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站立時(1)要收下巴(2)後頸貼衣領?
並非拜佛站立才須要,平日起居生活,亦當如此。
並非拜佛站立才須要,平日起居生活,亦當如此。
目的:
(1)「收下巴」是為了使「頭部」和「頸椎」之角度正確,合乎解剖生理之原則。(即調整「枕寰關節」之角度)
(2)「後頸貼衣領」,使頸椎和胸椎,能對正、對直,氣血通暢。
(1)「收下巴」是為了使「頭部」和「頸椎」之角度正確,合乎解剖生理之原則。(即調整「枕寰關節」之角度)
(2)「後頸貼衣領」,使頸椎和胸椎,能對正、對直,氣血通暢。
一、佛法方面的意義:
人往外看(向外攀緣)時,下巴必不自覺地抬起,而看不見自己(失去自覺觀照)。須收下巴,方能看見自己,返照自心,都攝六根。否則終日都在忙著反應外來的刺激,追逐外境,毫不自覺,迷不知返,如狗盲目追外面扔來的石頭,但追了半天,精疲力盡,卻是一塊不能吃、沒用的石頭。
佛有「七處隆滿」之相,即頸項之肉,及兩手、兩肩、兩足肉皆隆滿。依佛說造像量度經解,佛有「重頦」之相,即是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馳逐,返求諸己。
二、解剖生理方面的意義:
直而暢的水管,最流暢。大家都知道:彎曲、甚至壓折的管子,必有阻礙。當我們收下巴,後頸貼衣領時(如下方圖(二))
脊椎最正直,使「腦 — 頸椎 — 胸椎」之間,交通順利,功能優秀。頭的「枕骨」,和第一頸椎(寰椎)之間叫做「枕寰關節」,這個關節,在收下巴時,角度最好,最利於頭頸之「交通」。
比較(一)未收下巴咬牙切齒 和
(二)收下巴放鬆下頜 之狀況
而下巴抬起(往外看)時 —(如上方圖(一))
(1)頸椎較曲折(向前塌入),甚至後頸部,可見皮膚折痕(橫紋),(如吸管之折痕)。
(2)頭頸之角度不正。
(3)「頸椎、胸椎」排列也拐彎抹角。如此拐彎抹角之「管子」,流液必難通暢。(參考下圖)
註:〔體內管子 — 包括血管、淋巴管、氣管、食道、脊髓腔洞....等等,易有廢物、毒素、沉積於拐彎抹角處。而且迂迴曲折,阻力大,壓力必大(此乃自取的「壓力」),不但進入腦之血流會受阻,且血流須「加壓」來突破阻力,很耗能量(冤枉耗力)。〕據說體內管子 — 血管、淋巴管大大小小,加起來總長度,可繞地球好幾圈呢!
長時間抬下巴,最少有四種不良影響(收下巴拜佛可改善)
一、肌肉方面:「後頸肌肉」變僵硬,甚至縮短(使垂頭時下巴不能貼胸),(「韌帶」亦然)。肌肉緊縮,壓迫血流,影響腦部循環。
二、血流方面:我們人體供應腦部的血管,只有兩對:前面一對,叫頸動脈。後面一對,叫椎動脈。
後面這對「椎動脈」,穿過頸椎的「孔」(橫突孔)進入腦,供應後半腦部。
觀察此椎動脈,既穿在頸椎「孔」中,就隨頸椎變形。頸椎曲折,它也曲折。且它在入腦之前,先天上有一迂迴曲折。(如圖)
● 圖示 供應腦部二對血管(只表出右邊)
收下巴時,這「迴路」比較通暢。假如不收下巴,甚至仰頭角度太大時,就會使此彎曲更曲折,甚至被壓阻,腦血流就不足,腦功能變差,甚至退化(老年失智症)。而很不幸,人常忽略此「極重要」之事,而去追逐外境「不重要」之事。如果整天往外看,必持續仰下巴,為此老病鋪路。若不知自我調節、自覺返視調整,收下巴,攝心念佛,待衰病時,無人能替,財亦不能買健康,不亦苦哉!
