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圓明遍照

如來藏這個本源清淨心是恆常的自體,對一切法「圓明遍照」;換句話說,每一個有情的如來藏都是遍照各自五蘊中的諸法;你五蘊上面有多少的法,祂都是如實遍照。

所以這個識別性就無法像意識那樣作很微細的了別,祂的識別性就與意識的識別性不同了,可是也因為這樣子,永遠都有祂自己常而不斷的圓滿清楚的遍照諸法的功能。

這表示說,清淨心、本源心是一直都存在的,可是世間人悟不了,都是認取見聞覺知心為自心。一旦認取見聞覺知的自己是真心,就不可能再去找別的心,當然不可能找到真心如來藏。一定得要先否定見聞覺知的自己,才會有可能去尋找別的心,看看是那一個?所以被見聞覺知所遮覆了,就無法看見那個精明的本體了。

這個本源清淨心非常的精明,你想要瞞他,還真瞞不了;因為你根本瞞不了祂,所以叫作精明。你所有的諸法都以祂為體,不可能離祂而存在,都從祂裡面出生,所以說祂是本體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上承百丈下傳臨濟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看話頭功夫的辨正


末學在這裡,針對善根深厚的學佛人,還想再對話頭禪作一些說明,以免有人弄錯了,自以為已經修成看話頭功夫,誤以為自己真的在參話頭,其實根本不懂話頭禪,想要開悟明心就遙遙無期,更不可能眼見佛性。末學說明的方式,是舉出大法師錯誤的開示,說明其中對於開悟以及話頭的開示,究竟是對或錯,讀者就能很明確知道,就能自行檢驗自己有無誤會話頭,也能檢驗自己所鍛鍊的看話頭功夫是對或錯,功夫是否成就。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43頁說:【悟,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統一境,是身心的統一;第二個層次是光音境,聽到無限的音聲、見到無限的光;第三個層次是聰明境,譬如能聞一知十、下筆有如神助、出口成章,或是所做的判斷十分準確,此時會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第四個層次是悟境現前,自己覺得灑脫自在,心中無絲毫罣礙,無任何煩惱現前,身心輕安而無負擔,覺得自己是開悟了,但這是真的開悟嗎?其實這是輕安境,而不是真正的悟境;第五個層次是開悟境,此時感覺虛空粉碎,大地落沉,這才是真正的開悟。】[摘錄自聖嚴法師著,《聖嚴法師教話頭禪》,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三刷,20092月。]

事實上,這還是意識的境界;由此可見,聖嚴法師的「悟」,還是落在意識中,我見還具足存在而沒有斷除,所以連聲聞初果也還沒有證得,由此證實他是未悟言悟。他既已公開說這就是悟境,又印證十二個弟子明心、見性,還刊登在〈法鼓月刊〉中公開流通,就是向佛教界公開表示自己開悟了。這個大妄語業,如果有在捨報前向眾弟子們公開懺悔,才能滅除。但是他這類誤導眾生的書籍還在流通之中,並沒有銷毀及禁止流通,所以他未來世的障道因緣仍然會繼續存在。唯一的解決之道,是由繼任人向弟子四眾宣稱他悟錯了,並將他的這類描述開悟的書籍銷毀不再流通,才能使他誤導眾生的惡業快速消除。

為什麼從他的這一段話中就可以證實他悟錯了呢?因為他落在意識境界中,卻說這種意識境界就是悟境。聖嚴法師說:「第五個層次是開悟境,此時感覺虛空粉碎,大地落沉,這才是真正的開悟。」但是虛空粉碎、大地落沈,全都是在未到地定中出現的定境;在初禪定境中,一般是不會出現;若是在二禪以上的定境中,根本不會出現。話說回頭,不管是未到地定中或初禪中,當虛空粉碎、大地落沈的定境出現時,依然是意識的境界,不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境界。聖嚴法師所說的開悟境界都是意識境界,而意識是識陰所攝,落在我見中,連我見都沒有斷,所以還沒有證得聲聞初果。

禪宗的開悟明心,依禪宗祖師大慧宗杲天童宏智正覺所說,都是以如來藏為所證的心,是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境界,不是聖嚴法師所說的虛空粉碎等意識境界。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大師也以四卷本的《楞伽經》,交給二祖慧可大師印證自己所悟對或不對;《楞伽經》中說的宗通 佛說的開悟境界,同樣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由這些舉證,也可以證明聖嚴法師還沒有明心,才會違背 世尊在經中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還在書中否定第八識如來藏,說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妄識,應該消滅。

