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識蘊之苦集滅道(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的課程裡面,我們有約略跟大家提:我們要用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方式來觀行識陰。我們也說到說:當這個識陰存在的時候,一定會接觸到外面的境界,領受外面的境界產生了種種的這個覺受,那識陰存在跟這個六塵在互動的過程中的覺受、有一些覺受當然就是直接是苦的;可是呢即便不是苦的那些受,本身也因為識陰本身它的性質會有具足了無常、具足了行苦。這個就是我們所說到的:識陰的這個苦的這個觀行。

接下來在這個集次裡面,我們要跟大家講解的就是識陰它是如何的苦集?又如何苦滅?那麼苦滅之道又是如何?

首先我們來看看識陰的苦集。我們說最粗淺最粗淺的識陰苦集:也就是說苦集這件事情講的就是(我們即便,就是說):我們在我們的心行之中去執著、去愛樂某一些的事情——那就好像是說我們不斷的在蒐集這些種子,以至於說產生了苦,這些就是所謂的苦集。從這個煩惱的這個狀況來講,最粗淺的識陰的苦集是什麼樣的狀況呢?不外乎就是對於世間、世間的:比方說財產、比方說這個名聲、比方說世間的眷屬等等、像這個財、色、名、食、睡等種種的狀況,我們如果去執著、去愛樂,以至說於我們沒有辦法去捨棄它的話,這個其實就是造就了識陰的苦集。為什麼說呢?因為這一些的狀況其實正是煩惱的來源!當我們的識陰在面對這些境界——比方說面對財產的境界,然後我們的識陰去分辨:這個財產,到底這個數量是多麼的龐大?然後它可以幫助我們去做多少娛樂的事情?等等。那當我們去愛樂這些狀況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開始會)去牢牢的執著著這個眼前的所謂的財產的境界,久而久之這些財產的境界甚至就會變成我們當下第一念頭,就會開始執著起這個財產。而因為這些執著正是苦惱的來源,所以識陰呢,也就因此把這些苦惱的來源牢牢的蒐集在心田裡面,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最粗淺的世間的苦集。

那由於這個世間的苦集呢,各位從剛才的這個分析上可以知道說,這些都是相對於我們周遭事物的執著:比方說財產,那就是相對於「我」來說,我們會看到:什麼財產;比方說名聲來講也是一樣,相對於我們來講,別人對我們加諸的什麼名聲。像這些可以說都是跟「我」相應的這些執著,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把它叫作「我所」的執著——我所有的執著叫我所執著。這些是最粗淺的識陰苦集

當然跟這個相較,我們剛才舉出了像財產、名聲、眷屬這個都是很直接的。當然也有一些人,我們說他看起來比較不著重在這種看起來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他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不執著,可是他可能會執著所謂的我們說各種的感覺啊:比方說我們說氣氛——居家應該有什麼樣的氣氛,那麼要睡覺的時候,這個臥房的布置該有什麼樣的氣氛;用餐的時候,應該講究怎麼樣的氣氛;說話的時候,又應該講究什麼樣的氣氛;跟人相處的時候,又應該要怎麼樣把握什麼樣的氣氛……總之就是說,他們對於我們剛才舉的:財產這些看起來是非常具象的這些事情比較不執著,可是這些人卻相對來講對我們剛才舉的氣氛的這些例子非常的重視;當然這裡面也包含說有一些人對於很多的事情都有獨到的這個愛樂,比方說我們在插花的時候,我們要插出來的花有什麼樣的神韻,有些人就非常非常的愛樂、非常的對於這裡面的境界非常的執著;這些的事情,其實它的本質也是一樣也是識陰的苦集

