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平實導師對我們開示,他在書中也寫著:斷我見一定要有未到地定(access concentration,
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 [upacāra-samādhi]; threshold concentration)的功夫。因此許多菩薩也更加積極於無相拜佛定力的修學,就有菩薩問:「能不能用九住心,來作無相拜佛的入手處呢?」其實是可以的!因為每一個人在修定的時候,會依於他的習氣、會依於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應的法則。我們今天就以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九住心來看:如何依著這個九住心,來調我們無相拜佛的憶念的這一個心念?修止觀,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夠作如實的觀行,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因此斷我見,也一定要能夠有定力的支持,這樣斷我見才不會退失。而
平實導師的開示,也讓正覺的學人更加積極於無相拜佛的功夫,以及斷我見的觀行。
「九住心」就是在修定的過程中,這九種安住的心行變化。彌勒菩薩開示九住心,這個過程從最初住、正念住、覆審住、後別住、調柔住、寂靜住、降伏住、功用住以及任運住。希望您今天在電視前面,也隨著我們這樣一個一個地講解下去,來順便去感受這九住心的變化;這九住心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如何安住的過程。
首先,「最初住」(The mind holds deep
concentration upon one object with ease. )就是讓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緣的這一個行相中;也就是說,當我們要修學無相拜佛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找一尊佛,或是一個名號來為我們所緣。那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內攝,令心住於內,不向外散亂,所以最初住也叫作內住。這時候呢,修學無相念佛的時候,學人應該要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環境,如何讓自己隨時能夠起無相憶佛的這一個功夫,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心一定會散動,所以這個時候心一定要往內;你要安靜住你自己的所緣,或者是本師
釋迦牟尼佛,或者是 觀世音菩薩,自己選擇一尊相應的佛菩薩。一開始修定的時候,其實聽聞力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對法的熏習,我們是一定因為熏習了無相念佛的法門,所以我們才會來開始作無相憶佛念佛的功夫;但是不可能一開始,我們的心就能夠往內安住,所以這時候可以由聽聞法教來作安住的心念,否則的話,因為定力還沒養成,一定會去想到世俗的快樂,這樣就沒有辦法把心安住於憶佛的淨念當中;因此如何的能夠先開始依著聽經聞法的這樣的一個心念,讓我們能夠把心安定下來在這個行門當中,這是一開始可以應用的法則。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想:「我一定立刻就能夠把心定下來。」應該要配合著曾經熏習的知見,慢慢地調,使自己的心能夠定下來;另外也要能夠有思惟的力量,來產生這個讓自己與過去五欲的這種習性的,這樣的一個調整過程中產生了簡擇力、思擇力,這就要靠思惟力,所以「聞」以及「思」這兩個功夫,是剛開始要作初住內住的時候,最先使用的兩個力量。
第二個就是「正念住」(The mind, supposed to
be concentrated upon one object, drifts to other objects; a reaction occurs,
and the mind promptly switches back to its chosen object. ),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心念還很粗,因為內住的習慣還沒有養成,當我們漸漸的有著內住的習慣養成的時候,這時候這個階段,就稱為正流或者正念住,讓我們自己正念的心念流住不斷,這時候我們的心念從粗漸漸就會調到細。譬如憶佛的時候,我們的心就開始輕輕的往內攝,而不會向外攀緣。但是這件事情,這樣的一個意識心的調整,一定要一直反覆許多次,所以這就是相續方便。也就是這個時候,你已經願意以憶佛念佛的行門,來作為你定力的修持,那就是必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使得我們的意識心能夠定下來;意識心其實在學習任何東西、任何功夫都一樣,必須要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提醒;由這樣的提醒,才能說服我們的末那識,接受這樣的一個狀況,而能夠安住在憶佛的行門當中。
第三個是「覆審住」(The mind,
concentrating upon an object for the purpose of grasping its nature by
analysis, drifts to other objects; a reaction occurs, and the mind instantly