三、腦脊髓液方面:很多人苦於頭痛、頭脹、頭暈、全身疲乏健忘,腦功能減退,卻不知起因乃是自己姿勢不宜(身業不良)造成腦脊髓液之循環受阻所導致。「腦脊髓液」這名詞,對一般人而言,相當陌生,於此稍作簡介:「腦脊髓液」是循環在「腦脊髓外圍」及腦內部「腦室」、「導水管」和「脊髓中央管」的液體系統。
● 腦室透視立體圖
圖中綠色 ■ 部份代表「腦室」是個立體的腔室,夾在腦中其中充滿了液體,液體是由腦室中的「脈絡叢」(見上圖)滲出,如箭頭 ↑↓ 方向流動,由「正中孔」流出,又包圍循行於整個腦及脊髓「外圍」和中央管,如下圖所示(綠色部份),然後回收入「靜脈竇」(位於頭頂正中線),回收入血液。
因我們的腦脊髓,質料像豆腐,為了「保護」及「運送營養和垃圾」,所以有「腦脊髓液」之構造(襯於腦中,也包於腦外)。
如下圖,以縱剖面看腦部,可見藏在其中的「腦室」構造及「脊髓中央管」,以及由「腦室」之開口,循行到整個腦脊髓外層的「腦脊髓液」。
(圖中以草綠色表示腦脊髓液;紅色箭頭表示其流動方向)
「腦脊髓液」是流動的液體系統,夾在二層膜之間,它的功能:
(1)避免震盪,保護腦脊髓(如豆腐泡於水中)。(2)供應營養。(3)運送廢物。(4)調節腦壓。
若頭頸角度不正,姿勢不對——很容易阻礙此液體之流動,(因為此液層很薄,角度若太曲折時,必如吸管受折而不通)。
而且「下巴抬起不收」的角度,有時會正好在腦室之「開口」(正中孔)附近曲折,造成極大壓力,使流液受阻;也使極細的「脊髓中央管」不暢。
本來此液由「腦室」製出(每天約450C.C.)→
循行至外層 → 又回收入血液及淋巴,約需一天或6、7小時,即可回收更新。若中途不暢,則不新鮮之水堆積,而且整個腦泡在不新鮮水中,必然昏沈渾沌,不可能開智慧,情緒亦必不佳,要安心修定慧,就有困難。(註:腦脊髓液總約150C.C.)
一旦腦室製造出來的液體,不能順利由小孔外送去循環,則會逆流,積滯在腦室內,腦室就會像「水袋子」灌得脹滿,壓迫腦子,而腦殼又是不能伸縮的硬殼子,故一時之間,腦子,外受限、內加壓 —(腦壓加大)就會產生頭痛、頭暈、想吐、全身功能變差之症狀。若長期腦室(水袋子)擴大壓迫腦,腦會萎縮。此種阻礙與壓力,當姿勢改變時,即可漸漸解除,所以尚不致於像長腫瘤等器質性之阻塞,引起「水腦症」(即持續性惡化之腦室水脹滿),但只要連續抬下巴、仰頭,阻礙一段時間不解除,便有症狀發生。
四、神經方面:頭、頸部神經密布,非常複雜,以應付日常生活種種需要。若受壓迫則有病變,而神經之營養,仰賴「血流」供應,而脊髓血流又和「椎動脈」之供應有關,當血流供應受阻,神經即使不直接受壓,亦間接失去營養滋潤。加上肌肉緊繃(壓力大),神經傳導亦受影響。此在輕微的抬下巴,影響較小,若仰頭(尤其長期僵持性仰頭太甚)則有較嚴重之直接壓迫。
以上是說明,抬下巴之各種不良影響。故,非但拜佛、站立須如此收下巴,調正頭頸角度及脊椎,平日生活亦須覺照,把此拜佛之鍛鍊帶出去。
佛法是高度理性的法則,是高智慧的大學問,每個法則中,都含藏深刻的原理,不可等閒視之。學佛是合乎理則,來開發良知良能。拜佛是求諸覺性,返求諸己,非一般外求之迷信。 反之很多人不明正常解剖生理法則,整天向外奔波追逐名醫、祕方......不知合理調身心。結果,追逐中,下巴必更抬,腦必更不通。
其實,打折了的吸管,不通是必然,而只要將折處調直,通也是必然,拜佛即是大調整。姿勢若不自調正直通暢,卻一味向外求特效藥欲把吸管弄直通,才是「迷信」啊!若能端心、端身、合乎正常生理原則,身心功能必然改善。只要自己不歪斜曲折(加壓於自身),又善於放鬆,又有誰能給我們壓力呢?