不但如此,聖嚴法師連看話頭的功夫都沒有,所以他錯會話頭禪的內涵了。而且,聖嚴法師連未到地定的功夫都沒有,因為會看話頭的人,一定會有基本的未到地定。但聖嚴法師竟然直到死前都還沒有修成看話頭的功夫,所以不知道看話頭的境界,顯然是還沒有未到地定的人。此外,凡是有未到地定的人,若有機會體驗到虛空粉碎、大地落沈二種境界時,都會知道只是意識的境界,不是禪宗的開悟境界,因為與第八識所住的境界完全不同。如今聖嚴法師在他的書中,把意識住在未到地定中的境界說成禪宗開悟的境界,表示他還沒有體驗到虛空粉碎及大地落沈的境界,也表示他還沒有練成看話頭及未到地定的功夫。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在112頁〈動靜語默修話頭〉裡說:【雖然用修禪定的方法,也可以開悟,但是,修禪定一定是在靜態的狀況下,在動態的狀況下是沒有辦法修的。只有專門修行的人,或者是長時間修行的人,才能夠從禪定中得到力量。然而,話頭則是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用。】[摘錄自聖嚴法師著,《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動靜語默修話頭〉,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三刷,20092 月。]  

這是錯誤的說法,平實導師常常說,初禪是在一切時中都可能發起的,他自己也是在動態中發起初禪的,並且把初禪發起時一剎那間遍身發的體驗,詳細開示出來,也說出發起以後的身樂境界等;顯然不是聖嚴法師說的「修禪定一定是在靜態的狀況下,在動態的狀況下是沒有辦法修的」,由此證明他當然是沒有初禪定境實證的體驗。

再說到話頭,聖嚴法師說:「然而,話頭則是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用。」事實上,並不是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用;因為從他在書中的開示,已經證明他自己是無法用話頭參禪的;他教人用話頭參禪時,都是把話頭的內涵弄錯了。他 二、三十年來主持禪七,都是教人數息,不是在參禪,也不是看話頭。數息的方法與大乘禪宗的參禪無關,只是五停心觀裡的一種,是聲聞法裡想要斷我見以前就應該修學的對治法,還不是真正斷我見證初果的方法,更不可能是大乘禪的修行方法;縱使能夠修成數息觀的全部法門,具足六妙門 [數、隨、止、觀、還、淨],也只是修成降伏覺知心後的一念不生入定功夫,與禪宗的看話頭無關,更與禪宗的參話頭無關。

數息法,如果能數到圓滿六妙門時,也無法開悟明心,連聲聞初果也還證不到;因為這不是三乘菩提的本修法,連聲聞菩提的本修法都不是;這只是針對很掉散的人,教給他制心一處的對治法,目的是使修成數息觀的人,可以專心用功修行而不攀緣。還得等到具足六妙門時,以這種制心一處的功夫,再細心觀行五陰我、十八界我的虛妄,最主要是確定意識離念靈知的虛妄,才能斷我見、證初果;縱使用數息觀對治掉散心,終於能夠細觀五蘊十八界虛妄,證得初果了;但這種細觀五蘊虛妄的觀行方法,都還是無法讓修行者在般若實修上有明心的見地,更何況是聲聞初果斷我見觀行前的對治法數息觀,更不能使人開悟明心。但聖嚴法師終其一生,都不曾將數息觀的六妙門教給徒眾,因為連他自己也不懂六妙門的修行方法;他也不曾觀行五陰我、十八界我的虛妄,還落在意識境界中,當然也無法斷我見。

大約1989 年時,聖嚴法師曾要求 平實導師寫出如何自己練成看話頭功夫的過程,說要登在〈人生月刊〉中。平實導師應命寫下來,但聖嚴法師只想自己閱讀;後來 平實導師知道聖嚴法師根本沒想要登載,沒有想要公開利益法鼓山的四眾弟子,他只想自己閱讀理解,私底下練習。平實導師等了一年多以後,確定聖嚴法師不會刊登出來利益法鼓山的信眾,才請求聖嚴法師將稿子歸還。這事件曾在上課或聽經時,聽 平實導師講過,並且說那些文件都還留著,還附有一張聖嚴法師命人歸還文稿時親手寫的字條。這也證明聖嚴法師還不會看話頭,不會看話頭的人,當然還沒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凡是有未到地定功夫的人,一定會看話頭

