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學佛一定要吃全素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來探討的主題是「學佛一定要吃全素嗎?」

釋迦世尊當菩薩的時候,發願要攝受五濁惡世,邪見煩惱深重的娑婆眾生,以這樣的悲願廣行菩薩行,最後成就佛道。所以 世尊具足了方便善巧,攝受娑婆眾生人天善法,以便拔除眾生墮落到三惡道之苦為首要;為了能夠免除三惡道果報之苦,能夠有這樣的善根,再為他們進一步宣說天界仍然不離生死之苦,要解脫於三界生死之苦才是安隱之樂。當有了善根,樂於聽聞解脫三界生死之法要的時候,也跟著要實證解脫果。那麼 世尊接著就教導他們解脫三界生死的解脫果不是究竟安樂,究竟的安樂是要能夠親證涅槃本際、諸法實相──如來藏,成為菩薩,次第實證佛菩提,最後成就佛道。

以這樣的前提來看人天善法的本質,首先要如何獲得人或者欲界天的壽命呢?壽命的長短取決於什麼因素呢?如果經常殺眾生、斷眾生命根,這樣的因所得的果報,壽命不可能很長,要保住人間的百歲壽量已經不可能了,那麼果報上就要生到短壽的畜生道;殺業特重的心性,殘暴的果報上就要生到長壽的地獄去受苦;因此要生在人天善處,就要不對眾生起殺念。三歸五戒就是讓人能夠以受不殺戒為方便,不對眾生起殺念。不對眾生起殺念、不斷眾生命根,就能從眾生身上獲得不殺戒的戒德,以此戒德之因緣就有福可以生天,受用勝於人間的壽量。佛陀以三歸五戒的方便,攝受眾生遠離三惡道之苦,當中沒有明制不吃眾生肉,是因為僅受三歸五戒這個階段的眾生,還沒有修學佛法中的智慧,來斷欲界五欲的煩惱,所以勸導眾生以吃三淨肉為此階段的方便。三淨肉指的就是此眾生肉:沒有看見為你而殺,沒有聽見為你而殺,也沒有懷疑是為你而殺。也就是說受了三歸五戒,口欲上想吃眾生肉,就以三淨肉的原則來食用;如是意念上沒有對眾生起殺念而守五戒中的不殺戒。

有外道他為了當上講師,他必須清口而不吃眾生肉,不是意念上不對眾生起殺念;也有在外道中久了,以吃素為優越與清高,不知道 佛陀制五戒的方便,輕視初學佛、受三歸五戒、沒有吃素的佛弟子,甚至於譏笑著從外道轉入佛門中受三歸五戒者說:「現在你們學佛,應當可以吃素了。」從受五戒的根本來說,能對眾生不起殺念,殊勝於為了優越感、為了當人師而清口吃素。因為外道雖然吃素卻不受五戒,雖然吃素也不能從眾生身上獲得不殺戒的戒德,就没有那個因可以生天、受用長壽的福報了;而受三歸以後,持五戒僅是前方便。當受持五戒的佛弟子,一心想要解脫於三界生死之苦時,就一定要吃素,不能再吃眾生肉了,三淨肉也不允許。因為想要解脫於三界生死,首先要能解脫於欲界;要解脫於欲界,就必須斷除欲界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貪愛與執著;此時除了意念上不對眾生起殺念以外,在口欲上就必須吃素而斷除欲界中眾生肉諸味的貪愛與執著。所以佛法中的出家人為了求解脫出家,所受的聲聞戒就禁止吃眾生肉,才有能力可以脫離欲界五欲繫縛中的飲食口欲繫縛。

可是達賴喇嘛所帶領的喇嘛們,打著佛法的招牌,說他們喇嘛是佛法中的出家人;但喇嘛卻處處被看到在館子裡吃肉喝酒,誑騙信眾說:「吃眾生肉的機緣,可以度被吃的眾生。」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眾生牠也寶愛牠的命根啊!你想要度眾生,就要想辦法讓牠知道說:牠在畜生道裡面牠是愚癡的,牠應當要發起菩提心。你要怎麼樣用什麼樣的法,讓牠能感受到說:牠是因為造作惡業才生到這個畜生道裡的。怎麼可能說你吃了眾生肉就能夠度眾生呢?這個不是 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而喇嘛們吃肉喝酒,其實是為了要有體力修男女邪淫雙身法,所以喇嘛不是佛法中受持佛戒的出家人。喇嘛們的行為,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經作了預言,在《大般涅槃經》中就這樣說,佛陀說:「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被服麤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貓伺鼠。」(《大般涅槃經》卷4)佛陀在經中就說,佛陀涅槃後,無量百歲後,修集苦集滅道諦的這些聖人都已經入涅槃了。他們知道說:原來在三界生死中是苦。為什麼會有這些苦的出現?要怎麼滅這些苦?滅苦的方法是什麼?而修的這個八正道,最後能夠證得解脫果,都入無餘涅槃了,這個時候再也沒有證得真實解脫果的阿羅漢存在,正法就滅了。在這個像法中,會有這種在佛法中出家的比丘,他好像是持著佛的戒律,然後他也讀一點經、誦一點經,可是卻貪愛飲食,處處都想要去怎麼樣為了長養色身在著墨,身體所穿的衣服很粗陋、很醜惡,整個形像上也沒有威德――沒有佛法中戒中的威德。為了飲食去放畜牛羊,為了飲食去擔負薪草,然後整個頭髮、毛髮、整個指甲都長得很長,都沒有修飾;雖然說他是穿著出家的袈裟,可是卻好像獵師一樣,在路上走的時候,眼睛所看到就在看,有什麼東西我可以用的?有什麼東西我可以獲得的?好像貓等著要捉老鼠一樣。

佛陀繼續這麼講:「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雜不淨法,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大般涅槃經》卷4)在這裡 佛陀很心痛地說,這樣的人都說他自己是得解脫果的阿羅漢,事實上沒有。而自己的身上多諸病苦,睡覺的時候、休息的時候都是在糞堆裡;外面顯現出來好像是賢善之士,可是內心卻是種種對五欲的貪、嫉妒心、煩惱心等等,而好像這個受持啞法的婆羅門一樣,看到僧團裡面的人犯過失了以後,就不對他們講、不舉過,然後僧眾中應該要對他們有正確的知見的傳達也不說,也不把正確知見說給這些不知道正知正見的人,就好像什麼話都不說的外道婆羅門,而本質上不是佛法中的出家人,可是所出現的外相、表象上卻好像是佛法中的出家人;而本身邪見熾盛誹謗正法,以這個斷滅論、六識論為主,反而去誹謗如來藏正法,說如來藏正法祂是外道神我;而教導眾生要以定為禪,要掌握住處處作主的離念靈知,而這個處處作主的離念靈知,正是生死法,正是眾生寶愛自我的這個我見、這個我執;可是他卻以這樣的邪見來教導眾生,同時誹謗善知識所弘傳的八識論如來藏正法,這樣的人破壞 如來所制的戒律正行威儀。佛陀說出家眾要受五戒、受十戒,要受所謂聲聞戒,可是他們卻私底下卻在修行所謂的密宗的無上瑜伽,以為說密宗所說的這一世可很快速成佛的方法,就是要跟異性來修男女欲愛之法;而為了要修男女欲愛之法,他們就要去喝酒吃肉,讓自己有體力來修這種不清淨的法,這樣子就是破壞 如來所制的戒律以及沙門所應該有正行威儀;不應該出家而行在家法,這個是完全破壞 如來所制戒律的正行威儀。而當他們在說解脫果的時候,是夾雜不淨法的;譬如說達賴喇嘛他們所說的什麼呢,所說要成就佛果,就要用這個性交之法;用性交之法能夠達到自己能夠樂空不二、樂空雙運,這個就是無上瑜伽。可是這完全是欲界最粗糙的法,所以他們把這個不清淨的法夾雜進來說為是解脫的清淨法,而且破壞了甚深祕密之教。佛陀的祕密之教指的就是這個般若實相,他們以緣起性空來說為是究竟法。緣起性空基本上它是屬於現象界,現象界的生住異滅等的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成,終歸壞滅之法,這裡面的法沒有一法是真實的。可是六識論者以及西藏密宗,也就是這個達賴喇嘛所領導這些喇嘛們,他卻來說緣起性空才是真正的般若,般若經以及後面的唯識經教都是屬於這個性空唯名,不是真實教;而認為顯教之上還有他們這個密教是最勝於佛教、勝於顯教的佛法的,這個就是破壞佛法中的祕密之教。他們各自雖然各自這樣子說,而且隨著自己的意思來反說經律,將 佛陀這個真正的解脫法說為是外道神我;然後將 佛陀所說的方便解脫法說為是究竟的佛法,把二乘的解脫道說是等同於佛道的修證;然後把這種我見的意識覺知心的自我說為是真如心,這個就是真正的反說經律;而卻這樣講說:如來祂都讓我們吃肉。這些喇嘛們不就這樣講嗎?經常講說:如來允許吃肉的,允許出家眾吃肉的。所以就在信眾面前說:「吃肉就是在度眾生」,自己生起這樣的一個言論,說是 佛陀所說的。而互相之間引起種種的鬥爭,各自都說他是佛法中真正的佛弟子;六識論的或是這些主張修男女雙身法的喇嘛們,都說他們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事實上不是!

