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拜佛要領之二


行者已經三歸依,並且學會拜佛之動作後 [ 請參考 <拜佛要領之> (註一) <平背拜佛功>(註二) ],練習純熟。每日早晚在家中拜佛,每次十至二十分鐘。拜佛時不需佛堂,不需佛像,僅需清潔處所,無人打擾即可;諸如書房,無人的客廳,乃至收拾整潔的工作房、臥房均可。若家中設有佛堂、供有佛像則更佳,每日早晚上香後,便可禮拜十至二十分鐘。

無相拜佛:拜佛時,動作極緩慢,不貪多拜,而在精神集中。心中不唸佛號,專注於拜佛時之每一動作和身體的感覺,若發覺心向外緣,即攝歸拜佛之動作。一心緣於拜佛之動作,不管身旁發生任何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概不理,專心拜佛。


拜佛之速度若快,則氣急心跳,不易得定,心亦容易攀緣,是故必須緩慢、極緩慢,一分鐘不可超過二拜。初學者最適宜的速度大約四十五秒至一分鐘拜一拜。禮拜時全神貫注在動作上,心不外緣。如此練習二天,漸漸調整,即能習慣於緩慢的拜佛動作,此點務必做到。

特別叮嚀:拜佛時,動作要求鬆、柔、勻,鬆是隨時身體與心情都要放鬆,柔是不要硬拉、只要順應自己的身體情況柔順地保持平衡即可,勻是拜佛之速度要均勻、不要忽慢忽快。並利用意識說服意根的作用,心不外緣、時時都提起憶佛念、憶佛念佛猶如呼吸,全身每個細胞都在禮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果禮佛過程中,行者出現腰酸背痛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姿勢不夠正確,請參考  <平背拜佛功> 這篇文章,努力調整個人原來已經習慣之姿勢改為平背拜佛。

修念佛圓通之權巧方便 --- 無相憶念拜佛

無相憶念拜佛:行者於拜佛前,先選定一尊佛或菩薩做為禮拜之對象。一般人多選擇本師釋迦牟尼世尊、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其他佛菩薩亦可,但覺有緣,心能相契便好。選擇一尊後,永不改變,直到將來無相念佛修成時,仍是同一尊。


選定一尊佛或菩薩之後,開始禮拜。禮拜之時僅以「憶佛之心念」來拜佛。一般人拜佛時,多是先在心中稱唸一聲佛號,隨即禮拜,三稱三拜而已。而此方法則不稱唸佛號,摒除佛號而禮拜自己所選定的一尊佛或菩薩,拜時清晰地了知自己當時在拜那一尊佛菩薩。不但口中不稱唸聖號,心中也不可以有聖號。沒有語言相、文字相、亦沒有佛菩薩的形像,乃至代表佛菩薩之任何符號都不可有。

禮拜時必需安祥緩慢。專注觀察自己在禮拜中的每一剎那,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拜那一尊佛菩薩。若聖號在心中出現、或聖像在心中出現,應立即捨棄,回到憶念之一念。這種禮佛的方法是一種權巧方便,對於修學無相念佛法門而言,非常重要。

初心學佛者若不經由此種拜佛方法的鍛鍊,欲成就無相念佛法門,相當不易。亦不可排斥禮拜佛菩薩之修行法門,當知世尊與諸大菩薩之功德無量無邊,說不能盡。至誠頂禮,必有大利。又:學佛人最忌慢心,禮拜佛菩薩,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間禮拜,最能消除慢心,於道有益。

一般人往往執著佛菩薩的形像和聖號。若無形像和聖號,就不知如何念佛了。茲再引述過 道信禪師的話:「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形、佛無相貌。」凡有形像、聲音、語言、文字、符號,乃至「佛」之一字,都不是佛。

[大品經云:『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形、佛無相貌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says: “The one without thought is the one that bears the Buddha in mind.” What is the one without thought? The mind that bears the Buddha is called the one without thought.... Why so? Because consciousness is without form, and Buddha is without form or appearance.) ] 

若語言是佛,則我們嘴裡出聲唸「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應該從嘴裡出現。若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某一種特定聲音是佛的話,那我們發出這種聲音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應該出現在眼前。若文字是佛,當我們寫出「阿彌陀佛」四字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應該出現。若形像是佛,則一切寺院及佛弟子所供奉的佛像都應變成佛,乃至禪宗裡有一則很有名的公案:「釋迦、彌勒,猶是他奴,他是阿誰?」 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現的釋迦牟尼佛和數千萬年後將在此世界出現的彌勒佛(註),還只是他的奴才,教你參一參,「他」究竟是誰?意思是說,在歷史上真實出現在世間的釋迦牟尼佛,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所示現的應化身而已。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亦復如是。

