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修行人應該知道的正理: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根據《楞伽經》[1]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疏:大慧菩薩聞佛偈答百八句已,向佛請法;請問各識有幾種生住滅?佛云有二種生住滅,非意識思量所能知之。
 識謂了別,於自境能知了別故名為識。是故八識心王各各皆有了別性,然了別之法相各不相同。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意識了別五塵細相及諸法塵,亦了別定境幽閑法塵,末那了別意識之分別及於五塵作極劣之了別阿賴耶識唯了別末那之作意及思心所不於六塵境起諸分別了別,故名無分別心。以八識心王各皆有其了別作用,故名為識,於自住境能了別故。 
此八種識皆各有二種生,二種住,二種滅;次句當說。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相滅。」
疏︰《「八種識各有二種生起之現象:識種流注生起及流注相之生起。各有二種住持︰流注過程中之住持及流注過程中之流注相住持。各有二種滅:識種流注滅盡及識種流注相滅已不起。」》
流注生者,謂識種流注之作用生起運作。流注相生者,謂識種流注之法相生起。譬如於水塔下接一水管,令水流注於其下之容器中,是名流注;識種之流注亦似水之流注。
譬如水塔之水流注於其下之密閉容器中,於容器另接一水管回到水塔,復於水塔上裝置一馬達,將容器內之水抽回水塔,使水塔中之水可以永續不斷地流注於容器之內,因為水流之流注現象持續運作,故使密閉容器之動作設施可以持續作用,此名水之流注產生作用。水塔譬如阿賴耶識,其下之容器譬如眼識;水之流注作用開始,譬如眼識種子之流注生--眼識現行不斷;容器之動作設施開始運作,譬如眼識開始作用 -- 分別色塵。
於一切種智上說:前六識之現起,必須根塵觸三法和合,方能現起,謂前六識之現起,必須六根六塵接觸,方能由阿賴耶識中現起。亦有經說︰「根塵觸三和合生眼識乃至意識。」意謂必須眼根(扶塵根及勝義根)不壞,外有色塵與眼根相觸,眼識方能於其中現起;若缺其一,則眼識不得於其中現行。
然眼識 -- 能見之心 -- 於眼根與色塵相觸時之現行運作,非單依此三條件即能成辦;眼識非單依此三條件即能憑空而有,須由阿賴耶識將其所蘊眼識種子流注於眼根與色塵相觸之處,方有眼識之現行;是故能見之心依他起 -- 緣起性空-- 非本自有。此眼識種子即如每一滴水:因有一滴又一滴之水相續流過,故使容器中之工作裝置產生作用;若唯有第一滴水,即不能令工作裝置產生作用;眼識種子亦復如是:必須前眼識種子現行,隨即開避其位時,後眼識種子立即於同一位置現行,第三第四以後之眼識種子悉皆如此現行,悉於現行後立即落謝,回到阿賴耶識中,前後相繼不斷,方能成就眼識之分別功能。此即是一切種智中所說之開導依 -- 等無間緣依。眼識如是,耳鼻舌身識乃至意識 -- 空明覺知心 -- 悉皆如是,皆須依於根塵觸及阿賴耶識方能現行作用。然眼識之現行尚須有末那之作意及空明……等,共須九緣方能現行[2],前輯中已曾說之,此處唯述分別識現行之基本要件,用明流注生之道理。
識種流注之道理,唯至佛地方能具足了知,法雲大士所不能自知,皆須從佛受學方得知之,而亦不能驗証,須至成佛方能驗証之,是故佛云:「非思量所知。」一切有情阿賴耶識中,悉皆蘊藏無量無數八識種子習氣種子,復含藏有限欲愛、色愛、有愛種子(極精進之見道者可於一至四生修斷故)。種子亦名為界,非色,不可見,唯能於行蘊中証知其存在,而不能逐一種子檢視,故云非思量所知。
佛說有情心中閃過一念之間即有九十剎那,每一剎那中之識種變易生滅為九百次,迅速非常。燈泡之光明,每秒有六十次閃爍,吾人已不能眼見分明,何況一念之中有八萬一千次之識種生滅,迅速非常,大神通之証量者尚不能知,何況一般人?是故古今皆有愚痴無聞佛子,錯將生滅相續之意識 -- 空明覺知心 -- 誤認為不生不滅之中道心,背理違教,不解佛意。 
前六識如是有識種流注生起,則此流注現象將有維持連續運作之一段時間,此段時間維持流注現象不斷,即名為流注住。此類流注住現象皆有斷滅之時,如眠熟、悶絕、死亡、及滅盡定、無想定中;此五位中,前六識之識種流注暫斷,故體非真常,有斷時故。以此故知空明覺知、寂而常觀之定心乃是生滅之法,非恆,非常住者;藏密應成派諸中觀師們,應儘早揚棄此心,另覓空性心,方能於証得阿賴耶識空性心後,現起真正之中觀般若。若效法宗喀巴及月稱「菩薩」否定有阿賴耶識者,豈唯喪失人身?未來無量世中尚須次第輪轉三塗,受盡苦毒,云何奢言即身成佛?