佛弟子出家了,就是要受持聲聞戒,一定要茹素的;在家菩薩若受了菩薩戒,就得修除口欲上的貪愛,不能再吃眾生肉。當菩薩除了不對眾生起殺念,還要更進一步對眾生長養慈悲心的;以過去無始劫、無量無邊的生死因緣來說,菩薩善於了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無始劫以來生死相續不斷;所以每一位女眾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每一位男眾都曾經是自己的父親,一切畜生道有情莫不如是;所以吃眾生肉,就好像在吃自己的親人一樣,這是菩薩不吃眾生肉的因緣之一。還有另外一個因緣,佛陀在經中說:「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大般涅槃經》卷4)也就是說,這個吃肉的,他本身不管他行住坐臥中,不管他是打坐入定功夫多麼好,可是他因為吃肉,吃肉這種氣息會讓眾生感應到這一分、這種沒有慈悲心的心量;好像有人接近了獅子,看到獅子就會感到、聞到獅子的臭味感到很恐怖一樣;所以菩薩要攝受眾生,一定要讓眾生樂於親近,親近的時候會產生歡喜心。

倘若有那種讓眾生產生恐怖的肉氣存在,那就等於缺乏慈悲心的氣質,會使眾生畏懼而不敢親近的。那麼有一個例子可以舉出來為大家說一下,在這個經典中曾經這麼講:「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在這一段經文中說到:有一隻鴿子被老鷹所追,剛好停在舍利弗的影子下,這個時候還是感到非常的驚怖,身體一直抖動;可是當舍利弗走過,佛往前走,到了佛的影子中的時候,卻感到非常安然而沒有怖畏,當時心裡面感到很安全;是好像大海可以移動,可是他這種當時的安定、安全感是不會移動的。為什麼呢?因為 佛陀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這種大慈大悲去為利益眾生中去行菩薩行,可是舍利弗他還沒有;因為 佛陀祂在大慈大悲行菩薩行中,已經斷除了所有的習氣――對這個眾生不殺的煩惱完全斷除了;同時反而去行菩薩行,去利樂眾生、慈憫眾生,來讓眾生能夠獲得更好的命根,果報上更殊勝的命根;而舍利弗他本身只有修除這個解脫道上面應該修除的這些煩惱,習氣還存在。對於這個 佛陀已經經歷了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去利益眾生的這些過程裡面,舍利弗還沒有經歷;舍利弗在六十劫中純粹修苦行,在修苦行中卻是在鍛鍊自己的心,能夠以苦行來斷除這些欲愛煩惱等等。

可是要對眾生有這種慈心,讓眾生感應到而不覺得這個習氣的存在,一定要經歷過菩薩行裡面,如何去利益眾生呢?譬如說:佛陀在三阿僧祇劫中修苦行的時候,祂曾經不捨這個老虎的媽媽要吃老虎的小孩,因為飢餓的緣故,所以不捨老虎的小孩因為會恐懼,也不捨老虎媽媽因為肚子餓沒得吃,要吃牠自己的小孩,所以自己捨身,讓這個老虎媽媽能夠吃到祂而不會肚子餓,就不會去吃牠的小孩。這個就是慈心悲心所行的菩薩行所成就出來的。去除他那分習氣之餘,還長養了對眾生的慈心悲心的菩薩行,所以對眾生的慈心悲心的長養成就,他一定要經過菩薩行的實際的成就。你有沒有這樣的一個行為出現?譬如說:佛陀當國王的時候,當祂國內的國民有這個病痛不能解除,問御醫說:「為什麼大眾們的病痛不能解除?」御醫說:「因為缺乏大魚的肉,沒有大魚肉可以合藥,所以病痛不能解除。」這時候,當時當菩薩的 佛陀,祂就說:「那這樣的話,祂應該趕快去生為那個大魚,讓祂的國中的人民可以趕快病痛解除。」所以祂就捨棄祂的王位,發願祂要成就大魚之身,然後趕快讓這個祂的國內眾生,能夠因為吃大魚的肉病痛解除。祂真實地捨掉祂的這個王位,也就是投崖自盡以後,就生為大魚之身,然後讓祂國內的人,能夠因為吃到大魚的肉與藥合以後,病痛能夠痊癒;這個就是真實對眾生的慈憫心而所成的菩薩行。所以才能夠讓祂的習氣盡了以後,同時這種大慈大悲能夠呈現出來。那這個鴿子可以感受到 佛陀這一分大慈大悲,可是舍利弗他還沒有啊!他還沒有經歷過這些為利益眾生所行的大慈大悲的菩薩行,雖然他的煩惱已經斷了,可是這種習氣部分要得經歷過真實的菩薩行以後,才有辦法去轉變而成為對眾生的大慈大悲之心行;那這要經過真實的這些利益眾生的過程。

那麼在這個例子裡面,讓我們知道說,學佛一定要吃素嗎?你可以知道,如果只是修二乘人,二乘人他要成就解脫道,他一定要去除所謂的肉欲的口欲的躓礙、口欲的貪愛;他雖然說他不必修對眾生的慈悲之行,可是他要修證解脫果,也是一定要斷除欲界的口欲之貪愛。那菩薩們呢?如果他真正要去成就佛道,一定要去攝受眾生、攝受國土;攝受眾生就一定要有大慈心、大悲心,那要大慈心、大悲心,就不能對於眾生肉還產生貪愛、還不能割捨;那如果說這個心中他有慈悲心,可是他為了要獲得他的身力、體力還是去吃眾生肉,表示他是沒有成就那一分大慈心、大悲心的。所以經過前面的例子的解說,我們可以知道前面有前方便,受五戒的前方便,可是終究進入真正學佛,還是得素食的。