returns to its work. ),覆審住就是說,我們覺得自己已經能夠隨時地來憶佛、來安住,但是有的時候,還是會有妄念的生起,所以就要更覆審察;當自己覺得自己的心有妄念、有失念、雜念的時候,於是立刻去看到,並且再把憶佛地念輕輕的提起來。這時候的覆審住要作的就是:當你把憶佛的念輕輕地提起來的時候,你不要再提一個念要把妄念止掉的念;因為你再提一個「要把妄念止掉」的念,你這個要止的念,比你原來的妄念還要粗重;所以當你在憶佛的時候,你依著覆審住的這個階段,發現有妄念的時候,你只要輕輕地把憶佛的念再提起來。這樣次數多了,慢慢的調,自然這個憶佛的念就會漸漸的細了;而且這憶佛的念,也能夠漸漸地變成了真正習氣上的行門與功夫。在修定主要的有兩個力量──就是正念與正知。正念的力量還有正知的力量,都可以幫助我們在憶佛的念上,能夠快速的成就。有了正念與正知,這時候我們如果想要修學念佛三昧,或者是說我們有願心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成就;但是我們一定要非常知道我們的意識心和末那心的體性,定的過程絕對不要去想:我能夠一坐下來,馬上就能夠入定。特別是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們對於這樣的功夫還不熟悉,一定要多花一點時間讓自己輕輕的內攝,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並且漸漸地增加自己憶佛的時辰。除此之外,也要常常在自己的住所,或者自己能夠看得到的地方,作出能夠隨時提醒自己憶佛的這樣的一個念;所以這時候這個正念的培養,就能夠很快的成就,也因此與其抱怨自己的憶佛念不成就,不如好好的一次又一次把這個抱怨化為提醒自己憶佛的念。也有人覺得自己一打坐就不會有妄念,就沒有妄想;也許是真的沒有妄念、妄想,但是也可能是掉入了微細的昏沈當中。這時候他的憶佛念是不清明的,甚至憶佛念已經不在了;也就是說,他的這一個念不是強而有力的,那這樣落在這一種暗沉的定中,是沒有辦法產生作用的。我們要修學這憶佛念的功夫,是要讓它能夠成為我們拿來引用,並且拿來修觀的力量、心力,而不是要耽於這一個定境法塵中。
接下來是「後別住」(The mind ceases to
grasp the nature of things by analysis. When this occurs, the mind has entered
deep concentration.),也就是近住。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因為這樣憶佛的關係,漸漸的我們的心念轉成清淨了,而憶佛也能夠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意,來提起自己憶佛的念。這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憶佛念,有時候它能夠自然的起來,甚至我們都沒有提醒它,所以這個時候呢,也就是叫作清淨念住。那我們的心—意識心—已經漸漸地有著憶佛的習性了,這樣你隨時隨地你想要憶佛,你就能夠安住在憶佛的氛圍當中。如果在這四個階段完成的時候,在南傳的佛法當中,其實也就是屬於四念住的成就;因為表示正念已經有它的穩定性,所以這四個階段,可以說是我們在修學憶佛念的最初的階段。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有妄想紛飛;有妄想紛飛的時候,我們剛剛有說,不用去管它,你只要輕輕地再提起來就好了,而不要想說自己要去另外起一個念,去壓伏這個煩惱。
再來下一步就是「調柔住」(The mind, after
prolonged meditation, experiences a feeling of fatigue; a reaction occurs, and
immediately the mind is revitalized)。因為我們憶佛的念已經產生了對治的力量,所以我們的心能夠有著一分的自在力,心能夠有著一分的歡喜,所以也叫作調柔住。在這一個過程當中,我們能夠讓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淨自在的輕安當中。不過這時候,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輕安來產生對治的力量;因為雖然我們有憶佛的這樣的輕安、有這樣的定力,但是我們的習氣還是在,我們的心還是會散亂,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還是心上的心行會盪漾不已,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這一分憶佛的輕安以及定力來作為調伏。而我們心會散動,往往就是外五塵,如: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貪、瞋、癡,或者是男女等相的一個現起,而會障礙到我們的修定;所以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輕安、這樣的憶佛定,來作為對治的力量。也因此在佛法的修證當中,依著定力的修持,就解脫果而來說,如果無相憶佛的功夫作得很好,然後又能夠有斷我見的這樣的知見以及實證,要入薄貪瞋癡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可是如果沒有定力的執持,要入薄貪瞋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現在一般人許多的過患,就是他雖然知道五欲有過患,可是有的時候還是會有習性去貪著,加上沒有定力,所以是無法對治它。也因此如果說我們對於過患能夠想得很清楚,這樣子,我們如果發現自己有妄想起來的時候,我們依著我們自己的一個定力,我們可以去檢視自己這個妄想的起源,這個妄想是什麼東西?也就是說這時候,我能夠依著我們憶佛的定來去檢視我這個妄想的虛妄性;在檢視的一個過程當中,就會產生對治的力量,而由這個對治的力量,就可以除掉一分貪瞋愛染的習性勢力。所以當我們能夠有調柔心住的時候,對於我們對治我們的習氣性障,是能夠有很大的功夫的。
再來我們說「寂靜住」(The inner mind
