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拜佛時須注意哪些肢體訓練?



地點:  福建  廈門  南普陀寺 大雄寶殿


「平常憶佛」與「早晚無相憶念拜佛」是修鍊定力的基礎,可以讓你淨念相繼,福德增長,智慧增上。我們的目標既然是將「平常憶佛」培養成有如呼吸一般自然的習性,「早晚無相憶念拜佛」則變為一種日常生活的習慣,當準備將這些修鍊心行的身體和動作變成我們日積月累的習慣時,為了預防日後或許因姿勢不正確而產生生理上的毛病,拜佛的基礎肢體訓練與正確姿勢的養成就很重要。


茲參考了網路上關於拜佛動作的展示與討論,糾正了他們一些不如法的動作,整理出了無相憶念拜佛時須注意的基礎肢體訓練,敬請大家參考,並敬請指教。以下討論拜佛時要注意的姿勢:


1.
為什麼拜佛時要輕微低頭?


心理:
  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開發,故俯首返觀。我們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報,但被貪、嗔、痴、慢、疑等烏雲垃圾蒙蔽,開發謙恭的美德,才能撥開烏雲,現自身佛性光明,處處吉祥。
生理:
  低頭時拉開頸椎各關節間隙,糾正頸椎,解除神經、血管、淋巴管及腦脊髓的壓迫。

2.
為什麼拜佛要頭面貼地?

心理:
  徹底放下「傲慢」的煩惱和自私我執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生理:
  頭、心臟、全身和足底幾乎拉平,拉開脊椎關節,腦脊髓液迴流順暢。跪地時使下半身與心臟接近,血流回心時不需耗費很多能量。脊椎向背部拱起,不致壓迫腹腔,脊椎前大血管,血流阻力小,使腹部、下肢血流供應豐富。

3.
為什麼拜佛站立時要收下巴?後頸貼衣領?

心理:
     人往外看時,下巴會不自覺地抬起而看不見自己,收下巴時才能返照自身,都攝六根,如果終日忙著反應外來的刺激,追逐外境而不自覺,將迷不知返。佛有「重頜」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馳逐,追求諸已。
生理:
  收下巴,後頸貼衣領時,脊椎最直,使腦--脊椎--胸椎之間氣血流暢順利。


4.
為什麼要合掌垂手鬆肩?



心理:

  代表放下。放下煩惱、憂愁、緊張,若心有羈絆,則肩必聳起。肩放鬆,放下的同時,妄念也放下,萬緣放下,一心正念
生理:
  拉開放鬆肩胛附近的肌肉、韌帶,使肩關節靈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癥狀。一般人平日肩胛周圍肌肉都在緊張狀態,常常不自覺就聳肩、緊繃。時間一久肌肉就緊縮變硬,壓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謝廢物局部堆積,出現肩膀酸痛等癥狀。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肩周炎等病症出現的年齡明顯提前。

5.
為什麼要跪坐在兩足跟內側?


心理:
  徹底放棄根本執著,徹底降伏根本煩惱。另外對練習「跏趺坐」很有幫助。正如《首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坐定放鬆,狂心歇息。
生理:
  以中醫經脈理論而言,足部六條經脈都通過足踝,若是足踝僵硬,不靈活,則各經脈受阻。拜佛時,跪坐又坐起,等於一壓一放,活絡其經脈跪坐時,應翻腳掌,使腳背貼地雙腳大趾之趾尖輕輕相觸,使兩足之經脈相通,有助達到一心的效果。



6.為什麼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心理: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這拜佛動作是訓練內攝功夫,開發自心如來。伸手迎佛,代表背塵合覺,澄濁返清,與佛相應。保持俯首 (不能中途仰頭),表一路恭敬,謙卑到底,才能與佛相應。坐定重心不動,表一路觀心,心神安定,不動不轉。兩肩拉開,含開心之意。

生理:

       脊椎骨頭共有33節:頸部7節、胸部12節、腰5節、薦椎5節、尾椎2-4節,但因薦椎融合為一大塊,尾椎也合成一塊,故共26塊骨頭。是由5條主要的「韌帶」,將它們連接成串。周圍又附有數十條肌肉。每塊脊椎骨體中間又有一塊富有彈性的「椎間板」,充當襯墊。伸手拜佛頭面貼地之當下拉開了脊椎各關節間隙,並放鬆了周圍韌帶肌肉,使得雙手、頭腦、心臟、全身和足底幾乎拉平,腦脊髓液迴流順暢,解除了神經、血管、淋巴管的緊張與壓迫。



7.為什麼要翻掌接佛?



心理:

(1)代表我要轉變自己的心境來迎接佛的光明,我要用自己的心,毫無保留地來供養佛。

(2)手心盡量翻平向上,勿傾斜,表示心氣平和。

(3)雙手如蓮,心開花開。手指柔軟而整齊,是因為心境放鬆,內在本具的力量從心中湧出。

生理:

  末銷的細微精密活動屬高層腦部管轄。手指活動的管轄區在大腦中占極大比例,尤其小指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密切聯繫。注意力不集中,小指很難聽從使喚,所以由小指帶動做翻掌的柔軟動作可舒解內心的緊張,放鬆大腦相應管轄部位的功能。



8.為什麼接佛后又翻掌平貼地?

  

心理:  

(1)接佛后輕輕半握拳,代表接納佛光,領受佛教,歡喜信受。
(2)
握拳又平貼地,代表領受佛教后,以平等心普遍布施。手掌貼地,承接地氣,發願不捨眾生,眾生往往做錯了還會再錯一次,因此很難離開五濁惡世的泥沼,為了幫助他們,此時要發願世世行菩薩道。

生理:

  一拜的拜佛過程中,這是整個身體最放鬆的時段,雙手、頭面、內臟、全身肌肉和足底幾乎拉平,不僅雙手要放鬆,脊椎關節也要拉開,讓腦脊髓液迴流順暢。內心舒解的時候,注意保持呼吸平順並制心一處


9.
為什麼拜佛起身時用手掌撐起後,雙手要寬鬆,起來才合掌,脊椎各關節要拉直,保持平背姿勢?


心理:

    配合身體放鬆之作意,隨時攝心,而能保持著憶念所拜之佛,自我內觀:憶佛之念還在不在? 若丟掉了馬上撿回來以達到禮佛憶佛「事一心」的程度。
生理:

  恢復跪坐按地翻足用腳尖踮起慢慢起身雙手放鬆慢慢合掌起立的連續動作要慢慢進行求其 符合人體工學,加速身心放鬆,有如瑜珈之拉筋放鬆,保持微笑拜佛,因而喜歡上拜佛。


注意:目前網路上關於拜佛的動作,有一些人在拜佛起身應合掌之時,卻展示了結手印的動作,謂之為「問訊手印」,須知那是不如法的「雙身邪法手印」,應該戒除。我們拜佛起身時用手掌撐起後,雙手要寬鬆,起來時慢慢合掌就好。



總結



我們利用身體和動作當作工具來鍊心,只要能制心一處,只要能專一、能細心分別便好。拜佛的次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修成清楚分明的工夫



請參考下圖 (The Steps of One Prostration) ,建議自我訓練 Step 1~4 進行五分鐘;  Step 5~7 進行五分鐘;   Step 8~11 進行五分鐘 





The Steps of One Prostration




相關文章


平背拜佛功

練習無相憶念拜佛的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