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如何才能真正從內心深處信佛?




在佛法當中,「信」是一個善心所,因為「信」具有澄淨心靈、去除疑惑、增長善法的作用;就像是一顆水清珠一樣,如果我們把一顆水清珠放到污濁的水裡面,就會立刻把濁水變得很澄清。所以在《華嚴經》中有偈語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而反過來說:不信,則是一個染污的心所有法,是一個隨煩惱;也就是說,「不信」這個煩惱心所,是會讓其他的心所法也都跟著變得渾濁不清淨了。
相信我們大家都很願意深信佛法,但是談到「要在內心深處產生深信」的話,那是要有一些前提能夠先圓滿具足才做得到的。首先,是要曾經在過去世供養過無量諸佛,而且長劫的聽聞、熏習正法,慢慢地具足了善根以及五根、五力,而能夠對於正法正理生起信解,甚至於能夠實證而發起勝解,產生真實的智慧;這樣才能夠心得決定而確信無疑,真正安忍於正法正理上而不再動搖轉變。譬如《妙法蓮華經》中,有經文說:「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妙法蓮華經》卷1)也就是說,如果曾經親近及供養諸佛菩薩,聽聞正法,已經對佛教三寶有了深信忍,並且對於真理也有了信解,所以才會樂欲繼續深入修學佛教正法。
在這個世界上,自稱為能夠幫人離苦得樂的宗教或是哲學理論非常的多,但是如果我們普遍而深入去研究的話,就會瞭解:他們所談的全都是世間法,其中層次最高的,最多就只能夠讓人上升到天界享受天福。但是除了佛法以外,沒有一個法可以讓人出離三界六道,得到真實的解脫;就是說,只有佛法是唯一能夠讓人得到真實解脫出離三界,甚至可以讓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究竟成佛的法道。在佛教中,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等四聖法界,這是其他世間一切法的法教都無法證得的境界。既然說,佛法的修證境界遠遠高於其他的世間法,所以以一般凡夫眾生的心性層次,想要和甚深佛法相應而深心信受,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一定是要有足夠的善根福德,才能夠逐漸和佛教正法來相應。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先培植了足夠的福德資糧之後,才有可能開始接觸到佛教正法,並且產生信受。而在初步的信心方面,至少要經過一劫、二劫,甚至一萬大劫這麼長久的時間,圓滿了十信位所應該具有的十種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以及願心等十種心,才能具有信不退的功德,而能自然發起成就佛道的大菩提心
而初信位所要修的信心,就是要能夠培養對於佛教三寶的信心;而對於三寶的信心,則是要在無量生中經常親近三寶、恭敬三寶以及供養三寶才能夠得來的。絕大部分的有情眾生,本來就是沒有信、進、念、定、慧等這五根的,沒有信根,當然不知道要恭敬如來,也不信受佛、法、僧三寶;是要等到福德因緣具足,得到諸佛菩薩攝受,才會對三寶生起初步的信心的。譬如,在《長阿含經》中就有記載:在佛世時,當一群人同時去見 佛陀聽法的時候,有的人是以頭面禮 世尊足,然後再右繞三匝之後才就座;有的人是禮拜 世尊之後就座;有的人是問訊之後就座;有的人招呼 世尊的俗名後就座;有的人是叉手向 佛後就座;有的人則是連招呼都不打,直接就入座了。甚至當 佛陀要開演《妙法蓮華經》的時候,都還有五千位罪根深重的增上慢弟子,因為無法信受《妙法蓮華經》微妙甚深、究竟無上的法義,而就當場退席了!從這些例子我們就可以知道:雖然 佛陀的威德廣大,遠遠超勝於一切眾生,但是即使是面見 佛陀,因為善根深厚淺薄各個不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感應到的。甚至因為慢心所障,以為自己比 佛陀還要厲害呢!

