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一合相 a composite


五蘊[the five aggregates]為什麼能和合在一起?而十八界[eighteen sense-realms]為什麼又能和合在一起?

其實凡是與生命有關的物質,都是一合相[a composite];這一和合成就是要靠此經[this sutra]、要靠金剛心如來藏[Tathagatagarbha]來聚合成就。如果不是如來藏,就沒有辦法有人類或其他有情生物。

所以一切都是一合相,但一合相的背後,就是由這個金剛心如來藏來合成有情的身心。

只有親證而了知真實法、常住法的人,才能知道這個真實法、常住法以外的一切法,全部都是一合理相。

只有親證而現觀宇宙萬友都是一合理相,才是證真如的人。

例如不管醫學多麼發達,醫學家也沒有辦法製造他人的精子與卵子。因為這只有如來藏才能作得到。然後精子與卵子結合以後,還是要靠如來藏入住以後才能成長為人。

乃至一切的大千世界、一切微塵、一切五陰世界都是一合相,都由金剛心如來藏所生,所以就成為『一合理相』。

一合相只是在背後真實理的表面上運作而已!

精子和卵子相遇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真正的心

真正的心,不是一般眾生所想像的心,這個心是離六塵覺觀的;但是這個離六塵覺觀的心,卻是從來都在覺觀中,與覺知心的覺觀和合似一,都與見聞覺知的心同在一起。

就如俗話說的焦不離孟、秤不離砣,一直都是在一起的;如果秤與砣分開了,它還能成為秤嗎?不成其為秤了。如果這個真心離開了,還能有眾生心嗎?也不可能,這是一樣的道理。

既然是同在一起,當然是不曾有一點點的時間是互相離開的。

《金剛經宗通》  第九輯  P. 53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公 奠 文

《正覺正法    公 奠 文》

維中華民國○年○月○日 佛教正覺同修會 代表
致奠於○○○居士靈前曰:

釋迦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  普為眾生開示悟入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真如佛性清淨圓滿、  三界六道皆因執幻輪轉生死、 
佛子証悟無覺無觀阿賴耶識、  無餘涅槃實相無相唯是此心、 
十方世界三世諸佛共說此心、  而此真如阿賴耶識離諸覺觀、 
應物現行如鏡照燭而離覺知、  無量劫來離諸分別表意言說、 
恆處三界對現六塵內相分境、  於六塵境不起善染厭憎覺觀、 
自不作主亦不起於見聞覺知、  唯對意根意識所思言聽計從、 
如是安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是即般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恆處三界六道輪轉不受苦樂、  能生世世五蘊受用喜怒哀樂、 
開悟聖者証此真如清淨體性、  轉捨意識意根人我貪瞋分別、 
轉依真如無我離染清淨自性、  遂離蘊處界我諸法分別執著、 
捨身之後意根意識種子不現、  唯餘真如空性不受後世蘊有、 
離覺離知萬法悉滅不生中陰、  是即二乘無學所證無餘涅槃、 
○ ○ ○  居士多劫善根功德、  臨終親屬諸方佛友念佛相送、 
真如意根捨身捨報轉入中陰、  此時復現見聞覺知於其中陰、 
敬請憶佛念佛功德求生佛國、  即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自見其身乘紫金台上品往生、  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即生極樂、 
見佛聞法親証無生了脫生死、  發受生願大菩提願不取涅槃、 
修証初地無生法忍進至十地、  迴入娑婆廣度有情共証正覺。

茲以正法殊勝功德 迴向○ ○ ○ 居士

願生西方安樂國 金剛蓮華為父母
見佛聞法證法忍 圓成佛道度群萌


佛教正覺同修會 奠禮 (公祭完後燒化於往生者)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淨土法門真的是第一法門嗎?


阿彌陀佛!歡迎各位菩薩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修學淨土法門八年了,可是現在由於外界的影響有些動搖,請問:「淨土法門真的是第一法門嗎?」

大家都知道,佛教當中有許多的宗派以及法門,甚至於有說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既然說是修學佛法,那就應該是能夠讓人成就佛道的才能說是佛法。佛陀在《法華經》中說:「諸佛語無異,十方世界中,唯一佛乘無二無三。」既然說「唯一佛乘」,那麼要依於什麼作為根本才有成佛的可能性呢?其實三乘經典中都已經隱說或者是顯說了,就是要依於一切有情眾生都有的心體 — 如來藏 — 平等無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實相無相,同於如來真如法身。成佛之道完全是要依止於這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真如實相為根本,才能逐漸成就的;所以才又稱為第一義諦、一實境界、不二法門。既然這個不二法門—眾生心體如來藏—其中雖含有客塵煩惱、無明種子,但是從無始來本性卻是清淨無染,同於如來真如法身,所以又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祂又具有無量微妙功德,是如來三身以及諸佛國土的根本,所以又稱為法性土,又稱為唯心淨土。一般人都以為:在事相上像西方極樂世界有黃金鋪地、七寶莊嚴的世界,才能夠稱為是淨土。但是,其實這只是諸佛所化的淨土,並不是真實的淨土;只有自無始以來就無生無滅、清淨無染的如來藏心,才是第一義諦真實淨土。既然一切佛法全都是依於如來藏一實相印而建立,所以從廣義上來說,一切佛法的法門莫不是淨土法門。

修學淨土的人大多知道:極樂世界有四種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以及常寂光土。因為每一位眾生雖然都含有無量煩惱、無明種,但是都收藏在這本來自性清淨的心體 — 如來藏 — 之中,所以從理上來說,每一位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都生存在凡聖同居土當中;即使是 釋迦牟尼佛的穢土,也同樣是有這個凡聖同居土的。而一切有情眾生依止這個一實相印,經過了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之後,去除了如來藏中的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隨眠,所成就的諸佛無住處涅槃佛土,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常寂常照,這樣才能夠稱為是常寂光土。所以說一切諸佛四土的應化土,莫不是依於這個如來藏第一義諦真實淨土的法性土、唯心淨土才能夠成就的。所以談到淨土法門,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淨土,有唯心淨土與諸佛化土的差別;而諸佛化土都是以唯心淨土為根本才能夠有的。當然,目前所說的淨土法門,專門是指 阿彌陀佛依其四十八大願所建立的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淨土;主要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 彌陀的願力為外緣,這樣內外結合,期望能夠在命終之後,能得到 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但是 釋迦佛不問自說《阿彌陀經》,真的只是為了鼓勵大家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嗎?其實如果對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有體悟的,就不會只是這樣來理解。我們來看看,在《阿彌陀經》當中,確實先在讚歎了 阿彌陀佛的應化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並且勸導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但是 佛陀接著卻說:「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西南北及上下方的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般學佛人都會很直接的以為,佛陀在這裡所說的「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指的就是《阿彌陀經》。但是 佛陀接著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阿彌陀經》)如果 佛陀這裡所說的「是經」真的是指《阿彌陀經》的話,那麼 佛陀應該是說「聞是經受持者,及聞阿彌陀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所共護念」才是啊!所以,佛陀在這裡所說的「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以及「聞是經受持者」,所指的其實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來藏心。是說:如果聽聞此經 —如來藏心—之後,能夠實證如來藏而受持的人,才會被一切諸佛共所護念,才能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此經如來藏才是三世一切諸佛的根本依止。

其實 佛陀不只在這裡用「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以及「是經」來隱說眾生心如來藏,在其他許多大乘了義經典中,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隱說如來藏。譬如在《金剛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全經中共說了十三次的「此經」。又譬如在《妙法蓮華經》中,佛陀又開示說:「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妙法蓮華經》卷6)《法華經》全經中,則共提到了八十一次「此經」。由上面所舉的經文,相信大家已經大略可以瞭解:因為此經 —— 如來藏、唯心淨土,是一切佛法成佛之道的根本,所以才說,一切諸佛及無上正等正覺法,皆從此經如來藏出;如來一切神力、甚深智慧,皆於此經宣示顯說。而並不是說《阿彌陀經》、《金剛經》或《法華經》等薄薄的一本經文中,就能把這些微妙甚深無上法都全部說盡了。

此外,佛陀在《阿彌陀經》當中,除了隱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來藏心之外,又說明佛佛平等,互相讚歎,而說:「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佛說阿彌陀經》)其實,不但諸佛功德平等無差,諸佛世界也是各有其殊勝之處,並無高下之別;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其殊勝之處,釋迦佛的娑婆堪忍世界同樣也是有其殊勝之處的,只是看眾生的因緣以及發願要往生到哪個世界,諸佛無不是樂於成就的。下面我們就來大略說明一下。

首先我們要瞭解,娑婆世界的時間是短劫,而極樂世界是長劫;譬如《華嚴經》中說:「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9)另外《佛說佛名經》中,同樣也說:「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一劫,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佛說佛名經》卷7)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邊過了一天,那娑婆世界的賢劫千佛都已經過完了!在一劫當中,可分為成、住、壞、空等四個中劫,而一般來說,有情只有在住劫的環境中可以安住。所以在賢劫的住劫中,有一千尊的佛而相繼出世,等於在極樂世界待一分鐘的話,就相當於已經有2.7尊佛過去了;就算是上品上生往生淨土,馬上見 阿彌陀佛,聽佛說法而入初地,但就算只過一分鐘就趕回娑婆來,彌勒菩薩可能已早就成佛又入滅了!所以即使能夠修到上品上生,到極樂淨土就入初地,也不一定會比在娑婆世界入初地還要快。

