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是最科學的養生功夫。於禮佛之同時,一心攝受著憶佛念,福德增長最為迅速,建議初學者採取「平背」拜佛之姿勢,每次拜佛 30 ~60 分鐘。此一功夫一旦修成,對於修習甚深禪定,鍛鍊「動中功夫」的幫助很大。
平背拜佛功之基本要訣有二:
(一)平背拜佛功不用低頭功。
依據「毗盧七支坐法」,第五支要領是「頭略低」,幷參考 太極拳原則「虛靈頂勁」,用鎖骨中點下陷處之天突穴(任脉第 二十二穴位)定出方便準則安置腦袋。我們可把食指尖插在天突穴中,然後把下巴擱在手背與食指之關節上;換言之,如果下 巴與天突穴之距離是食指長度,腦袋便合於「頭略低」與「虛 靈頂勁」的原則。無論行禪、立禪、坐禪、練拳或拜佛,如此 中正安頭不但使頸椎輕鬆,而且使百會穴(督脉第二十穴位)正 向上。平背拜佛功從始至終,輕鬆維持下巴與天突穴之距離, 不低頭。
(二)平背拜佛功輕鬆維持「脊直如矢」。
頭安置妥當後,把人體在胯關節處(hip joints)一分爲二, 胯關節以下是兩條腿,以上是軀幹。直立時兩膝微屈,軀幹猶 如平板,胯關節猶如鉸鏈,軀幹與腿之角度是 180 度。拜佛第 一段動作是軀幹如平板向前折 90 度,雙手放開,兩臂挂下; 因背與後腦約成水平,這種形狀名爲檯面(table top)。然後軀 幹繼續如平板向下折,如有需要,兩膝可以再屈些,直到雙掌 著地,但兩腕距離脚趾不可太近,至少離開一隻手的長度。拜 佛最後一段動作則反向而行,從雙掌著地、兩膝微屈開始,軀 幹如平板向上折回檯面狀,雙手合掌向下,軀幹繼續如平板向 上折,回復直立,同時合掌回到胸前。
所謂「平板」、「脊直如矢」是爲了方便提醒拜者不弓背, 幷不是要把脊柱拉成一根直柱;動作過程之唯一重點是輕鬆維 持脊柱自然的 S 形曲綫,使脊椎不受壓力。所以平背拜佛功是 真正能應用「鬆、靜、勻、緩」之原則來操作的功法。
步驟如下
0.
預備式用立姿:雙足分開約肩寬、兩膝微屈、合掌當胸。
1.
軀幹如平板向前折 90 度 成檯面狀,分手、兩臂挂下, 軀幹繼續如平板向下折至雙掌著地,雙腕距離脚趾一手掌。
2.
蹲下,兩臂放鬆。(重心在脚跟有助弓背,在脚掌心有助平背)
3.
雙手先後或同時向前移。 (身體不動有助弓背,身體隨著前傾有助平背)
4.
雙掌撑地使兩膝在腕後跪下,脚趾彎曲著地,脚掌垂直。
5.
重心略向前移使屁股離脚跟,以便脚趾打直,脚背著地。
6.
屁股坐在脚跟上,雙手先後或同時再向前移。
7.
兩肘先後或同時彎曲, 使前臂著地略成 45 度,然後平背趴下,額頭著地,軀幹長度决定 額頭位置,屁股不離脚根。
8.
雙手握松拳開掌向上,再握松拳開掌向下。
9.
軀幹抬起,兩臂先後或同時撑直。
10.
重心向前移到雙掌,屁股離開脚跟變成爬姿, 彎曲脚趾著地,脚掌垂直。
11.
屁股再坐脚跟上,雙手先後或同時移至膝前。
12.
雙手用力支撑使雙膝抬上,脚跟著地,變成蹲姿,兩臂放鬆。
13.
雙手先後或同時移至脚趾前一手距離。
14.
