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實證佛教觀行法門


… 其實在《阿含正義》裡面,或者是說在《阿含經》裡面,其實它並不以如來藏這三個字來作為第八識的唯一名相,祂可以稱為阿賴耶識、也可以稱為本際、也可以稱為是入胎識,祂可以有種種的名。那我們看在《阿含經》裡面,我們也可以來說明,其實在四阿含裡面,佛陀把如來藏把祂稱為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而這個大光明法祂是隱藏在五神通裡面,特別是在宿命通或是宿命明裡面,其實它就涉及到我們現代人在科學研究上面的記憶研究,也就是現代的人對於記憶是什麼?它是如何存在呢?產生疑惑。

可是我們如果翻閱四阿含,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在《阿含經》裡面早就已經在作這樣的研究。

我們可以看《長阿含經》的《梵動經》裡面就有這樣的說明:【佛告諸比丘:「更有餘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賢聖弟子能以此言讚嘆如來。何等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賢聖弟子能以此法讚嘆如來?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不能出過六十二見中。」】(《長阿含經》卷14)

佛陀在這個經文裡面說,有一個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只有賢聖弟子能夠用這個法來讚歎如來;這個是說明只有實證如來藏的賢位菩薩或聖位菩薩,才能夠知道什麼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我們相信有很多佛教界或是佛學研究者,他們也都讀過這部經典,可是「什麼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則沒有人能夠清楚地解釋,我們也從來沒有聽過人家在說「什麼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

可是我們可以說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所指的就是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涅槃本際……還有種種的名,佛陀說這個甚深微妙大光明法是超越一切的六十二見,這六十二見可以分為本劫本見跟末劫末見。什麼是本劫本見?什麼是末劫末見呢?本就是有所本,就是根據一個劫裡面所發生的事實,因為這樣子的事實然後產生的見解、有根據的見解,可是有根據的見解不一定是正確的見解;如果說是末劫末見呢?那就是沒有根據的、隨意所說,所以 佛陀說有種種無數,甚至是隨意所說的這些見解非常多,可是整個把它含括起來不超過六十二種。這六十二種其實分為十種論,有常論、斷論……種種論,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辦法詳細介紹其中的內容。可是我們可以知道 佛陀非常重視的,就是這個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在《阿含經》裡面,佛陀只有在這個地方用這麼高的讚歎的言語來說明這個法,然後說這個法可以超越一切的外道見,不管是本劫本見還是末劫末見,一切都能夠超過,而且一切的外道見也不超過這六十二種外道見,也就是說這個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可以超越一切的外道見啊!

好!那 佛陀就在後面馬上就說明,那什麼樣的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可以超越六十二外道見呢?佛陀就舉了六十二種外道見的詳細內容,我們舉其中的一種,就可以看出為什麼這個就是如來藏,我們可以看到 佛陀在舉這個常論裡面的第三種見,佛陀這樣說,佛告諸比丘:【或有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 『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三見。諸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長阿含經》卷14

佛陀說,有一些沙門或婆羅門他們有禪定,他們可以入定意三昧,然後以這個三昧心可以看到過去八十個成劫跟敗劫,也就是說這些外道他可以依於他的宿命通可以看到過去多生多劫的生生死死的內容。那這裡就產生一個問題了,那為什麼過去的八十個成劫敗劫裡面的那些記憶可以從過去來到現在呢?顯然一定要有個法祂能夠留存記憶,使得過去八十劫的生死的記憶的內容可以來到現在,被這些有定意三昧的這些外道能夠看到。所以要能夠留存記憶,祂一定是能夠穿越成劫跟敗劫的,成住壞空能夠穿越的,顯然祂一定是一個什麼樣的法呢?祂一定是不可毀壞、祂一定是真實存在,而且祂一定是不可分割、而且一定不可變異。因為如果儲存記憶的處所祂不存在,那根本不可能把過去世的記憶帶到現在;那祂也不可毀壞,如果有一個法祂儲存記憶,結果祂是可毀壞的,那麼記憶也可能被毀壞而不能把過去世的記憶帶到現在;祂也不可以分割,因為如果祂可以分割的話,那顯然有一部分的記憶可能因為分割而喪失,那這樣子也不能看到完整的過去八十劫生死的內容;那祂也不可以變異,因為如果說祂可以變異的話,那祂所儲存的記憶也可能因為這個儲存處祂的變化而產生記憶的變化,那這樣祂所記憶的內容也不會是正確的。