那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學佛人怎麼看男女欲?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集要略談的是:學佛人怎麼看男女欲?
要談男女時,我們先瞭解:什麼是欲界眾生?所謂眾生,就是依戀著身中色、受、想、行、識五陰,而起惑造業的有情;就是指,因為無明覆藏流轉生死的凡夫。所以我們這個眾生相,就是五陰和合相;之所以有五陰和合,是因為有著如來藏含藏著一世又一世的無明染污業習,所以會有一世又一世的五陰纏綿眾生相。慈悲偉大的 佛陀祂非常善於譬喻,祂說:「這個如來藏法身,過於恆河沙的時間為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就如同波浪漂流,往來於生死大海中。」這個就是眾生。玄奘大師將「眾生」這兩個字另譯為「有情」,也就是,凡夫在三界流轉生死的染著纏綿,這個染著纏綿就是情欲,一切人身的受想行識都不離開這樣的欲想。一個人如果沒有修行的正見,他對什麼事都沒有欲望,那麼他的生活就沒有了方向,茫然失措如同行屍走肉;那樣,不但他會活不下去,他身邊的人也會覺得很痛苦。如果我們大家有過發高燒的經驗,那發過高燒後,我們發現:我們吃東西沒有什麼味道!這就可以立刻親自的體驗出來:我們是多麼的習慣生活在色、聲、香、味、觸這五欲的覺受當中。
那有了眾生相、有情相,就有男女相的分別;男女相的分別只有在欲界中存在,色界以上就沒有男女相了。在談「學佛人怎麼來看男女欲?」這個問題時,我們先來瞭解:這個世界的眾生和男女是怎麼出現的?在佛世的時候,毘舍離城有位大富長者的孩子,名字叫作耶舍,他因為深信 佛陀的開示,所以能夠體會出三界中的一切真的都是變異無常,就追隨著 佛陀出家修行。當時,因為時局不好發生饑荒,不容易乞食,所以他每次吃飯的時候就回家吃。他的母親就說他了:「你為什麼要過得這麼辛苦?剃光頭、穿破衣,拿著鉢到處去乞討食物,讓大家看笑話!我們家那麼有錢,爸、媽和祖先留給你的財寶可以供你吃喝不盡,滿足你所有的欲樂,而且你可愛的妻子也在家裡期盼著你能回來,共同過著歡愉的生活。不要那麼辛苦,回來吧!一起享受生活中五欲的快樂,你只要能夠發心布施供養三寶,一樣也有功德啊!」耶舍聽了母親這樣說,他就請求母親說:「母親!請您不要再說了!請您不要再說了!我樂於修清淨的梵行,請滿我的願吧!」他每次回家吃飯,他的媽媽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重複地勸他,耶舍的回應都不變。他的母親只好換一個方法,就說:「好吧!你不樂意享受在家的生活,我也勉強不了你;但是你應該要繼續家中的香火啊!要在家裡留種啊!不能讓家門斷後,讓家裡的財物都沒有人可以繼承管理。」耶舍每天回家,媽媽就每天這樣唸,後來他拗不過母親一再地勸說,就尊奉母命答應留種。所以,以後耶舍回家,就和妻子過著和一般夫妻一樣的相處行為;沒多久,耶舍的妻子懷孕生了孩子,取了個名字叫作續種。那時候大街上就有了流言:「父續種、母續種、祖續種,錢財一切皆名續種。」這樣流言四處傳布著。耶舍聽到這樣難聽的流言,他為自己被稱為續種父而大生慚愧,覺得很羞恥!他想著:「佛陀的弟子中,沒有聽過這樣的行為,那我這樣到底如法還是不如法?」他把這件事前後的過程,毫無隱瞞的跟舍利弗說。舍利弗就說:「這件事情應該要向 世尊請示。」於是耶舍就說:「我一切謹遵教示。」他們很快地就去見 佛陀,舍利弗跟 佛陀說明了前後關係後,佛陀就問耶舍:「你真的有這樣的行為嗎?」耶舍說:「確實如此!」對於這件事,佛陀是以非常嚴厲的態度來開示,佛陀說:「耶舍!這是大過失!比丘僧中沒有過這樣的事,你這個愚癡無明的弟子是第一個開了這個大罪門,在清淨沒有漏患的地方起了漏患;天魔波旬經常要來找比丘們的過失,都找不到!你幫天魔波旬開了一條可毀壞僧團道路的第一人;你在正法幢中建立了一個毀壞正法幢的波旬幢。」世尊又說:「你這個愚癡人!寧可以利刀割身體,身體被毒蛇、被狂狗咬,身體陷在大火中、熱燙的灰炭中,出家弟子也不能和女人共行淫欲。耶舍!你不是常聽我用各種例子跟方法來訶責淫欲嗎?欲是迷醉無明的,欲如大火燒人善根,欲是大過患。我用各種的方法來教你們如何斷欲,來教你們如何度脫欲的繫縛,你怎麼還作出這種不善的事情來?」最後,佛陀非常嚴厲地說:「耶舍!這件事非法、非律、非如佛教。」
這時候,其他許多的比丘在場,就請示 佛陀:「世尊!為什麼耶舍比丘在僧團中第一個開了未曾有的罪名?在一向清淨沒有漏患的僧團中起了漏患?」佛陀就說:「這個人不是只有今世在我的教化中起了這樣的過失。」比丘們就說:「是不是世尊能夠開示他過去的因緣呢?」佛陀就說:「在過去世時,這個世界的劫已經盡了,眾生都上生到色界二禪天的光音天上。那時候因為劫盡,這個大地又成立了,光音天的眾生就來到這個大地。那時候,光音天的眾生身上都有非常殊妙的光澤,他們都有神足能夠自在的飛行,而他們也以禪悅為食;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是以身光相照,沒有日月星辰、沒有白天晚上、也沒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那時候,這一個大地有著非常自然的地蜜,這個地蜜是色、香、味具足,如同天上的甘露一樣。」佛陀也有譬喻說:「也就如同人間所釀非常醇美的葡萄酒一樣,是色、香、美味全部都俱全。」「那時候,有一個輕浮焦躁的天人他起了貪欲,於是用手指摸了一下,嚐了一小口地蜜的味道,覺得又香又美味,於是又嚐一次、又嚐一次,就起了貪於地蜜味道的染著心。其他的光音天下來的眾生,看他這樣做,也好奇的學他來嚐地蜜,結果大家互相學習的結果,大家都競相的來取地蜜吃。這些光音天的眾生吃了地蜜後,身體就漸漸變得沈重了,光明也漸漸地消失了;但是,又因為貪圖五欲,所以也失去了神足通,飛不起來了,這些天人就留在這一個大地上。以後自然就有了日月星辰、白天晚上、一年四季的變化。」佛陀就對比丘們說:「那一個輕浮躁進的天人不是別人,就是這個耶舍比丘。那時,耶舍比丘就在大眾當中,在沒有煩惱過患的時候,帶領起了煩惱過患;今天,他又在清淨的僧團當中,第一個開了漏患的大門。」
所以,由這一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佛門中第一件漏患起行的開端,是由於耶舍他對於飲食的依戀,雖然他有心要修行梵行,但是他受於飲食的牽引,所以每天要回到俗家中用餐;那回到俗家中,自然就沒有辦法避免男女欲的過患。而光音天人會下墮在人間,也是由於食貪,由第一口地味的嚐試開始。本來光音天下來的天人是沒有男女相,他們可以自在的飛行,他們沒有我相、人相的分別,沒有我與我所的煩惱;但是因為吃了地蜜,失去了神足通飛不起來,不能回到天上,於是他們就留在這裡吃地蜜;因為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所以每個人身體就產生了不同的變化,產生了不同變化,互相看來看去,就產生了情欲;依著情欲共相娛樂,依著體態的不同、情欲的深淺不同,於是男女二相就漸漸地產生出來,眾生也就由化生變成了胎生。在眾生互相觀看吸引的時候,有的是依著他的樣貌、有的是受於他的姿態、有的是受於他的細觸的感覺而起貪著。例如:會因爲對方的樣貌長得很端正,起貪著的欲心;或者會因為對方走路的姿態、對方的笑容、對方嬌媚的體態,而產生愛染的心;或者會因為對方皮膚的細滑,而產生愛染的心。這都是眾生的一個分別心,來起了愛染而起了煩惱,所以就有男女的淫欲,也就成就了眾生不斷在三界流轉的生死相。
佛陀指出:「耶舍行為,對僧團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破壞,他是幫天魔開了一條可毀壞僧團的道路,是在正法幢中建立了一個毀壞正法幢的波旬幢。」並且明確地指出:「淫欲這件事情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佛陀對於男女欲的教示,祂的態度是一貫,從弘法開始一直到涅槃都沒有變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臨涅槃前交代比丘們:「應該要嚴格地遵守不淫欲。」再度提出警誡、殷重的交代。涅槃經談到:「比丘如果有淫欲的過患的時候,對治之法就是要遠離女人;應該對於淫欲產生臭穢想,不要有一念清淨的想法,要遠離女人的煩惱這個貪愛;如果在夢中行淫,起來也要懺悔。如果在受供養的時候,應該以一種『我正在饑荒,而不得不吃孩子的肉』這樣來想飲食;如果產生了淫欲的心,就要立刻地離開。」佛陀也對比丘們說:「這個女人如同糞便、如同毒蛇,她會染污、也會毒害比丘的法身慧命。貪欲就好像監獄的繫縛,是衆惡的住處,所以應該要遠離貪欲。」佛陀說:「這樣的法門,當知是佛所說的經律;如果有隨順淫欲的人,他是魔說,那是魔的眷屬。」所以,比丘是不可以和女人產生不淨行,這是 佛陀祂一而再、再而三的教示。我們看到 佛陀這樣的教示,佛陀在涅槃前,對於十大重戒當中,尤其是淫欲這一條戒律,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的交代。本來,出家並不代表他的戒行就一定清淨了,也不代表他就沒有男女業障的煩惱;但是,是法、非法要能夠分得清楚;也要能夠坦白的面對自己的煩惱,就像耶舍比丘一樣,不要為自己的貪欲找藉口。但是,我們看性力派傳承的喇嘛教徒,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法突破淫欲的享樂,又貪著佛門的利益,所以處處將 佛的開示,扭曲成合理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貪欲。現在,佛門有些修行人學習佛法,不好好地學習漢傳大乘經典,以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密宗道次第廣論》來為修學。但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那是抄襲於大乘經典和《瑜伽師地論》,後面的止觀是要帶起性力派傳承的雙身修法《密宗道次第廣論》;兩部《廣論》的趣向,都是趣向於性力派的男女雙修,完全不是佛法的傳承。宗喀巴為了掩飾自己淫亂的貪欲,甚至對瑜伽菩薩戒的解釋,來作為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瑜伽菩薩戒裡面有一條:「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繫屬,習淫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湣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瑜伽師地論》卷41)宗喀巴面對這一件事情的解釋,他是說:「這條戒律是說,如果看到女性,這個女的是沒有繫屬的,她繼心於菩薩,要求非梵行;那這一個菩薩呢?應該要隨順於她。」所以宗喀巴他引了寂天菩薩的論說:這樣的一個行為,其實是如果說沒有繫屬,就表示這樣的行為不是邪行。宗喀巴說:「不是只有這樣而已,這條戒律的道理,它是在開放菩薩可以邪淫。」寂天他所造的《集學論》說:「或有系屬,或族姓護、法護、幢護,皆不犯欲邪行。」宗喀巴說:「這就是說,不論這個女性有丈夫、沒丈夫,你和她去行這樣的行為,都沒有犯淫戒。」(喇嘛教密續 宗喀巴《菩薩戒品釋》)我們可以看到,宗喀巴他是如何曲解菩薩戒的戒條!這一條戒條,它首先是指:這一個人、這一個菩薩他是一個在家人,他面對的這一個女性是沒有父母或丈夫守護的人;也就依現在的說法,是指年滿十八歲沒有結婚的女子。然後這一個女子是非常愛戀這一個男孩子,而且是不斷地、主動地要求要和這個男孩子行淫。而這個菩薩是在已沒有其他的方法之下,怕她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所以隨順她的欲望,開出可以讓這一個女孩子種下善根、捨掉不善業的條件,依著慈愍心才和這個女孩子行非梵行。這是在有著一定條件下,才能說不犯戒罪;但並不表示他不犯世間的律法,也不表示這一條戒是開放菩薩可以行邪淫的戒;更不表示只要建立壇城有法幢的守護,就不犯邪淫戒;更不表示這一個女性不論有丈夫、沒丈夫,都不犯邪淫戒。宗喀巴對瑜伽菩薩戒的解釋,是非常明著在為自己的淫亂行為在作包裝。我們可以看到性力派傳承的喇嘛教,由寂天到宗喀巴到歷代的達賴,是如何一代又一代的包覆自己貪欲淫亂的禍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淫亂著清淨的佛門。所以可以看到,喇嘛教新一代的會有寫書出來說自己是如何和一個又一個女友的愛情史的活佛;也會有戴著假髮、穿著胸罩走在巴黎大街上的活佛;也會有大方說出和女友性事的活佛。其實只要他們不要說自己是佛教,為自己的喇嘛教正名,他們要怎麼修,那是他們的事,本來和佛門沒有關係。但是喇嘛教總是自稱是佛教,他們是正如糞便、正如毒蛇,是在染污著、在毒害著清淨的佛門。
可悲的是,今天佛門中已經被印度性力派傳承的喇嘛教所染污,許多佛門的法師還處處在為喇嘛們開脫,說他們的法是無上法、是博士級;反對一再為喇嘛教正名的 平實導師。我們可以明白地指出,這些為喇嘛教讚歎隨喜的人,都是在為自己男女淫欲的行為保留一分救贖的藉口,也就是在為自己的魔行開道。這些對喇嘛讚歎隨喜的人,他們就是隨順魔說,就是魔的眷屬,就是在為魔開出毀壞佛門清淨正法幢的道路,就是在正法幢建立一個毀壞正法幢的波旬幢;是魔子,非佛弟子。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與大家一起討論的議題是: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裏來的?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裏來的,其實這個題目是很多人所關心的議題,也是古今一切有智慧者所希望能夠瞭解的議題。關於這個題目,從一般人所謂的宇宙及生命的議題,從佛法當中來看,概括而說就是:宇宙和生命的真實相到底是什麼?一切宇宙到底是從何而生?一切生命衆生是從何而生?而死了又從何而去?這些生命的生生死死,乃至有情生命所住的宇宙器世間,也是壞空成住的不停變化,乃至整個宇宙到底是怎麼生成的?又是怎樣的變異轉變,接著又慢慢壞滅而歸於空無呢?這當中真正的原因爲何呢?所以,這個議題其實就是生命與宇宙的真實相到底是什麼。
有的宗教說,生命和宇宙乃是某一個有情造物主所創造的。例如一神教的人說:有情乃是上帝創造的,然後再創造亞當、夏娃,然後才有其他的有情。但是這是違背事實與正理的;因爲,如果上帝可以創造亞當、夏娃的話,那爲什麼後來的人需要透過亞當、夏娃兩性和合的生殖呢?而且,爲什麼上帝創造的有情,有不平等的現象出生呢?難道上帝的心不平等嗎?其實這樣一神教的說法,是於道理講不通的,有很多很多的矛盾現象出生。也有的宗教認爲,上帝是大梵天出生的,有的說是無極老母出生的,有的說是無生老母出生的……林林總總這些都是一樣的說法,只是用不同的名字和說法來陳述罷了,實質上來說,都是由一個造物主有情來出生有情生命與宇宙的。但是這樣的說法,是不符合法界現量的事實的現前觀察;也不符合邏輯上的道理,是說不通的,所以比量也是違背的;同時也是違背 佛陀的至教量。
其實從法界的真實相以及 佛陀的至教開示來說,有情的生命和宇宙,都是由衆生的第八識如來藏心所出生的,因爲一切萬法都是由第八識如來藏所生所顯。當然,各個有情的生命,以及整個宇宙器世間,都是由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而出生;只是各個有情的五陰生命,由各個有情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含藏業種,各人的如來藏又依據各人的自業,而出生不同的果報來受生,這樣出生成長,乃至最後死亡,又重新投胎,這樣輪迴不止。然而,衆生所居住的宇宙器世間,則是由共業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依據這些有情的共業種,因此共同生成不同的器世間,來讓這些有共業的有情可以在此世界來受報,而酬償因果。所以宇宙器世間一樣,也是依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心而有,也是依於共業有情的如來藏而出生存在。因爲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如來藏中含藏衆生過去世所造的一切業種、無明種等;所以衆生就不停地輪轉生死,而真心如來藏就依於各個有情不同的業種,因此酬償因緣果報,依據各個有情的自業,而有不同的因緣果報。