所以 佛陀曾經教導過:如果我們想要深心信受三寶來修學佛道的話,就需要有長遠心,腳踏實地的從世間善法的基礎開始修學。我們在阿含諸經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世尊在遇到有外道來求解脫法的時候,總會為他們開示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也就是世間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間人我見、我執煩惱深重,也沒有正知見,所以剛聽聞布施會有大福德的時候,心裡就經常會狐疑不信!如果是能夠樂於聽受施論而不生起煩惱的人,佛陀就會再為他講解戒論,說受持五戒的軌範以及利益,說受五戒可以保住人身,不會下墮三惡道。如果這個人戒論也能夠樂於聽受的話,佛陀就會再為他解說要如何行十善業道而得到生欲界天的福德,以及如何修四禪八定而往生色界、無色界天等的生天之論。假使這些都還能夠聽得進去,佛陀就會再為他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也就是告訴他,雖然修集了十善業道可以在未來出生到六欲天,享受極妙的五欲之樂,但是欲望是有許多過失的,是污穢不清淨的,是會讓人淪墮於惡道的;即使是繼續修學禪定,往上升進到遠離欲界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可以享受禪悅或是清虛之樂,也仍然都還是在三界當中,沒有真正遠離世間煩惱的障礙;縱然天壽是十分的長久,也終究是有享受完的一天,而將會再次下墮到欲界受苦的,這樣並沒有遠離三界輪迴的束縛;因此,唯有得到出離三界的法要,才是最為尊上的目標。如果這位眾生的善根深厚,心性很柔和潔淨,當他聽了這些清淨而遠離雜染的法道,都能夠歡喜信受的話;佛陀就會說:這個人的心性清淨,猶如一匹白布一樣,可以很容易就染上美麗的顏色。佛陀在這個時候,才會接著為他說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讓他斷除我見,成為初果的法眼淨;接著,佛陀會再讓他自誓受持三歸五戒,讓他成為修學佛教正法的佛弟子。
像上面所說,這樣樂於布施、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善根福德一定是已經很深厚了,如果一個人有上生天界的天福,那麼他的福德就已經超過世間豪貴、國王、宰官乃至轉輪聖王了;但是因為他已經理解到一切的人天福德都還是有漏法,仍然沒能脫離三界六道輪迴之苦,所以他願意捨棄一切世間的資財、眷屬,而進入佛門中修學解脫道。從這裡也可以知道,之所以能夠樂於進入佛道修學,一定是善根深厚、樂於修持五戒十善的人;除了善根深厚之外,也都是已經深信三世因果、善惡業報、六道輪迴之理了,所以很清楚想要離苦得樂,就應該要造作善業而不應該造作惡業。除此之外,更已經明了:無論世間的五欲之樂多麼地勝妙、福報多麼地廣大,無論是成為家財萬貫的大富長者,還是權勢極大的國王大臣、轉輪聖王,乃至於天福無量的諸天天人或天主,終究都是無常、有漏的!當福報用盡享受完之後,終究是要淪墮下界,乃至要到三惡道中受苦的,這都是因為眾生被無明所障,無法斷離我見、我執以及世間種種的欲愛所導致的;只有佛道中的兩大甘露法門——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能夠讓有情來證得四種寂靜的涅槃,只有這才是究竟、真實、寂滅、清涼、清淨之法,才能夠真正解決眾生從無始以來無盡的生死輪轉之苦。
我們要是能夠有上述的正確心態來學佛的話,才能夠對 佛陀以及正法得到清淨信,也才能對於三寶以及正戒得到四不壞信而具足信根。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有許多人來學佛,其實並沒有認清世間欲愛的過患!他們之所以來歸依三寶的目的,只是希望佛菩薩能夠保祐他們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賺大錢等等的世間利益;甚至當聽說到有四面佛或者是假藏傳佛教的擁抱女人的抱身佛很靈驗,能夠幫助人滿足世間的欲望,就一窩蜂地跑去禮拜,甚至請到家中來供養,有些人甚至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像這樣子的心態以及作法,我們不能夠說他們真的很虔誠、真的已經從內心深處來信佛了,因為他們是把 佛陀當作世間低劣的鬼神一樣來禮拜供養,他們信佛、拜佛只是為了想要滿足自己的世間欲樂,而不是為了要度化無量眾生共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在他們心中對於佛教三寶並沒有清淨正信。
另外,如果我們想要對三寶建立清淨敬信之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前提,就是要確信有一個不生不滅真如性的眾生心——如來藏,相信祂是出生一切萬法的根本。譬如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就開示說:「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四者、信僧能正修行。」(《大乘起信論》)在這裡,馬鳴菩薩很顯然地把信受具有真如性的根本心——如來藏,擺在信受三寶的前面。正因為眾生心如來藏是能生萬法的根本心,所以一切法全部都是平等依持著如來藏,包括佛寶、法寶以及僧寶等三寶其實也都是依著如來藏真如心而建立的
總之,如果想要真正從內心深處信佛,首先一定要端正身、口、意三業,在三業端正之後,那麼財富以及壽命就都會不斷地增長,而具足進入佛道中修學的福德資糧;然後再加上對佛、法、僧三寶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聽聞了佛菩薩或者善知識的教導,接受「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正理,並且瞭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間最究竟無上的正道;這樣就會樂於進入到佛門中成為佛弟子,開始修學十信位的初信位,來修集對於佛法以及三寶的信心;一直要到十信位圓滿具足,能夠發起成佛的大菩提心,發願度化眾生、護持正法,成為初發菩提心的菩薩,而開始努力修學六度萬行。所以說,至少要努力精進修行到十信位滿足,才能夠對於三寶生起了清淨信;也因為已經能夠信敬三寶的緣故,也就會深信自己也有不生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就能夠信心具足,不畏懼三大無量數劫的勤苦修行,勇發大菩提心求取佛道,利樂眾生永無盡期。
從上面的說明,相信大家已經瞭解:佛法是極為甚深微妙而廣大的!所以我們在開始學佛的時候,沒有辦法從內心深處產生真信,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們並不需要因此太過於擔心、焦慮,只要依著 佛陀的開示,親近善友,依著五戒十善,依著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依著六度波羅蜜,謹慎地聞、思、修,終究會一步步得到解脫道四果,以及佛菩提道五十二個階位的實證的。最要擔心的事,反而是在對 佛陀、對三寶還沒有真正認識之前呢,就亂信一通,去相信佛陀會抱著女人樂空雙運,去相信佛陀會說比三乘菩提佛教正法還要更高深的密續經典,然後就隨著破壞佛正法的假名善知識去修學,然後布施給破壞正法的佛門外道毒田,甚至於誹謗正法以及真善知識,或犯下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像這樣因為想要修學最殊勝的佛法,想要快速成佛,反而造下大惡業而快速下墮到三惡道中受長劫苦報,這些才是最值得我們擔心的事啊!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拜佛時須注意哪些肢體訓練?



