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十八不共法 eighteen distinctive abilities of the Buddha


全名「大悲十八不共佛法」,是說諸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

Eighteen distinctive cognitive functions utilized by the Buddha. They are only possessed by the Buddha, and not by śrāvakas 聲聞, pratyekabuddhas 辟支佛, or bodhisattvas 菩薩. 


十八不共佛法 就是︰

 

1. 身無失unmistaken action ; 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

 

2. 口無失unmistaken speech ; 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

 

3. 念無失unmistaken mindfulness ; 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

 

4. 無異想mind of equality toward all beings ; 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渡,心無揀擇。

 

5. 無不定心stable mind in meditation ; 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

 

6. 無不知己捨心all-embracing mind which rejects nothing ; 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捨,無有一法不了知而捨之者。

 

7. 欲無減the power of nonretrogression (or non-diminution) in terms of aspiration ; also written as completion of the aspiration [欲具足]. 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8. 精進無減the power of nonretrogression (or non-diminution) in terms of diligence ;  also written as the completion of diligence [精進具足]. 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9. 念無減the power of nonretrogression (or non-diminution) in terms of mindfulness; also written as the completion of mindfulness [念具足] . 佛於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10. 慧無減the power of nonretrogression (or non-diminution) in terms of wisdom toward the salvation of all beings; also called the completion of wisdom [慧具足] .  佛具一切智慧,無有邊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

 

11. 解脫無減the power of not falling back (or non-diminution) from freedom into bondage ; also called the completion of liberation [解脫具足] . 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無餘。

 

12. 知見無減not falling back (or non-diminution) from the vision attained in liberation ; the Sūtra of Brahmā's Net seems to differ slightly here, in rendering as 'comple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liberation of others' [知他解脫足] . 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

 

13.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the manifestation of wisdom power in deed ; 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

 

14. 一切口業隨智慧行the manifestation of wisdom power in word ; 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

 

15.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the manifestation of wisdom power in thought ; 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滅除無明癡暗之膜。

 

16. 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immediate total knowledge of all affairs of the past ; 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徧知無礙。

 

17. 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immediate total knowledge of all affairs of present ; 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徧知無礙。

 

18. 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immediate total knowledge of all affairs of the future ; 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徧知無礙。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何謂「他空見」[the view of other-emptiness]?


主張空去無明 [ignorance] 及諸煩惱 [vexations],而不空自心真如 [one’s true suchness]  --- 空他,而不空自心真如,是名「他空見」。

謂諸煩惱等乃由無始來之外法 [the external sense-objects] 熏習不斷及我見熏習不斷所生,是客塵 [guest sense-objects; impermanent sense-objects ]、是他 [the others],修行者皆應空他,而非空自心藏識 [Alayavijnana; store vijnana],故名「他空見」[the view of other-emptiness]。

「他空見」用以對治「惡取空」[the evil attachment to emptiness]、「無因論」 [theory of no-cause; ahetukaditthi ]

佛教目前最大之憂患,乃是存在於佛教中之惡取空及常見法;前者令一切佛法修行俱成戲論 [meaningless conceptual elaborations],唐捐其功 --- 一世勤苦修行終將毫無所成;後者令佛法修行墮入常見外道法中,乃至成就未悟謂悟大妄語業。二者同皆斫喪佛教根本,尤以惡取空為最。

常見者 [non-Buddhists with eternalism] 謂墮於意識境界,錯認意識心為真如;亦如密宗紅白花教古今一切法王活佛,悉皆錯將一念不生之意識心認作佛地真如,同於外道之常見我。

惡取空者,謂以斷滅見者 [non-Buddhists with nihilism] 之一切法空為般若,誤解《般若經》及龍樹之《中論》,外於《阿含經》中佛說第八識而說「佛法」,嚴重誤解阿含諸經,否定阿含諸經所說之第七識、第八識。他們否定佛說「名色緣識」之識,他們所說緣起性空之法即墮斷滅空中,名為惡取空者,佛所不許。

佛於《阿含經》所說「一切法緣起性空」,於般若諸經所說「一切法空」,及於唯識諸經所說「七識虛妄」,皆是以第八識 --- 名色緣識之識 --- 為前提而說;以第八識為空性、為一切法根本,而說三乘法,令三乘法具足圓滿、不墮空有,一切外道及餘人天所不能破斥,故說三乘佛法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