becomes agitated, whereupon a reaction occurs, and the mind is quickly soothed.)。寂靜住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超過了調柔住。寂靜住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無相憶佛成就的學人,以前會讓他跳腳的事情、會讓他不高興的事情,會發現,現在都沒有讓他興起波動的力量了。因為他的心已經寂靜了,能夠安住在這個憶佛的輕安當中、安住在憶佛的定當中;所以對於外界五塵的紛擾,貪瞋癡的境界現前,以及欲愛的現起,那一種力量已經無法妨礙到他憶佛的功夫了。也就是說,他的憶佛功夫已經是有力量了,所以這時候,這個過程是最寂靜的對治。我們說的寂靜並不是說他都不講話、他都不出聲,而是說外五塵以及一切的惡尋思、隨煩惱,已經不能夠輕易地擾動了他的心思;當有這一些惡尋思、隨煩惱的現起的時候,有著這樣寂靜力量的學人,他也只會靜靜的看著。尤其是,如果又有大乘見道的功德,在十住位的修行,從初住到十住,都能夠依著諸法如幻的這樣的一個心念來看眼前的事物,對於會再造下粗惡的身口意業,已經不是這樣的學人所會行的業行了。佛陀有開示:「當我們在正念正知的時候,是要如同手上護著一個油缽,從眾中走過;在這個大眾前面有著許多漂亮的美女,而在後面卻有著一個拿著刀要殺我們的人,但是不論前面的美麗的誘惑、後面恐怖的恫嚇,自己護著油缽的心一樣都不會變。」所以剛開始,我們一定是依著正念正住,如護油缽這樣的一個方式,來調伏所面對的種種相;而等到我們有寂靜的這一個功夫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完全不在乎各種的惡尋思以及隨煩惱,而能夠依著自己的心願、行願來安住。
第七個是「降伏住」(When greed, desire,
and attachment arise in the mind, a reaction occurs which eliminates these),這個部分是最寂靜、最安靜的。因為在前面那個過程當中,我們還會有一點點的心思,但不會起現行;但是到了降伏住的時候,我們連心裡面會有這一種粗重的波動都不會有。這一種的降伏住,在《顯揚聖教論》裡面有說:「輕安者,謂遠離麤重、身心調暢為體,斷麤重障為業,如前乃至能增長輕安為業。如經說:適悅於意,身及心安。」(《顯揚聖教論》卷1)所以在這一個過程當中,這樣的一個行人,不但不會造粗重的惡業,連念也都不會有;所以這是寂靜再寂靜的一個過程,我們修學無相拜佛的一個功夫,這些都是可以達到的。也因此無相拜佛的功夫,並不是只是一個人,靜靜的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中;那是剛開始的過程,等到功夫成就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依著這一個無相念佛的功夫,面對五欲六塵而不受其擾。
接下來第八個是「功用住」(When various
temptations appear in the mind, distracting it, a reaction occurs, and the mind
becomes cognizant that it is pure in nature. This realization enables the mind
to function correctly again)。也就是這樣的功夫,能夠無間的起行,你不必特別的加行就能夠成就。
最後一個是「任運」(As the result of
extended practice, the person is able to remain in meditation. The person is
therefore in a blissful condition -which enables him to maintain virtue steadily,
and avoid falling into error.)。在任運的一個過程當中,隨著我們的心念的起行,這樣的定也就是隨著我們而自然的流注出來,連要起加行的念都不會有,由此我們能夠達到等持的功夫。
我們以上所說都只是定的內涵,不及於慧,希望能夠提供給您無相憶佛意識起行的參考。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三)第91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P.S. 九住心 出處:
(1). 釋曰:於彼住中。差別有九。謂:最初住、正念住、覆審住、後別住、調柔住、寂靜住、降伏住、功用住、任運住 (《瑜伽師地論》、《六門教授習定論》);
(2). 釋曰:九種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攝住心。三解住心。四轉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滅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教授品〉第十五) -- 補充的英譯依據 (2). 來解釋;
(3). 又根據WiKi:九住心,佛教術語,指奢摩他(śamatha; 止) 的修習過程,通過這個九個階段的訓練,就可以進入心一境性,成就正定。九住心分為九個階段: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在修習九住心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身心上的變化,但是仍然還未成就正定。要到輕安發起時,才能稱為止成就,進入未到地定。
(2). 釋曰:九種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攝住心。三解住心。四轉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滅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教授品〉第十五) -- 補充的英譯依據 (2). 來解釋;
(3). 又根據WiKi:九住心,佛教術語,指奢摩他(śamatha; 止) 的修習過程,通過這個九個階段的訓練,就可以進入心一境性,成就正定。九住心分為九個階段: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在修習九住心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身心上的變化,但是仍然還未成就正定。要到輕安發起時,才能稱為止成就,進入未到地定。
輕安(prasrabhi):又譯猗、猗息、除,為為七覺支之一。輕安都是先由心輕安,接下來進入身輕安,感覺到身體的每個部份都非常舒適快樂,內心大為震動,通常被形容為「身心踴躍」。接下來就進入微妙的輕安樂,這就是進入了禪定(三摩地)。輕安會有三種狀態:(1).
明顯:心極明淨,可以觀察到很細微的變化。(2).
無分別:心境平靜,無變化,沒有波動起伏。(3).
妙輕安樂:身心極放鬆,無法形容的快樂,但是你又不會染著沈溺在其中,無法控制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