怎麼說呢?我們說這些像剛才舉例的氣氛或是神韻啊,這些感覺層次的東西,表面上看起來它似乎沒有辦法具體的(使人)把人拖向苦的那一邊,可是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這類型的例子:比方說有一些人,也許剛好是瞋的心比較濃厚,因為什麼因緣瞋心濃厚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他平常是一個很重視這樣氣氛的人,也許在某一個當下他就是會因為氣氛的不對,然後跟他的心行相應,起了惡心然後造作了惡業。這個其實在我們在很多的社會的新聞上面,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狀況。所以我們探究它的實質的話,其實這一種關於氣氛、神韻、感覺這種執著,也都是煩惱的來源,也都應該要劃歸在所謂的識陰苦集的部分。

這個道理其實就是(因為說)因為雖然說我們所在乎的東西,不是一個像財產那樣具體的實物,可是同樣的、它同樣的也是在識陰的分別、識陰的執著上面去熏習、去用心,當然這個就會障礙,讓我們在煩惱上面久久不能解脫。

所以我們如果說,仔細的來看看剛才我們講的兩種苦集的過程的話,我們可以把苦集的過程再把它更細、進一步的分辨。首先,要識陰要形成苦集的話,首先它一定要好好的去分辨、去品味識陰相應境界相;比方說我們要執著名聲的話,我們一定會事先會知道這個名聲到底帶給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樂受,這個就是去分辨、去品味相應名聲的境界所帶給我們的境界。所以第一個點是,我們必須會去分辨、品味境界相。

第二個呢,第二個過程就是透過這樣的分辨、品味之後,我們更進一步的去愛樂執著。也就是說,我們很清楚這個眼前的境界之後,我們繼續去強調、去加強在這個境界上面的愛樂跟執著,這是苦集的第二個層次。

第三個層次呢,就是由於我們也分辨境界,然後也對這個境界產生了相應的愛樂執著了,由於這樣的熏習、長久熏習的結果,反而會讓我們開始去覺得說:識陰是如何的可愛。也就是說:我們開始會由這樣的熏習過程,我們開始會往內、開始去執著識陰所有的功能;比方說,我們會執著識陰可以讓我們去領受所有令我們感動的事情;我們開始會去執著有想陰存在,因為有想陰存在,所以我們可以去想很多很多、作很多很多的白日夢,讓我們自己很高興,然後我們可以對未來充滿了憧憬,這是想陰;同樣的在這個受陰想陰熏習不斷的過程中,我們同樣的也在執著了行陰的部分,因為行陰的部分,光是這意行的部分就已經包含了前面的受陰想陰的部分。所以從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一開始從這個「我所」的貪愛,一路到對於識陰的功能本身的貪愛,這個過程中反覆熏習的結果,會讓我們會覺得眼前的境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值得可愛、如此值得愛樂,連我們自己本身——我們的色身——可以提供我們各式各樣的覺受的憑藉,我們當然也愛戀我們的色身

那我們的心裡的本身呢?我們的受、想、行陰呢?識陰呢?每一個陰都帶給我們在這個世間上面許多許多值得留戀、值得激賞的這個種種的體會。因此一般的凡夫俗子會因為這樣的熏習,會覺得說:世間是多麼的真實!感受是多麼的真實!身體又是多麼的真實!當然更別談說在領受、感受這一切的那個我!因此而言,會對於周圍的我所,乃至於我的本身,都覺得非常非常的真實啊!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般人在透過苦集的這樣的程序,會反覆不斷的在三界中輪迴。

我相信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們,應該是福德都很好,所以你也許不覺得說苦集的過程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可是(如果說從)我們如果說把這個道理細細的想過,或者從 佛菩薩的眼光來看的時候,當你看清楚三界輪迴的實相的時候,您應該就能夠體會、能夠知道:為什麼苦集會是造就一切的苦?因為所有蒐集的這些個熏習的種子——包含說我們剛才說對於我所的一切的愛樂、執著;包含說對於我們自己色身的執著;包含說對於這個「我」的種種的愛樂、執著,這些呢,都會透過熏習的關係,讓我們牢牢的執著這一切的事情。以至於說當我們從這一生要到下一生,或者從下一生到又下一生的這個過程當中呢,使得我們會依照著我們愛樂的習氣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以這也就是造就了我們在三界輪迴中一直反覆輪轉生死。有些人這一世福德好的,生活過得很好,可是呢,過了幾輩子福德好的生活之後,也許就要下墮到惡道去淪落、去受苦了;那麼現在在受苦的那些人,也許當他受的苦這個報受盡之後,也許他又有機會到人間,甚至有機會到天上去享受天上的勝妙的果報。所以整個三界的輪迴呢,其實就是在大家對於苦集的過程完全不知,把一切都執著為實的這些無明的影響之下,讓我們順著、順著原來的因緣一路的在三界裡面浮浮沉沉。這個呢,當大家把這些道理想想之後,你就應該會感受到:苦集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一個程序。

