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於六住位所應修集的福德、智慧快圓滿前,應進行所謂證悟前的四加行的觀行,也就是於蘊處界上、於一切法上,進行四尋思觀,現觀能取與所取空,因而斷我見取證聲聞初果的功德,並且還必須建立五陰等我依真如而有的大乘四加行,不再將意識我當作真實我,印定五陰等一切都是唯有真如所成的正見,成就世間至高無上的法,獲得四如實遍智
(註),因而圓滿六住位;再藉由參禪的方法來參究尋覓這個真實心如來藏,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般若正觀現在前
——
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轉入七住位經佛菩薩攝受印證、能轉依如來藏真如法性而不退轉,才是佛菩提道真正修行的開始,是為內門廣修六度萬行。
因此在菩薩轉入七住位前,必須跟隨真善知識修學,方得以建立參禪的正知見。譬如:每一位有情身中都有第八識如來藏,各個有情五陰世間及其所住器世間,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藉緣出生、暫時而有;如來藏本身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上作分別;第八識是真心,七轉識是妄心,真妄和合運作等等;以此正知正見來建立學人心中似有真如這一法存在,這也是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 9 所開示的道理:「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宣示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能取的七轉識、所取的內、外相分及諸法等,都是由第八識如來藏所變現出來;宣示阿賴耶識出生了七轉識,真心阿賴耶識與妄心的七轉識真妄和合運作似一,以不離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尋找本來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等等。學人於此正知見聞熏所得的智慧力,仍為意識思惟下的有所得法,仍為意識之所行境界,並不是菩薩親證真心第八識之唯識性——真心第八識所住離語言文字、離六塵見聞覺知、不分別自我存在之無所得極寂靜境界;因此意識在建立參禪知見階段乃至進入見山不是山的疑情階段,都是
玄奘菩薩所說的「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菩薩配合自己所培植的福德、慧力及定力,起個話頭,譬如:「什麼是真心?」制心一處地看住這句話尚未生起的前頭,乃至發起了疑情去參究真心何在,於因緣成熟時
—
一念相應慧而證得第八識
—
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真心如來藏,現前觀察確定這個真心就是佛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能夠安忍而接受,以及得蒙諸佛菩薩、善知識慈悲攝受而不退失,因而發起般若智慧。由此可知:學人進行四加行的觀修,證能取與所取空,斷我見成就解脫道聲聞初果的功德,並且參禪找到第八識如來藏後,能夠安忍於如來藏本來無生的體性而不退轉,名為證得無生
忍,才是成就菩薩初果的功德。
所以這分明是告訴大眾一件事:四加行乃是學人在真見道之前的一個很重要的關卡,如果能夠透過四加行證能取與所取空而斷我見,不再將意識我當作真實我,未來才有機會真見道
—
破參明心
—
成為七住位不退的菩薩。如果學人於四加行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觀察、不能如實親證,很容易將意識的種種變相當作真實我,當然就斷不了我見,更不用說未來能夠明心見性,成為七住位不退菩薩。所以說,四加行乃是菩薩明心見性的前方便,但必須以具備未到地定的動中定力為前提才能如實觀修四加行,如果菩薩不進行四加行的觀修來如實斷除我見,未來想要破參,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算能夠破參,心裡還是無法真正的完全接受第八識本來無生體性。因為無法如實接受及轉依,最多只徒有乾慧而無法證轉,於未來的一劫乃至十劫,還是會退失佛菩提,名為退分菩薩。
(註)「復有四如實遍智,謂名尋思所引如實遍智、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 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瑜伽師地論》卷 13,《大正藏》冊 30,頁 345,中 27-下 1。彌勒菩薩所謂的四如實遍智,就是菩薩於蘊處界、於一切諸法上,藉由意識思惟起四種尋思觀,並確認這四法
——
名、義、自性、差別之假有實無,因而引發四種正確的智慧(名、事、自性假立、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的智慧)出生,名四如實遍智。
《正覺電子報》第115期 pp. 17-19
鳴沙山 月牙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