佛教內部風氣努力,正覺講堂也至誠歡迎您的加入,共成正法大業。


錄自《正覺電子報》第98般若信箱〉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平背拜佛功


拜佛是最科學的養生功夫。於禮佛之同時,一心攝受著憶佛念,福德增長最為迅速,建議初學者採取「平背」拜佛之姿勢,每次拜佛 30 ~60 分鐘。此一功夫一旦修成對於修習甚深禪定鍛鍊動中功夫的幫助很大。


平背拜佛功之基本要訣有二: 


(一)平背拜佛功不用低頭功。

依據「毗盧七支坐法」,第五支要領是「頭略低」,幷參考 太極拳原則「虛靈頂勁」,用鎖骨中點下陷處之天突穴(任脉第 二十二穴位)定出方便準則安置腦袋。我們可把食指尖插在天突穴中,然後把下巴擱在手背與食指之關節上;換言之,如果下 巴與天突穴之距離是食指長度,腦袋便合於「頭略低」與「虛 靈頂勁」的原則。無論行禪、立禪、坐禪、練拳或拜佛,如此 中正安頭不但使頸椎輕鬆,而且使百會穴(督脉第二十穴位)正 向上。平背拜佛功從始至終,輕鬆維持下巴與天突穴之距離, 不低頭。 


(二)平背拜佛功輕鬆維持「脊直如矢」。 


頭安置妥當後,把人體在胯關節處(hip joints)一分爲二, 胯關節以下是兩條腿,以上是軀幹。直立時兩膝微屈,軀幹猶 如平板,胯關節猶如鉸鏈,軀幹與腿之角度是 180 度。拜佛第 一段動作是軀幹如平板向前折 90 度,雙手放開,兩臂挂下; 因背與後腦約成水平,這種形狀名爲檯面(table top)。然後軀 幹繼續如平板向下折,如有需要,兩膝可以再屈些,直到雙掌 著地,但兩腕距離脚趾不可太近,至少離開一隻手的長度。拜 佛最後一段動作則反向而行,從雙掌著地、兩膝微屈開始,軀 幹如平板向上折回檯面狀,雙手合掌向下,軀幹繼續如平板向 上折,回復直立,同時合掌回到胸前。 


所謂「平板」、「脊直如矢」是爲了方便提醒拜者不弓背, 幷不是要把脊柱拉成一根直柱;動作過程之唯一重點是輕鬆維 持脊柱自然的 S 形曲綫,使脊椎不受壓力。所以平背拜佛功是 真正能應用「鬆、靜、勻、緩」之原則來操作的功法。


步驟如下

0. 預備式用立姿:雙足分開約肩寬、兩膝微屈、合掌當胸。

1. 軀幹如平板向前折 90 成檯面狀,分手、兩臂挂下, 軀幹繼續如平板向下折至雙掌著地,雙腕距離脚趾一手掌。

2. 蹲下,兩臂放鬆。(重心在脚跟有助弓背,在脚掌心有助平背)

3. 雙手先後或同時向前移。 (身體不動有助弓背,身體隨著前傾有助平背)