流注之現象生起時,則有流注之法相生起,名為流注相生。譬如吾人眼根接觸外色塵,由末那作意思心所,故阿賴耶識流注眼識種子根塵觸處,現起眼識,名為流注流注生之現象連續不斷,故眼識能分別色彩明暗,有此分別作用相續存在,故吾人覺知有眼識之用,是名流注相生。
 「流注住及相住」,此謂六地以下菩薩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皆未斷盡者,及未至究竟佛地之等覺以下菩薩無始無明未斷盡者,悉有流注住相住
一念無明未斷盡者,猶有眠夢;既有夢境,則有流注生及相生,則有流注住及相住,相續不斷。依較淺之層次而言:睡熟無夢之際,意識已斷,故無覺知,無流注生,亦無流注相生,無覺知心可分別五塵境故。彼時若鬧鈴大作,既無意識知其大響,云何能聞能知?無法不能生用故;彼時阿賴耶識仍依不壞之根身繼續變現內相分聲塵於心中,鬧鈴大作時,阿賴耶亦如實將彼大聲變現於心中,末那了別其異於平常之微聲,而不能知其意義,乃起作意受想及心所,欲起意識靈覺之心而作進一步之詳細分別,阿賴耶依於末那之思,遂流注意識覺知種子意根與法塵觸處意識現起後仍不能單獨分別之,乃欲起耳識共同分別,阿賴耶又依末那之思,復流注耳識種子耳根與聲塵觸處,吾人乃能了別,如是鬧鈴聲響。
 一切有情睡醒後,因於流注生而有靈覺了知之作用 -- 六識現行運作;直至再度睡著為止,其間之流注相皆不斷滅;以流注相不滅不斷故,有六塵相與「我」相應。直至晚上眠熟,覺知心之我已滅,方不與六塵相相應,方便說流注滅及流注相滅。然此仍非佛所說之流注滅及相滅,何以故?謂仍有自心流注故。
何謂自心流注?謂有等流也。 等流之意有二︰ 一者謂眼識種子由阿賴耶識中流注至眼識現行處後,隨即開避其位而回到阿賴耶識中,引導次一眼識種子由阿賴耶識中繼於其位現起,一進一出相等流注;一念之間有八萬一千識種流注而出,同時有八萬一千識種流回阿賴耶識,以此成就世出世間法之熏習作用,此名等流流注。
二者此種等流之流注,必須同一種流類;譬如前眼識種子不能成為後耳識種子之開導依 -- 不能引生後耳識種;唯能引生後眼識種。唯有同一類種子之前後現行時,方能互相引生,同等流類之流注,即名為等流。
等流種之流注現象不唯醒時有,睡時亦有,名為自心流注;乃至二乘無學入無餘涅槃之中,仍有自心流注
有情眠熟之時,不因眠熟或長時昏迷三年而使其煩惱業種消滅壞滅,為自心流注,故能使其等流種於阿賴耶識中流注不斷而不壞滅,唯是不於三界中現行爾。一旦醒覺,又復於三界中現行。阿羅漢入涅槃前,若曾聞善知識說第一義諦實相之法,心中微有一絲欣樂,雖未迴心大乘而仍然入無餘涅槃;但因已曾熏聞實相之法,則此無漏法種既已啟動,仍將於無餘涅槃性之異熟識中自心流注,有朝一日必使此一無漏法種起用,令末那識種現行,則必忽然漸生中陰;中陰身具已,便因欣樂實相究竟之法,而復受生,永於三界之中行菩薩道直至成佛。是故無餘涅槃之中亦有自心流注,而無流注相生
凡夫有情不解此理,偷偷造諸惡業,以為人皆不知(其實鬼神皆知);殊不知造惡業後,其業種落謝回到根本識中,永持不壞,為有自心流注故;唯有其後就彼惡業善為懺悔補救,方能經由新善業之熏習轉換舊惡業種子而消除,是故龍樹菩薩偈曰︰「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即是此意。
修行人若了知此理,則能歷緣對境令諸煩惱種子現行 -- 起於貪瞋;隨之以如理作意之思惟觀察,修正身口意三行,則能使已出現之染汙種子轉換為清淨無漏之識種而回入阿賴耶中;佛子知已,若能如實精進修行,則名已知熏習正理,名為如實修行者
等流之流注生及相生,於三界中,皆非唯有一識有之,乃是諸識同時有之。譬如眼識流注生相生時,同時必有意識及末那識之流注生相生,否則眼識不起流注生及相生,末那及意識乃是眼識之俱有依(增上緣)故。然此三識之流注生及相生,非唯阿賴耶識中流注三識種子而已,尚須有阿賴耶識之自心種子流注生及相生,方能成就前述三識之流注生及相生而有其用;然此正理唯有真悟佛子悟後隨大善知識熏聞之後,方能知之;知已隨即能予証驗無訛。
前六識流注相,於眠熟悶絕等位不現行時,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之流注生及流注相生皆不中斷,繼續現行,唯有真悟之人能知能証能檢驗之。此二識之流注生及相生,於眠熟位及悶絕位如是,於正死位及二無心定中悉亦如是,仍有流注生及相生。無餘涅槃位之阿羅漢根本識中仍有自心流注,尚不得謂為流注滅及相究竟滅。