再來就是說,我們也要跟大家講苦集的過程、不斷的熏習的結果,也會使得我們講的五陰的境界越來越廣大,我們講越來越堅實。這個其實也是在《阿含經》裡面 佛所開示的「四識住」的境況,因為由於識陰的種種的執著,使得說其他的陰也相對來講也是得到增長,然後由其他的陰反覆增長,再熏習回來又使得識陰本身又是增長廣大,這樣反覆的熏習

這個是我們剛才說(至少我們說)在世間人能夠想像到、能夠理解到的苦集的過程。可是呢修行人就好很多嗎?那倒未必見得!因為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常見外道,或者是甚至在佛門裡面有一些走錯路的、抱持著常見的這個修行人,雖然說這些人一心想要求解脫,可是往往對於自己受制於識陰的情況毫無警覺;這個也就是說,對於剛才我們講的苦集——識陰苦集——的狀況不能夠如實的了知。當然這些狀況,這些之所以不能如實了知的原因呢,當然有一部分是由於我慢,他不能夠就著 佛陀開示的內涵仔細思惟;那另外一部分,當然也是由於他的這個老師教錯了方向……不管是哪一個原因,這些人其實我們如果從這個苦集的現象來看,然後把苦集的現象跟他一心想要解除煩惱、修學解脫的這個心行,把它放在一起來衡量的話,那麼這些人其實比凡夫俗子更為可悲——因為一心想要求道,可是卻越走越遠。

接下來我們講,我們剛才講是苦集,接下來講「苦滅」。什麼是識陰的苦滅的境界呢?其實這個識陰的存在,只要識陰的存在就一定伴隨著識陰的各種的功能,這個也就是我們所認知到、所能接觸到識陰的狀況就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剛講說識陰的功能的存在,就是讓我們在面對這個這些境界的時候,會產生這個苦集的這個狀況,所以說,如何去滅除識陰的苦呢?如何不要再集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識陰的功能就是如此,所以要滅除識陰的苦,直接的就是要滅除識陰的功能,也就是要滅除識陰自己,只要不要再有識陰出現在三界之中的話,根本都已經拔除了,自然而然就不會再有識陰的苦,也不會再有識陰的苦集了。這個識陰整個滅除的狀況就是無餘涅槃的狀況,也就是阿羅漢入的涅槃,叫作無餘涅槃。

更進一步跟大家說,(我們提到)如果我們提到解脫的極果,那就必然是所謂的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的境界裡面,那是沒有一法存在,蘊、處、界都已經沒有辦法現行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全部都不存在,這個才叫作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裡面,只剩下一個我們講的本心還獨自存在;因為本心在無餘涅槃位存在的時候,祂不會接觸到任何的——不會去這個接觸、不會去分辨任何的六塵,自然而然也不會去現起相應於六塵而來的分別的六識,所以一切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的三界心行都不會再現起,這個才是所謂的無餘涅槃的境界。這就是苦滅