例如,佛陀在《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有開示說:「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一)由於衆生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的存在,這個第八識如來藏乃是不生不滅的心體,所以常恆不變異。但是各個有情的如來藏當中,卻又含藏著各個不同的自業種子,因此就有不同的業報而出生;衆生就是依於這樣的業報,而有不同類型的生命形態出生。衆生乃是依止於這樣的業而輪轉生死,依止這樣的業而有不同的生命現象,依止於這樣的業而能夠造作下一期的生死,乃至依止於這樣的業,能夠繼而修行實證解脫。同樣的道理,衆生也是繫屬於這些業而生活輪轉,繫屬於各種的業報而生死無常。所以,有情都是依止於如來藏所藏的各自的業種當中,因緣有許多種不同的差別,依據各個有情所造作的業種不同,全部由各自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來收藏。如來藏如實酬償因果的律則,因此而有種種上中下品不同的果報出生;所以,各人的生命以及其他有情生命中種種的差異,都是由於如來藏藉著種種的業種而生;因此,衆生有情的生命,乃是從如來藏藉緣而生。
然而,佛陀在這部經中又繼續爲我們開示,我們看經典怎麼說。佛陀舉出很多的差異來說明,我們先舉一小段來說。
佛陀開示說:【或有業能令衆生得短命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長命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多病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少病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醜陋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端正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小威勢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大威勢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下族姓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上族姓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少資生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多資生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邪智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正智報。】(《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一)
從這一小段聖教的開示內容我們就知道:有的衆生生命乃是短命的,有的卻是長命的;有的衆生生來就是莊嚴端正,有的衆生生命乃是醜陋難看的;有的衆生乃是威德勢力渺小,而有的衆生乃是威德勢力很大;有的衆生卻是生在高貴的族姓之家,有的衆生卻是出生在貧窮的家族之中;有的人生命乃是生活資糧缺乏,有的人則是非常富裕的生命;有的人天生聰明,但是都是在作奸犯科上面用心,有的人很聰明,則是用在正途而利益衆生。從種種不同的這些業報來看,都是因爲衆生心性的不同,因此而造作不同的身口意行,這些種子都儲存在各人的第八識如來藏當中。所以,這個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就依著各人的業種,以及上中下品的不同差別而對現,而對現出千差萬別各種不同的果報,因此而有多采多姿、非常豐富而不同的生命情境,以及個人千變萬化的際遇不同與差異。
佛陀於經文中略說一些要點,但是我們因爲時間的關係,所以僅僅舉出一兩個例子來說明。剩下的部分,也請觀衆自己請閱 佛陀的經典來瞭解,這樣就能夠知道自己此世生命的特質與過去自己的業種習氣,同時也知道要如何修改自己的行爲習氣,這樣能夠得到可愛的異熟果於未來世;這些業種都是存在自己的如來藏當中,因此由如來藏每一世對現出該有的異熟果報,讓衆生酬償因果。
我們先舉出 佛陀開示的短命報的說明。這類短命報的有情的生命,爲何會短壽夭折而死呢?佛陀在這部經中有概略的開示,我們看 佛陀怎麼來開示。
佛陀說:【有十種業能令衆生得短命報: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令殺,三者、讚歎殺法,四者、見殺隨喜,五者、於惡憎所,欲令喪滅,六者、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寺屠殺衆生,十者、教人戰闘互相殘害。以是十業得短命報。】(《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一)
好,我們從這一段 佛陀的開示很清楚的知道,這個短命報乃是與殺生的行爲有關,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衆生自己行於殺生之業而不放捨的話,或者勸導他人去行殺生之行,乃至看到他人正在行殺生業的時候,您乃是讚歎殺生,例如:有的人看到殺生,就稱呼說「殺得好!」這樣來讚歎對方的殺生之行;或者口中雖然沒有讚歎,但是心中看到人家殺生,而心生隨喜高興便喜樂。這些的身口意行,都是會促使自己未來世得到短命報的業果報償;因爲如來藏都是記持這些業種的功能,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就對現果報。但是短命報的原因不只如此。又如果有的人看到自己厭惡的對象,您心中生起憎恨的心,而想盡辦法要滅掉對方;或者看到您怨恨的對象已經被人滅掉了,這樣自己心生歡喜之心;或者有的衆生破壞人家的胎藏,讓人家墮胎流產,或者教導他人如何去墮胎流產,這些都會造成自己未來世得到短命報的業果。還有的情形是,如果有的衆生,勸募人家來建立祭祀的寺院,結果在此公開祭祀的場所,所行的都是殺生之業,譬如在廟會地方殺豬宰羊,這樣大量的屠殺衆生生命;或者教導人家互相殺害對方,互相戰鬥傷命,這樣的業行,也是會使得自己未來得到短命報的。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各種有情生命的現象,發現當中因緣果報的差別乃是非常非常的多,當中上、中、下品各各不同,而且錯綜複雜的生命現象歷歷在目,這些都是因爲過去世、無量世造作不同功能的業行;而這些殺業的種子,存在各人的第八識如來藏當中,這樣因果昭昭不爽的呈現。所以,如果有情的如來藏當中,收藏有殺業的種子,那就是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而呈現出短命的果報,那這個衆生就會有短命的生命特質顯現出來。因爲如來藏乃是不生不滅的心,因此就能集藏衆生所造一切種子而不壞,第八識如來藏這樣如實平等的對現因果律則。
我們看到短命報是如此,反過來說,如果要得長命報,也是一樣同樣的道理。我們看 佛陀怎麼開示。
佛陀這樣開示說:【復有十業能令衆生得長命報: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讚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彼殺者方便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惠施衆生,以是十業得長命報。】(《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一)
根據 佛陀聖教開示,我們大略知道該怎麼作了,要怎麼作才能有可愛的異熟果報的生命特質就清楚了。因此,如果是希望自己的生命未來世可以長壽長命,那就需要在自己的第八識中,所藏的業種需要符合長壽長命的法性種子。也就是,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夠遠離殺業的功能,不僅自己不作殺生殺業的行爲;同時也要勸止他人,也不作殺生殺業的行爲;乃至要讚歎不殺的善淨行爲;若是偶爾看到有人有殺業的事情發生,自己的心中乃是不生歡喜之心;如果遇到有人將被他人殺害,自己能夠方便去救護,免於、離開被殺難的機會,並且能夠幫助去赦免對方殺害的行爲;如果遇到對於死亡有恐怖的人,自己能夠安慰對方的心,使得不要產生無謂的恐懼;而且,對於種種苦難的人,自己能夠生起慈愍之心,而給予快樂的幫助他;或者遇到有急難的人,也要生起大悲心,能夠幫助他拔除苦難;同時也要常常以種種的飲食來有恩惠的布施給衆生;所以,自己如果能夠實行這些長壽長命的法性的業行的話,那未來世必定得到長命的異熟果報。因爲第八識如來藏會記持這些長命的業種,未來遇緣成熟的時候,那就能夠對現這些的果報;所以這是個人自己生命的特質,會因爲個人所造的業行不同,而有如此不同的差別。由於各人都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因此能夠如實履踐因果律則而昭昭不爽。
同樣的道理,各人生命的特質是如此,對於宇宙器世間特質的生成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爲這都是依於共業有情的如來藏而有這樣的果報對現,同樣類型的共業有情,因爲有同樣的特質,藉由這些因緣業種的共同性,加上其他的因緣,這樣共業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就會共同成就這類有情該受報的器世間,讓這些有情可以酬償業報。我們來看 佛在經典怎麼說。
佛陀開示說:【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地獄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畜生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餓鬼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阿修羅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人趣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欲天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色天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無色天報。】(《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一)
從這裏 佛陀的開示我們就知道,衆生共業而有六道輪迴的共業之處出生,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還有阿修羅。這六道有情的分類,就是因爲共業有情自己造作六道有情的業行,因此就會往生到那個器世間去受報。如果造作地獄之業,那就會與造作相同的惡業有情一樣,都是會往生到那個共業果報的酬償處;而這個地獄的器世間,這些就是共業有情第八識如來藏一起完成的。地獄報是如此,那其他的畜生報、餓鬼報、人間報、阿修羅報、欲界天報、色界天、無色界天報,都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舉出其中一個例子來看,我們以畜生報的這個例子來說明,看 佛陀怎麼說。佛說:【復有十業能令衆生得畜生報:一者、身行中惡業,二者、口行中惡業,三者、意行中惡業,四者、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者、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者、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者、毀罵衆生,八者、惱害衆生,九者、施不淨物,十者、行於邪婬,以是十業得畜生報。】(《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一)
我們從這一段 佛陀的聖教開示,就知道畜生的業行是如何。如果所行的身口意業乃是中品的惡業,或者是從貪瞋癡三毒煩惱所生起的種種惡業,都是會導致衆生往生畜生道的業果報。或者有的人,天生就容易很愛毀罵衆生,那這樣的人就容易成就畜生的果報;而常常毀罵衆生的人,那就如同畜生道中小狗常常喜歡對衆生狂吠,這個業種的功能乃是類似相等的。因此,常常熏習這樣毀罵衆生的業行,那就是在熏習往生畜生的功能;同樣類型的衆生共業成就了,就會有一分的畜生器世間讓牠們受報,混合其他的共業有情的複雜因果,因此有共同的器世間產生。因爲第八識如來藏就如實記持了這些業種,而實踐了因果的律則。有的衆生則是常常無理地惱害衆生,那也一樣會成就畜生報。
又有的人常常布施不清淨的物品給衆生,或者行於邪婬之業,這些都是會得到畜生報。我們舉例來說,我們看到有些附佛法外道,以人類的排泄物取名叫「甘露」,但實質上它們是污穢的東西,用這個不清淨的東西來供養衆生、來供養諸佛;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業行結果會促使他們往生畜生道而行,真是可悲!更有甚者,有些外道還行邪淫的男女修法,美其名叫無上修行、樂空雙運、大樂光明,這些都是邪淫的行爲,這些都是很荒唐的主張,完全不符合法界因果的律則。他們所作所爲的行爲,都是標準的畜生行爲;如果再加上大妄語、毀謗正法、毀謗賢聖的話,那更是地獄的果報。而這些外道邪見混入佛法當中,誤導的衆生,那些衆生很是冤枉;而這些冤枉的衆生,被這些混入外道法的佛法當中的邪見誤導,而這些外道所說的內容,完全違背佛法,完全違背真理,非常的荒唐;但是他們的惡行,仍然會被他們的第八識如來藏記持;如果他們捨壽之前,不去懺悔的話,那未來世最起碼也是畜生的果報;如果當中夾雜有毀謗正法、毀謗賢聖,或者大妄語的惡業的話,那還有地獄報來受呢!
因此,衆生的生命以及器世間的成就,都是因爲衆生有情的如來藏記持了各類的業種,因此而有各種不同的生命形態、不同的生命狀態產生;這樣豐富無窮的情形是非常非常的多,乃至非常多的種類差別。因爲第八識如來藏乃是不生不滅的體性,所以可以平等如實的去對現這些的因果律則,而讓衆生酬償自己的業行果報,而有不同的生命特質出生;同時,共業有情也一起完成器世間的成就,因爲各自有情的共業屬於同一類,所以就會一起來成就那個器世間。有情就是這樣,一世又一世的不停輪轉、不停的輪迴,在六道當中,一世又一世的不停輪轉,輪迴生死。所以,有情生命的生成,就是因爲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加上各自有情自己所造無量劫來的自己所造的業,以及其他有情所成就的共業,所以才有自己的五陰生命的產生,有了五陰的世間,以及跟其他共業有情共同成就的宇宙器世間的這樣出生、這樣生成、這樣安住,乃至這樣的變化,到最後的變壞。所以,宇宙生命的實相的成就,宇宙生命實相,就是因爲這樣如實的對現衆生有情的共業以及自己的自業,這樣來成就了宇宙還有有情的生命。
那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說到這裏。謝謝大家觀賞我們的節目,謝謝大家!我們今天時間到了。阿彌陀佛!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正覺同修會 [True Enlightenment Practitioners Association] 簡介