佛弟子們大多知道:佛有三身--法性身、圓滿報身、應化身。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現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只是應化身。因這世間的某些人,得度因緣成熟了,所以為這一大因緣而示現降神母胎,出生於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宮中,成為太子,成婚生子,出巡四門,睹生老病死苦,發願為度眾生得脫諸苦而半夜出家。盡學外道法,又六年苦行,後知成佛不在身苦行,乃於沐浴受乳,恢復氣力後,於菩提樹下參究時,夜睹明星,大悟成佛。隨即示現轉法輪、降外道、度眾生,乃至示現老病而取涅樂--入於不生不滅之大般涅槃,常住世間而無所住,直至現代,有緣眾生仍得恭覲。凡此種種,在在都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世尊只是應化身,為有緣眾生得度而來,未能得度的眾生,亦為種下將來得度的因緣。因緣既畢,示現生滅,警示眾生。

佛的圓滿報身則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乃是示現予居住在方便有餘土及實報莊嚴土的聲聞眾及賢聖菩薩眾等親近修學的法相。法性身無形無相,一切眾生不能得見,是故需要應化身和圓滿報身、方便度眾。若論實際、法性身才是佛的真實身,離於一切「身、身施設、言語、文句、聲音、形像、符號」,無可表示,唯一空性。無名可名,施設「佛」、「法身」、以為其名。此乃佛之實際,故 道信禪師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這是要到理一心的境界以後,再做思惟觀,方能深入了知。是學佛人的理想,未必人人可得。

事一心念佛--無相念佛,只要精進練習,人人可得。以上不厭其煩的敘述,無非是幫助行者,不再執著佛的名號、形像、符號等,而能一心憶念、無相拜佛。

稱名唸佛及無相憶念拜佛是做為進入念佛圓通法門之初期方便。稱名唸佛,是釋迦世尊為末法時期信心薄弱的眾生所說的一種方便法。藉著阿彌陀佛的大願,使得持名念佛的眾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必須具有信心、發願求生、並於日常生活中不停地持唸佛號,口唸心念。一遇緊急事故,在當下唯有想到阿彌陀佛,脫口呼救,這樣才叫修行堅固,才能於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淨土。經中並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必須執持聖號,一心不亂或時時繫念,心不顛倒才得往生,故也不是人人有把握的。

至於經中所說九品蓮花往生,其中上品三生及中品上生、中品中生皆需具備特定條件始能往生。若一般人不具備這些條件而往生極樂世界者,多屬中品下生,需於蓮苞中住七日,始得花開,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聞法歡喜,得須陀洹(初果)。再過一小劫,始成阿羅漢(四果)。按:極樂世界之一天,相當於此世界一大劫。中品下生之人,在極樂世界蓮苞中安住的時間,究有如何久遠,行者可自思惟,詳細審查。自須陀洹修行至阿羅漢,需時極樂世界之一小劫,其時間之久遠,令人無法想像。若於此世界修學,即使修一生、忘三生,其成就之速度亦遠較中品下生人在極樂世界之修學,快過百千萬倍,行者不可不審。(行者欲知其詳,請閱彌勒下生經。)

(註)、《法滅盡經》載:……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菩薩)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
又:彌勒下生經共有五譯:計竺法護譯一部、鳩摩羅什譯二部、義淨譯一部均未載明彌勒菩薩當於何時下生成佛。僅第五譯載明「彌勒佛卻後六十億殘六十歲當來下。」但此譯本較前四譯短缺甚多,而且不知何人所譯,似宜存疑。故採《法滅盡經》所載為準。

(參考《無相念佛》P. 52 ~57

P.S. 初學者適宜的速度大約四十五秒至一分鐘拜一拜。禮拜時全神貫注在動作上,心不外緣。建議採用分段提念的方式一面禮拜、一面憶佛。禮拜動作略分十階段,例如彎腰到彎腰完成,算一階段,手按地面,額頭貼地面、翻掌…,每一階段動作之同時,憶佛時間至少要兩秒鐘以上,因此,一拜大約四十五秒的動作時間當中,至少要有二十秒以上是憶佛時間。行者精神要集中,動作要緩慢,則可進步到大約三分鐘至五分鐘一拜。攝心時,完成一拜的時間大約是十幾分鐘到二十分鐘以上。以後則能成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的無相念佛功夫。
此外,建議行者於睡前能帶著無相憶佛的淨念漸漸入睡,醒後也能立即帶著無相憶佛的淨念緩緩起身。

註一、請參考  <拜佛要領之一

註二、請參考 
<平背拜佛功



地點: 福建 廈門 南普陀寺 後山 勒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