鐮倉大佛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第一義諦的略說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前一集說明,神通是三界中有為法,是有境界法,是生滅法,與般若智慧無關;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以修學神通為標的,應該以修學般若智慧為主,能夠這樣才不會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接下來,這一集將繼續談的是「第一義諦的略說」,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23頁倒數第3行,書中這麼寫著:「三者解脫道雖共三乘,然非本書所欲討論之主題;本書所說通者,謂第一義諦通——大乘般若空性——之宗通與說通,合先敘明。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雖亦偶爾旁述解脫道,乃因佛菩提道之修證必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故,然以第一義諦中心,而宣示般若之宗通與說通。」書中已經很清楚說明,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的通達,也就是兩種法通。為什麼第一義諦通就是宗通與說通?為什麼佛菩提一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有必要加以說明。

首先談的是佛菩提有兩個主要道,那就是佛菩提道以及解脫道。

佛菩提道包括了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是菩薩從十信位開始,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是為第一義諦所攝。

解脫道是指二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是二乘人觀察蘊處界虛妄,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是為世俗諦所攝。

因此,三乘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三乘同觀蘊處界虛妄,也就是世俗諦——蘊處界所含攝的解脫道範圍;不共的部分是,菩薩證得第一義諦,也就是菩薩找到空性心而發起的法身德,以及因為有了法身德以後而發起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所以,佛菩提道所含攝的範圍既深且廣,它不僅包括了解脫道,而且也包括了解脫道所沒有的第一義諦;因此,大乘法包含了小乘法,大乘是小乘的基礎。

這有經典可以證明:

【(勝鬘夫人)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勝鬘經》卷一)

經中開示摩訶衍就是大乘,它包括了二乘聲聞緣覺的解脫道,所以大乘是小乘的基礎,這才是正確的說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小乘是大乘的基礎」,你就知道他說錯了;如果出自於出家人口中,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應該要公開懺悔才是。

接下來說明,什麼是「宗通」與「說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卷三曾說:「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解釋如下:【我釋迦牟尼佛有兩種法的通達,那就是宗通與說通。說通就是啟發佛法中的童蒙,也就是對佛法都沒有正知見的人,為他們說法,為他們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猶如白色的布一樣,可以隨意染成各種顏色,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作未來成佛之準備;宗通乃是為真正的修行而說,為他們說第一義諦明心見性的法,為他們說建立第一義諦明心見性所需具備的次法,使得他們未來能夠圓滿具足證悟的因緣,乃至於證悟後次第修學,般若智慧日日增上,未來可以成就佛菩提果。】

從上面可知,宗通與說通是互相含攝的。也就是說,菩薩剛開始修學佛法,對佛法沒有任何正知見,因此要從經典開示以及真善知識教導開示才能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因此願意跟隨經典以及真善知識修學佛法,修學佛開示的第一義諦「法」與「次法」。「法」就是指明心見性,譬如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見性是以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次法」就是明心見性所必須具備的法,譬如要有參禪的正知見、定力、慧力、福德等等,於未來各種因緣成熟時,可以悟入佛菩提而明心見性。由於明心見性的關係有了自宗通,亦名宗通。由於菩薩明心見性找到自心如來而發起般若智慧,名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願意跟隨真善知識修學別相智、道種智,於宗門與教門就可以漸漸通達,由於定力、慧力、福德、願力不斷地增上,不畏懼眾生惡劣評論,以及願意喪生捨命出來為眾生說法,並觀察眾生根器,不厭其煩為眾生說相契的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

由於菩薩不斷宣說佛的正法以及不斷地摧邪顯正,使得佛的正法可以永續延長兩千年、三千年,乃至延續到末法最後一萬年,直到月光菩薩出現於世為止。所以,菩薩明心見性後,以宗通為基礎不斷地為眾生說相契的法,名為說通。

綜合上面所知,作個小結論:所謂的宗通就是第一義諦明心見性的法,說通就是用明心見性的法來為眾生說相契的法。然而佛菩提的通相有六種,那就是真實義通、得通、離二邊通、不可思議通、意通、說通;其中前五項是宗通所含攝的範圍,因此佛菩提的六種通相實際上就是宗通與說通。然而這六種通相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會在「第二節、宗通概說」、「第三節、說通概說」詳細說明,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此外,三世一切諸佛必定圓滿具足宗通與說通,而明心的菩薩僅能少分成就,地上菩薩能多分成就,然皆未圓滿具足,唯有佛完全具足宗通與說通兩種,說明如下。