我們如果要問說:這個苦滅,要如何能達到這個境界呢?首先來講,說來很簡單,可是說來也很難。您必須要先信受所謂的無餘涅槃的狀況——無餘涅槃有這個境界。這個也就是說,您先要信受只要把所有的一切的心行:意根、法塵、意識、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有的這些全部都滅盡了,就不會有自我的存在,就離開生死輪迴了。但是把這些滅盡之後,是不是就變成一片虛無呢?那一片虛無的話,豈不是可怕極了嗎?把所有的一切都滅盡了,實際上不然,因為當我們把蘊、處、界一切都滅盡的時候,剩下的就是我們的本心如來藏獨存。可是信受這個道理,要能夠信受這個道理,真的是非常的難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金剛經》裡面 佛有跟我們開示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從這個經句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就是說我們剛才一路跟各位菩薩講解了所謂的苦滅的狀況,如果您在聽受了這些講解之後,也願意發心來開悟、來尋求開悟明心,證悟了能夠在無餘涅槃位獨自存在的如來藏的話,那麼您真是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最後,我們簡單來談到苦滅之道,四聖諦的最後一個,苦集滅道就是苦滅之道。當然我們講的苦滅之道的基礎,第一個,一定您要先相信 佛說的無餘涅槃的境界,先相信說這個無餘涅槃位中本心仍然常存,仍然恆常存在。並且呢在這個前提之下,您還要什麼?還要知「識如真」,也就是知道確實去了知識陰的所有的一切,因為這個就是:為什麼許多的修行人窮盡一生的修行,不能夠開悟明心?最癥結的道理就在於:沒有好好的按照 佛的開示,去看看、去了解識陰的真實的狀況;並且在識陰的狀況裡面(又以我們一再跟大家提醒的,在這個狀況裡面),又以意識可以說是識陰裡面最難最難對付的一項。那解脫道的修行者呢,其實就必須要了知:包含這個意識在內所有的這些識的這個虛妄性,同時也必須要了解跟相關的根、塵的所有的這個虛妄性當這些虛妄性都看了,都清楚都了解了,都一一觀行了它的虛妄性之後,您才能夠談到說要能夠斷我見,要能夠斷我執。這個只有滅去這一切執著之後,並且在捨報之後,願意把這一切都滅盡了,剩下本心獨存,那個時候才能叫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的阿羅漢的境界。

總而言之就是,「識陰」真正是修行的關鍵!我們一定要了解識陰,並且所有之後的修行也都是:因為我們起心作意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脫才去修行,所以修行的這個關鍵(整個的關鍵呢),其實就是識陰,並且修行的關鍵就是在意識。希望這幾個講次的講解,能夠讓大家確實了解。下一個講次,將繼續由本會的郭老師為大家講解如何修證解脫道。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_006. 由正緯老師開示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識蘊之苦集滅道(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講次裡面,我們要帶大家更進一步來看識蘊,並且我們希望說,在了解識蘊的內涵之後,更能夠有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方法,來看看到底這個識陰應該要怎麼觀行

因為識陰的內容很重要,所以我們還是要跟大家複習一下。識陰的部分我們上次說:識陰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六項的內容。前五識的部分:眼、耳、鼻、舌、身的部分呢,眼的部分就是相應於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包含色彩、明暗等等的境界;這個耳就相應於我們現前的這個聲音的境界,包含聲音大小、高低;鼻子是去分辨之前的味道,是香的或是臭的;舌識最主要是要分辨我們舌頭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等等;身呢,觸的部分是要去分辨我們所觸到的東西的軟硬、粗細、冷熱等等,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前五識。

那前五識呢,各位可以看看前五識:比方說眼識好了,眼識祂要能夠生起要能夠作用的話:首先我們的面前就一定要有境界——我們要看什麼東西,那個東西當然一定要在眼前,要看得到、沒有阻隔能夠看得到,這個才能夠構成見到眼前這個東西的條件;所以我們說眼識要生起的話,當然第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說你的這個、我們說境界——簡單來講就是所謂的色塵——一定要具備,中間不能有阻隔;你有阻隔了,你見不到這個色塵就不能說見。第二個條件就是,你的眼根必須要完好無缺;如果說你的眼根有所缺憾的話,你極有可能就看不到眼前的我們所關注的東西了。所以說關於眼識的生起來講,眼根跟色塵是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光有眼根跟色塵的話,其實還不能夠成就看的條件,因為眼根跟色塵還必須要有——兩者要相觸,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就是說不能夠整個阻隔了,所以要有相觸,眼根跟色塵相觸了之後,才能夠相應的眼識生起。這個就是我們談眼識的生起跟現行。

