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何謂「受蘊」(sensation aggregate)?

接下來談「受蘊」。證嚴法師在《無量義經》第一四五頁云: 「受」,有顏色、形狀的物體,讓人看了心起分別就 會產生「受」,受分為苦受、樂受、中受。見到喜愛的境界,心中產生歡喜即為樂受;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產生的感受即是苦受;沒有苦與樂的感受即 是中受。樂受又可產生「喜受」,苦受又能產生「憂受」。樂是由意〔正光案:證嚴法師所指「意」字為意識,如同一本書一三七 頁所說〕所接納,喜由第七末那識所接納。面對外境, 所納受的不出此五種。

正光辨正:

所謂「受蘊」,是說六識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六塵中所生的感受,意識在其中體會順心、逆心、不順不逆的境界,所以心中產生了苦、樂、憂、喜、捨受,這五種受就是受蘊。因為有這五種受,接著就生起貪欲、瞋恚……等無量煩惱,導致後有的業種不斷聚集,這都是由於不懂意識心的虛妄、不懂六塵的虛妄,這就是無明;因為這種無明而將意識心認作真實常住法,就像證嚴法師一樣的認定「意識卻是不滅的」,所以就不想取證第八識如來藏,就認定意識覺知心是真實法、常住法,這就是人間到處都可以看得到的無明;由於這個無明,使得證嚴法師無法遠離意識所領納的苦樂捨受,就會在世間法的意識、六塵、名聞、利養、眷屬等法上面生起執著,才會想要把慈濟國際化,獲取更高的人間評價,這都是由於無明(不知意識與六塵虛妄)而引生的。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是佛弟子耳熟能詳的佛法名相。其中三受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指接觸外境而引起違逆己心的感受,樂受是接觸外境時引起隨順己心的感受,不苦不樂受是指接觸外境時引起既不隨順己心也不違逆己心的感受。為了讓大眾了知這三種受的內涵,正光舉日常生活吃冰淇淋為例,來詮釋三受的內容。譬如很想吃冰淇淋,因為有期待及尚未吃到的緣故,此時即有輕微苦受產生。在期待的苦受當中,一但有冰淇淋可以吃,苦受馬上變為樂受。吃了第一杯冰淇淋之後,樂受仍然存在,再吃第二杯冰淇淋時,樂受漸漸淡薄乃至轉變不苦不樂受;一旦超過自己的覺受而吃第三杯冰淇淋時,不苦不樂受就漸漸轉為苦受。

從上面的例子可知:

一者,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透過意識覺知心現行後所生的感受,所以受蘊其實本是識蘊覺知心的心所有法(mental concomitants [caitasika])並無自體性,而以虛妄性的意識覺知心為主體

二者,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相對的受,不是絕對的,是剎那剎那地變異生滅, 是虛妄不實的,沒有一定的體性,所以是變易無常的。

三者, 苦受亦非絕對的苦,樂受不是絕對的樂,不苦不樂受亦非絕對的不苦不樂受;而是樂中隱含著苦、苦中隱含著樂、不苦不樂中其實也隱含著苦與樂,只是世人沒有覺察到罷了!

所以受是無常、相待的。由此可知,三受或五受其實都是不斷的在變異, 並非真實有,猶如雨水不斷的滴下來,在地面上連續不斷的產生水泡一樣,使我們誤以為水泡一直存在,其實是不斷的在生滅。受也是一樣,當意識覺知心生起時就連續不斷的存在,使無知的世人誤以為受是真實有、真實存在,因此 世尊說:「受如水泡」。 

五受是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聖 玄奘菩薩在 《成唯識論》中開示說:苦、樂、憂、喜、捨受,與意識相應。何以故?苦受、樂受都是意識覺知心現起後所生的感受,而憂受是由苦受分出、喜受是樂受分出,因此苦受、樂受、憂 受、喜受當然都與意識相應了。既然喜受與意識心相應,怎麼會如證嚴法師所說:「喜〔受〕由第七末那識所接納」呢?這不但不符教證,也是不符理證的。

又《成唯識論》卷三、卷五都說:「第八識及末那識相應唯與捨受」,既然第七識只與捨受相應,而喜受意識心所領納,兩者的體性完全不同,喜受又如何與第七識相應呢?而且,第七識意根從來只能在極粗略的法塵上面了知有無大變 動,連變動的內容是什麼都無法了知,得要意識心生起以後再 加以了知,則意根顯然是無法了知境界相的,那又怎能產生喜受而與喜受相應呢?從這裡可以證明證嚴法師弄不清楚五受的真實義理,也完全不懂意根與意識的極大差異所在,因此說 「證嚴法師完全不懂唯識」,一點也不為過。不懂唯識卻偏偏喜歡說唯識,想要讓人以為她真的懂佛法;當然所說必定錯誤百出、處處錯謬,必然無法避免嚴重的誤導眾生;因此緣故, 對證嚴法師的唯識謬說,不得不加以辨正!

(正覺電子報 34 期  PP. 25~ 28 ) 


地點:   福建  泉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