在宗通部分,當菩薩明心了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仍然需要佛菩薩及善知識的攝受,否則還是會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曾開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經中開示,淨目天子法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曾明心過,因為沒有善知識攝受,遇到惡因緣,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惡中,所以不名習種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薩仍然會退失的,無法成為七住滿心菩薩。如果有人堅持「明心的菩薩不會退失」,表示他對佛法認知非常淺薄與無知,也不懂得佛法。

同樣的道理,見性也是一樣。見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這樣的見性所行的境界是在明心之上,所以不是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然而,菩薩眼見佛性成就十住滿心而轉入初行位,仍然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因為菩薩的異生性很廣、很深,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而轉入初地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也就是成為初地菩薩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

那什麼叫作異生性?就是在行菩薩道中,在初地之前仍有可能造下謗佛、謗法、謗賢聖的機會,導致人身不保而下墮三惡道受苦,這種能夠讓菩薩因為誹謗三寶導致人身不保、未來要下墮三惡道的體性,就叫作異生性。

由於菩薩的異生性深且廣,所以才要將近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消除,一直要到初地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這與二乘人於見道成就初果就沒有異生性截然不同。所以菩薩異生性深且廣,仍然有可能退失佛菩提,唯有進入初地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

到了初地開始修學無生法忍、學道種智,也就是修學一切種子功能差別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門,對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應行、六種無為,都要一一瞭解去領受。也就是說,在人間必定八識心王具足,若無八識心王具足及運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間生活存在及運作;若無五遍行,則五別境心所有法亦無法生起及運作;若無五別境心所有法,則不能了知一切法;若不能了知一切諸法,則善十一、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不定四等四十一心所有法,也不可能現行及存在;若無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等二位諸法和合運作,則無色十一可以讓行者現前觀察及領受因為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等三位和合運作,才有二十四心不相應行存在,所謂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等法,由吾人現前所了知;若無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應行等四位九十四法的和合運作,則無法顯示六種無為,所謂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此可知,因為有八識心王等九十四種法和合運作,就有兩種法出現,也就是所生法所顯法:所生法就是眾生所了知諸法,以及人為施設的種種語言文字等等;所顯法就是六種無為法,它只是一種現象而已,能夠讓眾生了知有這種現象存在

由於菩薩了知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皆是自心能取所取的功能差別,因此不再執著,使得菩薩的道業能夠地地增上直至成佛為止。

有何證據而說一切諸法都是自心所顯現?正如佛在《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一切眾生於種種境,不能了達自心所現,計能所取虛妄執著,起諸分別墮有無見,增長外道妄見習氣。」(《大乘入楞伽經》卷四)

解釋如下:【大慧菩薩!一切眾生對於自己所面對的種種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顯現,也就是如來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觸外五塵,而由如來藏變現內六塵相分,因為有內相分出現,見分也就跟著出現了,再由見分去分別相分以此連接外境,所以才會有眾生所了知的種種諸法、種種境界出現;由於眾生不了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顯現及分別,也不知道自心自己在玩自己,因此執著種種境界為真實有,而有了能取與所取以及種種分別,就在種種分別虛妄執著下,產生了兩種外道見——常見與斷見:認為要利用剎那生滅不已的意識心入涅槃,這就是常見;認為一切法空,不必有真實心執持一切法種,這就是斷見。因為有了常見與斷見的熏習,就會增長外道虛妄見解的習氣而造下後有種子,導致在六道不斷輪迴無法出離。】

由上面分析可知,一切境界都是如來藏所顯現,一切有情都活在如來藏裡,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都是在如來藏表面生住異滅,從來沒有接觸外境,所接觸的外境都是由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既然吾人都在如來藏表面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所以地上菩薩要完成某一階段證量,就需要證得某一個現觀或者有意生身作為證明,譬如初地要完成鏡像觀,二地要滿足光影觀,三地要完成谷響觀,乃至十地要成就大法智雲才能進入等覺位。於等覺位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與生命有關的內財,或者與財物、眷屬等有關的外財,統統佈施出去,為了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百劫累積福德圓滿上升天上,在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是宗通具足圓滿的部分。

