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看話頭及參話頭時對妄想的態度


當我們練習看話頭時,常常會有妄想及妄念產生,這是因為我們對世間法還是有厚重的罣礙,就是對三界中的各種法有貪愛;其實,主要還是對欲界中的人間境界有各種罣礙。如果再深入追究這些罣礙的起因,還是因為對自我有貪愛,於是同時對眷屬有貪愛。當我們對眷屬有貪愛的時候,就常常會有許多妄想或更細的妄念出生了,我們不論是修學禪定或者看話頭時,就會不斷的出生妄想。由這樣推理及觀察,可以確定妄想與妄念都是從我執與我所執的煩惱中生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煩惱放下,妄想與妄念就會跟著這些煩惱的減少而漸漸減少,就能好好看話頭了;甚至還可以好好參禪,很專注一心在參禪上面,如果有正知正見時,有一天就會有可能開悟明心。不論是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或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觀行時 能夠專注一心的原理都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是想要斷盡三界愛的煩惱時,就不只像這樣說的消除妄想的觀行方法,還要進一步以這種減少了煩惱的細意識覺知心,來作各種觀行。有的人可以在這時詳細觀察五陰的每一陰都是生滅的,都是本無今有的,從觀察五陰的生滅性來斷我見、證初果。但是證初果的大前提是要承認有第八識金剛心常住不壞,滅掉五陰十八界以後還有這個金剛心如來藏獨存而無見聞覺知,否則是無法斷我見的,一定會落入細意識中,仍然無法斷除意識我常住的邪見。有的人可以用這種功夫,觀察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生滅法,來斷除我見、證初果。但不論是用五陰來觀察生滅,或用十八界來觀察生滅,都必須先具足了知五陰與十八界的全部內容,都沒有遺漏;也必須確定五陰十八界中的每一陰或每一界都是生滅法,實證五陰、十八界都無真實我,才能斷除我見。一切聲聞初果斷三縛結的實修,都同樣以意識的生滅性,作為最主要的觀察內容。這部分內容, 平實導師的書中說得很多,尤其是《阿含正義》書中說得最多,有興趣先證初果的學佛人,可以自行請閱;請依照書中的開示,一一詳細而沒有遺漏的觀察,就能證得初果,末學不在這裡抄錄及細說。

但是末學要說明的是,聲聞人證初果與菩薩證真如,是不同的觀行內容與實證,不可以混為一譚。聲聞人證初果,是從觀察五陰、十八界的生滅性,證實五陰十八界中沒有一陰或一界是真實我,這樣實證無我而證初果,得到出離三界生死的見地上的解脫,並沒有證得菩薩所證的真如。菩薩所證的真如,包含二個法。說「真」,是由於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以後,可以時時觀察如來藏的真實性:因為如來藏確實能生萬法,五陰十八界都是由祂所生的,所以是真實;如來藏也不會被任何一法壞滅,所以也是真實法,這就是「真」。而如來藏在三界萬法中,不論是在人間享受快樂,或者是在人間受苦時;不論是在欲界天中享受妙樂,或是下墮三惡道中受苦時,都同樣不會改變祂的自性,永遠都不受苦樂,所以永遠都是如如不動的,這樣就是「如」;當人們被辱罵時,心中激動而痛苦時,他們的如來藏還是如如不動,所以是「如」。由於如來藏具有「真」與「如」的功德,而且永遠不會改變,無始劫以前就是這樣子,現在也是這樣子,未來無量劫以後還是這樣子,所以有真如自性。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時,就能這樣子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就是證真如。

二乘聖人只是斷我見而不必證如來藏,當然無法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不能證真如;由此證明,二乘見道與大乘見道的內容是不同的;可是菩薩在參話頭而證真如之前,一定要先證二乘的見道,要先成為初果人,才不會落入五陰、十八界中,參話頭時才會真的開悟;這是在鍛鍊看話頭、參話頭功夫的階段中,應該同時建立起來的正知正見,否則把看話頭的功夫練得再好,把參話頭的功夫努力用功,三十大劫以後還是會落入細意識中,不離常見外道所墮的意識我境界,永遠都不會有真正開悟的時候

如果看話頭參話頭時,有時偶爾在心中生起了對這些道理的思惟語言,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不屬於妄想、妄念,而是作功夫的階段中,應該同時修習的觀行內容,不必刻意排除它;應該在這些道理出現時,或者想到這些道理而心中有疑惑時,隨即給予思惟及觀察,才不會使自己退回常見外道法中,然後才回到作功夫的階段裡繼續用功或繼續參禪。因為開悟明心之前,必須先斷我見,如果沒有先斷我見,特別是斷意識常住不壞的我見,就無法往正確的方向參禪,不可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不可能證真如。因此,對於妄想雜念的定義,也是應該先弄清楚的。對於正法知見的整理與進修,不應該因為作功夫的緣故,就故意排除它