而且,如果從培植福德、修學菩薩六度的角度來看,留在娑婆世界更是比較快的,因為 佛陀在《無量壽經》中說:「在西方淨土為善百歲,還不如娑婆世界為善一日一夜。」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即使是下品下生的惡人,在惡心、惡念還沒有消除之前,就只能待在蓮苞中聽法,一直熏習到純是清淨善念之後才能出來,所以在極樂世界是遇不到惡人的;而且極樂世界衣食無缺,又住在宮殿之中,當然也沒有造惡的必要。而娑婆世界是苦樂參半,福德或是心性較差的,為了追求五欲之樂,常常去造作殺、盜、淫、妄的惡業;而業報差的,更常是飲苦食毒,難以止息!但是也是因為這樣,在娑婆行善造福的機會就非常的多,而且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之中,還能夠行善的話,更是非常難得的!所以,如果在此娑婆世界能夠發心造善的人,只要用心修行一天,竟然超過在極樂世界一百年;而在極樂世界行善一百年,相當於娑婆世界已經過了36500劫那麼長的時間。所以在娑婆世界修學善法積功累德,是比在西方極樂世界快得太多了。

當然有些人會擔心,留在娑婆世界,因為惡劣境界很多,很可能會造作惡業而墮入三惡道。但是,往生極樂也同樣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要修三福淨業才能往生的。佛陀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開示說:想要往生彼國的人,應當要修三福淨業。這三福淨業,包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等等的十善業道——人天善法,再加上受持三歸五戒,還要滿足十信位的修學,深信因果、發大菩提心、修菩薩道,並且要勸勉有緣眾生共同來修學大乘法。如果這三福淨業都已經修學滿足的話,早就已經是位發大心的善心菩薩了,哪有可能還需要擔心造作大惡業而落入三塗惡道受苦呢?

所以,佛陀開示淨土諸經,一方面是要讓大家知道,不是所有的世界都是像娑婆世界這樣的穢土,也有像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殊勝莊嚴的清淨佛土,而讓大家生起想要往生的期望,因而努力修學善法以及大乘方廣經典;等到能夠安住於善法以及大乘方等正法的時候,自然就很容易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相應了。譬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明:如果對大乘方等經典中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如來藏法有正確的知見,那麼只要如實地憶佛念佛乃至體究念佛,終會不假方便自然與自性彌陀相應,以念佛心而入大乘無生忍,然後就可以在自度之後,也攝受有緣的念佛人同歸於此真實的唯心淨土。

有人說:「雖然造作五逆十惡以及其他種種的不善惡業,但是只要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的話,就能夠於念念中除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不必下墮地獄長劫受苦,一樣可以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像這樣下品下生的人,要在蓮花中住滿十二大劫,蓮花方才開敷,由 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為他說法滅罪。」我們前面說過極樂世界一天,等於娑婆世界一個大劫,換算起來大約是134400萬年;那麼極樂世界十二大劫,那是相當於多久的時間呢?這真是長到難以算得清楚的。所以一般人覺得去極樂世界修行很穩當;但是當您知道,若不是上品往生的話,是不是一定就比較好、比較快速成就呢?真的是不一定的!

依照 佛陀的預記來說,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離結束約有將近九千年那麼久的時間,在這段期間內,其實都還是有真善知識在弘法的,只要虔心祈求諸佛菩薩慈悲攝受,都會有值遇善知識的因緣修學唯心淨土的法門的。如果依止真善知識在此娑婆世界認真修學、護持正法、上求下化,培植福德以及智慧是會比在極樂世界還要更快速的。所以發起大心不忍眾生苦的勇猛菩薩,還是會留在娑婆世界護持正法,一直到正法滅盡為止。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只能說明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菩薩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129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修學淨土法門八年了,可是現在由於外界的影響有些動搖,請問淨土法門真是第一法門嗎?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往生助念開示文


佛教正覺同修會 蓮友往生助念開示文

一、主者率眾對亡者一問訊後,向亡者開示:

「○○○居士!我們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的共修蓮友,來此與您共結善緣,幫 助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住的世界污穢不淨,又有生、老、病、死、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之苦,不可貪戀。西方極樂世界則是清 淨世界,黃金鋪地,種種寶樹、珍禽和鳴;又有七寶池,由七寶所成,內有 八功德水,可以消除一切煩憂。在極樂世界不須辛苦工作,若要飲食,應念 即至、隨意受用;衣食住行都可隨意,不須辛勞。極樂世界所住的人,都是 菩薩,沒有惡人;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由於阿彌陀佛的加持,都可以獲得五 種神通,而且壽命無量無盡,永不死亡;並且可以聽聞佛法而成為菩薩,解 脫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也可以用來幫助別人解脫痛苦。極樂世界有許多殊 勝快樂之處,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一一為您宣說,請您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 們指引的明路,依照佛的指示,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脫離生死之苦。現在我 們一起祈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放光加持,接引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您放 下一切煩惱牽掛,全心全意想念阿彌陀佛,求佛來此接您往生極樂世界。」
(主者開示已,迴身向上三請︰)
一心恭請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敬祈世尊不違誓願,接引弟子○○○往生西方 極樂世界。
(三請後,轉身對眾,舉腔:)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數十聲,再轉四 字洪名,念佛一小時)。

二、念佛一小時,再開示:

「○○○居士!您的福德善根已經成熟了,如今正覺同修會的蓮友們,一起 為您助念佛號,助您求生極樂世界,希望您放下一切的牽掛與煩惱,全心全 意想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您相信有極樂世界,至 誠發願求生極樂,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必定前來接引。當您看見阿彌陀佛及 菩薩們,持寶蓮華來到面前時,請禮拜阿彌陀佛,然後坐上寶蓮華中;坐定 之後,請一心念佛,蓮華花瓣將會慢慢合起來,阿彌陀佛就會帶您往生極樂 世界;從此以後就是蓮華化生之身,永無生老病死等一切苦,享受種種快樂。 極樂世界清靜莊嚴、殊勝微妙,樓閣階道都是七寶所成,種種珍寶清香雅潔, 寶池德水蕩除心垢,天樂常鳴聞者悅樂,無有寒暑和風微妙,衣服飲食應念 即至,佛化珍禽出和雅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能滅世間我見煩惱;微風吹 動寶樹羅網,悉演菩提微妙法音,能使聞者六根清淨斷除煩惱,智慧增進、 深達實相,神通自在壽命無量,永無眾苦,但受諸樂。
○○○居士!請您以清淨心來念佛;並且請您先聽我開示:人人都有本來清 淨的如來藏,又名本心真如;此心自從無始劫以來本自清淨,眾生因為不知 有此本心,妄認覺知心為真實之我,所以用這覺知心生起種種妄想、造作種 種貪愛世間之事業,因此而輪迴生死,受種種苦惱。真心本性具足無量無邊 功德,所含光明智慧與佛無二無別;眾生自無始以來,因為無明妄想遮蓋、 追逐世間六塵境界,所以不能證知真心本性,不能解脫生死輪迴之苦。您既 已捨壽,不能再隨善知識修證菩提,就應當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聞佛說法、 親證實相,便得解脫三界生死輪迴之苦。阿彌陀佛曾發四十八大願,普攝十 方念佛眾生。其中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誓不取正覺。』現 在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只要您跟隨大眾一起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 必得往生。大眾也將一起為您助念,以一心不亂念佛的殊勝功德,迴向於您 及怨親債主;並且迴向此屋之地基神祇、有緣亡魂,同生極樂世界,解脫三 界生死眾苦,見佛聞法,悟佛菩提,請您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放下萬緣, 和我們一起憶念阿彌陀佛。」
(大眾輪班一心念佛約八小時後收佛號)

三、迴向:主者誦念《正覺同修會之正法公奠文》。隨後 迴向:

以此開示正法及一心念佛殊勝功德,迴向○○○居士、及其冤親債主、此境 基地神祇、此處有緣亡魂,仰仗阿彌陀佛威神之力,消除無始來之一切業障, 得生極樂國土蓮華化生,依報正報悉皆莊嚴,禮佛聞法頓悟無生,進修諸地 無生法忍,迴入十方一切國土、住持正法廣利有情,廣度眾生悉證菩提。
(大眾在主者之帶領下,共唱迴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迴向後,大眾向上三問訊;東西單互相一問訊,助念圓滿。應交待家屬繼續助 念,若能至24小時者最佳。)


佛教正覺同修會助念敬祈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盲目受了菩薩戒後卻不能受持,可否自行在佛前捨戒?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和大家談談,有人問說:「盲目受了菩薩戒後卻不能受持,學蕅益大師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後境界提升時再受菩薩戒。請問這樣做是否如法?」