說通部分,有證量的菩薩可以為人解說法與次法的內涵:法的部分就是要達到的標的,次法的部分就是要達到這個標的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譬如明心的七住菩薩在法的部分就是要告訴學人,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住於極寂靜的境界中,以及祂離見聞覺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等。在次法的部分,要能夠明心見性,必須具足三個條件——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定力的部分,要有憶佛念佛的功夫,能夠在二六時中都有憶佛念佛的定力;慧力的部分,對真心的正知見要如實了知,要能思惟整理及觀行等;福德的部分,是指多生多劫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善行,包括出錢出力等。

又譬如十住眼見佛性的菩薩在法的部分就是要告訴學人,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次法的部分是,要能眼見佛性必須具足三個條件,那就是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定力的部分,要有看話頭的功夫,也就是要能看住話的前頭並且將念頭的變化及差異都看得清楚;慧力的部分,要有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譬如祂是如來藏的見分,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如幻觀等;福德的部分,要為眾生不斷付出,不斷地摧邪顯正,以及出錢出力等所培植的善行,這樣的福德遠大於明心所累積的福德十倍以上。

又譬如成就十迴向如夢觀的菩薩在法的部分能夠為人宣說如夢觀的內容,那就是現觀自己所行菩薩種種自利利他的無量行,猶如夢中所作一切事情一樣。次法的部分,要具足四個條件——定力、慧力、福德以及發十無盡願:定力的部分,要有頂極初禪功夫,也就是要有初禪遍身發不退的功力,成為最頂極的三果人,也是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慧力的部分要修百法明門,也就是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有了初分的道種智;福德的部分,將近一大阿僧祇劫不斷地去摧邪顯正、不斷地去救護廣大眾生所培植的廣大福德;於前面三個條件具足了,在佛前勇發十無盡願,就能成為初地菩薩。

同樣的道理,諸地菩薩也能為人一一宣說諸地所需要的次法。乃至於妙覺菩薩誕生人間,為了成就大菩提果,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是說通具足圓滿的部分。

而要成就最究竟最圓滿的宗通與說通,當然要先明心見性,才有可能達到;如果沒有明心見性,當然不可能達到。因此,明心見性就是成就佛果的最基本門檻,如果能夠明心見性,就有了初分的宗通與說通,可以轉入內門修六度萬行,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之後才有可能成佛;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永遠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進不了內門修行。所以明心見性很重要,它是你成就大菩提果的分水嶺。

所以,學人在佛菩提道上應該勤求明心見性,未來才有可能成就佛道。

時間快到了,作個總結: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兩種,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通;宗通乃是為真正的修行人而說明心見性的法,如果菩薩能夠親證實相心,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說通就是菩薩啟發佛法中的童蒙,為佛弟子們建立佛法正知見,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於作為未來成佛的準備。

然而明心成為七住菩薩以後,雖然有宗通與說通,僅是極少分而已;眼見佛性的十住菩薩,宗通與說通也僅是比明心七住菩薩多了那麼一點點,雖然多了那麼一點點,卻不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十行、十迴向位以及地上菩薩的宗通與說通,僅是多分而已,都不是最究竟的宗通與說通;唯有佛的宗通與說通,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因為這樣佛才能夠利益有情無有窮盡。

《宗通與說通第6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 正光老師開示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真悟與未悟的區別


正法與邪法看似相似,卻有大大差異之處。您可能不知道世俗法中說要「把握當下」用來勉勵大家把握時間努力用功的說法,若用在參禪方面卻變成是一種邪法呢!

凡是教人要「息心、無心、當下、放下、不執著、莫思量、莫染污」,總是在這些「意識我所」[self-belongings]的範圍內來下功夫,而認為意識心處於空明之境,無有妄念、一切皆放下時,就是頓悟本來面目,有這種說法的人都是未悟者、都是冒充證悟的博地凡夫,他們都墮於「離念靈知」[thoughtless pristine awareness] 意識境界、不離常見外道見解,其所謂「了了常知、靈知不昧」都只是他們的想像而已。

因為禪宗證悟祖師常常教人不可放下意識心,不可處於無念、無妄想中,反而要求參禪人要時常保持意識覺知心處於疑情[doubtful sense]之中,去尋覓本來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起分別的第八識如來藏 [the eighth vijnana Tathagatagarbha]。待一念相應慧生起,找到第八識,發現這個第八識從來離開能所[the grasper and the grasped]、從來沒有覺觀,從來不在六塵中起一念覺知,而卻無始以來,隨時隨地,在自已、其他有情的身中運作著。