《阿含經》及諸大乘經中,皆說阿羅漢辟支佛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既然永盡不起,即不可能因於煩惱復生世間諸念,故得妄想妄念永斷不生,名為斷盡一念無明,身心永滅,捨報必入無餘涅槃。然此乃謂二乘無學之「人我」煩惱永盡無餘,但仍有「法我」煩惱不斷 -- 豈唯不斷,抑且尚未相應 -- 是故入涅槃後永不出生於三界之中。然於無餘涅槃位中,尚有法我 -- 無始無明塵沙惑未破未斷,是故八識種皆於無餘涅槃位之異熟識中自心流注不斷
無始無明上煩惱,自無量劫來不曾與有情之靈知心相應,二乘無學迴心大乘入六住位,尋覓空性心時仍未能相應覓得空性心異熟識時亦未相應,雖入七住賢位,猶不知曉無始無明名義也。須至有朝一日起心探索:我既已悟得如來藏,應與諸佛相等,云何我猶未能如佛智慧深遠無窮無盡?此時方起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修、得、果、斷、智、証……等上煩惱此時方與無始無明 -- 所知障上煩惱 -- 相應
菩薩七住已明真心 -- 証得如來藏;然有菩薩依明心功德進修,直至九地猶未曾眼見佛性者,此時為求眼見佛性而入十地,便與無始無明中之見性上煩惱相應;直至眼見佛性後方破此一上煩惱而入十地。然而此時雖得授佛職位,而其自心之八識種中尚有流注生及相生存在,尚有部份塵沙無明未曾斷盡須至最後身菩薩位,於人間大悟成佛時,塵沙無明上煩惱才完全斷盡,此時流注現象已滅,一切法種不進不出,無有變異,不復受熏習,現大功能,應物現形悉無遮障,方得名為斷盡異熟生死變易生死;從此第八淨識中一切種子永不變易,無有異熟故。
此處應述異熟及變易生死二種法相,則於後述經文可免誤解。
異熟之義有三︰一者異時而熟,二者異類而熟,三者變異而熟
異時而熟者,謂業果成熟不與造因同時。譬如謗佛謗法謗師之人,謗已不即受果,須於來世方受;又如布施植福,大多於來世受。又如菩薩於過往百千萬億劫中,精進布施除惡,聞熏修學佛法,無量精進而未成熟;直至此世緣熟,得能明心,又復眼見佛性,乃至悟後起修進入初地,非於造因時即得緣熟,故名異時而熟。亦如聲聞初果或菩薩初果,見道之後若不精進者,不能於一生中實証無餘涅槃,須至七次人天往返後,方得取証無餘涅槃,故名異時而熟
菩薩亦復如是,於七住見道不退之後,須歷經大約二大無量數劫之悟後起修,方斷盡一念無明而入七地,此名留惑潤生 -- 不斷潤生愛而持受生願 -- 至七地已,方與無餘涅槃相應;此非愚痴無聞佛子所能知也,亦名異時而熟。
異類而熟者,如上所舉謗佛謗法謗師之人,謗已不即受果,轉入來世得地獄身、餓鬼身、傍生身而次第受果,非依造因之人身受果。亦如往昔無量世前學佛之佛子,或以欲界天身、色界天身學佛,或以傍生有神通之身學佛,或以鬼神之身學佛;於無量世後之今生,輾轉來到人間,今以緣熟而遇善知識,得入見道乃至修入初地,亦名異類而熟,非依造因時身成熟果報故。
復有異類而熟者,謂造善業而得惡果。如有一人協助他人行善,然不知彼善行背後有大陰謀;此事成就後,助人為善者仍未知曉被人利用造惡,亦未收受任何酬勞;未來世中緣熟之際便受惡報。
復有一類愚痴無聞之新學菩薩,迷於出家在家表相,不知菩薩於無量世來或現出家相,或現在家相,身相無定,但隨因緣而行;便依其師父之言:不准閱讀平實導師著作,不准互相推介。並奉師命:勸令一切與其相熟之人不閱平實導師著作。謂如此諸行為護正法行,而不肯閱讀及以諸經比對;心中自以為其身口意行是護持及弘揚正法,而實真是破壞及抵制正法之重業;名為行諸善業,來世卻須以地獄身、餓鬼身而受苦毒,亦名異類而熟
變異而熟者:謂造業時心異於受果時心。此有現世及來世不同。譬如有人年輕時造諸善行,至耳順之年時,忽有曾受其恩者事業有成,又復念恩不忘,來覓此人行報恩事;而此人今已耳順之年,身心俱非年輕時之同一人(新陳代謝及念念變異故);雖非同一人,而其受報,人無責者;以雖變易,而相續不斷來至四十年後緣熟受報,此名變異而熟。
又如往世造諸謗法惡業,輾轉三塗,方得生而為人;以餘報未盡故,今猶愚痴瘖啞,聞法不解;然此人不得主張︰「往世造惡業謗法者非實是我,不應多劫之後我受此惡報。」何以故?往世之汝雖非今世之汝,而依彼時惡業因種輾轉來至此世故;雖此世五蘊(含靈知心之我)不同於往世五蘊,而由如來藏持惡業種輾轉受報,異作異受,業果不失故。此世靈知心往世靈知心種子落謝而別依後世五根別生靈知心,世世受報,必須自受;非同一心,而業果不失,是名變異而熟。
以有識種之善惡染淨變易,及七轉識無始無明所知障之愚痴性轉易為一切種智般若,故名變異而熟既有變異則必有諸熏習轉易,以尚有所知障故。佛地以斷盡所知障、成就一切種智故,其第八淨識唯持舊種,不再轉易任何新熏之法種,故已永斷變異既其所持種子永不變易,則無種子之異熟流注,則異熟現象滅盡,名為永斷變易生死;是名自心流注已滅,則流注相滅,方得名為常、樂、我、淨,成究竟佛;非謂藏密四大派諸祖等人,錯以空明覺知之意識心為真如者所謂之常樂我淨也。