如不如法?我們暫且不說。先來看看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裡面的開示:「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菩薩戒戒本所依據的經本有很多部,譬如說:《梵網經》中所說的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說的是十重四十二輕,菩薩《優婆塞戒經》中所說的是六重二十八輕等等;而其中唯以菩薩《優婆塞戒經》所說的菩薩戒是一世受,其他的經本戒本中所說的菩薩戒,都是盡未來際受。而受菩薩戒以後,都是有受法而無捨法的;而菩薩《優婆塞戒經》中所說的,是要到今世捨報同時才捨戒。既然是有受法而無捨法,而且大多數又是盡未來際受,那麼何來的於 佛前捨戒之說呢?這又不是講的是受聲聞戒。只有聲聞戒有所謂的捨戒,而且捨的還是聲聞戒而不是捨菩薩戒;所以就有比丘、比丘尼,捨戒還俗的事相。那麼假如菩薩真的是自己捨戒,意思不就是說他不再想要當菩薩了嗎?不應該會有這樣的事嘛!因為菩薩是尊貴的,因為好不容易自己心得決定發了菩提心而來受菩薩戒,怎麼還會有學佛人願意開倒車的呢?而自失善利,乃至於說是被人家誤導而捨戒的。

菩薩為什麼會是尊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30中,佛就已經這麼開示了:「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獨覺菩提,所獲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世間歸依供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30)各位看看,單單是度一個人在菩薩法上心得決定,他所得的福聚就勝過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安住獨覺菩提,更何況說是聲聞的阿羅漢。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一些獨覺聲聞人,最多只是在未捨報之前度化一些有限的有情,而且只能傳授解脫道的法;捨報以後,他們也許生到欲界天,也許就不再回到人間;那對於眾生到底有何等的利益呢?

反觀菩薩則不然,若是一位心得決定的菩薩,也就是說,他於繼續修學佛菩提道法他已經不會再動搖,從短期上看,他雖然可能沒有辦法給眾生殊勝的法益,因為也許他是剛剛發菩提心,而且還沒有悟入佛菩提道;可是,假如假以時日,那這個時日是多久?是盡未來際!而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已,他一旦有一世證悟了以後,不但可以教導眾生佛菩提道的法,也因為他同時也分證了解脫道的法,所以也可以攝受眾生想要修學解脫道的有情——這一類的有情。更因為說,他在證悟之前就已經有生生世世修學六度萬行的基礎,所以假如有前來求教的這些眾生,他於修學佛菩提道、解脫道的因緣都還不是成熟的話,他照樣也可以教導這些眾生人天善法;而且他會在教導眾生人天善法的同時,為這些眾生種入大乘法的菩提種。所以你看,佛才會說:「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世間歸依供養。」從這樣看來,他能夠攝受教導的眾生到底有多少?當然是無量無邊!而且菩薩道的修學者,假如說從十信位滿足開始,還得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比起說聲聞道中從斷我見起,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成就阿羅漢果;這樣一比較起來,所以菩薩法是要比聲聞法的深細微妙殊勝,當然是不可言喻的!

所以,好不容易發心受菩薩戒,為什麼會起心動念捨戒呢?這裡我們就先不談 佛所說的「有受法而無捨法」的部分,單單就來說,這麼樣一個起心動念捨戒,就會是在自己的心中種下了一念的退分的種子,那到底會對自己將來成就佛菩提道造成多大的損害與障礙呢?譬如說:有一件事情你覺得說,這是應該要處理一下的,你也許想說,正好我明天有空,那就來處理一下好了;可是,也許到了第二天,明明是有空的時候,卻這麼一想:這件事情好麻煩,現在我又很累了,明天再來處理吧!於是乎一個明天、兩個明天,也許就要這樣一直明天下去了;到頭來也許要一個月之後,才能夠把這件事情處理完畢。從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發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一般人所謂的惰性的力量它是有多大了!更何況說受菩薩戒這麼一件大事,而且它不僅是人生的大事,更是修學佛菩提道中的一件大事,因為不可能有不受菩薩戒的菩薩。而一般對學佛人都通稱為菩薩,那只是方便隨俗的稱呼罷了。但是,假如說剛才所說的那一類的事情、那一類的狀況,在受菩薩戒的階段中發生了,也許有人只是因為一些事相正在努力地克服,他是暫時沒有辦法在今年去受菩薩戒,結果別人已經受了菩薩戒而在佛菩提道上起跑了。然而那個動了捨戒念的人,也許就有可能反而會怎麼樣?「唉呀!沒關係啦!今世反正還會有機會,到時再來受吧!」問題是,是不是還有機會乃至是可以受得上品戒?嚴重的說,來世是不是還能夠得到人身?都是問題!因為不受戒、不持戒,所以就有可能會在生活中造作諸惡,捨報的時候,當然就不一定還會再得人身。

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經文中不是已經明白開示說:「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可是,假如說只是教導一些學佛的行儀,加上說種種儀軌的排練,然後又還要教搭衣,然後又加上還要說三歸五戒,最後才簡簡單單地說了菩薩戒的內涵;或者,甚至於是以聲聞戒的方式來說菩薩戒;那結果能不能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呢?這恐怕就成為問題!更何況學人是不是有機會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會思惟?所以說能不能於戒法心開意解呢?也許當初的一念善心,稍微有一點生樂著心;卻在受戒之後,回到家裡面,也許在工作上與人相處之中處處感到罣礙;所以才會有盲目受了菩薩戒之後卻不能受持,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後境界提升之時,再受菩薩戒的情況。

可是,佛明明開示的是:「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因為「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那麼想要受菩薩戒之前,應該也是必須要大略瞭解一下「戒相」乃至其意涵,包括其開遮等等。一般人也許會先自己作一下思惟,但是多半都無法完全瞭解,所以就應該親近真正教授菩薩六度的菩薩法師,從布施度開始熏習修學。也許你會問:這是受戒,為什麼要從布施度開始熏習修學?因為這是菩薩養成教育的第一步,一定要經由布施度中,一方面體認真正的菩薩情懷,一方面也應該思惟:「我行布施行以後,來世將會有可愛的福報,我會不會仗著福報、福業去欺壓眾生呢?假如有可能的話,我應當要如何去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氣呢?」最後你還是會發現,這得要靠持戒才能夠轉易這個部分,乃至說增益自己的福德。所以接著開始熏習第二度的持戒。

既然叫作熏習,表示這是應該經過有一段時間的。為什麼這麼說?假如是可以每隔一週熏習一些正知見,然後回到家裡面以後,思惟它的意涵、開遮等等;並進一步觀察說,是不是可能在生活上產生一些影響,包括自己能不能真正的受持,自己受持以後,對家裡面的人影響又是怎麼樣?乃至如何是不侵擾眾生,哪裡又是對眾生是有益的?進一步說,三聚淨戒為什麼又稱為淨戒?這樣等等的都思惟下來以後,乃至熏習了三、四個月以後,不但因為布施行使自己的福德增上,正確的菩薩戒知見也經過自己的熏習思惟之後而確定了,之後自己再來決定要不要受戒,受戒是不是對自己是有益的?當然,也有可能某些人是過去生受戒的時劫就已經很久了,這個時候再來受戒,當然就已經大略知道:自己不好的習氣是什麼,能不能對治與克服?才不會有所謂的盲目受了菩薩戒以後卻不能受持,而想要捨戒的情況!我們現在再來想一想,這個要捨戒的一念心決定以後,將來何時才能夠再受戒呢?因為,恐怕自己不能夠受持的念頭,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而且會讓你躊躇不已無法下定決心。乃至說何時才能夠有可以受戒的機會,都不得而知;所以何時才能夠期待說,因為受戒而改變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而可以自豪地說:我是菩薩!

現而今有很多學人想要受持菩薩戒,都面臨了這個問題:到底哪裡才能夠熏習到真正菩薩戒的意涵,而不是將菩薩戒用聲聞戒的方式來說?所以「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真的是很重要!而是不是有很多人來受戒,倒反而是其次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菩薩法師應當要盡自己的所知,來為學人先就菩薩戒本文字表相上來作說明;然後再同時依菩薩的行誼來解說讀誦,使其能夠心開意解,乃能夠生樂著心而受持。同時還要教導學人:為什麼要布薩?讓學人能夠自己觀察自己受戒的成效如何;當違犯戒律的時候,要如何發露懺悔使自己還復清淨。此外,當戒子於戒律上的奉行不確定而是否有所違犯,在這裡產生疑惑的時候,還可以為其解惑,讓學人能夠心開意解。那麼這樣你來看看,菩薩法師這樣地如法教導菩薩戒的意涵,不是就可以讓學人自己就能夠讀誦戒經嗎?乃至於說,於真正的菩薩戒行心開意解生樂著心。可是,假如說傳戒以後,也不管要不要布薩,也不管要不要懺罪,那麼戒子們何曾有機會瞭解,或者是說警覺到:受戒的如法與否?當初雖有一念善心而受戒,如今卻只是拿了一張戒牒,還是不知道受菩薩戒的目的;甚至於依然故我,習氣不改,如同沒有受戒之前一樣地吃肉、一樣地喝酒、一樣地打麻將!即便是當初有一念善心而受戒,與其這樣,真要考慮清楚:當初該不該受戒?