很多人以為是別人給他壓力,殊不知最大的壓力,來自於自心、自身。如:不收下巴,即是給腦脊髓壓力,(仰頭尤甚)。持續仰頭不收下巴,即慢性自殺(損腦功能)。收下巴就是解壓、自助、端心端身之善。
● 日常生活運用
所以日常生活,必須注意常調整姿勢,常收下巴,放鬆頸部,作垂頭等柔軟運動,或常按摩熱敷後頸部。不宜長時間抬下巴仰頭工作或睡眠。否則,多少會有腦脊髓液不通之現象。
若工作時,不得已須仰頭、抬下巴,則須定時反方向運動(垂首、放鬆、運動),且須經常拜佛,才能矯正,防止不良影響、惡化下去。(如下圖)
X 姿勢不當,抬下巴工作
◎ 自覺調整→收下巴
自覺調整收下巴 ←雙手交叉,輕鬆放在頭 (枕骨) 後方,垂頭、放鬆。以手之重量,載於枕部,調整拉開頭、頸之關節 (枕寰關節) 及頸椎各節。
很多人,因長期「頸向前塌」,已經不知如何是「直」,也無法後頸貼衣領。
練習:可以躺在硬板床上(墊被、隔濕冷)收下巴,讓後頸盡量貼近床板,體會「直」的感覺。(胸椎—頸椎對直)注意:上下牙也要鬆開些,如此可自然改善很多頭頸疾病。
平日仰頭太過者 — 簡易調整頸椎法:「不收下巴」的孩子(仰頭看電視)(仰臥),頸椎太向前塌,容易感冒、咳嗽、腦力降低,且易患眼、耳、鼻、口,(如扁桃腺),咽喉之疾病。若仰頭更甚,則更嚴重。
矯正法:(矯正太前塌的頸椎)可在輕鬆愉快中,將枕頭(勿太軟)(外軟、內硬)放在頸部(枕骨)(較靠「頭頂」)(收下巴),讓「頸椎」完全放鬆,依自然重力(地心引力)頸椎可拉開,復位,恢復正常。 亦可趁孩子仰睡時(完全放鬆、柔軟),為孩子如上述墊枕,使「收下巴」,可調整已前塌之頸椎,改善血流、神經、免疫力,改善腦功能。每天能如此調整幾分鐘(十五分),就有改善,並非整夜如此睡。(睡眠宜右側臥)
注意觀察:仰臥睡眠時,太仰頭(抬下巴)頸部青筋(靜脈)鼓起,即是「阻力大」,流動難,故「加壓」鼓起 — 疲勞不適 — 血流循環不良。若「下巴未收」青筋仍是鼓起。一收下巴(下巴貼胸)青筋就消失(不鼓出)(阻力變小)— 流暢。 仰頭工作者 — 後頸、筋縮緊。頸椎太向前塌。睡前應調整,以枕頭:只枕靠頭頂之「枕骨」。不枕頸椎。下巴自然收。睡前如此調整一下,並非一夜如此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