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何謂道共戒及定共戒?又我見、我執及身見的差異為何?
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引用《成唯識論》(四) 及《大乘義章》(六) 解釋「我見」,據其說法則我見即身見即我執。
又 導師在《楞伽經詳解》第五輯(第10~12頁)中說:「俱生身見為俱生我執……妄想身見故名分別我執,見道所斷之我見」,據此則身見即我執。(第10頁)「……對於五陰之見聞覺知性及能取六塵性,生於我見,執我不捨……有此我見即生我執」,據此則我見非我執。(第11頁)「……此二種俱生我見,極細難斷;阿羅漢依自思惟,能斷後者……道種智中說:『此二我執細故難斷……』」,據此則我見即我執。(第12頁妄想身見)「……以見聞覺知之我為身,故名身見;依緣起法之妄想而生,故名妄想身見;依意識分別而生,故名分別我見;依此分別我見能生我執,故名分別我執」,據此則身見即我見,而我見非我執。
以上種種說法使人頗為迷糊,依推測 佛對每一名相之施設應有其原因或差異。從字面上看,「身見」似指將五陰假合之身或者見聞覺知的意識心計為實有、為常不壞我之身的一種見解或觀念,「我見」(人我見)則是進一步認為此觀念是正理而接受之,「我執」則是基於我見的邪熏習,於實際上堅執五陰身或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為我而不捨。請問這個理解正確嗎?
答:
1. 平實導師在各書多處皆有說明道共戒、定共戒之開示,如《楞伽經詳解》、《 念佛 三昧 修學次第》及公案拈提等。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實乃佛弟子實證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見道、修道後轉依於所證而攝心為戒,依見、修道無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與道相應,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攝心住於正道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別於凡夫未證者需要依於戒相而攝心持守。
定共戒者,謂修學禪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之修證,分別能伏三界貪瞋痴,不依佛所製定戒相而持戒,依定之有漏功德而不違佛戒,與定相應故,名定共戒。
廣義來說,道共戒亦是定共戒,因為親證三乘菩提不退者,於所證心得決定,因與道相應而能安住,故決定不移,轉依所證,所得解脫、智慧之功德必符合所證;例如大乘菩薩證悟之後,轉依如來藏而行,第八識如來藏乃是法界之實相、萬法之根源、因果之根本, 菩薩證悟而心得決定不退,名持道共戒,因決定故,亦可同時名之為持定共戒者。
2. 對於我見、我執、身見…等名相所示,其中所表義理有同有異,諸佛菩薩使用名相演示正理時,乃是基於諸多因緣時節、眾生根器等前提下,來從不同的方向與層面說明,其中會因根器鈍利、三乘見修道所斷…等不同情況,而有廣狹深淺的說法差異,故法無定法,無非就是幫助眾生解粘去縛、趣入正道。 而這些名相同指一念無明所攝之流轉法,如同您所說的也是如理,但是我見、我執還有俱生、分別、相續、斷續、見道所斷、修道所斷…等等許多深細的異同點,也是修學解脫三界生死的重要課題。
2. 對於我見、我執、身見…等名相所示,其中所表義理有同有異,諸佛菩薩使用名相演示正理時,乃是基於諸多因緣時節、眾生根器等前提下,來從不同的方向與層面說明,其中會因根器鈍利、三乘見修道所斷…等不同情況,而有廣狹深淺的說法差異,故法無定法,無非就是幫助眾生解粘去縛、趣入正道。 而這些名相同指一念無明所攝之流轉法,如同您所說的也是如理,但是我見、我執還有俱生、分別、相續、斷續、見道所斷、修道所斷…等等許多深細的異同點,也是修學解脫三界生死的重要課題。
一般來說,身見即我見、見惑、見一處住地無明;我執即思惑,含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地。我執亦是深沈的我見,因我見而熏染成就故;要於理上斷我見後,於歷緣對境中數數觀行、思維、修習,方能去除故。
如《楞嚴經》卷十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平實導師在《正法眼藏–護法集》、《阿含正義》當中多處說明這個部分,請自行請閱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