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什麼是 等引(samāhita; equal induction), 等至(samapatti; equal arrival), 與等持(samādhi; equal holding) ?


離開心之浮 (掉舉) 與沉 (惛沉),而得平等安詳


【等引】引生禪定正受現前之加行過程

(術語)梵名三摩呬多Samāhita,譯曰等引。定名也。在定心專注之性曰等引。等謂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若修定則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唯識述記六上曰:「等持通定散。但專注境義。等引唯定心慶作意注故。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謂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為等引。(中略)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三摩地,此云等持。」


【等至】:依於等引功行漸漸入於定境中正受三昧之境界

(術語)定之別名。梵名三摩缽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為等至。是唯定而非散。通於有心無心,若有心定,則其心離昏沈與掉舉而為平等,謂之等,以定力得至此等,故謂之等至,若無心定,則約定中依身大種平等,而名為等至。外有等持等引之二、(參見:三昧)。唯識述記六上曰:「在定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為等至。(中略)三摩缽底,此云等至。」


【等持】:証得等至已薰習純熟不令定力退失而後依彼所得定力,入於心一境性。

(術語)定之別名。梵語舊稱三昧,譯曰定,新稱三摩地,譯曰等持。謂心住於一境平等維持也。是通於定散二心也。假使在於散心而心專注於一境即三摩地。故譯為定者不可也。唯識述記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轉,故名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論二十八曰:「等持者為定,名異體同。故契經說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為心一境性。」


地點: 福建廈門 南普陀寺

  補充說明

【三昧】

(術語)梵音samā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二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十三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同九曰:「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據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法樂住。定與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

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而釋之也。又現定中法樂,故曰現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探玄記三曰:「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也。」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玄應音義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或云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菩提心義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