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從無相憶念拜佛到無相念佛之十種修學次第 (一)


From Prostration to Buddha with Signless Mindfulness to Signless Buddha-Mindfulness: Ten Steps of Cultivation

修學次第 一至五

Part One: Step 1 to Step 5 

一、每天早晨及晚上各用十至二十分鐘時間來拜佛,依 <拜佛要領之二> 所解說的方法來練習無相憶念拜佛。拜時不唱唸聖號,亦不在心中出現聖號的聲音或文字,只要在心中憶念佛菩薩、想念佛菩薩,專注於一尊佛菩薩。雖然沒有語言、文字、形像、而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憶念那一尊佛菩薩,明明白白地知道在拜那一尊佛菩薩。心中絕不可以出現佛菩薩的名號或形像,純粹是憶念。猶如別母數十年,心中想念、牽掛,而無名字及形像。禮拜時,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拜所憶念的是那一尊佛菩薩,而執持此一念頭,絕不捨棄。若不能體會「憶與念」,則可用心觀察,看住自己在禮拜佛菩薩的那一個念頭是否分明?看自己的心是否清楚地知道正在禮拜那一尊佛菩薩?

這種無相憶念拜佛的方法,是修習無相念佛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行者務必細心體會,反復閱讀思惟。若思惟多日乃至一月二月,仍不能體會,應當常在佛菩薩像前(尤其是釋迦世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像前)禮拜,懺悔罪過,請求加持。並發願受菩薩戒,行菩薩道,度無量眾生。然後靜坐細讀前段及 <拜佛要領之二> 之說明,詳細思惟,勤加練習,即能通達。若無聖像,望空而拜亦可,但需至心懇切,萬勿輕忽。

一旦通達,即依此法無相憶念拜佛。去除名號及形像,清楚地憶念所拜之佛,而不使憶佛之念中斷。若覺憶佛之念不能清楚分明,亦可用「想」之法;如年青時,戀愛中的男女,各分東西不得見面時,朝思暮想一般;拜佛時便用此想,想佛的法身無形無像,遍滿虛空,無處不在。或想佛的法身無形無像,住於我心中(非心臟的心)或腦中,時刻不離地護念我,這樣想念,叫做念佛。

所以念佛的「念」字,左邊無口。若是有口,使成唸佛,口唸心念方可相應。苦口唸心不念,與佛不相應,唸到驢年,才能往生極樂淨土。(The Chinese character refers to “mindfulness” as in the term “Buddha-mindfulness” 念佛, which is written without the mouth radical . Otherwise, it would become 唸佛, the oral chanting of Buddha’s name. You can connect with the Buddha if your chanting of his name is imbued with longing and yearning; otherwise, you will not mentally connect with the Buddha and take rebirth into his pure land regardless of how many years you practice. )

若是有人反覆閱讀、思惟、練習,結果「憶」既不會,「想」也不會,「念」也不會。則可於拜佛時,用心「看」拜佛的這一念,是不是清晰地知道正在拜那一尊佛菩薩?就看住這一念,不讓它中斷,也不讓佛號在心中出現。每一拜時專心看住,看這一念在我心中安住而不消失。如果不會看,再換一個方法:

譬如行者平常持名念佛的對象是釋迦牟尼佛,則可先在安靜處坐下,不可受打擾;心中默念一句「釋迦牟尼佛」(隨行者因緣,自擇所唸之佛號),同時想念他,所唸佛號雖已過去,但不使想佛的念中斷,想念的時間繼續下去,直到想念的念中斷為止。發覺想念的念中斷了,再從頭開始,在心中再默唸一句「釋迦牟尼佛」,同時想念他,不再唸佛號,直到想念中斷。如此週而復始地練習。

練習純熟後,在清晨清醒的時刻,於佛像前靜坐,或無人打擾的安靜處靜坐,坐定之後,心中默唸一句「釋迦牟尼佛」(或其他一佛),同時想念著他,心中開始觀察:佛號唸過之後,想念佛的這一念,究竟是什麼情形,觀察清楚之後重新開始。但是不從唸佛號開始,而是從「釋迦牟尼佛」這一句佛號過去之後的那一段開始。這就是憶佛、念佛、想佛,就是無相念佛,接下來便可以用這一念來拜佛,這就是無相憶念拜佛。