後來聖嚴法師漸漸有一些轉變,他在捨報前幾年,才開始教人看話頭、參話頭;但他依舊把話頭弄錯,還是落入話尾中,跟著他學禪的人,只能追隨他用語言默唸話頭 看話尾,想要明心當然不可能。末學以下文字舉例的說明,就是證據;想要求明心以及想要進一步求見佛性的人,應該要好好閱讀,才能真的弄懂話頭的意涵。

平實導師說:【對於想要眼見佛性的人來說,看話頭的功夫非常重要;不像想要明心的人,只要有一些動中功夫可以看話頭就行了。因為想要眼見佛性的人,必須從看話頭的功夫繼續深入,直到看話頭的某些很深入的層次出現後,那時參出佛性的真實意涵時,才能夠看得見佛性。因此就得從看話頭的功夫說起:何謂「話頭」?「看話頭」?「參話頭」? 禪宗所謂話頭一句話、一個念在心裡未出現之前頭, 即是話頭。譬如「念佛是誰」這一句話,在未起念,未出現這一句話之前頭即是話頭。若是心裡生起「念佛是誰」文字相,甚至說出了「念佛是誰」聲音相,四個字在覺知心裡面出現影相,覺知心是住在這一句話的尾巴,這是看話尾了。「念佛是誰?」這四個字在心裡面都沒有出現,它還沒有出現就把它看住,讓這一句語言文字出不來,你看住它,這才叫看話頭。話頭要時時刻刻持續不斷,必須要有動中定力功夫;修學無相念佛,以憶佛及拜佛方法修習動中定力,成就一念相續功夫,則於動靜中皆能看話頭。這就是修學無相念佛的好處。

聖嚴法師所教的看話頭方法錯誤了,都是落在話尾中自問自答。聖嚴法師教導學人先念佛,念了幾句之後,便要提起話頭連續地問:「念佛的是誰?」時,卻自我回答:「念佛的是我!」(取材自聖嚴法師《話頭禪的旨趣》p. 27

但是 平實導師說:【你在心裡面自問自答「念佛的是誰?」這一句話在覺知心裡面出現,然後過去了;過去了以後,你這個覺知心是住在這一句話的前頭?還是話的尾巴?是這句話的尾巴嘛!你這個叫作看話尾、參話尾啦!這叫作照顧話尾,不叫照顧話頭。話頭是一句話的前頭才叫作話頭。但是這個得要有功夫啊!話頭要時時刻刻不斷。[摘錄自 平實導師,《大乘無我觀》,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 十一刷,201010 月。以下皆同一書。] 

平實導師開示說:【 我一面跟你說話,一面也在念佛啊!你知道嗎?你不知道!這就是無相念佛的好處。那麼你的心要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去看住它,這個看話頭的功夫如果沒有作好,你將來就算是參出來什麼叫佛性?你還是看不見佛性;一定要有這個功夫,要很純熟,參出來時你才能看得見佛性。然後,這種定力退失了以後,你就算是已經看見了佛性,所看見的佛性也會漸漸的模糊消失,最後看不見了。要重新再把動中的定力練回來以後,才能夠再看見佛性。

那麼要鍛鍊這一種功夫,讓自己時時刻刻都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譬如說:「參禪的是誰?」或者「念佛是誰?」這四個字在心裡面都沒有出現,它還沒有出現時,你就把它看住,讓這一句語言文字出不來,你要看住它,這才叫看話頭嘛!可是看話頭這個功夫,一百個人有九十九個做不到,那要怎麼鍛鍊?有辦法:無相念佛是最好的辦法。】[摘錄自 平實導師,《大乘無我觀》,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頁128]

平實導師又說:【未能修成無相念佛功夫,何況能看話頭﹖不具備看話頭功夫者,雖知佛性義,亦無可能眼見佛性,無相念佛及看話頭功夫,須實際體會,並每日禮佛鍛鍊,長時方成。[摘錄自 平實導師,《平實書箋》,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七 刷,200712月。頁56]

對話頭的意涵要先瞭解,然後才會知道自己所練的功夫有沒有錯誤。練成看話頭功夫以後,接著是要知道禪宗的禪究竟是什麼?是定境嗎?還是智慧呢?若禪宗的開悟是般若智慧而不是定境,就不要在定境上繼續用功;只要學會看話頭功夫就夠了,就用這種定力來參禪求悟,不要繼續在定力或定境上用心了。至於中國禪宗之禪,是般若,非是禪定,而是靜慮。禪定是制心一處長時漸次觀行轉進安住方能得,而靜慮可以證悟般若,是證知法界實相之智慧,二者牛馬不相關,平實導師有一段話說得很清楚:【以定為禪之人…………靜坐以求一念不生,求證離念靈知心之意識境界。如此類人,根本未曾破得初參,根本未曾證知自己之本來面目;謂彼所說如是境界者,只是意識心之境界相,未曾觸及第八識如來藏心。】[摘錄自 平實導師,《入不二門》,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改版一刷,20107月。頁72]