捨戒,是自己主動想要不再受持菩薩戒。可是 佛說得很明白:「菩薩戒是有受法而無捨法。」那麼,有沒有說「失菩薩戒」的情況?也就是說,因為造作了一些事相,導致說雖然表面還有意願要受持菩薩戒,其實菩薩戒的戒體已經不在了。所以捨戒失菩薩戒,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況。
接著來看,求那跋摩譯本裡面的《菩薩善戒經》中 佛的開示:「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離是二緣,乃至他世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終不失於菩薩戒也。」(《菩薩善戒經》)既然是菩薩戒,所以其中的退菩提心,主要講的就是不再相信大乘法;而得上惡心,譬如說:造作五逆、謗菩薩藏等等。那麼,假如說戒子們都沒有上述的狀況,那何來失菩薩戒呢?所以「因為盲目受了菩薩戒後卻不能受持,在佛前退戒,先受五戒。」這樣做是不是如法?你自己就可以明白了。今天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35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什麼是「三障」three obstructions (hindrances) [āvaraṇa-traya]

我們每當作佛事、於法會即將圓滿之際,都會發願 [make a vow; take a vow] 與迴向 [transfer or dedicate virtues],發願的部分,大都會念: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其中所謂的三障到底是甚麼呢?三障就是:煩惱障 afflictive obstructions/hindrances (kleśāvaraṇa),所知障 cognitive (noetic) hindrancs 和業障 karmic hindrances

簡單的說,煩惱障就是障礙有情出離分段生死 [delimited existence (paricchedajarāmaraṇa); delimited saṃsāra] 的煩惱,也就是見惑 [the affliction abandoned through vision] 思惑 [the affliction eradicated through cultivation]。由於這兩種煩惱不能斷盡,使得眾生無法出離三界生死苦;這就是煩惱障。此謂二乘法中所說三縛結 [the three fetters] 及五下分結 [the five lower fetters]、五上分結 [the five higher fetters] 也,即是大乘法中所說一念無明 [the nescience in a single thought; the ignorance in a single thought] 四種住地煩惱 ── 所謂見一處住地 [entrenchment of identity-view]欲界愛住地 [entrenchment of attachment to objects in the desire realm]色界愛住地 [entrenchment of attachment to things in the form realm]有愛住地 [entrenchment of attachment to objects in the formless realm] 等四種煩惱也。煩惱障之四種煩惱,障礙學人證解脫果,令諸學人不證三解脫門,故名煩惱障。

煩惱障就是我見 [self-view; the view of self (atmadṛṣṭi)]我執 [self-attachment; attachment to self],也就是見惑思惑,也就是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其中三果人斷五下分結:也就是三缚結中的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再加上欲界貪、欲界瞋就是五下分結。而五上分結是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我慢、無明。)

所知障是因為對法界實相正理的無知,導致無法證知法界的真實相,無法證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無法成就佛道,這就是所知障;說的就是對於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佛道上的障礙,故名所知障。所知障的真實意義,是說由於對法界實相所知不足,所以進修佛菩提道時就被障住了,就無法了知大乘佛菩提道的見道內涵了!就無法了知成佛之道的內涵與次第了,這才是所知障啊!是對實相所知不足而被障礙,不是說在世間法上所知太多、知識太多了,所以障礙你的修行。因此所知障就是《優婆塞戒經》中說的智障 [the hindrance of knowing],也就是《勝鬘經》中說的無始無明 [beginningless ignorance] 等恆河沙等數上煩惱 [the higher afflictions; virulent afflictions],那是一切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所不能斷的!聲聞阿羅漢與辟支佛只斷了煩惱障,並沒有斷所知障 (也就是智障或稱無始無明塵沙惑 [mental disturbances brought about by the immense variety of details requiring attention in the task of saving sentient beings])!只有 如來世尊斷了煩惱障與所知障!

業障則是煩惱障引生之身口意三業,造作種種業之後,為業障種子所繫,就是業障。

有的修原始佛教的人,會以為阿羅漢就是佛,但那是錯誤的見解!其實阿羅漢還差 佛陀太遠了!聲聞阿羅漢只有斷煩惱障,根本沒斷所知障,因此經典中常說聲聞阿羅漢與辟支佛等二乘是愚人!

只有 佛陀才是福德與智慧修集圓滿!完全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還有斷盡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因此成佛要三大無量數劫!

有情眾生之如來藏與諸菩薩、無學聖者之如來藏體性雖無差別,然而煩惱習氣 [afflictive karmic impressions (kleśa-vāsanā); all habituated tendencies of affliction]業障報障 [retributive hindrances] 卻有極大差別;此煩惱習氣、業障、報障,即是凡聖如來藏所執藏種子染污、清淨之差別,無明與般若智慧之差別。

Trsteno Arboretum (Croatia)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知見立知」與「觀行」的差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知見立知」與「觀行」的差別,還有它怎麼區分。

「知見立知」這四個字是從《楞嚴經》裏面所提出來的。在《楞嚴經》卷五裏面說:【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楞嚴經》卷五)

所以,「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個是從《楞嚴經》裏面提出來的。那我剛剛所唸的這段經文,因為意思蠻多的,所以我們無法在這個節目中解釋,有興趣的菩薩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所著的《楞嚴經講記》,第七輯裏面就有解說。

那我們就來看看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事實上這個在《楞嚴經》裏面就已經點出來說,在知見裏面,在我們所觀察的所知的境界跟所見的境界裏面,我們去立知,例如說「我有所見」,這樣子就是無明的根本。譬如說有些人他在打坐的時候,他就認為「我們有真心」,因為《楞嚴經》裏面是說有真心,有所謂的如來藏,也有所謂的佛性,他就認為說:「我在打坐之中,如果我都不去分別,那我這個不分別的心就是如來藏了,就是所謂的真心了。」可是《楞嚴經》裏面說,說「在這個知見裏面去立知,它是無明本」,所以事實上這樣的見解是錯誤的。所以《楞嚴經》接著說,「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也就是說在知的境界見的境界裏面,有一個沒有知沒有見的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對於境界無知無見的真心,那個才是涅槃的本心,那個才是無漏真淨的真實心。

所以,《楞嚴經》裏面說的知見立知,事實上是在描述,有些人他在境界之中他去建立了知見,以為在境界之中有真心存在,就把境界之中的某一個境界當作是真心了;可是這樣子是錯誤的,所以這個是無明的根本。一定是在我們所知的所見,知的境界之中,有一個無知無見的一個真心,那個真心才是我們所實證的對象,那個就是涅槃的本際,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才是無漏真淨的真實心。

那現在有一個問題被提出來,就是說:那所謂的觀行也是在境界裏面觀察啊,這個觀行跟「知見立知」,我們怎麼去區別呢?這就是有人提出的一個問題。

所謂的觀行,沒有錯,它也是在所知的境界所見的境界裏面去作觀察,所以叫作觀行。可是「知見立知」跟觀行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就是它的前提跟方法的不同。

首先,知見立知是,它不以 佛陀所教示的五陰十八界的內容去作觀行,所以它就把這個所謂的覺知心,六識的覺知心所知的還有所見的境界就當作是真心了,可是那個境界經常就是意識的種種變相之一。也就是說,他們對於五陰跟十八界的自性,他們沒有作詳細的分別,所以就會在五陰十八界的境界裏面,去把其中的某一法當作是真心。

可是所謂的觀行是什麼呢?觀行是說,在五陰十八界的境界裏面,要先知道五陰十八界它的自性是什麼。譬如說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它的自性是什麼呢?佛陀在《阿含經》裏面說,所謂的色陰就是一切四大還有四大所造色,也就是說把所有的四大,具有四大的特性的法,還有由四大所造的種種的衍生出來的這些色法,全部都納入色陰裏面;然後這些全部都是生滅變異的,不可以把其中任何一法當作是真實。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就是說在作觀察的時候,要把這些境界裏面歸進去五陰十八界裏面;如果可以歸進去的,統統都是生滅的。

所以,知見立知就是錯誤地、沒有依 佛陀所教示的五陰十八界去作分析跟歸納;可是觀行不一樣,它是依照 佛陀的教示,對於五陰十八界的開示,依於五陰十八界的自性,去把境界之中的所有的內容歸入五陰十八界裏面。

譬如我們前面所說、所舉的例子,這個色陰,色陰它所指的就是四大還有四大所造的色。我們經常會看到、聽到有人在說,法界裏面有所謂的能量,然後就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在大爆炸之前就是因為有能量,因為有能量的關係,所以產生了大爆炸,爆炸之後產生了後面的種種的物質之法,然後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宇宙;所以他們就反推回去說,那在大爆炸之前有所謂的能量的存在。可是能量是什麼呢?事實上能量就是色法,那就是具有火性,所以說能量事實上它也屬於色陰。如果具有這樣的邪見,認為法界,這個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因為有能量不生不滅而產生爆炸出來,才造就我們現在的世界;那這樣的話,表示他對於五陰的自性是沒有瞭解的。這樣的話也是知見立知,因為他對於五陰十八界的內涵他不瞭解。那懂得五陰十八界的內容的,他就能夠把能量或是所謂的一切的色法都歸在色陰之中,他就能夠去把這個邪見滅除掉。