可是 佛陀在這裡說,他是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顯然 佛陀是肯定這個三昧心的內容,因為他看到的確實是事實。所以的確是有個法能夠儲存記憶,從過去八十劫的生死的內容全部記憶,把它留存起來,然後來到現在讓這一些有四禪八定、有宿命通的外道可以看到。可是他們看到雖然是事實,可是他們有一個過失,因為他們認為說:「我看到這麼多的內容,那我就是永遠存在,而且這個器世間也是永遠存在。」所以他們就產生了「我及世間是常」的邪見,所以他們看到的內容是正確,可是他們得出來的結論卻是錯的。所以 佛陀就認為說,其實不是我及世間是常,因為我及世間都是五陰十八界,都是生滅變異的,它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所以說 佛陀就以這樣子的甚深微妙大光明法來破盡一切的外道。所以我們說如來藏祂有一個很具體的功能就是儲存記憶,因為祂具有儲存記憶而且永不壞失的這個功能,所以說祂才能夠成為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所以說如來藏在《阿含經》裡面,就是 佛陀所說的甚深微妙大光明法

好!可是這個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如果要實證祂是極為困難的,所以 佛陀就採用一個非常聰明而且有效的方法,什麼樣方法呢?就是當我們要尋找第八識如來藏之前,我們要先確定哪一些處所絕對不可能是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那我們說什麼樣的處所一定不可能是儲存記憶的處所呢?很簡單,如果說它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說它是可毀壞的、它是可分割的、它是可變異的,那它一定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因為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我們已經說明過了,祂一定是確實存在,祂一定是不可毀壞、不可分割、不可變異。所以 佛陀就以這樣的方法,先幫眾生確定說,哪一些處所絕不可能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也就是說這些東西一定不可能是如來藏;所以要尋找如來藏之前,一定要先確認什麼東西不可能是如來藏。所以 佛陀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解剖眾生,把眾生的生命作解剖,凡是可以解剖的、凡是可以分割的、凡是可以毀壞的、凡是可以變異的,那統統都不是如來藏,佛陀就以這樣的方式建立了四阿含,然後隱覆密意說有第八識如來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表,這個表就在說明有情的生命,其實是由記憶的儲存處所,以及不可能是記憶儲存處所的名色所共同組合,也就是說生命是由甚深微妙大光明法以及可以分割的、會毀壞的、會變異的名色(這個名色就是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所以有情的生命就由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的這個堅固的法,以及可被分割、可被毀壞的名色共同組合,可是阿含裡面隱覆了甚深微妙大光明法,在四阿含裡面經常所說的就是名色,然後再將名色作更仔細的解剖。

好!那我們看看名色,佛陀怎麼說。【云何名為名?所謂名者,痛、想、念、更樂、思惟,是為名。彼云何為色?所謂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謂名為色。色異名異,故曰名、色。】(《增壹阿含經》卷46)

《增壹阿含經》說,那什麼是名呢?很多喔!痛啊或是覺得快樂啦!或是思惟啦!計畫啦!想像啦!非常多……。那什麼是色法?就是物質,物質就是四大,四大就是物質,還有這個四大所造的各種物質。這些心法叫作名,心法有心法各種的內容,色法有各種色法的內容,所以色異、名異;既然色法跟心法有種種的不同,所以說,就把它說就是名跟色。可是名跟色還是太抽象了,所以才要更進一步作解剖,再把名色作更進一步的解剖,解剖在佛法裡面就叫作觀行;只是在過去的佛法的術語裡面,在古代沒有解剖這兩個字,所以用觀行這兩個字來代表一種觀察。所以只有名(就是我們有佛法的名相)是沒有用的,因為不知道它詳細的內容,還是不能瞭解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要進行觀行,也就是要對於佛法中的名相,能夠在現象界裡面、在生命裡面詳細地觀察它的內容,這個詳細觀察它的內容而能夠了知,就是了知到它的義;然後了知它的義之後,還要知道它的自性,每一個名相它的自性是什麼?然後它的差別相是什麼?所以形成了名、義、自性、差別的這種四尋思觀行的道理。能夠有這樣的觀行的道理,能夠體會而且能夠如實地去觀察,這樣子這個人才有可能先瞭解解剖的道理,了知了解剖的道理,才最後能夠有可能去最後實證到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的具體內涵。…
節錄自 阿含正義 () 1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