正覺同修會的教導,旨在協助學人證悟如來藏妙法,尋求明心見性。二年半共修期間

佛學知見有:
三皈、五戒、菩薩戒、十法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陰、十八界、六度波羅蜜、六度互攝、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等,有系統的教導正知見。

功夫方法有:
拜佛、念佛、憶佛、無相念佛、看話頭、參禪法門等,逐步鍛練「動中功夫」。按照進度、二年半期滿,禪三前,才會教導學生看話頭參禪。

按照同修會規矩:學習過程中,明心方面,既不引導學生、不使機鋒,也不為人印證;只有禪三期間才會為人引導、使機鋒、印證明心。

學人於明心之後,得參加「增上班」,成為擔荷「如來家業」的入室弟子。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佛門禮儀: 縵衣 [paṭṭa; an upper or outer garment)]





虛雲老和尚說:「縵衣者,梵語缽吒(Skt.paṭṭa),此雲縵。縵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懺衣。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然唯聽作諸佛事,及禮懺之時披著。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淨處。」(《虛雲和尚年譜·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戒期開示》)文中明確談及:「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

詳細分解動作: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三皈文 Three Refuges Bowing Verses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Taking refuge in the Buddha myself, may then all sentient beings embody the great Way, and resolve to attain the unsurpassed mind.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Taking refuge in the Dharma myself, may then all sentient beings enter deeply into the Canon, and attain wisdom as great as the Ocean.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三稱三拜》
Taking refuge in the Sangha myself, may then all sentient beings harmonize with the great assembly, and be entirely free from hindrance.

(say out loud with joint palms and prostrate, 3 times)

註:經藏即是十二部 Twelve Divisions of the Buddhist Canon,簡稱 the Canon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否有關係?