4. 雙掌撑地使兩膝在腕後跪下,脚趾彎曲著地,脚掌垂直。

5. 重心略向前移使屁股離脚跟,以便脚趾打直,脚背著地。

6. 屁股坐在脚跟上,雙手先後或同時再向前移。

7. 兩肘先後或同時彎曲, 使前臂著地略成 45 度,然後平背趴下,額頭著地,軀幹長度决定 額頭位置,屁股不離脚根。

8. 雙手握松拳開掌向上,再握松拳開掌向下。

9. 軀幹抬起,兩臂先後或同時撑直。

10. 重心向前移到雙掌,屁股離開脚跟變成爬姿, 彎曲脚趾著地,脚掌垂直。

11. 屁股再坐脚跟上,雙手先後或同時移至膝前。 

12. 雙手用力支撑使雙膝抬上,脚跟著地,變成蹲姿,兩臂放鬆。

13. 雙手先後或同時移至脚趾前一手距離。

14. 雙掌撑地伸直兩腿, 兩膝微屈,軀幹如平板。

15 兩臂下垂,軀幹如平板向上折回 檯面狀,雙手合掌向下, 軀幹繼續如平板向上折, 回復直立,合掌同時回至胸前。




取材自  正覺電子報 第7期》 原文如下  

《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By Dr. Rulu 


無相拜佛法係導師 平實先生所創,成就無相念佛與看話頭工夫、極善巧方便之法門,拜佛時身體放鬆,速度緩慢而均勻,心裡憶念佛菩薩,幷不特別强調拜佛的姿勢和動作。此文係就醫學的角度探討拜佛的姿勢和動作,在不違背無相拜佛的原則下,讀者可自行參酌;如有疑惑之處,宜請教各班親教師。


禮佛是佛教徒修行功夫之一,不但禮敬諸佛,也用以攝心觀行,還有人說這是一種健身運動。僅就禮佛時身體的形狀來看,可以分爲兩種方法,在此暫且假名爲(一)圓背拜佛功、(二)平背拜佛功。


「功」字之義是指多次重複一套動作,因而成就某種結果。例如練舞功可能成就舞者色身、舞者生涯,練舉重功可能成就舉重色身、舉重生涯,練作文功可能成就文者色身、文者生涯等等。本文只探討二種拜佛功的特色及對色身的影響,不談修行的成就。


駝背之形成


世間有好多人精進的修練駝背功,他們走路、站立時塌胸駝背;坐椅子用垮姿(slouch):垂頭、屁股放在座位的前邊、背靠椅背、腰及下背淩空。這種體態的開始可能是由於某種心理因素,自己不覺得背略有駝形,不知覺中,駝勢日漸加深。他們通常不願意接受改正的建議,習慣成自然,覺得這個姿勢最舒服、放鬆。若干年後駝背功練成就,彎曲的脊椎骨定形,那 (vertebra)損傷過度,不得不靠止痛藥度日。(患骨質疏鬆症而駝背的案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圓背拜佛功

圓背拜佛功是拜佛的傳統方法。師父如是拜,弟子如是拷貝,師徒相傳,理所當然。圓背拜佛的功法第一段與最後一段通常如下:

預備開始用立姿,雙足分開約肩寬、兩膝微屈、當胸合掌。先低頭至胸前,向前弓背彎腰時,脊椎骨逐一拉開,頭頂向下,雙掌分開著地,雙腕靠近脚趾。回到直立的動作正相反,開始時雙手著地,頭頂向下,兩膝微屈。直腰直背時,脊椎骨逐一合攏,下垂兩臂漸合掌至胸前,最後垂在胸前的頭抬起,回復直立。從側面看這兩段動作,背部弓成圓圓的弧形。



這兩段動作,舞者也常操練,稱爲卷脊功(rolling the spine)。向前彎下時名爲卷下(roll down),回復直立時名爲舒卷(unroll)。爲鍛練脊柱的彈性(flexibility)不但練前彎也練反方向的後彎,卷脊功只是舞蹈數十或數百種功法之一。不練舞蹈的禮佛者只用圓背功一招,永遠向前彎下,一功到底。

人體的脊柱依部位可分爲五類:


頸脊(cervical spine)七椎、胸脊(thoracic spine)十二椎、腰脊(lumbar spine)五椎、骶骨(sacrum)五椎融鑄成一、尾骶骨(coccyx)三或四椎融鑄成一。整條脊柱由脊椎骨相迭而成、自然迭成 S形曲綫,能均衡承擔重量。兩脊椎骨之間有骨盤與韌帶;弓背彎腰時,前面的骨盤與韌帶壓縮,後面的拉長,重量不均的負擔(load)使脊椎骨受到極大的壓力(stress)。從立姿開始弓背彎腰達到雙手著地,動作愈慢,時間拖得愈長,對骨盤與韌帶的殺傷力也愈强。