在學禪、參禪的過程中,應該排除的妄想有二種,前面所說的是打坐時心裡面出現了語言文字,所以開始打妄想,這是應該排除的,以免妨礙看話頭功夫的鍛鍊,以免妨礙參話頭的參禪過程。可是 平實導師註解《楞伽經》時,曾說明《楞伽經》中所講的「妄想」,是指因為邪知邪見所產生錯誤的思惟與推理,就是虛妄想,在這部經中簡稱為「妄想」,與末學這裡所說的打坐中、看話頭、參話頭時出現的語言妄想不同。對於經中所說的這種不如理的虛妄之想,一出現時就要先處理它,好好思惟清楚而滅除掉。如果自己對這些虛妄想,沒有能力、沒有智慧分辨清楚時,就應該向善知識請教,或者從善知識的著作開示中,尋找答案來解決,不可以用壓抑的方法排除掉而不管它,否則以後參話頭時都是浪費時間,一定會落入常見外道所墮的我見中。

在鍛鍊功夫階段的語言妄想,也有粗細的差別;如果是因為世間法而產生的妄想,都是粗妄想,當然要趕快排除它,別讓它們來影響看話頭的鍛鍊,或者影響參話頭求悟。如果是有關參話頭的標的,也就是有關開悟明心方面的妄想,就要趕快處理它,不是排除它不管。平實導師曾說:【妄想有二種,前面所說的是打坐時心裡面出現了語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經》中所講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見所產生的不正確思惟與推理,叫作虛妄想,經中簡稱為妄想,與此處打坐中出現的語言妄想不同。經中所說的這種妄想,就不是由一念無明的煩惱而產生的,而是由於對法界實相不如實了知 也就是因為無始無明的所知障而產生的不如理作意的思惟 對法界真實相不如實知。在打坐當中,都是先有一個念頭出現,由這個念頭再引生意思,然後才有語言文字隨後出現;如果是很散心的話,再接下去就會有影像被引生出來,那就是作白日夢了。他們的出現,是有其先後次序的

念頭(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為什麼會出現?其實是由意根的攀緣執著而出現的;意根 末那識 無始以來就具有的遍計所執性,祂從無始以來就不斷地在執取一切法;這個不斷在執取的,就是你自己。我們且先不說這個不斷在執取的你,先來說一說大家所知道的自我 意識;大家都沒有真的認識意識,老以為意識就是自己;所以往往以這個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為自己,將意根的自己以為是不可知的心。有的人更荒唐,以為意根是大腦;如果意根是大腦的話,那麼應該每一對父母都會看到嬰兒帶著大腦來入母胎,可是明明每一對父母都不曾看到有什麼大腦來入胎啊!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佛說人死之後,意根帶著前世名色所緣的識,來入母胎;這個意根,就是處處作主思量的你;意識只是被你所運用的心而已。但是眾生不瞭解,往往將見聞覺知的意識誤認為自己,反而將真正的自己給忽略了,其實意根 處處作主恒審思量的心 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 是凡夫眾生我見的我;可惜的是不但眾生都不知道,甚至連正在學佛的佛子們也不知道,乃至連佛學大師的印順法師都跟著誤會了。

那麼外面學佛的人聽了我這個說法,可能就會向我抗議:「你說意根末那識就是真正的眾生我,可是當我睡著無夢的時候,明明沒我存在,我明明消失了。如果我還在的話,而這個意根的我是會作主的,那我正在睡著無夢的境界中時,應該就會知道有我存在啊!可是這個處處作主的我,睡著以後明明消失了啊!」如果你也像他們那樣想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意根不像意識能返觀自己,意根是不返觀自己的;從狹義的種智來說,祂沒有證自證分(從更微細深入的種智來說,祂也是有證自證分 [rewitnessing aspect; awareness of self-witnessing portion] 的;但這不是初悟菩薩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為沒有證自證分,所以祂不能返觀自己,所以當祂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運作時,祂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為沒有這個證自證分,所以你在睡著無夢時,意識的證自證分消失了以後,沒有意識的證自證分來證知自己仍然存在,就不知道自己仍然存在;但是,眾生睡著了以後,末那的自己其實是仍然存在的,只是祂因為沒有證自證分 返觀自己的能力,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存在於當下的,醒來以後就以為能見聞覺知的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不知道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以後,仍然還有處處作主的末那存在。所以眾生往往要等到醒來之後,才又感覺到有自己的存在 因為意識重新現行後,就又有證自證分來自覺存在了。