阿彌陀佛!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否有關係?這個題目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也與許多學佛大眾有密切的關係。
要比較有效的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瞭解什麼是無生法?無生法指的是:這個法不是被出生的法,祂沒有出生的時候,從無始劫以來,祂自己就本自存在了;因為祂的存在,不需要其他的因緣來成就或支撐,因此也不會因為其他的法的改變或滅失,而使這個無生法消失,或者在體性上產生改變,所以無生法本身也是不滅的。這個無生法就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如來藏心。
譬如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2中的開示:「若法無生,亦則無滅,即是諸佛祕密之教;如是妙理,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性相湛然,名曰真如、亦名法界、亦名實際,隨順因緣而不違逆,是為正法,其性常住,永無隱滅。」這個無生法祂是真實不虛,而且對於六塵境界如如不動,因此說祂具有真如體性;同時因為祂有常住的體性,永遠不生不滅,因此才可以成為眾生永恆的依靠。如果能夠先從熏聞正確之佛法知見開始,經過種種培植定力、慧力、福德之行,將來就有機會能夠經由禪法,親證自己本有的如來藏心,這個就是大家所說的開悟明心。因此,開悟就是找到了如來藏心這個無生法,並且能夠安忍於在生滅性的意識心之外,別有如來藏心之本來無生、未來無滅;同時能夠現觀及轉依於如來藏之種種清淨自性。
這裡也要順便說明:「悟無生」不可解釋為說是打坐時一念不生,叫作悟無生之法。因為一念不生是屬於意識境界,而且還沒有進入一念不生之前,是有許多妄念的,之後才有一念不生這個境界出現;因此一念不生是後來才出現的,不是我們所要證悟的本來無生之法。這個是附帶一提的,相信諸位觀眾應該都知道這個道理。
知道了這個無生之法,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大家常常誦唸的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這首迴向偈的意思了。這首迴向偈,相信是所有修學念佛法門,而且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內心中最普遍的願望;因為念佛的菩薩,在累積功德、福德之後,就會藉由這首迴向偈,希望迴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同時也希望迴向能夠證悟無生。因此由這首迴向偈來看,我們可以相信,所有求生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希望不僅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並且也都希望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如果以上品上生為目標,就是希望能夠證悟無生法忍;因此即使是單純的念佛人,仍然是會將證悟無生,及不退菩薩為伴侶當成目標。而如果我們比對經典,也可以證明,在極樂世界的修學者,仍然會在 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的慈悲攝受之下,而往佛菩提道步步邁進。
同時佛菩提道中,最初入內門修學便是證悟明心,如 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中的開示:「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大意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中生者,不需要能夠受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也就是不需要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前,以證悟如來藏心之功德,來親自領受這個第一義諦的實相心。雖然不必在往生前先證悟如來藏心,但是對於第一義諦講的:人人都有一個常住不壞心,能出生每一世的蘊處界,此常住之不壞心如來藏,才是萬法的根源等等,聖教中有關第一義正理的開示,能夠信受與瞭解其旨趣。這主要是因為能夠親近善知識,有機會能聽聞第一義正法,以及有足夠的善根福德,所以就能夠信受與善解第一義的義趣。因為具有大乘根器與菩薩種性,因此對於第一義正理能夠心不驚動,不害怕也不怯懦,不怕長劫行菩薩道利樂眾生,也不會懼怕接受自己寶愛執著的五陰是生滅法;同時因為信受如來藏心,能夠執持善、惡、染、淨諸法種子,因此也能夠深信因果與不誹謗大乘法。
因此想要上品中生者,雖然沒有要求在往生前一定要證悟,但是他必須要如實瞭解第一義諦的正理,而這也是為了他在往生至極樂世界上品中生,在聽聞第一義諦之後,能夠證悟實相而作預備。因此使得上品中生者能夠「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由上面所述大家就可以瞭解,上品中生也與第一義諦有密切之關係,也因為在捨報前,曾熏聞第一義正法,因此讓上品中生者,能夠在花開見佛,而經過七日就能證悟實相。
而如果在往生前就能夠先證悟,便可以上品上生往生極樂世界,並且在極樂世界可以迅速增益其見道功德;在聽聞妙法後,即能證悟無生法忍,而入地上菩薩之果位。如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中的開示:「上品上生者,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其中所證入的無生法忍,就是因為親證如來藏的關係,而可以現前領受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出生,攝屬於如來藏,依於如來藏所以一切法不滅;依於如來藏而使一切法滅了,又不斷繼續出生而永遠存在,所以一切法本來無生;這樣現觀成就而能安忍了,就是無生法忍。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無生法忍,也是以證悟如來藏為基礎,而再進一步深入的智慧,由《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開示,亦可讓大家深信,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有關係的。
雖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念佛人,他如果只管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雖然也是很好,但是如果他能夠在捨報前,多熏聞與善解第一義正法,乃至能夠證悟實相心,那他就能夠往生到上品中生,乃至上品上生之最高品位。而如果在極樂世界,提早一天見道,就相當於是我們這個世界一大劫的時間,那是非常長的時間,可以為眾生、為正法作非常多的事情。而諸佛菩薩都希望我們能夠盡速成就,以便我們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念佛人欲往生極樂世界者,不需要自我設限或信受某些錯誤的說法,認為末法時期不可能有人證悟。相反的,我們應當要對自己有信心,盡力尋求善知識及正法道場,來熏聞與善解第一義的正知見,而能夠提昇往生之品位,這樣子也是自利利他,當然也更能符合 阿彌陀佛施設上品上生,與上品中生的大慈大悲。
接下來我們再以「念佛」這兩個字來看,所謂「念」,就是把某些法放在心裡面而能憶持不忘。念佛的內涵是可以很廣的,不僅可以把某尊佛放在心裡面,希望能歸向、依靠佛,能夠往生諸佛淨土,得到佛菩薩的慈悲攝受、護念。再進一步,也是希望能把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以及大悲願行放在心上,希望自己能夠效法祂們的願力,及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也希望把佛所教導的種種法義,以及修學的方法放在心上,希望自己能夠確實依教奉行,持守清淨戒律,遠離六塵攀緣與執著,乃至證悟生命實相,漸次圓滿菩薩六度之行。因此念佛也是希望自己能夠朝向成佛之道前進,也就是發願要走佛菩提道,而不只是只有想要成就聲聞之解脫道而已。
譬如在《妙法蓮華經》卷1的開示:「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這裡面開示的,就是在闡明十方諸佛的真正本懷,是要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要讓眾生能夠明白真如 —— 即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體驗與了知其體性,以及親自領受眼見佛性,這才是佛之所知與所見也。因此我們瞭解佛的本懷,就知道佛的無量悲心,能夠時常藉由憶念佛的教導,瞭解諸佛要我們成就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佛來到人間最重要的目的。經由念佛除了讓我們得到佛的慈悲護念之外,另外的目的就是在提醒自己,要依佛的教導,往佛菩提道前進,而佛菩提道當然是以證悟實相,作為進入內門修學的基礎。
因此如同上面的探討,大家也可以瞭解,念佛與開悟真的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念佛的關係,我們就能夠時時警惕自己要依教奉行,使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夠常常不離開佛菩提道。
我們再來看一個結合持名念佛的定力,採用參究念佛,進而證悟實相的一行三昧。在《大寶積經》卷116中開示:「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裡的法義在先前的節目中,已有幾位老師為大家解說過了,因此就不再詳細解釋。這裡所說的,就是要我們利用念佛的定力,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的功夫,繫心於一佛的名號,能於一佛念念相續,進而參究念佛;當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能明心見性,因而可以見過去、 未來、現在諸佛。由這裡來看,我們也再次證明念佛與開悟是有密切的關係。
這裡再提醒諸位,採用一行三昧的方法之前,當先聞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要先把第一義的知見,經由善知識處熏聞正法而先建立好,這樣子才能正確參究,而成就一行三昧。事實上也還有其他的念佛方法,可以幫助佛子證悟實相,譬如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等,這也是大慈大悲的 釋迦世尊,配合眾生的根器,而開演的種種法門,令我們能夠悟入佛之知見。
如上面的討論,無論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妙法蓮華經》、《大寶積經》,或者其他許多聖教中的開示,都顯示念佛與開悟有密切的關係。乃至 阿彌陀佛發的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又如第三十四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五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些願也都是 阿彌陀佛希望與祂願力相應的十方眾生,能夠發起成佛度眾之菩提心,證悟實相,得地上菩薩之無生法忍,乃至成佛。因此念佛與開悟,真的是有密切的關係。
經過上面的說明之後,我們也要再鼓勵諸位菩薩,即使現在是末法時代,邪師氾濫,並且到處充滿相似佛法,但是仍有大善知識與第一義正法住世。而且現在也有許多慈悲勇猛的菩薩,他們不畏艱苦,發願要一直留在這個五濁惡世,繼續守護著 釋迦世尊的正法,荷擔如來家業救護眾生;一直要到九千年後月光菩薩來臨時,並且在末法最後五十二年,隨同月光菩薩度盡最後一位有緣佛子才會離開。因為到那時候的環境,已經無法度眾生了,一直要等到聖 彌勒菩薩來到此娑婆世界成佛,佛法才會再度廣傳。
譬如在《佛說法滅盡經》卷1中的開示:「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因此大家一定要相信現今還有正法住世,因為這樣的關係,如果親近正法道場、親近善知識,便能夠聽聞正法,也因此便有機會能夠信受與善解第一義的義趣,乃至證悟實相。因此末法時期,雖然眾生外境攀緣較多,並且易受許多邪法所影響,因此要能夠見道,自然需要更加努力。但是在末法時期,並非沒有了義正法之存在與弘傳,只要自己發心想要求法,找到了正法道場之後,證悟還是有希望的。瞭解這個道理之後,相信大家一定會對自己生起信心,發起菩薩性與求悟之心,如此方不辜負 釋迦世尊辛苦為我們開演第一義諦的大慈大悲與苦心。
今天的主題是以念佛與開悟的關係,作為說明的重點,相信到這裡,大家已經能夠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了。而因為念佛的內涵是可以很廣泛的,因此在這次節目最後,我們引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一書中的開示:「因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眾生,念念不離十方諸佛,這個心稱為念佛心。對一位立志成佛之修行人而言,這念佛心,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曾離開過我們,所以說一切法門都屬於念佛法門所函蓋的範圍。」期望諸位在修行路上,能經由熏聞正法的因緣,層層轉進,而有更大的力量來救護眾生。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祝您 身體健康,道業增上。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42  正國老師開示】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真唯識量 (True Consciousness-Only Realization)