西方人對人體動作與運動、體操傷害有相當研究,如法國人布琅丁卡萊雪曼(Blandine Calais-Germain)、安德蕊拉摩特(Andree Lamotte)在她們的書中指出經常弓背前彎的負擔對骨盤可能的傷害如下:
骨盤退化乾涸。
骨盤出現裂縫使减少防水性。
液體從核心由裂縫漏出。






她們幷言及腰痛(lumbago)、壓迫到股神經(sciatic nerves) (herniated disc) BlandineCalais-Germain and Andree Lamotte,Anatomy of MovementEXERCISES ,Eastland Press,1996,pp. 14-16.)一般人在不自覺中練駝背功,而圓背拜佛功是刻意操習的動作,但拜者對背脊不適的感受認爲本當如此、是正常現象。圓背拜佛功事實上是一種駝背功,勤練者很可能成就駝背、腰酸背痛。當然,也可能有人得天獨厚,練了數十年圓背功,背部依然不駝不痛。另一門很厲害的功法叫作低頭功。以一個體重 68 公斤的人,腦袋至少有五公斤重(Blandine Calais-Germain,Anatomy ofMovement,Eastland Press,1993,p.11.)。頭低在胸前,就像是挂了一個鉛球般,把頸脊與胸脊幾乎折成 90 度,使頸脊第七椎與胸脊第一椎受到極度的負擔,所以低頭功又可稱爲折頸功。


我們從小到大,低頭功是必修課。當學生時,桌上放書本,腿上放小說,一面上課,一面低頭看小說。捱駡時必須低頭承認「是我錯」;失意時則低頭歎息「真倒黴」。頸椎受傷之人,可能也需要服止痛藥度日。操練圓背拜佛功者多半同時也練低頭功,因此可以說圓背拜佛功是弓背加低頭和合之操作。

一般佛教徒,如果一天拜三次佛,即使用圓背拜佛功也不至傷到脊椎。但是修習動中禪的學員,以拜佛爲主修。一天若拜一小時,三年便超過 1,000 小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一願王是「禮敬諸佛」,長期來看,一生中拜佛千、萬小時不算太多,但傷到脊椎的機率也就高了。短期來看,在禪三中連續拜佛六十小時,無論開不開悟,腰酸背痛的體驗恐怕不能幸免。


平實導師教授拜佛的原則是要:「鬆、靜、勻、緩」。「鬆」的定義是任身體自然、肌肉放鬆。學員若弓背拜佛,脊椎骨間之骨盤與軔帶後拉前壓,背部弓成圓圓的弧形,强迫改變了脊柱本來放鬆的 S 形曲綫。弓背彎身時脊柱的長度比直立時,拉長多達 13 公分(5 英寸)左右,背部肌肉也同時拉長。從動作解剖學的觀點看來,拉長是緊張,與老師所教放鬆的原則恰相反。動作若愈「緩」、拉壓的時間愈長,對脊椎的負擔也愈大。


最後彎至雙手著地時,頭頂向下,血液沖入腦部,非常不適合有高血壓及中風傾向者。但人的意識有能力誤導自己:「弓背才能憶佛,拖得愈久愈輕鬆」。禮佛者萬一成就駝背,只能駝背坐禪,姿勢似乎不合「毗盧七支坐法」(毗盧七支坐法:(1)結跏趺坐、(2)脊直如矢、(3)手結等持印、(4)兩肘微張、(5)頭略低、(6)兩眼凝視、(7)舌頂上顎。以上譯自某一英文小册子,因手邊缺乏中文資料)之要領。 毗盧遮那佛所授第二支要領是:「脊直如矢」。弓箭雖是一套工具,學員不要誤會成:「背彎如張弓」。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