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中不共二乘的涅槃有二種,一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為佛地始有之無住處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三賢位中的第七住不退位即有所證,直到妙覺位都是同證此一涅槃;入地時已證二乘的有餘、無餘涅槃而不取涅槃,迴心大乘依十無盡願發起受生願,故不取證聲聞法中的二種涅槃,故說始從第七住位直到妙覺位,都只證第一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證得大乘第一種涅槃之前,必須有大乘見道前的加行,因為大乘涅槃與二乘涅槃的實證,雖在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的內涵大約相同,但大乘涅槃的地後實證者,除了二乘涅槃之所證,另有般若相應之法,即是進入第七住位之前先證真如,則應該先作加行才能實證。
《成唯識論》中有頌說: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註) 意思是說:「還沒有證得唯識真如法性的人,在修學增上慧學時,應該先在心中建立一個好像存在的東西,名為真如,假名為真實唯識之自性,然後求證之;但因求證之時仍未實證真如而不能現觀萬法唯識的實相境界,所以仍然未離開有所得的境界,以此緣故而說不是真的已經住在唯識性中。」這就是說,大乘見道的實證者,在見道前應該先作加行位的修行,先在心中建立真如心真實有的正見而修四種加行,方有可能隨後證得真如;故說大乘涅槃在實證前必須先作特定內涵之加行,否則縱使已從善知識處探聽而已知密意,仍然無法運轉大乘涅槃之功德,等同未證。
此謂若無法運轉所知內涵,雖知實相般若之密意,仍非實證,即非已證轉者,即同未得大乘見道的凡夫一樣,本質無別。甚至往往因此生大我慢,演變到最後則是成就增上慢,死後墮落三惡道中。是故求證大乘涅槃前,除了必須具備的未到地定等條件外,在實證之前必須先有加行。大乘涅槃具足四種,函蓋了二乘涅槃,關於菩薩所證二乘涅槃內涵,其中仍有與二乘聖者共與不共之差別;但大乘涅槃中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不共二乘聖者;前者唯諸佛與菩薩有,後者唯佛地始有。
本節之中先說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前,應該確實作到的四加行,屬於大乘真見道前的加行。後一節中說明相見道位應修的加行,再說明相見道位即將圓滿而欲入地前應作的加行,仍屬於相見道位的加行;該加行完成時,需配合其他條件方能入地,方屬大乘見道的通達位,此時初地入地心的功德已經實證而且能如實運轉,名為初地入地心菩薩、證得初地真如。
證真如是真見道位的菩薩境界,要由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現觀祂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方能如實了知證真如之義。除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之外,無別真如可證、可觀,如是見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見道,故名真見道;相對於其後心中剎那剎那都不生疑(無間等)之多劫繼續進修真如法相之各種別相而名為相見道,亦說如是首次證真如時為真見道。真見道是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唯一途徑,無別他途可證大乘涅槃;乃至未來成就佛地之無住處涅槃,亦是由此真見道位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得實證;而此因地所證涅槃則要藉真見道之證真如方能得之,但真如是第八識如來藏於一切法中運行時所顯示之真實性與如如性,是故真見道之內涵即是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現觀其真如性,名為證真如,即是證得「一切法真如」。
於此真見道位之前,必須精修六度波羅蜜多,要把第六住位前所應修的六度修學圓滿,方能求證真如而得見道。在真見道位前,雖已圓滿六住位應修之六度波羅蜜多,求入真見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須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聖諦觀行所斷我見為基礎,接著應在大乘真見道前對二取皆屬如來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認知,並須心得決定,方可成為比量觀察能取、所取皆屬空性如來藏之菩薩,始能名為四加行已經修證完成的菩薩,即是雙觀「能取所取空」;其後方能求證第八識如來藏而證真如,如是證後方能不退轉、不偏空,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智慧與解脫功德方能運轉,名為真如之證轉者。若未修此四加行來確定能取心與所取境皆歸屬於空性心如來藏,或修此四加行而心中未得決定,或修此之時仍未具備深厚未到地定定力以致未能降伏性障者,縱使善知識慈悲助其證得真如,亦將無法運轉其真如智慧而成為乾慧,不具有真見道之實質,即是對真如法性及其智慧都無法運轉者,不能稱為證轉真如者,即不是大乘教中真實開悟之人。
(註)《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49,上 23-24
《正覺電子報》第119期 pp. 14-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