末那識的體性就是遍計執性,從無始劫來就一直保持這種體性,不曾改變;祂的另一種體性又稱為恆審思量,也就是說:祂從無始劫以來,不論是睡著或者悶絕,乃至正死位與滅盡定、無想定中,祂都是永不斷滅的,所以說祂「恆」;祂從無始劫來就一直在審度一切法,包括睡著無夢乃至悶絕、死亡、無想定與滅盡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絲毫改變,恆常存在地審度一切法,所以說祂「審」;末那識的你,在你醒著時,不斷地藉著意識對於五塵的直接了別,而對一切法作思量 是否繼續、或是否改變?這種思量在你醒著的時候,是剎那剎那地持續進行而不斷絕的;睡著無夢時,以及悶絕等四種狀況中,祂也是這樣持續不斷地在運作著,但是祂必須在覺得異常時,先喚醒意識(令阿賴耶識流注出意識的種子),使意識出現,藉意識的分別性來判斷應該作什麼?所以在眠熟等五位中,末那仍然在運作不停;如果沒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繼續存在,你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由此可知,末那識的這個你,在你的意識因為睡著而斷滅了以後,祂仍舊是存在而運作不輟的。眾生對於一切事物,經由意識的分別判斷之後,都必須由末那識的你去作決定,然後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但是眾生卻都不知道這個事實,往往將那夜夜斷滅的意識「我」誤認為是自己。】[摘錄自 平實導師,《甘露法雨》,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十二刷20107月。頁 99~103 ]

由以上 平實導師的開示中加以思惟及理解,然後依照這些開示的內容,深入思惟及觀察,參話頭時就可以遠離妄心,往真心如來藏的方向去尋覓,才有可能開悟明心。在參禪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妄想出現時,也會懂得區分出來,什麼妄想是應該排除而不理會它,什麼妄想是應該加以面對及思惟整理的,才能導正自己參話頭時的方向,才可能開悟明心。但是在佛性的參究方面,末學可以著墨的地方其實不多,因為在佛性的實證上面,還要分為二個面向來說:

第一個面向,是關於看話頭功夫的鍛鍊;第二個面向,是關於佛性內容的參究。在第一個面向,末學接受 平實導師的指導,在明心後繼續深入鍛鍊看話頭的功夫,在鍛鍊過程中,經歷許多的狀況,自己也不知道演變出來的狀況究竟是好或不好,有時得要找機會,請教 平實導師。善知識是過來人,都是才聽一、二句話就知道了,這時只要一句話或二句話指示,末學就知道應該轉向或者繼續深入作功夫了。但 平實導師曾吩咐說:這個過程與演變內容不可說出去,以免將來有人自作聰明,聽了或讀了就當作自己已有這個經歷,就用來報告,使善知識誤信他真的有這些經歷與功夫了;而其實他自己並沒有這些經歷,善知識即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誤以為學人真的完成見性時應該具備的功夫了,加以引導的結果,就是成為解悟,這一世再也不可能有眼見佛性的因緣了。

為了避免再產生這種不想看見的情形,平實導師特別要求所有被指導的學人,都不可說出想要眼見佛性者對於看話頭,應該要有的演變過程與內容。這不是吝法,而是因為 平實導師以前曾經專為同修們的眼見佛性而辦過禪二,導致有很多人 解悟佛性,這一世已沒機會看見佛性了;平實導師對這件事情很自責,到現在都還會自責。所以現在都要先經歷看話頭的深入作功夫的過程,也要把看話頭的演變經歷,一一報告,直到可以見性時應該有的狀況出現了,才會加以引導。因此,末學所能說的是,看話頭的層次有許多不同,並不是會看話頭時就具足眼見佛性的定力了。看話頭的功夫,不只是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有許多不同境界與層次;如果不是過來人,是不會知道其中的演變狀況的。末學對於求見佛性的人,所能說的就只有如此了,剩下來的都是要由讀者自己親身去實踐與經歷。

至於參究佛性的內容,也是只有過來人才會知道。佛性的內涵,與開悟明心是有極大反差的,因為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從來都不會落入六塵中生起見聞覺知,可是佛性卻從來都跟見聞覺知在一起,從來沒有離開見聞覺知,卻不在六塵中生起見聞覺知,與求悟第八識如來藏的明心,剛好是相反的方向。這是很奇怪的反差,而事實確實是如此;如果想要自己參究,證悟的可能性很低,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下,參究時才會輕鬆的把握住方向,不會很辛苦。如果條件都成熟了,還是參不出來時,只要善知識加以引導,也是可以眼見佛性的;這樣求見佛性時,就很輕鬆而且可以眼見。

可是,在還沒有具足眼見佛性所必須的大福德以前,在看話頭的定力還沒有到達見性所必須的程度之前,最好不要自己擅自決定開始參究;否則可能因為慧力很好,很快參究出來,知道佛性的內涵了,可是不管怎樣瞠眼睜目,還是一樣看不見佛性。到那時,看不見就是看不見,想要怪誰都怪不到,只能怪自己,真是得不償失。這是末學對明心後想要看見佛性的菩薩們的勸告,也是末學所做的最好勸告。

因為以上所說的內容,都屬於和妄想正知見有關的部分,所以在這裡為讀者講出來,希望對讀者會有幫助。



《正覺電子報》第88 pp. 52-61 

船隻航行中  遙望金門與廈門的海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