所以,知見立知跟觀行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不同,就是一個是對五陰十八界的自性沒有瞭解,一個是對五陰十八界的自性有所瞭解,所以他們所作的觀察是不一樣的。所以觀行是不提第八識如來藏的,因為它是觀察五陰十八界,因為作觀行者一般都是還沒有悟的人,所以還沒有悟的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的觀行一定是摒除如來藏;因為他所見所知的一切都是五陰十八界的境界內容,不可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如果說在五陰十八界的種種境界之中去立一個真心,說「這裏面有一個真心」,那這樣子的話就叫作邪見,是無明的根本啊!那就是常見者所落的地方。

所以,知見立知就是對於五陰十八界的自性不瞭解,所以他無法正確的作觀察。那觀行呢,就是對於五陰十八界能夠有正確的瞭解,所以能夠作正確的觀察,而不會產生錯誤的見解。這就是它極大的不同之處。

對於五陰十八界的自性還有它的詳細內容,因為這個部分所含攝的內容非常的多、非常的廣,不是我們的節目能夠跟各位解說的。所以正覺同修會有施設兩年半的禪淨共修班,在這個禪淨共修班的最後,我們會有般若度的教學,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詳說五陰十八界的內容跟它的自性,然後教導學員來作觀行。當然在作觀行之前還要有種種的基礎,在這個前提之下,作的觀行才能夠成功。所以,有菩薩對於五陰十八界的內容有興趣,而且想要作五陰十八界的觀行的話,歡迎來正覺同修會,來參與我們的禪淨班的共修,就可以獲得這一方面的教導。

我們對於五陰十八界的觀行,它的目的是作什麼呢?事實上就涉及到方法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作五陰十八界的觀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斷我見。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有情在觀察我們的所知的境界、所見的境界的時候,總是認為有一個我在作觀察,所以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在作五陰十八界的觀察的時候,事實上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去確認說,這個五陰十八界裏面的色、受、想、行、識都不是我。因為我們常常以色身為我,以我們的苦、樂受或是不苦不樂受為我,乃至以我們的目標當作我,以我們的行為當作我,乃至以我們所見所聞當作我……可是事實上,這一些統統都是變異生滅的,變異生滅的不會是我。因為我是具有主宰性的,是可以貫穿三世的;可是我們所知所見的內容,統統都是只有一世的,而且統統都是生滅性的,所以這些都不能稱作真正的我,那些都是虛妄的我。

所以,作觀行的目的,事實上它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去建立一種見解,而且確認這一個見解,就是說在五陰十八界裏面是無我的,因為它都不是永恆不滅的,都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之法,它都是生滅變異之法。因為能夠去確認,我們眾生所知所見的境界,而且我們以為在這個裏面有一個我在作觀察,連這個作觀察的,連這個能夠知道境界、能夠見到境界的我,都是虛妄的;所以這樣子的見解跟確認之後,才能夠斷我見。所以,觀行的目的其實是要斷我見的,其實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去確認說,在五陰十八界裏面是沒有一個常恆不變異的法,也就是說真心不在五陰十八界的法之中

可是有些人他就產生一種錯誤的方法、錯誤的見解。當他在觀察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到老死憂悲苦惱,這個十二因緣法裏面,有人就去觀察之後說:「這個十二因緣裏面,十二因緣就是我們眾生,我們眾生就是沒有永恆不變的法;所以因為這樣的緣故,眾生依於十二因緣而流轉的時候,也沒有永恆存在的法,所以就沒有所謂的第八識如來藏。」然後他就以這個見解來否定如來藏的存在,可是這樣的見解就是錯誤,那就是方法的誤用。因為十二因緣或是五陰十八界的觀察,在這裏面作觀行,它的目的是要斷除我見,並不是用來尋找真心的。尋找真心要運用禪法,而不是以觀行的方法。所以,觀行的方法是要在五陰十八界裏面,在十二因緣裏面去觀察,來確認中間是沒有真心存在,因為它都是生滅的法,因為這樣子而能夠把我見斷除。所以說,在五陰十八界裏面或十二因緣裏面去作觀察,那個目的是要斷我見的,而不是在裏面建立一種有如來藏或沒有如來藏的見解。

所以說,有些人他就依於這樣的錯誤的見解,就來說沒有如來藏。可是相反的,如果我們想想看,如果他們可以用十二因緣的流轉來說:「這個中間沒有如來藏也可以流轉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反問這樣的人:「那十二因緣也有還滅門,無明滅了之後,十二支因緣不就一一全部都要斷滅了嗎?十二因緣斷滅之後,眾生不就成為空無了嗎?」所以顯然,十二因緣的流轉跟還滅,事實上它所說的就是五陰十八界的流轉跟還滅,可是它背後還要有一個如來藏,有個第八識真心的存在,才使得流轉門跟還滅門可以成立。所以,如果有人以十二因緣的流轉,來建立眾生依於十二因緣來流轉的話,而不需要有第八識如來藏的話,我們就應該要請問他,十二因緣也有所謂的還滅門,而不是只有流轉門,就要問他說: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之後,十二因緣都滅盡了,那到底還有沒有法存在呢?我們就應該要問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用這樣子來觀察十二因緣的話就可以知道,五陰十八界或者是十二因緣裏面沒有真心。那這種觀行它的目的是要斷我見的,而不是在十二因緣裏面要來立一個見解說,到底有沒有如來藏——並不是作這樣的目的。所以這個方法,在十二因緣裏面觀察,或者是在五陰十八界裏面觀察,這個目的是要在裏面確認,這裏面都是無我法的,表示那裏面都沒有真心的存在;可是在這些法之外,別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的確認,卻不是用觀行作為方法的,祂是需要用參禪的方法,要用禪宗的參究的方法去跟祂一念相應

所以顯然,如果以五陰十八界或者以十二因緣的流轉來觀察,來尋覓真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錯解了佛法,他對於佛法的一些方法的設立的目的,他是不如實知的;所以他就以錯誤的觀行的方法,來對於有如來藏或沒有如來藏去建立知見。這樣的話,事實上他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的邪見眾生;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應該信受他所說的道理,因為他是用錯誤的方法去建立知見。

而正確的方法是,我們在作觀行的時候,他就是在五陰十八界跟十二因緣裏面去觀察裏面是無我的,而讓自己能夠斷除我見;可是在五陰十八界跟十二因緣的流轉裏面去觀察的時候,要知道在五陰十八界還有十二因緣的背後,是有所謂的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不是透過觀行而能夠實證的,而是透過禪法的参究才實證的。

所以,禪法的参究它是一個方法,五陰十八界或者十二因緣的觀行那是另外一個的方法,這是不同的方法。而這個不同的方法,它的目的也是截然不同的。五陰十八界跟十二因緣的觀察,這種觀行它是為了斷我見的,而不是拿來參究如來藏的。禪法裏面它所要參究的,它是直接去參究第八識如來藏。可是在參究第八識如來藏之前,事實上他也要作觀行的。也就是說,在作完觀行,確認蘊處界,確認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裏面沒有一個真實法之後,他才進入了禪法,來尋覓第八識如來藏祂是如何的存在。所以說,這兩個方法不可以誤用的。如果在觀行裏面,去作第八識的觀察,或是說在裏面尋找真心,那是錯誤的方法,也是錯誤的見解,那就是知見立知的無明本。

所以,一定是在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的觀察之後,確認說五陰十八界確實是無我的,所以因為這樣子而斷除了我見,才更進一步知道解脫法之後;然後依於解脫法而行種種的布施、救度眾生、護持正法,累積廣大的福德之後,然後在廣大的福德與正確的見解之下,再來尋覓五陰十八界還有十二因緣之外別有的第八識如來藏,來參究,這樣子才有因緣可以來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這樣子才是正確的修行,這樣才是正確的修學佛法,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證佛法的。所以,如果在方法上錯誤,那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來真正實修佛法了。

所以,「知見立知」跟觀行,它是有極大的差別的,因為它們是不同的方法,它們目標、標的也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就簡單跟各位作這樣的區別。謝謝各位菩薩收看!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1 正禮老師開示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看話頭及參話頭時對妄想的態度