眼識是這樣子的狀況,當然耳識、鼻識、舌識跟身識,每一個都是這樣。比方說身識來講,就一定要有我們的這個身根,也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的觸覺器官要能夠完好無缺,然後再加上說眼前有要觸的這個境界——有觸塵在,這兩個接觸之後,你才能夠分辨說:它到底是軟還是硬等等。所以說五識的境界裡面,可以說,我們把它簡略來說,就是根跟塵兩個相觸,兩者相觸之後,就會產生了識,這個是所謂的五識的狀況。

跟五識比較特別不一樣的,是所謂的意識。我們前面講過說,前五識都是分別對於色、聲、香、味、觸這個五種的塵、五種的境界「各別去了別」。也就是說,眼識不會去了別聲塵,同樣的聲識也不會去了別色塵,因為五識各自有清楚的職掌。但是五識在這個第一剎那完成了別之後,進來對於這個五塵的更細的分別,就開始是意識作用的範圍了。所以我們前面跟大家提說「意識的分辨」:比方說就色塵的這個分辨來講,意識就會開始分辨:眼前的這個人到底氣質、長相好不好,或者說他現在臉上的表情是不是代表了他正在生氣,或者很快樂等等,這個就是意識對於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境界的一個分辨。

同樣的,在聲音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要分辨說一個人唱歌的時候有沒有走音的話,這個狀況很顯然是對於單純的聲音的進一步的分別,這個自然是屬於意識的境界;如果我們除了說走音之外,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要去分辨出這個人唱歌的音質好不好聽的話,當然這個更是意識的範圍。所以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個塵的更一步的分別,那就是意識的作用範圍了。實際上這個五塵進到我們(就是從外面進到我們)的心裡面去之後,形成了所謂的法塵的這個境界之後,在法塵境界裡面,同樣也是由意識去分辨的。關於法塵由於時間所限,我們就不在這裡細說,如果各位菩薩有興趣的話,可以參加我們的禪淨班,我們在裡面再來詳細的解說法塵。

我們再看看前面五識,很顯然祂都是根、塵兩者相觸之後產生的識,意識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們說:意識就是意根的分別——所以這個表示說,意識要生起的話,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意根在,當意根接觸了這些的境界,接觸了法塵之後,意根要去分辨法塵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現起了意識。所以從意識的眼光來說、意識的角度來說,同樣祂的生起現行,也都是根和塵兩者相觸之後會生起。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哪一個識,祂的生起的狀況,都一定有三項必要的條件:也就是根、塵和觸這三個必要的條件。這三個是最基礎最基礎的分類,其他當然像有一些的經論裡面,把生起的條件又把它劃成更微細,細分成更多的細項;不過不管怎麼細分,它的大的區分裡面仍然就是落在根、塵、觸這三者。這是有關我們跟大家複習的關於識蘊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再看看這些的六識,我們說:祂的共通性是什麼呢?我們剛才已經跟大家解說了:第一個非常明顯的共通性就是:這些的識都是由三個法,也就是根、塵、觸而生起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共通性。第二個共通性就是說呢:這每一個識的生起都有祂的針對性的作用;比方說五塵,五塵的分辨就各自由五識去分辨;意識呢,意識原則上是會分辨全部的五塵,不過就是說在五塵剛現行之後,進到我們的心識內部運作的時候,其實裡面都是法塵,所以意識其實很重要很重要的範圍是在分辨法塵。再來第三個祂們這個六識的共通性是說:這六個識既然都必須要仰賴我們的六個根,也就是代表著我們的這個色身——也就是色蘊所攝屬的五個色根(眼、耳、鼻、舌、身五個色根),一定要不壞,這個五個色根如果壞了,我們接觸不到外塵的時候,這個時候所有的識的作用都沒辦法生起,所以必須要五色根。然後再來就是說,還有一個特別的特性要跟大家說就是:這些個識我們剛才說意識,很清楚就是由於有意根然後去了別法塵生起意識,但是其實祂的實際的狀況是,連前面的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舌、身識這五個識),其實祂的背後也都是意根在主宰,因為意根才引起了這些相應的五個識。所以如果我們把祂們真的把祂劃歸分類來講,也就是說這六個識其實都需要意根的作用,才能夠出生和存在。這些就是這六個識祂的共通性。

