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真悟與未悟的區別


正法與邪法看似相似,卻有大大差異之處。您可能不知道世俗法中說要「把握當下」用來勉勵大家把握時間努力用功的說法,若用在參禪方面卻變成是一種邪法呢!

凡是教人要「息心、無心、當下、放下、不執著、莫思量、莫染污」,總是在這些「意識我所」[self-belongings]的範圍內來下功夫,而認為意識心處於空明之境,無有妄念、一切皆放下時,就是頓悟本來面目,有這種說法的人都是未悟者、都是冒充證悟的博地凡夫,他們都墮於「離念靈知」[thoughtless pristine awareness] 意識境界、不離常見外道見解,其所謂「了了常知、靈知不昧」都只是他們的想像而已。

因為禪宗證悟祖師常常教人不可放下意識心,不可處於無念、無妄想中,反而要求參禪人要時常保持意識覺知心處於疑情[doubtful sense]之中,去尋覓本來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起分別的第八識如來藏 [the eighth vijnana Tathagatagarbha]。待一念相應慧生起,找到第八識,發現這個第八識從來離開能所[the grasper and the grasped]、從來沒有覺觀,從來不在六塵中起一念覺知,而卻無始以來,隨時隨地,在自已、其他有情的身中運作著。


佛所說的真正無分別心,乃是以覺知心證知本有之如來藏,並現觀此與覺知心同時同處之如來藏,無始以來皆離六塵中之見聞覺知,無始以來就已經是於六塵一切境界中皆無分別;由於在六塵中離見聞覺知故不分別,離見聞覺知故無苦樂受,故無所得,如是證知如來藏於一切境界皆無分別、皆無所得,方名證得無分別智[non-discriminating prajna]

如此證得無分別智者,方可稱為始覺[initial enlightenment],意即初始覺悟之意思。未悟的凡夫卻誤認意識心之覺知離分別時即是真如,有分別時又變成意識心,而不是能分別的意識永遠是能分別的意識,無分別的真如一直是無分別;像這樣變來變去,有時是真如,有時是意識分別心,其實是變易法,怎可能是本來無分別、一直無分別的第八識真如阿賴耶識?

學佛之人若能證得第八識心 --- 人人本具之如來藏,現前觀察如來藏於三界中運行不斷之際,卻從來皆離見聞覺知,從來寂靜而住,從來不起思量心性,是故於三界六塵萬法之中,永遠皆無所得,從來離於一切苦樂憂喜捨受故。 如是返觀:見性、聞性等覺知心,於萬法中悉有所得,所以受種種苦樂捨受,而自心如來藏卻是從來無所得,從來離見聞覺知性;三界中之一切六塵萬法,於如來藏而言,悉無所得;證得如是無所得法者,般若智慧即從此處出生。復又由親證如來藏故,了知如來藏乃是一切法中之最勝法,是三界六道一切法之總根源故,無有任何一法能出過如來藏。


當今許多未悟的博地凡夫皆勸人於見聞覺知中不分別取捨,不沾六塵境,謂為不於覺知心中起語言分別,如此則可保持覺知心不昏昧,說為已證無分別智;皆是誤會佛法者。他們所認為之無分別與無所得,其實皆是有分別、有所得,見聞覺知即是分別故,見聞覺知六塵者即必有所得故;見聞覺知六塵時即必生起苦樂捨受故,有苦樂等受即是有所得故。


杭州  徑山寺



杭州  徑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