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看話頭的鍛鍊與參究:參究的方法與看話頭功夫

先依參究如來藏的方法來說明,如實瞭解以後,就會知道參究佛性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平實導師說:參話頭與看話頭之間的差別,在於參話頭有一個疑情在,一面看「念佛是誰」的話頭,但心裡懷疑思索,究竟念佛的是誰,心裡雖無「念佛是誰」這四個字的形象或聲音,但是我們一直安住於「念佛是誰?」這個意思裡面,這樣子叫作參話頭。需有一個疑在。看話頭如無疑情,是在修定。如果坐下來看話頭,看久了就會入定; 如果有個疑在看話頭,疑情持續伴隨話頭存在,謂之參話頭。所以二者之差別,在於有無疑情及尋覓思惟的作用。參話頭思惟思想有什麼差別?思惟思想就是運用語言文字,用一句連接一句的話,在作分析,那叫作思惟思想。參話頭是要有定力,而不必透過語言文字,就能夠有思惟之作用在,我們稱之為思惟觀—直觀。所以看話頭時,有一個疑情在,謂之參話頭。參話頭時常常會靈光一現而出現一個答案,我們能夠不運用語言文字,就可以去分別對錯,並且知道為什麼對或錯,均不必經由語言文字,這功夫就叫作思惟觀—直觀

為何要講看話頭及訓練看話頭之功夫?因為修禪須要真參實修。禪須要體驗,不是用語言文字的思惟討論所能親證。所以口頭談論,意識思惟,名為參禪,其實是思想思惟,沒有定力的緣故;因此我們認為不會思惟觀,就不是參禪。

參公案也是一樣。公案是指過去祖師們,參禪開悟的過程、流傳記錄下來稱之為公案。就像在政府機構裡,有很多檔案,以前就叫作公案。我們可以藉著過去祖師們參禪開悟乃至見性的過程去參究,雖然他的過程非常長,但是有一個重心在,那就是為何他這樣能夠悟?參的時候不可在心中念誦這則公案的過程或問答語句,也不可在心中用語言文字思惟分析,依舊是思惟觀之方法 謂之參公案。參話頭參公案都是一樣,都必須定力而不是定境。所以不可以修一念不生的功夫,必須修一念相續的功夫—定力

平實導師又開示說:現在接下來就要去參。心裡面看著這句話的前頭,然後另外起一個疑:「參禪是誰?」心住在話的前頭,心裡面同時在疑參禪的究竟是誰?知道五陰不是我,色身不是我,這個能知能覺也不是我,那麼究竟哪個才是呢?我在參禪,可是這個我不是我,那究竟參禪的是哪一個?這樣又是看又是疑,這叫參話頭。那麼參話頭繼續深入就會產生了疑情。有了疑情以後等待的只是一個時節因緣,不可強求。若有善知識就可很輕易的悟入乃至見性,若沒有善知識就很困難

參公案也是一樣。譬如我們剛剛講黃龍禪師這個公案;我們第一次禪三開示的時候講這公案,有很多人悟入。譬如說:「人人有個生緣,上座生緣在什麼處?」閑云:「早上吃白粥,至晚又覺饑。」平實云:「熱茶暖身」。這公案雖然很長,照樣不可動著語言、文字。一樣是看話頭的功夫,只是把這個意思放在心裡面去體會它。必須要動著語言、文字才能參的話,表示功夫不夠,要悟就很困難;所以參禪必須要把功夫練好。尤其是要見性的話,看話頭的這個階段沒作好,一念相續的功夫沒有作好,即使悟了也看不見佛性,因為不能一念相應的緣故。譬如說剛剛講的現代公案:我們先瞭解什麼叫作「百尺竿頭坐」?有很多人參禪、學禪學到後來,他可以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在一念不生的境界裡面,清清明 明,靈明覺了,他認為這個就是真如。然後就去找大師印證,大師也跟他講:「這就是真如。恭喜你!明心了。」但是這個錯了。一念不生之時,雖然是沒有語言、文字、不思善惡,但是靈明覺了的本身仍然不離意識,仍然不離境界。這個就是長沙招賢大師講的百尺竿頭坐的境界。長沙招賢大師說:「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所以我們爬竹竿,爬到最高一百尺足了,已經到頂了,再上去沒有路可進了,沒有竹竿可以爬了,就在那一邊停頓下來了,但那還不是真的。

參禪參到一念不生靈明覺了,可以說就是到了百尺竿頭了。到頂了,但是這個仍然還不是,還要往上突破,所以參禪須知還有向上一路。如果不能突破,終究免不了把意識、定心當作是真如、認妄為真,將來不免未得言得,未證謂證,後果不堪設想。我們說,為什麼問了一句「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嗄?」丟個東西,為什麼人家伸手一接就悟了呢?雖然這公案這麼長,我們卻要抓住這個公案的意思直接去體會它,可不要用意識思惟在那邊轉。因為意識思惟越轉,葛藤越多,越麻煩,越難悟,要體驗就更難。公案就是這樣的參法,盡量避免用著語言、文字,而用思惟觀的方法來參究;也就是說參究的時候除了不用語言、文字以外,還要有個分別的心,有個觀察覺照的心,直心去觀照。千萬不要打葛藤去思惟、直截了當最容易去體驗得到。最怕的是聰明伶俐、枝節葛藤、意識思惟那就永劫不悟。這個是功夫不足,定力欠缺。如果落入語言、文字的話,就算悟了,也會落在意識心裡面,用意識心來當作真如。這種錯會,非常普遍,古代如是,現代亦如是。因為意識也一樣無形無色,「靈明覺了」這個意識也是無形無色,與了義經講的真如無形無色,相符合,所以就錯會了。因此命終之後就不免還要再輪迴。這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參究以前務必要先練看話頭的功夫參究時應當要遠離意識思惟,直心去體會一回才好。參究的時候要用思惟觀,我們在無相念佛書裡面談到過。

思惟觀就是我們在思惟如何是真如?如何是佛性?思惟其中的一個,但是不用語言、文字而去分別,要有一個觀照,有一個尋覓的心。能覺能觀能聽的心是妄心,不離意識。靈明覺了是定心,不思善不思惡時是定心,一念不生是定心。用這個定心做工具來做思惟觀:到底什麼是我的真如本體?直接的去觀照,直接的去分辨,這叫作思惟觀。若有這個功夫,參禪就容易開悟。沒有這個功夫,又沒有真善知識指導的話,那就像緣木求魚一樣,希望就非常渺茫。 [摘錄自 平實導師,《禪—悟前與悟後》上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 改版七刷,200912 月。]  

以上援引 平實導師的開示,讀者如果已經有了看話頭的功夫,而且功夫很純熟時,就會懂得思惟觀的用法,自然就會 懂得參究的方法了。如果再加上對於所悟內容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對如來藏的體性也有正確而且全面的理解時,開悟就有因緣了,除非曾經謗法—謗如來藏。謗如來藏就是謗菩薩藏,在《楞伽經》中 佛說這是一闡提人—斷善根人,當然不可能開悟證得如來藏;想要等開悟明心後再求證眼見佛性的境界,更不可能。如果曾經毀謗賢聖,也就是毀謗實證二乘菩提的聲聞聖人,或是曾經毀謗實證三乘菩提的菩薩,他想要實證如來藏時也會有遮障,更不可能眼見佛性。必須在參究之前,先在大眾面前公開懺悔自己以前因為無知而毀謗正法、毀謗賢聖,並且每天都必須在佛像前如實懺悔,才有機會可以開悟明心,眼見佛性則是未來世的事了。

《正覺電子報》第87 pp. 66-71 


海滄大橋Haicang B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