地點:  福建  廈門  南普陀寺 大雄寶殿


「平常憶佛」與「早晚無相憶念拜佛」是修鍊定力的基礎,可以讓你淨念相繼,福德增長,智慧增上。我們的目標既然是將「平常憶佛」培養成有如呼吸一般自然的習性,「早晚無相憶念拜佛」則變為一種日常生活的習慣,當準備將這些修鍊心行的身體和動作變成我們日積月累的習慣時,為了預防日後或許因姿勢不正確而產生生理上的毛病,拜佛的基礎肢體訓練與正確姿勢的養成就很重要。


茲參考了網路上關於拜佛動作的展示與討論,糾正了他們一些不如法的動作,整理出了無相憶念拜佛時須注意的基礎肢體訓練,敬請大家參考,並敬請指教。以下討論拜佛時要注意的姿勢:


1.
為什麼拜佛時要輕微低頭?


心理:
  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開發,故俯首返觀。我們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報,但被貪、嗔、痴、慢、疑等烏雲垃圾蒙蔽,開發謙恭的美德,才能撥開烏雲,現自身佛性光明,處處吉祥。
生理:
  低頭時拉開頸椎各關節間隙,糾正頸椎,解除神經、血管、淋巴管及腦脊髓的壓迫。

2.
為什麼拜佛要頭面貼地?

心理:
  徹底放下「傲慢」的煩惱和自私我執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生理:
  頭、心臟、全身和足底幾乎拉平,拉開脊椎關節,腦脊髓液迴流順暢。跪地時使下半身與心臟接近,血流回心時不需耗費很多能量。脊椎向背部拱起,不致壓迫腹腔,脊椎前大血管,血流阻力小,使腹部、下肢血流供應豐富。

3.
為什麼拜佛站立時要收下巴?後頸貼衣領?

心理:
     人往外看時,下巴會不自覺地抬起而看不見自己,收下巴時才能返照自身,都攝六根,如果終日忙著反應外來的刺激,追逐外境而不自覺,將迷不知返。佛有「重頜」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馳逐,追求諸已。
生理:
  收下巴,後頸貼衣領時,脊椎最直,使腦--脊椎--胸椎之間氣血流暢順利。


4.
為什麼要合掌垂手鬆肩?



心理:

  代表放下。放下煩惱、憂愁、緊張,若心有羈絆,則肩必聳起。肩放鬆,放下的同時,妄念也放下,萬緣放下,一心正念
生理:
  拉開放鬆肩胛附近的肌肉、韌帶,使肩關節靈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癥狀。一般人平日肩胛周圍肌肉都在緊張狀態,常常不自覺就聳肩、緊繃。時間一久肌肉就緊縮變硬,壓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謝廢物局部堆積,出現肩膀酸痛等癥狀。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肩周炎等病症出現的年齡明顯提前。

5.
為什麼要跪坐在兩足跟內側?


