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五蓋 five obstructions/hindrances (of wisdom)



蓋(nivāraṇa)是煩惱的一種,因為能夠使心煩惱,障礙智慧,讓禪定無法發起,無法得到解脫涅槃,因此得名。主要分為五類,即五蓋(pañca nivāraṇa)。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所謂五蓋,即是指:

貪欲蓋,執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蓋心性。

瞋恚蓋,於違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蓋心性。

睡眠蓋,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蓋心性。

掉悔蓋,又譯掉戲蓋,掉 意謂心念躁動:悔 意謂於所作的事而心生憂惱,因而遮蓋心性。

懷疑蓋,於所習之法猶豫而不能決斷,因而遮蓋心性。



修行四念處、七覺支,可以除滅五蓋。



五禪支喜、樂、定、尋與伺

五蓋的出現,意味著心缺少喜、樂、定、尋與伺。

這五個善心所是初禪的五支(五禪支)。



五欲得時須臾樂失時為大苦佛教鼓勵以五種修行方法來對治五蓋

不淨觀對治貪欲。 慈心觀對治瞋恚。 精進觀對治睡眠。 數息觀對治掉悔。 信心對治疑。



止觀二十五前方便

(一)具五緣者: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二)訶五欲:即色、聲、香、味、觸等欲;
(三)棄五蓋:棄貪欲蓋、棄瞋恚蓋、棄睡眠蓋、棄掉悔蓋、棄疑蓋;
(四)調五事: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
(五)方便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四念住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與 七覺支 the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四念住(smṛtyupasthāna),亦稱四念處、四念處觀、身受心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身不淨、苦、無常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七覺支(sapta bodhyanga),也稱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為佛教術語,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一類。

覺,又譯為菩提,是覺悟之意,為智慧解脫的別名。支(āṅga)是「分支」、「部份」、「肢體」之意,八聖道也使用同樣的單字構成。七覺支是指能夠到達佛教所說的覺悟的修行類別及感受。 在契經中,七覺支也被稱為七覺分,七道品法或七菩提分法


七覺支包括以下七類:

憶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
擇法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惡法。
精進覺支,精進勤奮學習正法而不懈怠。
喜悅覺支,得正法而產生的喜悅。
輕安覺支,又作猗覺支,指身心感到輕快安穩。
禪定覺支,進入禪定而心不散亂。
等捨覺支,心無偏頗,不執着而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