雙掌撑地伸直兩腿, 兩膝微屈,軀幹如平板。
15
兩臂下垂,軀幹如平板向上折回 檯面狀,雙手合掌向下, 軀幹繼續如平板向上折, 回復直立,合掌同時回至胸前。
取材自 《 正覺電子報 第7期》 原文如下
《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By Dr. Rulu
無相拜佛法係導師 平實先生所創,成就無相念佛與看話頭工夫、極善巧方便之法門,拜佛時身體放鬆,速度緩慢而均勻,心裡憶念佛菩薩,幷不特別强調拜佛的姿勢和動作。此文係就醫學的角度探討拜佛的姿勢和動作,在不違背無相拜佛的原則下,讀者可自行參酌;如有疑惑之處,宜請教各班親教師。
禮佛是佛教徒修行功夫之一,不但禮敬諸佛,也用以攝心觀行,還有人說這是一種健身運動。僅就禮佛時身體的形狀來看,可以分爲兩種方法,在此暫且假名爲(一)圓背拜佛功、(二)平背拜佛功。
「功」字之義是指多次重複一套動作,因而成就某種結果。例如練舞功可能成就舞者色身、舞者生涯,練舉重功可能成就舉重色身、舉重生涯,練作文功可能成就文者色身、文者生涯等等。本文只探討二種拜佛功的特色及對色身的影響,不談修行的成就。
◎駝背之形成
世間有好多人精進的修練駝背功,他們走路、站立時塌胸駝背;坐椅子用垮姿(slouch):垂頭、屁股放在座位的前邊、背靠椅背、腰及下背淩空。這種體態的開始可能是由於某種心理因素,自己不覺得背略有駝形,不知覺中,駝勢日漸加深。他們通常不願意接受改正的建議,習慣成自然,覺得這個姿勢最舒服、放鬆。若干年後駝背功練成就,彎曲的脊椎骨定形,那 時
才 想
要 挺
直 背
脊 已
不 再
可 能
。有些人由於脊椎骨 (vertebra)損傷過度,不得不靠止痛藥度日。(患骨質疏鬆症而駝背的案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圓背拜佛功
圓背拜佛功是拜佛的傳統方法。師父如是拜,弟子如是拷貝,師徒相傳,理所當然。圓背拜佛的功法第一段與最後一段通常如下:
預備開始用立姿,雙足分開約肩寬、兩膝微屈、當胸合掌。先低頭至胸前,向前弓背彎腰時,脊椎骨逐一拉開,頭頂向下,雙掌分開著地,雙腕靠近脚趾。回到直立的動作正相反,開始時雙手著地,頭頂向下,兩膝微屈。直腰直背時,脊椎骨逐一合攏,下垂兩臂漸合掌至胸前,最後垂在胸前的頭抬起,回復直立。從側面看這兩段動作,背部弓成圓圓的弧形。

這兩段動作,舞者也常操練,稱爲卷脊功(rolling the spine)。向前彎下時名爲卷下(roll down),回復直立時名爲舒卷(unroll)。爲鍛練脊柱的彈性(flexibility)不但練前彎也練反方向的後彎,卷脊功只是舞蹈數十或數百種功法之一。不練舞蹈的禮佛者只用圓背功一招,永遠向前彎下,一功到底。
人體的脊柱依部位可分爲五類:
頸脊(cervical spine)七椎、胸脊(thoracic spine)十二椎、腰脊(lumbar spine)五椎、骶骨(sacrum)五椎融鑄成一、尾骶骨(coccyx)三或四椎融鑄成一。整條脊柱由脊椎骨相迭而成、自然迭成 S形曲綫,能均衡承擔重量。兩脊椎骨之間有骨盤與韌帶;弓背彎腰時,前面的骨盤與韌帶壓縮,後面的拉長,重量不均的負擔(load)使脊椎骨受到極大的壓力(stress)。從立姿開始弓背彎腰達到雙手著地,動作愈慢,時間拖得愈長,對骨盤與韌帶的殺傷力也愈强。