什麼是具中國文化底蘊的佛法?



…… 西元六四一年,貞觀十五年,印度戒日王朝與中國唐朝建立睦鄰友好關係。雙方互派外交使節團往來。戒日王邀請當時四十歲的玄奘菩薩講論大乘教義。到會者有:十八國國王以及那爛陀寺的僧侶一萬人等。恭請 玄奘菩薩為論主,在「曲女城」舉行了五年一度的法義辨正無遮大會。當時在五印,有十八個國王、三千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耆那僧)二千人等,共七千餘人參加。此乃嚴酷考驗的佛法法義公開辯論大會,「無遮」者:謂不限定任何人,皆可上台辨正。依天竺當時習俗,輸者只有兩條路:一者必須自殺謝罪,二者必須歸順勝者且拜勝者為師。玄奘三藏法師運用嚴密的因明論證格式,提出了論文命題《真唯識量頌》,稱揚大乘,懸掛於會場門外。當時玄奘菩薩講論,任人問難。經十八日,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竟無一人能予詰難。「曲女城」這一場聞名教界的數千人辯論大會, 玄奘菩薩獲得完全勝利,更增上大眾對 玄奘大師的崇敬。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於這場辯論會後,皈依於 玄奘菩薩座下。

西元六四二年,貞觀十六年, 玄奘菩薩四十一歲。舉國為了表達對「玄奘三藏法師」的敬意,特地啟建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法會。戒日王又堅請 玄奘菩薩繼續參加此歷時七十五天的大法會。

至此會後, 玄奘菩薩已於天竺遊學十二年,擬啓程歸國。 玄奘菩薩即將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東印度的拘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爲他造一百座寺院。但是,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計畫回到中國,使『正法』得以東移,正法慧命得以賡續的決心。……

當年 玄奘菩薩所傳回震旦的這個『正法』就是『如來藏妙法』:真唯識量 (True Consciousness-Only Realization)

此一妙法,一千多年以來在神州大地不斷融入中國的特色文化繼續茁壯發揚,雖經歷代更迭,隨著國力之強弱及人民福報之深淺,正法或盛或衰,但是代代皆有或多或少的傳人,使正法之法脈得以賡續。這就是如今最具中國文化底蘊的真正佛法。

而此一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佛法,藉由 平實導師的證量,主導台灣台灣正覺同修會在台灣弘揚了二十多年。期望不久的將來得於神州大地復興,則實乃為中華兒女共同慶幸之盛事也。

以下是北京《大公網》專訪了台灣正覺同修會的張公僕理事長及張正圜老師,談到了【到底什麼是佛法?與一般的認知有何差異?】,大略闡述了此一具中國文化底蘊的佛法『如來藏妙法』,敬請收看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弘揚佛教文化 傳播正能量


大陸的國家宗教事務局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e Bureau of Religious Affairs ] 決定:政策上必定要打擊邪教,匡復社會人心,共同實現中國夢。

因此,恢復中國唐宋時期的 佛教正法 -- 如來藏妙法,以及破斥 假藏傳佛教 [ 寧瑪(紅教)、格魯(黃教)、噶舉(白教)、薩迦(花教) 四大派,所傳之法以意識心為主,是六識論 ];並弘揚 真藏傳佛教[ 覺囊派於14~17世紀,篤補巴(1292~1361)、多羅那他(1575~1635) 所傳為如來藏妙法,是八識論 ] 乃是當前最為具體的行動方針。

以下是中國夢專題主持人對於台灣正覺同修會 張理事長與 蔡老師的訪談過程,全程在大陸的媒體公開播出。受訪中的 蔡老師過去曾經擔任 孫老師的助教,末學曾經受教於 孫老師及 蔡助教,深感敬佩。

弘揚佛教文化 傳播正能量()http://youtu.be/i-Tk1Abcv9I

弘揚佛教文化 傳播正能量()http://youtu.be/z98SX-BvJ7U






台灣    大溪    角板山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 -- 如來藏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宗教事務局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e Bureau of Religious Affairs ] 政策上決定:必定打擊當前五花八門的氾濫邪教,確立正確的因果法則,匡復社會人心,並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由全人類共同努力來實現美好社會。

因此,當前最為具體的行動方針乃是:恢復中國唐宋時期的 佛教正法 -- 如來藏妙法。以及破斥 假藏傳佛教 [ 寧瑪(紅教)、格魯(黃教)、噶舉(白教)、薩迦(花教) 四大派,所傳之法以意識心為主,是六識論 ];並弘揚 真藏傳佛教[ 覺囊派於14~17世紀,篤補巴(1292~1361)、多羅那他(1575~1635) 所傳為如來藏妙法,是八識論 ]

下列新浪網 (高畫質) 的影片長度大約一個小時。受訪人物 張理事長 孫老師都是末學由衷欽佩的當代高人。其中孫老師多年前曾經是末學的親教師。

影片如下:  http://youtu.be/5Bt4Gs8ysJo




台灣   林口  外海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如何才能遠離嫉妒?


阿彌陀佛!歡迎各位菩薩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為各位解說的是:如何才能遠離嫉妒?

所謂嫉妒,簡單的講就是見不得別人好。有些人很愛比較,當看到別人有任何地方勝過自己,無論是長得帥、長得美,還是表現好,或者是家裡富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拿來比較,當自己勝過別人,就生起了驕慢心;而如果別人勝過自己呢?就生起了嫉妒心而心中悶悶不樂。其實不止上面所說的世間法,有許多人在修行之後,嫉妒心不但沒有放下,反而更加地嚴重!看到別人修行的好 —— 有賢、有能,或是修學善法,自己不但無法加以讚歎、向他看齊,反而生起嫉妒,心無法安住下來修學如來正法;甚至有些出家眾不在佛法上精進用功,心思反而都在名聞利養上用心,當看到別的師父得到好名聲,得到恭敬、讚歎以及四事供養等,心裡就產生了憂慼、痛苦、嫉妒等等的心念,而無法安心地辦道。

在唯識五位百法當中,嫉妒是屬於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是屬於根本煩惱—瞋恚心—的一分體性,主要是在心中嫉妒、不悅,因此不斷地住在憂苦的心念之中。像這樣的嫉妒心,會障礙修行者的慈悲、仁愛之心,也會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斷地增長,而使得修學者離菩薩的慈悲心行愈來愈遠。因為嫉妒心,會推使眾生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惡行,所以必定會招致未來世的苦果,而不斷在三界輪轉無法出離與解脫。世尊在《長阿含經》當中,有開示過「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業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貪取、嫉妒、邪見等三種不善業;反過來說,不貪取、不嫉妒、不邪見則是十增法,十善業道中屬於意行的三種善業。佛陀在《分別善惡報應經》當中也說:嫉妒會讓眾生得到出生為卑賤種性的惡報;而如果能夠遠離嫉妒,常常隨喜稱慶別人應得的名利的話,在未來世就會出生到豪貴家族,享受種種可愛的異熟果報。