從上面的解說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共通性明白的表示說:識蘊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幾項的內涵,其實祂都不是一個(本身都不是一個)純然的實體,不是一個恆存的實體;因為每一個識都必須,至少都必須要根塵觸而生起,根塵觸如果任何一個狀況、條件不具足的話,這個識就不能生起了。所以說就這一點來看的話,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說六個識叫作「識蘊」,因為蘊呢,我們一開始就是說「蘊」就是蘊集、積聚的意思;正因為說:這些識的生起本身就是需要這些條件積聚在一起才能夠現行,所以當然祂們都是劃歸在識蘊的範圍。

唯一一個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所謂的意根。意根我們可以說,意根呢,意根其實在四阿含的經典裡面是隱說,真正對於意根的解釋都是在大乘經典裡面——特別是在唯識學、唯識的經典裡面。那麼意根的本身,一般的人來講我們說(包含外道,包含諸天的天主天神),其實他們都沒有辦法直接去證悟到意根的這個狀況的,並且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滅除;除非是經過 佛的開導之後才有辦法,不然的話他們是沒有辦法去滅除這個意根的。意根呢,其實只有在我們說解脫的極果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之後,才有辦法把意根給滅了。所以從這裡來看,祂不是外道的這些修行人能夠滅除的。並且意根呢,祂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性是意根跟我們的意識不一樣:意識在人間裡面可以說有五個狀況祂會斷滅的,但是意根就不一樣了,意根是常在的,意根祂不會隨著意識的斷滅而斷滅,相反的祂是時時都在的,只有在無餘涅槃的時候,意根才會整個滅掉。

再來就是說,我們說:識蘊、整個識蘊的內涵、這個六個識的生起來講,都需要意根當作一個俱有依,當作一個憑藉;如果意根沒有這個心行、意根沒有要現起、意根不想去了知的話,那麼也不會有相應的這些六識的生起;所以從這一些種種的這個道理來看的話,我們說意根不在識蘊裡面,意根應該在十二處裡面的一處,而不是在識蘊裡面,所以這一點要跟大家先澄清。那麼當然就是說大家在看大乘法的時候,有時候會看一些大乘法的經論的時候,說到識蘊也順便說到意根,我們要跟大家強調:那個是基於大乘法的方便說——它是為了要顯示,為了要凸顯意根也是一個可滅的法;因為在無餘涅槃位的時候意根就已經滅盡了,只剩下我們的如來藏本心存在,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意根是可滅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大乘的說法會把意根,把祂放在識蘊裡面。當然我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就是說:實際上從祂的識的整個生起、現行的整個的道理來看的話,意根不應該劃歸在識蘊裡面。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了知這個識陰的這個狀況之後,我們要再一次的跟大家說,所有的五陰裡面最關鍵的就是「識陰」,所以我們在書裡面有一句這個註腳寫得非常好:也就是了知「識陰」的虛妄是修道的關鍵。這個有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就是,我們一直在講因為識陰是六識裡面最難斷、最關鍵,並且最微細的;再來就是說,識陰雖然說是我們在斷三縛結的時候,首要面對需要去破除的一個陰,但是識陰卻也是我們在不論是這個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上面,修行上面所需要依恃的一個重要的心行,這個我們後面會再看。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到識蘊的部分。我們剛才講識蘊是一個這個蘊集、積聚,祂是緣所生法。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所有的例子,都是圍繞在各位菩薩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夠知覺感受到、能夠體會到的部分來說,其實這個識蘊的部分是一切的有情皆是如此。比方說我們舉例來說,比方說我們看看:在色界,色界跟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我們整個的世界來講是分成三界:有欲界、色界跟無色界。在色界來講,色界的天身是由色界的微細物質加上禪定力的功德才能夠生起、才能夠維繫、才能夠存活的;這也就表示說,色界的識蘊祂要能夠生起的話,一定先要有色界的色蘊存在生起,(生起存在,)才能夠有這個識蘊現起。所以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應該就很簡單的能夠了解到說:為什麼色界的識蘊也是一樣是一個蘊呢?那是因為祂本質上就需要色界天身的存在(當然這個除了這個色界天身的存在之外),還需要禪定的禪定力的功德……所以說即便是色界的天身,祂也是一樣:是由這個幾個法的的蘊積而來,祂不是一個自己恆存的一個實在