佛所說的真正無分別心,乃是以覺知心證知本有之如來藏,並現觀此與覺知心同時同處之如來藏,無始以來皆離六塵中之見聞覺知,無始以來就已經是於六塵一切境界中皆無分別;由於在六塵中離見聞覺知故不分別,離見聞覺知故無苦樂受,故無所得,如是證知如來藏於一切境界皆無分別、皆無所得,方名證得無分別智[non-discriminating prajna]

如此證得無分別智者,方可稱為始覺[initial enlightenment],意即初始覺悟之意思。未悟的凡夫卻誤認意識心之覺知離分別時即是真如,有分別時又變成意識心,而不是能分別的意識永遠是能分別的意識,無分別的真如一直是無分別;像這樣變來變去,有時是真如,有時是意識分別心,其實是變易法,怎可能是本來無分別、一直無分別的第八識真如阿賴耶識?

學佛之人若能證得第八識心 --- 人人本具之如來藏,現前觀察如來藏於三界中運行不斷之際,卻從來皆離見聞覺知,從來寂靜而住,從來不起思量心性,是故於三界六塵萬法之中,永遠皆無所得,從來離於一切苦樂憂喜捨受故。 如是返觀:見性、聞性等覺知心,於萬法中悉有所得,所以受種種苦樂捨受,而自心如來藏卻是從來無所得,從來離見聞覺知性;三界中之一切六塵萬法,於如來藏而言,悉無所得;證得如是無所得法者,般若智慧即從此處出生。復又由親證如來藏故,了知如來藏乃是一切法中之最勝法,是三界六道一切法之總根源故,無有任何一法能出過如來藏。


當今許多未悟的博地凡夫皆勸人於見聞覺知中不分別取捨,不沾六塵境,謂為不於覺知心中起語言分別,如此則可保持覺知心不昏昧,說為已證無分別智;皆是誤會佛法者。他們所認為之無分別與無所得,其實皆是有分別、有所得,見聞覺知即是分別故,見聞覺知六塵者即必有所得故;見聞覺知六塵時即必生起苦樂捨受故,有苦樂等受即是有所得故。


杭州  徑山寺



杭州  徑山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如何化解諸魔、外道、鬼神的惑亂?

有人問:為何常常做惡夢、夢中常被追殺,驚醒時嚇出一身冷汗?也有人問:莫名其妙?未知何因,厄運接二連三地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有人問道:想要修學 世尊的正法,卻是遮障不斷!

末學覺得:當「事主」既然已經用科學方法分析原因、或已經以醫學方法治療病症及調養身體等等之後,問題仍然沒有辦法解決,那就必須思考事主的此生或過去生是否做錯事、得罪了人?或造了重罪、結了惡緣?所以那些現世及累世的冤親債主們纏住了事主的身心,讓事主不好過?

事主應視「此等事」非同小可,不宜輕忽,須趕緊洗滌身心,殷重懺悔業障,建議先辦理一桌素食飯菜飲食供養諸累世冤親債主,表示善意。

一方面:要發願作善事,修集福德,把功德迴向給怨家債主們,請求他們的原諒。

另一方面:怕諸魔、外道、鬼神不信事主所說的話,事主還要祈請 觀世音菩薩,或 韋馱菩薩,來作證明。幫事主保證:事主確實有誠意要還欠債,所發之願必定如說而行。

以上可參閱 平實導師之著作《起信論講記》第六輯 P. 34~P. 81,裡面告訴了我們許多化解諸魔、外道、鬼神惑亂的方法,例如 P. 70

應當發願及請求:「怨家債主們!請讓我好好的修行,我請 觀世音菩薩為我保證,我一定會努力修行,未來世一定要度你們開悟,讓你們永離三惡道,我用這麼大的功德來回報你們。」即使是天魔來擾亂,他聽了也會歡喜啊!