剛開始無相憶念拜佛時,必須非常用心。以極強的意志力努力控制,才能制止佛號及佛的形像在心中顯現,稍微不注意,佛號或佛像就在心中出現。雖然須很用心,但請放鬆身體,切莫緊張。如此每日不斷練習,努力不輟,經過一段時間,佛號漸漸地不再出現。但有時稍失注意,仍會出現佛號的第一個字。行者應當在每天早晚拜佛時全神貫注,才能去除它。至於攀緣心強而又固執的人,在拜佛時雖未出現佛號,卻常常會出現一個「佛」字。這是一種根深柢固的習氣,必須常常思惟「佛號不是佛」,「佛」字不是佛;乃至必須於靜坐中深入思惟,才能去除此種執著。

行者必須認識:此一念佛圓通法門之入門 無相念佛之修持,得不得力,完全要看行者對於無相憶念拜佛之意旨,能不能完全體會及能不能如實而修。勿嫌末學反覆解說、婆婆媽媽。若欲修持無相念佛法門而不肯從無相憶念拜佛去深入體會,勤加練習者,難得成功。除非是利根人或已有工夫之人,一聞便解,隨解隨入而能安住。

行者若非上根之人,務請早晚各以十至二十分鐘練習「無相憶念拜佛」,一則消除業障,二則鍛鍊工夫。早晚各用十至二十分鐘修習無相憶念拜佛,對於現代人而言,可謂費時不多,輕而易辦。念佛一聲,尚且罪滅河沙,何況拜佛時一心不亂、定心億佛、滅罪難量。

此種無相憶念拜佛法門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習定方法。此種工夫由動中得,是故將來修成無相念佛時,身心能於聲色中來去自如,而不妨礙無相念佛之淨念相繼

權巧加行:凡不具持名念佛經驗又不瞭解如何無相憶佛念佛之人,應於日常生活中持名念佛。隨時隨地在心中默唱佛號、心念心聽。藉以降低攀緣心,統攝散亂心。行者可將無相憶念拜佛時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薩的聖號,編成一句自認為優美的旋律。猶如唱歌一般,在心中不停地反覆唱念,同時憶佛想佛。此聖號之旋律不可輕快,而應穩重優美,默唱時之速度越慢越好。只可一句反覆唱念,不可編成多句旋律來唱念。亦不可在無相憶念拜佛時拜藥師佛,平時卻唱念觀世音菩薩;所拜與所唱,必須是同一尊,才能心無二致,專一拜佛念佛。此外平時在心中默唱聖號時,不可貪求多唱幾聲,應該緩慢安詳,唱時注意心地有沒有急躁?有沒有打妄想?有沒有在憶佛?如已有持名念佛經驗或已瞭解如何憶佛念佛者,則應專心學習無相憶佛念佛,不須再持唸聖號。

二、每日早晚無相憶念拜佛各十至二十分鐘,不可間斷。也不可今天拜二小時,明後天休息。猶如划船,必須繼續搖槳,停槳休息一段時間,船便漂離航道或隨水後退。每次拜佛的時間可以增加,不可減少。除了拜佛的時間以外,必須在心中不停地唱念佛號。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散亂心漸漸獲得控制。但是仍會發現自己在拜佛時的雜念雖然日漸減少,佛號也不會在心中出現,卻很容易被外來的聲音所吸引。諸如電話鈴聲、門鈴聲、人聲、電視、音樂、狗叫等等,只要一有聲音,心即攀緣聯想,相續不斷。一直到這一拜的動作結束,下一拜即將開始時,才又想起正在無相憶念拜佛。然後又重新開始。行者不必為此苦惱;對於初學者,這是難免的過程,只要痛下決心,持之以恆,每天不間斷地無相憶念拜佛及默唱佛號,(原有持名基礎者應憶念念佛),一定會進步。

由於每天持續不斷練習無相憶念拜佛及憶念念佛或默唱佛號的緣故,攀緣心不停地降低,終於能夠不受外來聲音的影響而專注地無相憶念拜佛,這就顯示工夫已經增強,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已獲控制;但是眼根眼識則很難控制,往往在無相憶念拜佛時,看到地上有一根頭髮或其他雜物,心又起攀緣。每次一彎腰拜下時,便不自主的看它一下。明知應該全心憶佛拜佛,看住憶佛之念頭,卻無法使自已不去看它。這種攀緣心,相對於其他攀緣而言,已經較細,卻是眾生從無始劫以來,隨眼根而有的習氣,極難對治。以目前的工夫而言,尚不足以克制。唯一的方法便是暫時把眼睛閉起來,不讓它看。等到以後工夫更強時再開眼。行者到此地步可進入第三階段。

