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談「行蘊」。證嚴法師在《齋後語》第六十二頁云: 行蘊是遷流造作之意,亦可說是意識思想或行為的造作,而行蘊不只是指人,宇宙大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行蘊中。此處之「行」是非常微細的活動,使人不知不覺。
正光辨正:
舉凡因身口意造作眾業而感得的三種受,由想蘊產生欲求接觸或厭離或不作為等行,乃至識蘊之識別而起思惟、記憶、貪求或遠離等一連串過程,均在行蘊之中,因此行蘊是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識蘊在內的。眾生在世間有身口意行而產生種種受、想,便以為五蘊真實。
然行蘊不實,若無身口意行即無行蘊,若無三種受之了別即無行蘊,若無三種受的不斷領受即無行蘊,若無六識現行即無行蘊,若無第八識所造成的色身及內外五塵境即無行蘊,因此行蘊的存在必定顯示其他四蘊也同時存在;行蘊是由色、識、受、想四蘊和合而顯示出來的,本身並無實質;猶如芭蕉,看似實有,其心並無骨幹,如果一層一層剝開,終究無實有,因此 佛說「行如芭蕉」。
反觀證嚴法師說:「行蘊是遷流造作之意,亦可說是意識思想或行為的造作」,但是行蘊其實是透過第六識、第七識配合造作而成的,是透過六根(含意根第七識)、六塵、六識等十八界的和合運作,才能夠成就,不是單由意識思想、行為的造作就能成就的。
證嚴法師將自己錯解的十八界法加以任意分割及淺化,終將無法真實的利益座下三眾弟子,而又誤導了三眾弟子,實有過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