以上為《楞伽經詳解》第二輯  139~152 內容分享
附註: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簡稱《楞伽經》,是大乘佛教中極重要之經典;既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亦是中國禪宗開悟聖者自我印證及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初祖菩提達摩大師以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併交付二祖慧可大師,以為傳法印證。禪者可依此經建立正知正見,避免錯悟大師誤導參禪方向,未來證悟可期。
[2]. 九緣生識:緣,助成之義。即謂明、空、根、境等九種之緣,生眼、耳、鼻、舌等八種之識。此係以眼、耳、鼻、舌、身五識,依第八識相分(即分別相狀,指世間種種色像境界凡有名相者)建立,由第八識種子而生,攬明、空諸境而為相;第六識緣第八識相分而得生,取五塵境界而分別,依第七識而能執取;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即能見之識,指眼等諸識能照燭了別諸塵境界者)而得起,轉第六識染淨而為依;第八識為眾識之根本,含諸法之種子,依第七識而能轉託五根識而為相。由是而知,識藉緣生,緣因識有,更互為依,遞相倚託,而有多少不同,故稱九緣生識。
據《成唯識論》卷二至卷五所載:()明緣,明,指日月之光,能顯諸色相。謂眼因明而見,無明則不能發於眼識,故明為眼識之緣。()空緣,空,指蕩然無礙,而能顯諸色相。謂眼以空而能見,耳以空而能聞,無空則不能發眼、耳之識,故空為眼識與耳識之緣。()根緣,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謂眼識依眼根而能見,耳識依耳根而能聞,鼻識依鼻根而能嗅,舌識依舌根而能嘗,身識依身根而能覺,若無五根,則五識無所依,故五根為五識之緣。()境緣,境,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謂眼等五根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為對,則五識無由能發,故境為五識之緣。()作意緣,作意,即心所法,有覺察之義。謂如眼初對色時,便能覺察,引領趣境,使第六識即起分別善惡之念;及耳、鼻、舌、身初對境時,亦能如是覺察引領。是以遍行一切識境,皆由作意,故作意為眼等六識之緣。()根本依緣,根本,即第八阿賴耶識;依,指倚託。謂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而得生,第八識相分託眼等六識而得起,故根本依為六識及第八識之緣。()染淨依緣,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淨諸法皆依此識而轉。謂眼、耳等六識,於色、聲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煩惱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若六識修諸道品白淨之業,則轉此道品淨法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故稱為染淨依。然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更互為依,遞相倚託,故染淨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分別依緣,分別,即第六識,此識能分別善惡、有漏無漏、色心諸法;以眼等五根雖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識而有分別。是知五根境之好惡,由分別而生;第七識之染淨,由分別而知;第八識之相分,由分別而顯,故分別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種子緣,種子,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嚐味,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故種子為眼根等諸識之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