色界的這個識蘊是這樣,如果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的話:到了無色界之後原則上就是沒有——連我們剛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細物質也沒有。無色界的識蘊呢,必須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禪悅為食以維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樣的,(正因為我們講到說)需要四空定的禪定的定力,來維繫無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說這個表示說需要禪定;講到禪定的話,當然就一定需要有意識的定力,加上還有必須要有意根定境的法塵;所以說連無色界的識蘊本身也是因緣和合、眾緣蘊積才形成的。所以說這個就是說,不管是這個三界任何一個狀況,識蘊本身都是緣所生法、因緣和合而成的

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就可以回頭來看,之前曾跟各位菩薩分享的、 佛告訴我們:「諸所有意識,彼一切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九)從我們剛才跟大家講連色界、無色界的識蘊也是如此,各位現在應該可以更加的了解為什麼 佛說「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因為一切都是意根,一切的最基礎都一定要有意根跟法塵的因緣才能夠生起。

所以這個當然也包含,如果說現在大家在外面聽到,有一些人說到他證悟的是所謂的「細意識」,另外有一些人更是說他所證悟到的是「極細意識」,說這些「細的意識或是極為微細的意識,能夠怎麼樣的超越生死,祂是一個一種開悟」的話,對於這種說法的話,各位菩薩就應該要打上問號了,因為我們(剛才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一路以來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意識的這些作用之外,如果您聽到了、有提到了所謂的要「橫貫三世的開悟的這個境界」的話,您就要詳細去檢視:到底他所說的東西是不是落在識蘊的範圍、識陰的範圍?是不是意識的變相呢?那像細意識、極細意識的話,您就要看看這個名詞的這個背後的涵義,是不是也有我們之前講的意識的種種功能在裡面?如果有的話,這個表示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真正應該開悟所悟到的本心。

除了這個之外呢,我們接下來還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識陰,我們說我們要從苦、集、滅、道這些方式來觀行識蘊

怎麼樣去看「識陰的苦」?其實各位從剛才我們一路講說:識蘊本身的是因緣性;也就是說眾緣——它適合的緣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夠現起識蘊;然而「眾緣」若有這些因緣不具足、消散的時候,識蘊就滅去了,從這一點來看的話,您應該可以馬上聯想到:當識陰存在的現行的境界裡面,各種識陰所分別、所領受到的狀況,其實都充滿了「無常的苦」,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行苦」在裡面。

它們都是無常變遷的,哪怕你是在怎麼樣喜樂的覺受,那麼都會因為因緣不具足了,這個喜樂的覺受都消失了,後來又變成了苦受,所以這些覺受的本身呢,都是落入了我們所謂的無常苦、行苦的範圍。

從這一點,您應該就可以去觀行識陰:為什麼識陰的種種皆是苦?那要做這樣的觀行的話,就真的需要您在平常的修行體驗當中,細心、靜心下來好好的去思惟、去觀察、去領會了。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_005.由正緯老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