心理:
  徹底放棄根本執著,徹底降伏根本煩惱。另外對練習「跏趺坐」很有幫助。正如《首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坐定放鬆,狂心歇息。
生理:
  以中醫經脈理論而言,足部六條經脈都通過足踝,若是足踝僵硬,不靈活,則各經脈受阻。拜佛時,跪坐又坐起,等於一壓一放,活絡其經脈跪坐時,應翻腳掌,使腳背貼地雙腳大趾之趾尖輕輕相觸,使兩足之經脈相通,有助達到一心的效果。



6.為什麼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心理: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這拜佛動作是訓練內攝功夫,開發自心如來。伸手迎佛,代表背塵合覺,澄濁返清,與佛相應。保持俯首 (不能中途仰頭),表一路恭敬,謙卑到底,才能與佛相應。坐定重心不動,表一路觀心,心神安定,不動不轉。兩肩拉開,含開心之意。

生理:

       脊椎骨頭共有33節:頸部7節、胸部12節、腰5節、薦椎5節、尾椎2-4節,但因薦椎融合為一大塊,尾椎也合成一塊,故共26塊骨頭。是由5條主要的「韌帶」,將它們連接成串。周圍又附有數十條肌肉。每塊脊椎骨體中間又有一塊富有彈性的「椎間板」,充當襯墊。伸手拜佛頭面貼地之當下拉開了脊椎各關節間隙,並放鬆了周圍韌帶肌肉,使得雙手、頭腦、心臟、全身和足底幾乎拉平,腦脊髓液迴流順暢,解除了神經、血管、淋巴管的緊張與壓迫。



7.為什麼要翻掌接佛?



心理:

(1)代表我要轉變自己的心境來迎接佛的光明,我要用自己的心,毫無保留地來供養佛。

(2)手心盡量翻平向上,勿傾斜,表示心氣平和。

(3)雙手如蓮,心開花開。手指柔軟而整齊,是因為心境放鬆,內在本具的力量從心中湧出。

生理:

  末銷的細微精密活動屬高層腦部管轄。手指活動的管轄區在大腦中占極大比例,尤其小指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密切聯繫。注意力不集中,小指很難聽從使喚,所以由小指帶動做翻掌的柔軟動作可舒解內心的緊張,放鬆大腦相應管轄部位的功能。



8.為什麼接佛后又翻掌平貼地?

  

心理:  

(1)接佛后輕輕半握拳,代表接納佛光,領受佛教,歡喜信受。
(2)
握拳又平貼地,代表領受佛教后,以平等心普遍布施。手掌貼地,承接地氣,發願不捨眾生,眾生往往做錯了還會再錯一次,因此很難離開五濁惡世的泥沼,為了幫助他們,此時要發願世世行菩薩道。

生理:

  一拜的拜佛過程中,這是整個身體最放鬆的時段,雙手、頭面、內臟、全身肌肉和足底幾乎拉平,不僅雙手要放鬆,脊椎關節也要拉開,讓腦脊髓液迴流順暢。內心舒解的時候,注意保持呼吸平順並制心一處


9.
為什麼拜佛起身時用手掌撐起後,雙手要寬鬆,起來才合掌,脊椎各關節要拉直,保持平背姿勢?


心理:

    配合身體放鬆之作意,隨時攝心,而能保持著憶念所拜之佛,自我內觀:憶佛之念還在不在? 若丟掉了馬上撿回來以達到禮佛憶佛「事一心」的程度。
生理:

  恢復跪坐按地翻足用腳尖踮起慢慢起身雙手放鬆慢慢合掌起立的連續動作要慢慢進行求其 符合人體工學,加速身心放鬆,有如瑜珈之拉筋放鬆,保持微笑拜佛,因而喜歡上拜佛。


注意:目前網路上關於拜佛的動作,有一些人在拜佛起身應合掌之時,卻展示了結手印的動作,謂之為「問訊手印」,須知那是不如法的「雙身邪法手印」,應該戒除。我們拜佛起身時用手掌撐起後,雙手要寬鬆,起來時慢慢合掌就好。



總結



我們利用身體和動作當作工具來鍊心,只要能制心一處,只要能專一、能細心分別便好。拜佛的次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修成清楚分明的工夫



請參考下圖 (The Steps of One Prostration) ,建議自我訓練 Step 1~4 進行五分鐘;  Step 5~7 進行五分鐘;   Step 8~11 進行五分鐘 





The Steps of One Prostration




相關文章


平背拜佛功

練習無相憶念拜佛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