請讀者參閱《起信論[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該有關的經文如後:

『或有眾生善根微少,為諸魔、外道、鬼神惑亂:或現惡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現天形或菩薩形,乃至佛形相好莊嚴,或說總持或說諸度;或復演說諸解脫門:無怨無親無因無果,一切諸法畢竟空寂本性涅槃;或復令知過去未來及他心事,辯才演說無滯無斷,使其貪著名譽利養。或數瞋數喜,或多悲多愛,或恒樂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嬰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進即便休廢,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愛著世事溺情從好,或令證得外道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好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或復勸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飲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醜;若為諸見煩惱所亂,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應審諦觀察,當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業障厚重,為魔、鬼等之所迷惑。」』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如何判斷正法correct dharma與邪法evil dharma?

五濁惡世津途甚多一不小心即可能誤入歧途所以依據正覺法教在此提供怎樣的觀念才是正知正見?給有緣者作為判斷的準則

符合以下的觀念才是正法:

如來藏的體性:離見聞覺知而非完全無知。也就是說,其體性恆而不審,離見聞覺知,從來都不思量六塵中的萬法。如來藏才是真心[true mind]。真心是離思量性、永遠不審的心,是離見聞覺知卻不斷在運作著的心。

佛性的體性:不離見聞覺知,而不是見聞覺知。

意根的體性:恆審思量。

意識的體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恆,非真常。於五位(昏迷時、睡而無夢時、入無心定時、滅受想定時、死亡時)中,會間斷,入無餘依涅槃時亦滅。故意識非常。因此,意識雖則清楚明了,卻是歸屬於妄心[illusory mind]。即使是離念靈知心[無分別之明覺心或無思惟之寂照心等]乃屬於意識許多種「變化相」當中的某一種情況,雖然是離念,也是有知 [心若明覺則必有知,知即是分別,分別心必是變易心,此心非常],而「知」就是意識。所以,離念靈知心也就是妄心。

凡是「錯把妄心當作真心」的法教,就是邪教導,就是邪法!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一念相應」的「念」

「一念相應」的英譯,做為名詞用法可譯為sudden enlightenment,做為動詞用法則可譯為 to suddenly realize 這是意譯。 但是,逐字來說,「一念相應」的「念」[thoughts] 究竟是什麼意思?敬請參考以下的解答!

答:「一念相應」指的是開悟時的那一剎那忽然契合,突然之間就知道了,知道了如來藏是什麼,在哪裡。「一念」可以是指極短的時間,指悟的時候只是一剎那,在那一剎那之前,於真心、實相心無所知,可是在那一剎那之後,就了知祂就是了;「念」也可以是指心中(意識)突然出現的一個「念頭」,或一個想法、一個答案,在悟的當下,突然就契合、找到祂了。就好像俗話說的「靈光乍現」一樣,於一念之間頓悟了。

     就好比尋找一位失散了多年的親人,雖然只剩下略微模糊的一點印象,可是他日一旦遇著、碰著,當下一眼就能認出。參禪也是如此,破參前正知正見的熏習非常重要,這個階段能讓你充分瞭解如來藏的體性,他日福德因緣具足之時,一旦觸著、碰著,當下即能承擔、肯定無疑。

     初學禪之學人,常以為開悟是很玄妙之事,而有過多的臆想;對「一念相應」也有過度的期待,以為會有個什麼「東西」等在那裡要去跟祂相應。如來藏是空性心,無形無相,不是有形體的物質,因此開悟並不是要去跟什麼「東西」相應,而只是當下那一剎那知道了、找到祂了。如來藏其實是隨時隨地與您相應的,只是因為還沒破參明心,所以不知道罷了。而開悟也是無所得、無所有、無境界的一種「境界」。

《正覺電子報第11輯》〈般若信箱〉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一念相應慧 wisdom from sudden enlightenment

證悟者並不是以打坐進入某境界作為開悟,也不是以見某形相、見某定境、定相來當作開悟。悟如來藏這件事乃是「無境界法、無入出法」,乃是「無所得法」,唯是「一念相應」而證知如來藏本體,智慧因之而現起。

真悟者以「一念相應慧」,而隨時隨地皆能體驗如來藏之運作,極為具體,絕非虛無縹緲之想像。

證如來藏者若是有形像法、有境界法、有定境法,皆是因緣假合所成,故有所得;若有所得即是變易,不久必壞,於五位中 [昏迷時、睡而無夢時、入無心定時、滅受想定時、死亡時 --- 此五種狀況當中,意識皆斷滅!] 不能持續不斷,不能自在。

有他心通的人若無證悟之「一念相應慧」,則不知道悟者所悟之內涵;有天眼通的人若無重關 (to break through the second checkpoint of Chan School for seeing the buddha-nature) 之「一念相應慧」,則不能以其天眼而見佛性。

佛性無形無相,然而卻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親見,這並不是無定力的人以破初參之智慧想像所能見;所以禪並不是禪定,而是般若,唯是「一念相應」!