當我們練習看話頭時,常常會有妄想及妄念產生,這是因為我們對世間法還是有厚重的罣礙,就是對三界中的各種法有貪愛;其實,主要還是對欲界中的人間境界有各種罣礙。如果再深入追究這些罣礙的起因,還是因為對自我有貪愛,於是同時對眷屬有貪愛。當我們對眷屬有貪愛的時候,就常常會有許多妄想或更細的妄念出生了,我們不論是修學禪定或者看話頭時,就會不斷的出生妄想。由這樣推理及觀察,可以確定妄想與妄念都是從我執與我所執的煩惱中生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煩惱放下,妄想與妄念就會跟著這些煩惱的減少而漸漸減少,就能好好看話頭了;甚至還可以好好參禪,很專注一心在參禪上面,如果有正知正見時,有一天就會有可能開悟明心。不論是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或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觀行時 能夠專注一心的原理都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是想要斷盡三界愛的煩惱時,就不只像這樣說的消除妄想的觀行方法,還要進一步以這種減少了煩惱的細意識覺知心,來作各種觀行。有的人可以在這時詳細觀察五陰的每一陰都是生滅的,都是本無今有的,從觀察五陰的生滅性來斷我見、證初果。但是證初果的大前提是要承認有第八識金剛心常住不壞,滅掉五陰十八界以後還有這個金剛心如來藏獨存而無見聞覺知,否則是無法斷我見的,一定會落入細意識中,仍然無法斷除意識我常住的邪見。有的人可以用這種功夫,觀察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生滅法,來斷除我見、證初果。但不論是用五陰來觀察生滅,或用十八界來觀察生滅,都必須先具足了知五陰與十八界的全部內容,都沒有遺漏;也必須確定五陰十八界中的每一陰或每一界都是生滅法,實證五陰、十八界都無真實我,才能斷除我見。一切聲聞初果斷三縛結的實修,都同樣以意識的生滅性,作為最主要的觀察內容。這部分內容, 平實導師的書中說得很多,尤其是《阿含正義》書中說得最多,有興趣先證初果的學佛人,可以自行請閱;請依照書中的開示,一一詳細而沒有遺漏的觀察,就能證得初果,末學不在這裡抄錄及細說。

但是末學要說明的是,聲聞人證初果與菩薩證真如,是不同的觀行內容與實證,不可以混為一譚。聲聞人證初果,是從觀察五陰、十八界的生滅性,證實五陰十八界中沒有一陰或一界是真實我,這樣實證無我而證初果,得到出離三界生死的見地上的解脫,並沒有證得菩薩所證的真如。菩薩所證的真如,包含二個法。說「真」,是由於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以後,可以時時觀察如來藏的真實性:因為如來藏確實能生萬法,五陰十八界都是由祂所生的,所以是真實;如來藏也不會被任何一法壞滅,所以也是真實法,這就是「真」。而如來藏在三界萬法中,不論是在人間享受快樂,或者是在人間受苦時;不論是在欲界天中享受妙樂,或是下墮三惡道中受苦時,都同樣不會改變祂的自性,永遠都不受苦樂,所以永遠都是如如不動的,這樣就是「如」;當人們被辱罵時,心中激動而痛苦時,他們的如來藏還是如如不動,所以是「如」。由於如來藏具有「真」與「如」的功德,而且永遠不會改變,無始劫以前就是這樣子,現在也是這樣子,未來無量劫以後還是這樣子,所以有真如自性。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時,就能這樣子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就是證真如。

二乘聖人只是斷我見而不必證如來藏,當然無法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不能證真如;由此證明,二乘見道與大乘見道的內容是不同的;可是菩薩在參話頭而證真如之前,一定要先證二乘的見道,要先成為初果人,才不會落入五陰、十八界中,參話頭時才會真的開悟;這是在鍛鍊看話頭、參話頭功夫的階段中,應該同時建立起來的正知正見,否則把看話頭的功夫練得再好,把參話頭的功夫努力用功,三十大劫以後還是會落入細意識中,不離常見外道所墮的意識我境界,永遠都不會有真正開悟的時候

如果看話頭參話頭時,有時偶爾在心中生起了對這些道理的思惟語言,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不屬於妄想、妄念,而是作功夫的階段中,應該同時修習的觀行內容,不必刻意排除它;應該在這些道理出現時,或者想到這些道理而心中有疑惑時,隨即給予思惟及觀察,才不會使自己退回常見外道法中,然後才回到作功夫的階段裡繼續用功或繼續參禪。因為開悟明心之前,必須先斷我見,如果沒有先斷我見,特別是斷意識常住不壞的我見,就無法往正確的方向參禪,不可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不可能證真如。因此,對於妄想雜念的定義,也是應該先弄清楚的。對於正法知見的整理與進修,不應該因為作功夫的緣故,就故意排除它

在學禪、參禪的過程中,應該排除的妄想有二種,前面所說的是打坐時心裡面出現了語言文字,所以開始打妄想,這是應該排除的,以免妨礙看話頭功夫的鍛鍊,以免妨礙參話頭的參禪過程。可是 平實導師註解《楞伽經》時,曾說明《楞伽經》中所講的「妄想」,是指因為邪知邪見所產生錯誤的思惟與推理,就是虛妄想,在這部經中簡稱為「妄想」,與末學這裡所說的打坐中、看話頭、參話頭時出現的語言妄想不同。對於經中所說的這種不如理的虛妄之想,一出現時就要先處理它,好好思惟清楚而滅除掉。如果自己對這些虛妄想,沒有能力、沒有智慧分辨清楚時,就應該向善知識請教,或者從善知識的著作開示中,尋找答案來解決,不可以用壓抑的方法排除掉而不管它,否則以後參話頭時都是浪費時間,一定會落入常見外道所墮的我見中。

在鍛鍊功夫階段的語言妄想,也有粗細的差別;如果是因為世間法而產生的妄想,都是粗妄想,當然要趕快排除它,別讓它們來影響看話頭的鍛鍊,或者影響參話頭求悟。如果是有關參話頭的標的,也就是有關開悟明心方面的妄想,就要趕快處理它,不是排除它不管。平實導師曾說:【妄想有二種,前面所說的是打坐時心裡面出現了語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經》中所講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見所產生的不正確思惟與推理,叫作虛妄想,經中簡稱為妄想,與此處打坐中出現的語言妄想不同。經中所說的這種妄想,就不是由一念無明的煩惱而產生的,而是由於對法界實相不如實了知 也就是因為無始無明的所知障而產生的不如理作意的思惟 對法界真實相不如實知。在打坐當中,都是先有一個念頭出現,由這個念頭再引生意思,然後才有語言文字隨後出現;如果是很散心的話,再接下去就會有影像被引生出來,那就是作白日夢了。他們的出現,是有其先後次序的

念頭(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為什麼會出現?其實是由意根的攀緣執著而出現的;意根 末那識 無始以來就具有的遍計所執性,祂從無始以來就不斷地在執取一切法;這個不斷在執取的,就是你自己。我們且先不說這個不斷在執取的你,先來說一說大家所知道的自我 意識;大家都沒有真的認識意識,老以為意識就是自己;所以往往以這個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為自己,將意根的自己以為是不可知的心。有的人更荒唐,以為意根是大腦;如果意根是大腦的話,那麼應該每一對父母都會看到嬰兒帶著大腦來入母胎,可是明明每一對父母都不曾看到有什麼大腦來入胎啊!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佛說人死之後,意根帶著前世名色所緣的識,來入母胎;這個意根,就是處處作主思量的你;意識只是被你所運用的心而已。但是眾生不瞭解,往往將見聞覺知的意識誤認為自己,反而將真正的自己給忽略了,其實意根 處處作主恒審思量的心 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 是凡夫眾生我見的我;可惜的是不但眾生都不知道,甚至連正在學佛的佛子們也不知道,乃至連佛學大師的印順法師都跟著誤會了。

那麼外面學佛的人聽了我這個說法,可能就會向我抗議:「你說意根末那識就是真正的眾生我,可是當我睡著無夢的時候,明明沒我存在,我明明消失了。如果我還在的話,而這個意根的我是會作主的,那我正在睡著無夢的境界中時,應該就會知道有我存在啊!可是這個處處作主的我,睡著以後明明消失了啊!」如果你也像他們那樣想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意根不像意識能返觀自己,意根是不返觀自己的;從狹義的種智來說,祂沒有證自證分(從更微細深入的種智來說,祂也是有證自證分 [rewitnessing aspect; awareness of self-witnessing portion] 的;但這不是初悟菩薩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為沒有證自證分,所以祂不能返觀自己,所以當祂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運作時,祂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為沒有這個證自證分,所以你在睡著無夢時,意識的證自證分消失了以後,沒有意識的證自證分來證知自己仍然存在,就不知道自己仍然存在;但是,眾生睡著了以後,末那的自己其實是仍然存在的,只是祂因為沒有證自證分 返觀自己的能力,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存在於當下的,醒來以後就以為能見聞覺知的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不知道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以後,仍然還有處處作主的末那存在。所以眾生往往要等到醒來之後,才又感覺到有自己的存在 因為意識重新現行後,就又有證自證分來自覺存在了。