這是說明禪宗的開悟是以證如來藏為標的,不是以意識心離念作為開悟之標的,所以不該以定為禪,而應該要鍛鍊看話頭的功夫。凡是以定為禪的大師,都沒有看話頭功夫,當然也不可能開悟,就會籠罩人。末學要把此事提出來說明,讀者才不會繼續被籠罩,願意死心塌地鍛鍊看話頭功夫 平實導師曾這麼說:【法鼓山聖嚴法師:他也是以這覺知心沒有妄想、放下一切、不執著煩惱,叫作開悟,這也是常見外道法。又以虛空粉碎稱為開悟;虛空粉碎在兩種狀況會出現:未到地定和初禪;在這兩種定境中出現時,還是不離覺知心,而且是生滅變異之法,不是恆常不滅的法,這也是常見外道法;他不敢公開宣示已經證悟,卻用巧妙的言詞,讓人以為他已經證悟:「開悟的人絕不會說他已經開悟。……師父我從來不曾說過已經開悟。」】[摘錄自 平實導師,《邪見與佛法》,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十三刷,20107月。頁79 ] 

聖嚴法師以定為禪,想要坐到虛空粉碎或大地落沈的定境中,說那個境界就是開悟;可是聖嚴法師直到死前都講不出初禪或未到地定的境界,當然不可能體驗虛空粉碎的境界。不但如此,直到死前,他都不曾講過欲界定的實證內容;以定為禪的人,竟連欲界定之持身法皆未得,何來之開悟呢?

由這裡證明中國禪宗的開悟,是悟到第八識如來藏心;但是在想要悟得這個真心以前,覺知心意識很散亂時,心是很粗糙的,不能觀察到心相微細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參禪是無法專心的,也不可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在定力不足的情況下,又因為對明心開悟的境界誤會了,被教導錯了,就以為要一念不生,保持靈知心離念,住於離念靈知中才是開悟明心,就會落入意識境界中,跟常見外道一樣。為了救護參禪人離開被誤導的境界和知見, 平實導師開示說:【以見聞覺知心為真實心、或以無妄想之心為真實心,或以明覺心為真實心、或以坐至內外統一虛空粉碎為開悟、或以坐入未到地定中無見聞覺知之境界入出法說為能所雙亡之悟……。凡此皆是誤導眾生以定為禪,皆非般若、非祖師禪,是故天等附佛法外道,由打坐修定至無妄想時,便以靈明寂照之心為真如,便自以為悟。】[摘錄自 平實導師,《佛子之省思》,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十三刷,2009 11 月。頁5]                                                                                                               

平實導師又說:【一念靜心時,不過是短暫之靜心境界;假使有人能令覺知心安靜而無妄想雜念,長住一小時都無雜念,亦不過世間人所修之粗淺定境;假使每日行之,後時發起欲界定中之持身法,亦只是欲界定而已;其後尚有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待證。縱使真得非非想定,亦只是世間禪定,都與二乘涅槃之修證無關也!更與般若之證量無關也!是故有智之禪宗學人,必須求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摘錄自 平實導師,《入不二門》,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改版一刷,20107月。頁205206]

【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後來,靈知心不停擴散,直至感覺此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便以此為悟者,此是幻覺,非是禪悟,非是證空。】[摘錄自 平實導師,《生命實相之辨正》,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 初版十三刷,2009 6 月。頁39] 