西方人對人體動作與運動、體操傷害有相當研究,如法國人布琅丁卡萊雪曼(Blandine
Calais-Germain)、安德蕊拉摩特(Andree Lamotte)在她們的書中指出經常弓背前彎的負擔對骨盤可能的傷害如下:
●骨盤退化乾涸。
●骨盤出現裂縫使减少防水性。
●液體從核心由裂縫漏出。

她們幷言及腰痛(lumbago)、壓迫到股神經(sciatic nerves)及 骨
盤 脫
位 (herniated disc) 等 嚴
重 後
果 。
(
BlandineCalais-Germain and Andree Lamotte,Anatomy of MovementEXERCISES
,Eastland Press,1996,pp. 14-16.)一般人在不自覺中練駝背功,而圓背拜佛功是刻意操習的動作,但拜者對背脊不適的感受認爲本當如此、是正常現象。圓背拜佛功事實上是一種駝背功,勤練者很可能成就駝背、腰酸背痛。當然,也可能有人得天獨厚,練了數十年圓背功,背部依然不駝不痛。另一門很厲害的功法叫作低頭功。以一個體重 68 公斤的人,腦袋至少有五公斤重(Blandine
Calais-Germain,Anatomy ofMovement,Eastland Press,1993,p.11.)。頭低在胸前,就像是挂了一個鉛球般,把頸脊與胸脊幾乎折成 90 度,使頸脊第七椎與胸脊第一椎受到極度的負擔,所以低頭功又可稱爲折頸功。
我們從小到大,低頭功是必修課。當學生時,桌上放書本,腿上放小說,一面上課,一面低頭看小說。捱駡時必須低頭承認「是我錯」;失意時則低頭歎息「真倒黴」。頸椎受傷之人,可能也需要服止痛藥度日。操練圓背拜佛功者多半同時也練低頭功,因此可以說圓背拜佛功是弓背加低頭和合之操作。
一般佛教徒,如果一天拜三次佛,即使用圓背拜佛功也不至傷到脊椎。但是修習動中禪的學員,以拜佛爲主修。一天若拜一小時,三年便超過 1,000 小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一願王是「禮敬諸佛」,長期來看,一生中拜佛千、萬小時不算太多,但傷到脊椎的機率也就高了。短期來看,在禪三中連續拜佛六十小時,無論開不開悟,腰酸背痛的體驗恐怕不能幸免。
平實導師教授拜佛的原則是要:「鬆、靜、勻、緩」。「鬆」的定義是任身體自然、肌肉放鬆。學員若弓背拜佛,脊椎骨間之骨盤與軔帶後拉前壓,背部弓成圓圓的弧形,强迫改變了脊柱本來放鬆的 S 形曲綫。弓背彎身時脊柱的長度比直立時,拉長多達 13 公分(5 英寸)左右,背部肌肉也同時拉長。從動作解剖學的觀點看來,拉長是緊張,與老師所教放鬆的原則恰相反。動作若愈「緩」、拉壓的時間愈長,對脊椎的負擔也愈大。
最後彎至雙手著地時,頭頂向下,血液沖入腦部,非常不適合有高血壓及中風傾向者。但人的意識有能力誤導自己:「弓背才能憶佛,拖得愈久愈輕鬆」。禮佛者萬一成就駝背,只能駝背坐禪,姿勢似乎不合「毗盧七支坐法」(毗盧七支坐法:(1)結跏趺坐、(2)脊直如矢、(3)手結等持印、(4)兩肘微張、(5)頭略低、(6)兩眼凝視、(7)舌頂上顎。以上譯自某一英文小册子,因手邊缺乏中文資料)之要領。 毗盧遮那佛所授第二支要領是:「脊直如矢」。弓箭雖是一套工具,學員不要誤會成:「背彎如張弓」。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