三、閉目無相憶念拜佛:閉目無相憶念拜佛,可對治眼根之攀緣。精神容易集中,工夫增強較為迅速。觀察拜佛時之心念也較為清晰。但某些人閉目拜佛時容易頭暈,即應找出頭暈的原因,加以克服。萬不可因為頭暈,就放棄此一階段最能增強工夫的方法。頭暈的原因大約如左:

1
、失卻方向感之頭暈:此類人應於閉目無相憶念拜佛之前,先提示自己:「佛無身根,佛無相貌,法身遍滿一切處所,佛在我心中。我所面對之佛像亦不是佛,只是一種象徵,一個道具而已。」所以不必固執地要求自己的身體一定要面對那一個方向拜。即使拜到後來,變成背對佛像而拜,也無關緊要。心裡能捨去方向的執著以後,閉目而拜時就不再頭暈了。

2
、拜佛姿勢不正確之頭暈:拜佛彎腰下蹲時,不可使頭低於身體(不暈者則無此限制),拜畢起身時,頭部應略高於身體。以免血液因彎腰低頭而流注於頭部,起身後又突然流回身體,便容易引起頭暈。另外一種頭暈是拜佛五輪投地時臀部太高所致,應將身體往後、往下坐低,避免血液大量充塞於頭部。若因長褲太緊或無伸縮性而不能往下坐低時,應換穿寬鬆之休閒服或運動服。褲帶應以鬆緊帶或吊帶為宜。頭觸地面時,鼻尖應同時貼觸地面,避免以頭頂觸地。

3
、身體肥胖:身體肥胖者,應安置拜墊,高約二十公分。拜佛時雙腳及膝輪皆在地面,頭部及手掌手肘貼伏於拜墊上。避免血液充塞頭部,便不再頭暈了。

克服閉目拜佛之頭暈後,即可繼續無相憶念拜佛。每日專注一心,持續練習,不再攀緣外境,進步較前迅速;在拜佛時,佛號已難得在心中出現了。

四、避免控制呼吸:上一階段的困難克服以後,有某些人會發現自己雖不再攀緣色聲香味觸法,但是卻會發覺自己有些呼吸困難,或者喉嚨似有草絲哽住,覺得不舒服。這是因為「心」最愛攀緣;如今眼耳鼻舌意等五根都被閉塞,無可攀緣,只好轉而攀緣身根之呼吸了。因此一面拜佛,一面於下意識中控制呼吸。初時不覺,待發覺喉嚨難過、呼吸困難時,已經是好幾週以後的事了。現在既已發覺有此現象,便於拜佛時注意它,不讓下意識去攀緣控制呼吸。若控制呼吸的現象很嚴重(極少數人),而導致喉嚨極為難過的話,可以暫時用口呼吸。過一段時間後再回復以鼻呼吸,仍應注意防範下意識去攀緣控制呼吸。會有這種現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默唱佛號時亦會同樣地控制呼吸,必須注意提防。待拜佛時不會再有任何攀緣,此一階段便告完成。若無控制呼吸現象者,可直接進入下一階段。

五、閉目無相憶念拜佛時能夠一念不生:行者於閉目無相憶念拜佛時,已能專一憶念於佛。此一億佛之念、清晰分明,不再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雖然到此,切不可自滿,仍需精進熟習。猶如牧牛,時時鞭策注意;無相憶念拜佛及平常唱念佛號的工夫亦需如此。每日精進練習,到後來、拜佛時之憶佛淨念,持續不斷,安詳自在。不需全神貫注,自然可以憶念。此念清晰分明;拜時輕鬆清涼而無熱惱。行者若曾修習禪定數息多年,便會感覺到此一無相憶念拜佛時之淨念相繼、比之於靜坐數息到「數而不數、一念相續」,簡直無所分別。此時心中已非常篤定,並在無相憶念拜佛時已能體會一念不生的境界了。也能瞭解末學為何要說:「對於已經進入此一境界的人,其實應該說是一念相續」的意思了。行者到此階段,仍應在平常行往坐臥之時,心中默唱佛號,不可中斷。若此時唱念佛號已極緩慢者,不可心慌;此是正常現象,表示定力已開始顯現,心不掉舉。雖然有時不欲默唱佛號、心地輕安,但仍不可因此捨棄佛號;平常仍應默唱佛號,心中同時憶念。已有持名念佛基礎者,應於日常生活中隨時提醒自己無相憶佛念佛,不可再持唸佛號

(取材自 《無相念佛》P. 58 ~67)




地點: 福建 廈門 南普陀寺 後山 勒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