《須摩提長者經》:佛云︰「……我爾時伸手按地,魔眾眷屬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覺之法,當現證驗,應得成道。爾時即集無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應慧得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轉法輪,自得成就,亦復成就一切眾生。」《菩薩藏經》:「爾時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願一切眾生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住不可思議無垢定,降伏惡魔,所有諸法可知可見可覺。於夜後分、明星出時,以一念相應慧,行滅苦道,得證醍醐;我亦如是,一切眾生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寶積經》卷111,佛云︰「生死無邊際,常住於實際,一念慧相應,生死無疲倦。」故知禪乃般若,一念相應而得悟。不可將禪定有境界法、有入出法、有所得法,說之為禪。

如來藏無形無相,然真實可證,悟前即與妄心同在,非因悟而從無變有,非因修定除煩惱而將了了常知、明覺寂照之七轉識妄心變為如來藏。如來藏不落境界中,於六塵中隨緣而應,然不會六塵六入。祂與七轉識妄心和合似一,行相極細故難悟知。且道:汝本有之如來藏何在?

以上出自平實導師《真假開悟之簡易辨正法、佛子之省思合訂本》 ( An Easy Way to Identify the True or False Enlightenment ) P. 21~ 23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心、意、識 citta, Manas, vijnana

心、意、識」,在阿含時期是指「三世意識」:過去意識為心,未來意識為意,現在意識為識。

然而,弘揚一切種智的唯識經典中說的「心、意、識」:心是第八識如來藏,意是意根末那識,識是指識陰六識或者是單指意識。  

所以將「心、意、識英譯為 citta, Manas, vijnana 乃是根據大乘經所說心、意、識」的意涵。這是很有道理的

鈴木大拙1932年將《楞伽阿跋多羅寶經》(The Lankavatara Sutra)由梵文第一次譯為英文的版本的時候為了幫助大眾理解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當中有關 心、意、識」 的意涵,特地在 PREFACE 之後的『INTRODUCTION II Psychology 』的段落,先寫了一段導讀介紹甚麼是︰citta, manas, vijnana, manovijnana, and alayavijnana

 [ 敬請參考網站http://lirs.ru/do/lanka_eng/lanka-nondiacritical.htm ]

平實導師 於《真假開悟》一書第395~396頁說明如下敬請參考

大乘經中所說「超心、意、識境界」「離心、意、識境界」,與此阿含部之二乘經中所說「離心、意、識境界」之意義,大有不同之處。至於阿含部之二乘經中所說「離心、意、識」之心意識者,皆是指同一意識心,無關第七、八識。二乘法中所謂之意識心有此三名:「現在名識,過去名心,未來名意。」同是指稱第六意識心體,目的只是開示學人:意識心體之過去、現在、未來,都屬於識蘊所攝,都不應該執著,故勸學人應該捨離心意識境界----離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意識之執著。詳如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中所說。如是阿含部此經中所說心、意、識者,都是指同一意識心體,與大乘法中所說「心、意、識」為八、七、六識心體者迥異,不可混為一談;否則便將嚴重誤會大乘佛法!乃至而成為嚴重謗法之地獄罪也。


第八識心體若離阿賴耶識之集藏分段生死種子體性已,改名異熟識時,方是二乘無餘涅槃之實際,即是出世識已生,即是緣滅識已生;雖名為生,心體仍是舊體,並非新生,唯是滅除分段生死種子現行之煩惱故,方便說之為生;唯是因阿賴耶識於過去未斷煩惱時不能出生死苦,不能出三界而獨住故,今時能出三界生死苦而方便說之為生,非是第八識心體新生,而是有此解脫功德故方便說之為生也。由是緣故,說阿賴耶識之識性應予滅除,名為「滅阿賴耶識、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既名為心,其阿賴耶性亦是三界生死之因緣,故說應「離心、意、識」而離真心阿賴耶識所執藏之意識我見與我執種子,即是離心----離阿賴耶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