把上面所說以定為禪的錯誤講清楚以後,讀者就不會再落入其中,就可以開始鍛鍊看話頭的功夫了。可是要先記得,修成看話頭的功夫時,只是定力的境界,仍然不是禪宗開悟智慧境界;但是若沒有修成看話頭功夫,卻很難開悟明心。而看話頭功夫一定要先弄清楚,不可錯會,以免落入定境中,離不開意識境界。我們參禪的人要以意識練成的定力,藉看話頭的功夫來用功參禪。但是想要練成看話頭的功夫,則必須修練動態中的定力,《大方等大集經》云:「不捨於定,亦不隨定……,是名定力。」定力很重要,是因為定力可以幫我們降伏性障,也可以降伏掉悔蓋,可以安下自己的心,全心全意來參禪;而且定力可以幫助我們在悟後保持不退,所以經云:「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平實導師常常教導我們,凡是在靜態狀況中修成的定,大部分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是修成淨念相繼的功夫;繼續深入修習以後,都是會進入定境中,都不是真正的定力。這種從靜坐中修練出來的定境,到了動態中就會漸漸失去定力的功能;只有依照善知識教導的知見與方法,從動態中修成的動中定力,也就是一念相續、淨念相繼的功夫,才能轉變成參禪所需要的看話頭、參話頭功夫,然後才會有能力使用沒有語言文字的思惟觀的功夫來參禪,將來才會有因緣在一念相應之下開悟明心,證得第八識如來藏。

開悟明心不退以後,再精進修習更深厚的看話頭功夫,也配合修集見性時應該具備的各種條件以後,才能夠一念相應時眼見佛性;所以說,在禪宗裡參禪以前要先修學的禪定,是修練定力而不是要修證定境,不是要打坐進入定境中。只有在動態狀況下修成定力,在動態中參禪時才不會漸漸失去定力;若是像聖嚴法師說的那樣,常常在靜態狀況中修成的定境,沒有定力發起看話頭、參話頭的作用,參禪時都會進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成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欲界六塵中的一念不生境界,不是參禪時可以用得著的定力。繼續深入修習以後,會變成澄澄湛湛、常寂常照,還是意識的定境;如果轉變為動態中來參禪時,心就會漸漸散亂起來,最後還是用不上力。

如果沒有轉為動態中參話頭,繼續深入靜坐以後,會進入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中,變成澄澄湛湛的境界,有一天可能進入遍滿虛空、身心統一、內外統一、時空統一境界中,這也都是意識的境界,都是定境而不是定力相應的開悟境界。在古時的禪宗叢林中,是在作事情等一切時中參禪的;聖嚴法師講的靜坐修來的定力,在每天的動態作息中,想要參禪時並沒有多大的作用,也不容易開悟明心;所以還是應該以動態中修成定力來參禪,才容易開悟明心。

但是在修習動態中的定力以前,要先明白修定時也會有障礙出現;就是要如何排除困難,使自己可以安下心來作功夫、練定力。《摩訶止觀》有一段文字大意是說:「事障未來,性障初禪。」或者說「性障根本(禪定)」;未到地定的定境,在深定中暗無覺知,或者落入澄澄湛湛、常寂常照、遍滿虛空、身心統一、內外統一、時空統一之中,都是一種定的境界,不是定力,無法起心動念參話頭。而開悟明心也不需要有初禪的定力,只要修成未到地定層次的動中功夫,在一切動態之中都可以看住話的前頭不會使語言在覺知心中出現,以這樣的細意識來參禪,才容易開悟明心。

在五塵中攀緣執著的覺知心是粗意識;至少要能夠看話頭,這時的覺知心才可以說是細意識,雖還不是最細意識,但已經可以看話頭而開始參禪了,這時所看的話頭並無語言文字,但已不會常常失掉了;這樣的意識心細膩了,才有可能找到心相微細的第八識如來藏。不但開悟明心前需要先鍛鍊成細意識,開悟明心以後,將來想要眼見佛性,還是要再繼續深入鍛鍊更深厚的看話頭定力,所以還是要從動態中來鍛鍊定力才行,千萬別在靜態中修定,別用打坐修定的方法用功而想要修得禪宗的禪。

至於如何修得動中定功夫?末學認為,修習 大勢至菩薩無相念佛憶佛圓通法門,以意識覺知心來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是末法時代事繁又忙的現代人,最容易修得的動中定的功夫;這種功夫練成時,自然就會懂得看話頭的境界。如果沒有修成這種無相念佛的功夫時,再怎麼想像、體會,都看不見話的前頭,就不懂話頭的真正意涵,一定會錯把話尾當作話頭,開悟明心遙遙無期,更別說要眼見佛性了,所以要先從無相念佛的功夫開始修練起來。無相念佛的功夫,是當我們憶念佛或大菩薩時,心中沒有聲相、影像、文字相,而且心中也沒有其他的念頭或妄想出現,專憶一尊佛或大菩薩,這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但是要在禮佛之中來練習,不是在靜坐的靜態中來練習,打坐練習這門功夫是很難成功的。


《正覺電子報》第87 pp. 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