我們就來講一個因為嫉妒心而使得自己長劫在鬼道受苦的故事。在佛世時,有一次,尊者那羅達多在路上看到一個餓鬼母在一日一夜之中生下了五百個孩子,但是因為這個鬼母非常地飢渴,一個個孩子才剛生出來,自己就克制不住立刻把他們都吃掉了!那羅尊者就去請教 世尊:「這個鬼母她在過去世是因為造作了什麼樣的惡業,才會遭受到這樣的苦報呢?」佛陀就說:「同樣還是在賢劫之中的過去世,在波羅奈國有一位長者非常的富有,但是他的夫人卻沒能為他生下一兒半女,於是他經常很虔誠地向神明求子,但是一直都沒有如願。後來長者就娶了二房,才過沒多久二房就懷孕了。大房見到二房懷孕之後,就嫉火中燒難以忍受,所以就暗中拿墮胎藥摻在食物裡給二房吃,二房的胎兒因此就流產了。二房的親屬想說:『這一定是大房做的事。』於是就很氣憤地去找大房理論,然後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這時候大房就發起毒誓說:『如果二房的流產真的是我幹的話,那麼就讓我在死後出生到餓鬼道去,然後在一日一夜之中出生五百子,然後自己隨生隨吃掉,永遠得不到飽足。』在大房發了這個毒誓之後,二房的親屬才悻悻然地離開了。」佛陀告訴那羅尊者說:「那時候那個大房因為生起了嫉妒心墮了二房的胎,還說了妄語又發了毒誓,因此才墮入到餓鬼中當了鬼母,長劫受這種自食其子的苦報。」當時在座的比丘聽聞了 佛陀說明嫉妒心的種種過患,而且會讓眾生墮入惡道長劫受苦,所以就都努力地捨離嫉妒心,厭離生死,而很快地心開意解,分別證得了初果,乃至四果阿羅漢、辟支佛;甚至有的弟子因此發起了菩薩的無上菩提心。從上面這個故事的說明,我們可以瞭解到:嫉妒這個煩惱心所,會造成非常可怕的業果。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放下嫉妒心呢?在佛法的解脫道當中,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要斷除我見以及我所見而證得初果,那麼就可以從根本斷除嫉妒等種種煩惱而遠離造作惡業了。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以及《雜寶藏經》當中,都有記載天帝釋提桓因去向 世尊請教,要怎樣去除嫉妒等煩惱而證得初果的故事:有一天,天帝釋提桓因邀集了一群天眾一起去見 佛陀,在一一向 佛陀問訊頂禮之後,帝釋就請問 世尊說:「是什麼樣的緣因,使得眾生心中雖然希望沒有瞋恨心、沒有敵對怨仇,也不必彼此刀杖相向,能夠和諧安詳地過日子,然而實際上卻總是作不到呢?」佛陀說:「那是因為眾生有慳貪心以及瞋嫉心的緣故。」帝釋就接著問說:「眾生為何會有慳貪以及瞋嫉心呢?又要怎麼作才能滅除貪嫉心呢?」佛陀就說:「之所以會有慳貪和瞋嫉,是因為愛著以及憎恨的緣故而生起的,有了愛憎就必定會有貪嫉;當沒有了愛憎心的時候,那麼貪嫉就消失了。」佛陀接著又說:「之所以會有愛憎,是因為有欲念心的緣故;當欲念心除滅了,愛憎也就跟著消失了。」佛陀又說:「欲愛是由覺觀了知而來的,當有覺觀了知的時候,就有了欲愛;而當覺觀滅掉的時候呢,欲愛也就消失了。」天帝思惟了一會兒之後,就說:「確實是這樣啊!世尊!但是眾生的覺觀了知又是怎麼生起來的呢?覺觀的根源在哪裡?要怎樣才能滅除呢?」佛陀就開示說:「帝釋啊!覺觀憶念是因為無明我見,不明了五蘊的虛妄不實、無我而生起的。眾生因為無明,就會生起覺觀憶念,以為能取的覺觀憶念心以及所取的六塵境界是實有的;當無明去除而不再錯誤地認取能取、所取是真實法的話,覺觀憶念就會消失了。所以如果去除了無明不起胡思妄想,就不會生起覺觀憶念,不作覺觀憶念就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不會有愛憎,沒有愛憎就不會有嫉妒以及慳貪,那麼一切眾生就不會互相傷害。」

接著,天帝釋又進一步問:「用什麼方法才能滅除眾生的無明妄想呢?」佛陀就教導說:「我們應當明了受蘊是虛妄不實的,因此應該對自己的喜受、 憂受、捨受等三受以及需求要保持清明不亂,不要被過度牽動;並且克制自己的身口意行,遠離那些會產生不良惡果的事,多去作那些能增長善法的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識認識境界時也一樣,既然六根、六識也是因緣所生的虛妄法,那麼就應當要注意諸根律儀,要清楚什麼是應當遠離的,什麼才是應當親近的。」經過了 佛陀這一番的解答開示,天帝釋解決了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結縛,而不再迷惑、猶豫了,於是天帝釋就有感而發地告訴 佛陀說:「世尊!無明愛欲真是眾生的病根啊!就像是致命的腫瘤,也像是箭、也像刺一樣,令眾生痛苦不安!因為有無明愛欲,就牽引著眾生去隨意造惡,因此而生起了種種的果報。世尊!上面這些疑惑,我曾經請問了許多其他的外道,但是都得不到要領,直到聽聞了 世尊的教導才明了。這個疑惑已經困擾我很久了,就像一支箭插在我的身上一樣令我不安;今天,世尊已經為我拔除了這支疑惑之箭。」最後天帝釋在 佛陀面前說:「我今天已經證得了初果,希望也能很快的證得三果阿那含。」而同行的諸天眾,也有許多像天帝釋一樣遠離塵垢,得法眼淨,證得了初果。我們由上面所說的天帝釋證得初果的過程,可以明了: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我見、我執無明貪愛而生起的,唯有確認五蘊虛妄不實,斷除了五蘊我見以及疑見證得初果,才能夠真正斷除包括瞋恨、嫉妒種種的煩惱。

另外,在《中阿含》當中,有一位晡利多居士請問 佛陀說:「在聖法律當中,如何是斷俗事種種惡業煩惱的八支法呢?」世尊就為他開示「要依於無殺生來斷殺生,依於無偷盜來斷偷盜,依於無邪淫來斷邪淫,依無妄語來斷妄語,依無慳貪來斷慳貪,依無恚害來斷恚害,依無憎嫉惱來斷憎嫉惱,依無憎上慢來斷憎上慢」等八支法的道理。一般人多認為《阿含經》是小乘經典,但其實經文當中經常隱含著不生滅的如來藏大乘法,只是還未實證般若智慧的話是難以讀得懂的。像前面這段經文,說要依於無殺生、無偷盜、無邪淫、無妄語、無慳貪、無恚害、無憎嫉惱、無增上慢的法,來斷除殺生、偷盜乃至憎嫉惱、增上慢等煩惱,其實意思就是說:要依於本來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心,因為祂是從無始以來就離於種種煩惱,從來不和諸種煩惱相應;要依於這樣的真實清淨心來斷除煩惱,才是佛法的正修行。

那麼關於斷除憎嫉惱的部分,世尊是怎麼說的呢?世尊開示說:「居士啊!修習多聞的聖弟子要怎樣依於從來無憎嫉惱的清淨心而斷除憎嫉惱呢?修學多聞的聖弟子應當要作這樣子的思惟:心中充滿憎嫉惱的人,必定會造作惡業,這些惡業種子儲存在如來藏心之中,將來就必定會受到惡報的。無論是現世還是後世,如果我有憎嫉惱心的話,就一定會自害,也會誣謗他人。諸天天人以及有智慧的清淨梵行者就會輾轉傳說我犯了清淨戒行的事,那麼很快地諸方都會聽到我的惡名聲了;而當我身壞命終之時,也必定會往生到地獄惡道之中。既然瞭解有憎嫉惱的人在今世以及後世必定會受到這樣的惡報,有智慧的多聞聖弟子在正思惟之後呢,必定就會心得決定地說:『那麼我寧可依於如來藏本來無憎嫉惱的體性,來斷除憎嫉惱等等的煩惱心所。』然後就如說而行,依無憎嫉惱來斷除憎嫉惱。」如果能夠像 世尊這樣的開示來修學,這才是大乘法中淨除煩惱的正修行。

但是有許多有名氣的法師卻沒有般若智慧,就只能胡思亂想及瞎說,譬如對於如何去除嫉妒心,就有法師開示說:「從理上改,則是想:我與別人是一體,別人的長處就是我的長處,別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我不但不能嫉妒,而且要成人之美。」像這位法師這種含糊籠統的說法,其實並不是佛法中的正理。在佛法中的根本理,是說一切有情的本心如來藏的體性都是平等無二的,但是卻是各個獨立、唯我獨尊的,所以各人造業,各人得果。若是想說「我與別人是一體,別人的長處就是我的長處,別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的話,那麼是不是別人成佛了,就等於是我也成佛了呢?那麼我是不是不用修學,就等著搭便車而成佛就好了?

所以我們應該是要這樣思惟才是對的:「諸佛與眾生的本心如來藏,都是一樣清淨無染的,也同樣具有無量的功德大能在其中,只是因為眾生被所知障以及煩惱障所障住,所以那些功德無法顯示出來;因此我應該要努力修行,去除心中的煩惱障以及所知障,那麼終究會像諸佛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別人修得的長處、德能,我只要努力修學,一樣能夠得到;甚至我只要隨喜讚歎,就會有同樣的功德的,何樂而不為呢?」從這裡的說明,相信大家就能瞭解跟隨真善知識修學的重要性,如果跟隨假名善知識胡亂修學的話,是不可能發起般若智慧的。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128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