末那識的體性就是遍計執性,從無始劫來就一直保持這種體性,不曾改變;祂的另一種體性又稱為恆審思量,也就是說:祂從無始劫以來,不論是睡著或者悶絕,乃至正死位與滅盡定、無想定中,祂都是永不斷滅的,所以說祂「恆」;祂從無始劫來就一直在審度一切法,包括睡著無夢乃至悶絕、死亡、無想定與滅盡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絲毫改變,恆常存在地審度一切法,所以說祂「審」;末那識的你,在你醒著時,不斷地藉著意識對於五塵的直接了別,而對一切法作思量 是否繼續、或是否改變?這種思量在你醒著的時候,是剎那剎那地持續進行而不斷絕的;睡著無夢時,以及悶絕等四種狀況中,祂也是這樣持續不斷地在運作著,但是祂必須在覺得異常時,先喚醒意識(令阿賴耶識流注出意識的種子),使意識出現,藉意識的分別性來判斷應該作什麼?所以在眠熟等五位中,末那仍然在運作不停;如果沒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繼續存在,你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由此可知,末那識的這個你,在你的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了以後,祂仍舊是存在而運作不輟的。眾生對於一切事物,經由意識的分別判斷之後,都必須由末那識的你去作決定,然後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但是眾生卻都不知道這個事實,往往將那夜夜斷滅的意識「我」誤認為是自己。】[摘錄自 平實導師,《甘露法雨》,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十二刷20107月。頁 99~103 ]

由以上 平實導師的開示中加以思惟及理解,然後依照這些開示的內容,深入思惟及觀察,參話頭時就可以遠離妄心,往真心如來藏的方向去尋覓,才有可能開悟明心。在參禪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妄想出現時,也會懂得區分出來,什麼妄想是應該排除而不理會它,什麼妄想是應該加以面對及思惟整理的,才能導正自己參話頭時的方向,才可能開悟明心。但是在佛性的參究方面,末學可以著墨的地方其實不多,因為在佛性的實證上面,還要分為二個面向來說:

第一個面向,是關於看話頭功夫的鍛鍊;第二個面向,是關於佛性內容的參究。在第一個面向,末學接受 平實導師的指導,在明心後繼續深入鍛鍊看話頭的功夫,在鍛鍊過程中,經歷許多的狀況,自己也不知道演變出來的狀況究竟是好或不好,有時得要找機會,請教 平實導師。善知識是過來人,都是才聽一、二句話就知道了,這時只要一句話或二句話指示,末學就知道應該轉向或者繼續深入作功夫了。但 平實導師曾吩咐說:這個過程與演變內容不可說出去,以免將來有人自作聰明,聽了或讀了就當作自己已有這個經歷,就用來報告,使善知識誤信他真的有這些經歷與功夫了;而其實他自己並沒有這些經歷,善知識即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誤以為學人真的完成見性時應該具備的功夫了,加以引導的結果,就是成為解悟,這一世再也不可能有眼見佛性的因緣了。

為了避免再產生這種不想看見的情形,平實導師特別要求所有被指導的學人,都不可說出想要眼見佛性者對於看話頭,應該要有的演變過程與內容。這不是吝法,而是因為 平實導師以前曾經專為同修們的眼見佛性而辦過禪二,導致有很多人 解悟佛性,這一世已沒機會看見佛性了;平實導師對這件事情很自責,到現在都還會自責。所以現在都要先經歷看話頭的深入作功夫的過程,也要把看話頭的演變經歷,一一報告,直到可以見性時應該有的狀況出現了,才會加以引導。因此,末學所能說的是,看話頭的層次有許多不同,並不是會看話頭時就具足眼見佛性的定力了。看話頭的功夫,不只是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有許多不同境界與層次;如果不是過來人,是不會知道其中的演變狀況的。末學對於求見佛性的人,所能說的就只有如此了,剩下來的都是要由讀者自己親身去實踐與經歷。

至於參究佛性的內容,也是只有過來人才會知道。佛性的內涵,與開悟明心是有極大反差的,因為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從來都不會落入六塵中生起見聞覺知,可是佛性卻從來都跟見聞覺知在一起,從來沒有離開見聞覺知,卻不在六塵中生起見聞覺知,與求悟第八識如來藏的明心,剛好是相反的方向。這是很奇怪的反差,而事實確實是如此;如果想要自己參究,證悟的可能性很低,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下,參究時才會輕鬆的把握住方向,不會很辛苦。如果條件都成熟了,還是參不出來時,只要善知識加以引導,也是可以眼見佛性的;這樣求見佛性時,就很輕鬆而且可以眼見。

可是,在還沒有具足眼見佛性所必須的大福德以前,在看話頭的定力還沒有到達見性所必須的程度之前,最好不要自己擅自決定開始參究;否則可能因為慧力很好,很快參究出來,知道佛性的內涵了,可是不管怎樣瞠眼睜目,還是一樣看不見佛性。到那時,看不見就是看不見,想要怪誰都怪不到,只能怪自己,真是得不償失。這是末學對明心後想要看見佛性的菩薩們的勸告,也是末學所做的最好勸告。

因為以上所說的內容,都屬於和妄想正知見有關的部分,所以在這裡為讀者講出來,希望對讀者會有幫助。



《正覺電子報》第88 pp. 52-61 

船隻航行中  遙望金門與廈門的海域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什麼是中陰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要來和大家探討的題目是: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身這個名稱,我們從這個名字的意義就知道說,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後,還沒有受新的果報身之前,所受的一個中間的五陰身,叫中陰身。中陰身他的這個法義,他的內容,我們要來引用《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為我們的開示,來解說這一段。論中這麼講,彌勒菩薩這麼開示: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瑜伽師地論》卷一)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論文,論文中 彌勒菩薩這麼講,說「中有」就是指這個中陰,因為這個中陰身是這一生死後,下一生這個果報身之前的這個五陰身。而「有」的意思就是三界有,所以稱為中有。這個中陰身他是具足諸根的,也就是說他是具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具足的。這個造作惡業者,他所得的中陰身,他是好像這個黑色的羊一樣這麼陰暗;那麼作善業者所得中陰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這樣的亮,這樣一個亮的亮度的情況。那麼告訴我們說這個中有,也就是這個中陰身呢,他是隨著這個有情,到底他是屬於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情況之下,他的中陰身所出生的,就是與他下一個果報那個類是同一類的。譬如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畜生類的牛或是羊,那他這個時候的這個中陰,就屬於牛或羊的那一類;如果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欲界天的天人,那麼他現在出現的中陰身,就屬於欲界天的那一類的中陰身;如果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人,那麼他的這個中陰身呢,也就是跟人相似的中陰身。這一段說「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也讓我們知道,中陰身他到底他是什麼樣形狀,原來他不是固定的,他要來看待到底他下一個果報身是屬於哪一類,那麼他的中陰身就是跟那一類。所以說,如果有能夠看到中陰身的人,看到是什麼類,就會知道這個中陰他即將往生的是屬於哪個果報,從這一個地方就可以知道。

接下來這個論文又這麼說,彌勒菩薩這麼開示: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瑜伽師地論》卷一)

這一段論文,我們也先來看看它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中陰身,他如果還沒有得到出生的因緣,他下一個果報身的因緣還沒到,這個因緣還沒到,他這個中陰身有七天的壽量。假如說在中間他生緣到了,那就不一定說一定要七天,也就是可能兩天三天,他的生緣到了;所以說,如果有生緣,那就不一定說一定要七天才會去受生,就是這個意思。那如果說七天到了,這個受生的因緣還沒有到,那麼這個中陰身他會壞掉會死掉。也就是說這個中陰身,他有七天的壽量,還沒有下一個生緣,還沒滿足的時候,因緣還沒具足的時候,他就會壞掉,會再出生新的中陰身,所以叫死而復生。那麼新的中陰身出生以後,也是七天的壽量;這樣子輾轉,等於說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假使說他受生的因緣一直還沒有到,這樣的七天總共有七個;也就是說,這個中陰身會經歷七個七天,經歷七個七天以後,那麼一定有生緣。也就是告訴我們說,這中陰身第一個七天壞了以後,第二個出生以後又是七天,那第二個七天的這個中陰身,壞了以後再出生第三個中陰身,又有第三個七天,他這樣的一個輾轉,到了第七個七天,中陰身第七天到了以後,他一定有生緣的。

這個中陰身七天死了以後,有可能是直接在同一類的身中生,譬如說人或者說畜生類。假如說我們剛剛講是牛或羊,比如說牛的這個中陰,在七天死了以後,壞了以後,一直還沒有父母緣還沒有到,那麼牠下一個七天的這個中陰的類別,還是一樣是牛的中陰。可是如果有別的業可以轉變的,譬如說,這位有情的眷屬,家人為他追福資助他,譬如說為他供養三寶,為他廣行布施,然後為他去造作這些護持正法的業迴向給他;那因為在中陰中的這個有情領受到了眷屬為他的追福,他領受到了後,心念能夠一念了知說,原來過去所造的業要懺悔;因為在人的時候造作的惡業,導致現在淪為這個牛的中陰,因為家人眷屬為他追福,他一念懺悔他的罪業,領受家屬為他所造的福以後,他就可以轉變,轉變可能轉變為人的中陰。

所以,這段論文告訴我們說,在七天的期限死了以後,中陰身下一個中陰有可能會轉變——如果有餘的業,如果有其他的這個善業的話。那也有可能是什麼呢?也有可能說他是屬於這個人的中陰,可是在人的中陰的時候,因為當時可能眷屬在爭吵,在他靈前爭吵,導致這個往生者起了瞋念,起了瞋心以後,造成第二個中陰變成畜生道的中陰,也有可能。所以我們說,往生者在中陰階段的時候,家屬千萬一定要為他追福,為他齋戒,不要再殺生,同時能夠去廣行布施,或者是供養三寶,護持正法,把這個福業迴向給這個往生者,讓他可以藉這個福能夠往生善處,因為在中陰的階段還是可以轉變的。這段論文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接下來呢,彌勒菩薩又這麼講:

【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瑜伽師地論》卷一)

這一段論文告訴我們說,這個中有、這個中陰有很多名字。稱為「中有」是因為他是「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就是我們前面告訴大家說,在這個果報身死了以後,在下一個果報身還沒出生之前,中間的五陰身,所以稱為中有。或者稱為「健達縛」,健達縛其實它是梵文的直譯,我們漢文的意思稱為「尋香」,那尋香而行,也就是說這中陰,他是依止於這個香,來滋養他的五陰身的,所以中陰身他是要依香而食的,他需要以香來當作他的滋養他色身的食物,所以是香來滋養他的色身。「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也就是說,只要有情他還沒有依於聖道修道,來斷除意根相應的俱生我執煩惱,意根相應的俱生我執煩惱,就是指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只要意根還沒有斷除俱生我執煩惱情況之下,那意根祂會把這個五蘊,以及依五蘊而有的見聞覺知,當作是自己,當作是真實;所以,意根祂為了要取得這個五蘊身,祂就會去受生,所以這個中有才會有這個意行,這個名稱出來。

那接下來呢,這個論文又這麼講:

【又彼生時,為是化生,六處具足……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瑜伽師地論》卷一)

那麼這一段論文,為我們開示了什麼意思呢?就說這個中陰身,他出生了,是以化生為出生的方式,就是以這個已經毀壞的五蘊身,依止於已經毀壞的五蘊身而化生,那麼化生的結果還是六處具足。六處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有這六處當然就有見聞覺知。那當受生的時候,也就是要前往去受下一個果報身去受生的時候,他會在他要受生的處所,看到跟自己同樣的「同類」;自己同類,譬如說是人,就是人的同類,自己如果是當時是天人的身,天人就是他的同類,如果當時自己的五陰身,是屬於畜生類,是牛或羊,就會看到自己同類的牛或羊。所以,在看到自己同類的「可意有情」,以人來講的話,人的中陰他會看到與自己同類的可意有情,就是看到自己的父母。他在作什麼呢?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和合。和合的過程裏面,因為他的根本煩惱的關係,在這裏面,他就對異性產生了這種欲愛,產生了欣樂跟欲愛,產生了顛倒想;這個時候呢,會被這個欲愛的境界所拘束所障礙了,而不知道說那是父母,不以父母想,而是以什麼想呢?以自己要與自己的異性去和合而想的這個念頭往生處去,所以就投胎去了。投胎去了以後,當然中陰身就毀壞了,說這樣子就是中陰身就壞了,然後投胎就受生了,就是死生的道理。

所以,前面這一段論文讓我們知道說,中陰身他是化身,中陰身有七天的壽量,中陰身他有各種類別中陰身;同時,中陰身他在中間的階段,如果說家人眷屬為他追福,他也可以轉業,轉變的,或者說如果家人眷屬不小心說了什麼惡言,讓這個中陰有情生氣,也可能轉業。同時讓我們知道說,在中陰的階段會去受生的道理,是因為意根,還有這個相應的四根本煩惱。同時會以顛倒想來入胎,如果說具足根本煩惱,當以顛倒想來入胎,不以父母想而入胎,以自己要與這個異性和合而入胎。那這個就是讓我們知道中陰身的行相。

現在我們知道說,有中陰的情況之下去受生,那六道有情大部分是有中陰的,除了兩種情形沒有中陰。哪兩種情況呢?第一種情況是生到無色界。因為出生到無色界,他本身在人間的時候,一定要證得四空定的,證得四空定本身他是屬於精神狀態,他自己已經可以脫離這個色的繫縛,所以他可以證得四空定;那四空定本身的果報呢,純粹是一種精神狀態,所以受生於無色界,是不經過中陰的。第二種沒有經過中陰的,是造極大的惡業,造極大的惡業,讓他生身入地獄,而沒有經過中陰身。那這個生身入地獄的情況呢,我們舉一段經文來為大家說明。在《楞嚴經》裏面 佛這麼說:

【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楞嚴經》卷八)

好!這一段經文 佛告訴我們說,有一位比丘尼叫作寶蓮香,寶蓮香比丘尼出家以後,依止於 佛而出家修學,她持了菩薩戒,菩薩戒本身它是告訴我們,不能殺盜淫妄等等,有十個十重戒;可是她卻私底下行淫,因為出家已經是要斷淫,她是「私行淫欲」;同時她毀犯了菩薩戒,毀犯了佛語以後,還妄言說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這樣子來妄言這些因果;講這個話完了以後,就女根生大猛火,節節「猛火燒然」,生身入無間獄,因這個罪太重。另外講到瑠璃大王,瑠璃大王他因為起瞋,要誅殺瞿曇這個釋迦族,不顧 世尊來跟他勸阻,他把這個釋迦族整個誅滅了,這個罪業非常重,所以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另外一位是善星比丘,善星比丘他跟隨著 佛修學,在佛座下出家,佛經常跟他諄諄教誨;可是這個善星比丘卻不信佛語,他卻一直在讚歎外道,讚歎外道什麼呢?讚歎外道說他是無佛、無法、無涅槃、無因無果啊。等於說他在 佛的座下,接受佛的教導,佛不斷的在跟他開導什麼是真實佛法,外道法完全不能實證解脫;可是他卻不信佛語,所以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毀佛語,所以這個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因為罪業太重。這個是沒有經過中陰的部分。

那另外一種情況也是我們要知道,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經過中陰呢?我們說除了往生到無色界不經過中陰,以及說造下罪業太重的業,惡業的話,也沒有經過中陰而生身入無間地獄,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呢,他是有經過中陰的。因為在這個《觀無量壽佛經》裏面講到上品往生的情況,上品上生說到說「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那上品中生怎麼講呢?說「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個部分我們看經文這麼講,就是說就要知道,這個往生者,他在這個往生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之前,那他是「自見其身乘金剛臺」,如果說他這個五蘊身已經壞了,那又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又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那到底是什麼身能夠乘金剛臺呢?所以中間這個身就是中陰身,因為在死生二有中間的生,就是中陰身。所以我們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仍然有中陰身的,所以才能夠說「自見其身乘金剛臺」,或者說「行者自見坐紫金臺」;所以必定是有中陰身的這個部分,才能夠藉著金剛臺或紫金臺,由 阿彌陀佛攝受,然後生到極樂國去。

那這一個地方呢,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說,在剛剛我們解說的過程裏面,中陰身他受生他是會受到拘礙的。也就是說,他因為還沒有斷這些意根相應的根本煩惱,那麼他本身呢,又是如果是在欲界,又沒有修禪定,又不是要生到色界天——那生到色界天他是有中陰身,但是他是化生,因為色界天本身已經沒有男女相,既然沒有男女相,就沒有所謂入胎的事情。因為入胎是在欲界,欲界因為欲愛本身是欲界的繫縛,既然生在欲界,表示這個繫縛還在;所以入胎就會經過所謂的父母和合的方式入胎,有所謂的淫欲的情況出現。那如果生到色界天,因為這個行者本身,在修禪定的過程裏面,已經斷了欲界愛了,所以他生到這個色界天是化生,不經過所謂的淫欲;因為本身的果報,因本身已經斷了,所以果本身就不會經過淫欲,以化生來生到色界天。

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有一點是比較不一樣的,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行者,他可能大部分多數都還沒有斷除淫欲,還沒有斷除欲界愛;但是藉由 阿彌陀佛的這樣的方便,就 阿彌陀佛的方便施設接引往生的這個九品往生,然後又有所謂的金剛臺、紫金臺或是金蓮花的方式,來接引有情。那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呢?是蓮華化生。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中陰,雖然還沒有斷欲,可是卻不用經過淫欲,不用經過這種淫欲的境界,不用受到這種淫欲境界的遮障拘束,這個就是 阿彌陀佛的方便善巧。

所以,我們在經中會聽聞到一句這樣的唱誦說:「或生十方淨土中,七寶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同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這裏就告訴我們說,生於十方淨土中,以 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來譬喻,七寶蓮華就是化生這個生到極樂世界有情的父母,那這個父母指的,當然不是指在我們說在欲界受生的這種父母,而是說是由這個蓮華來化生,那以蓮華化生當然就是表示是阿 彌陀佛施設的方便善巧。

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也要知道,也要知道說自己在中陰中,當佛來接引的時候,來方便善巧來接引的時候,你自己以自己的願力,以自己所修道的這個內容,有九品來攝受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之後呢,除了上品上生直接生於極樂世界以外,除了上品上生以外,其他都是經過蓮華來化生,來生於極樂。

那麼對於中陰身的內容我們瞭解以後,就會知道說,如果是菩薩生生發願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那就要求早日能夠正知入胎,讓自己能夠遠離被淫欲的拘礙,那也對於眾生為什麼會受到淫欲拘礙而入胎也要瞭解。對於中陰身的問題,我們就探討到這裏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