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再說禪宗的話頭、看話頭、參話頭


在中國禪宗裡,看話頭是很重要的功夫;如果沒有學會看話頭的功夫,竟說他也在參禪,大多是自欺欺人的話。懂得話頭的意思是很重要的,知道話頭的意思以後,才會懂得怎樣看住話頭、照顧話頭。看話頭、照顧話頭時間久了以後, 自然會漸漸生起參禪的疑情,才是已經真正進入禪門參禪的禪宗學人。如果連看話頭的功夫都沒有,還在教人參禪,都只是在耽誤大家的法身慧命;他自己都還沒有入門,怎能教人入門?當然更不可能幫人證悟禪宗的禪。因此說,看話頭的功夫是禪宗的入門方法,古時祖師施設話頭給徒弟們看,教導徒弟們要照顧話頭不能失去,就是要使徒弟們整天都把心住在話頭上面;在話頭上面住久了,只要福德夠了,也因為學習正確的般若而有開悟明心的正知正見(就是知道有一個第八識心如來藏要找出來),疑情就會慢慢開始生起來,就會自然演變為參話頭的情況。就算整天在出坡[在室外工作、除草、培土、種菜]、作功課時,心中都沒有妄想雜念,也都沒有所看那一句話頭的語言文字出現,卻都住在那句話頭中。當有一天他開悟的因緣成熟了,就會突然悟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

所以祖師施設看話頭的功夫,真的能夠廣利行人,因為很容易就可以開悟。而近代人對於話頭大多是不懂或者誤會的,連大法師們都不會看話頭,又不肯承認或不知道禪宗開悟時所悟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禪宗的心法當然就全面失傳了。近代復興中國禪宗的人就是 平實導師,他創立正覺同修會弘法,把禪宗的法講出來,從建立看話頭的功夫,到開悟明心時究竟是要悟什麼心;見性時,是怎樣眼見佛性,乃至見性時是應該眼見所有眾生的佛性;求見佛性時,應該要怎樣去修集應有的福德,而且是與見性相應的福德,不是從世間法中修來的世間福德。這樣一一教導,使大眾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後,再引導出來,才能夠眼見佛性。因此,近代講禪宗的功夫與知見,講得最多的就是正覺同修會。因為這些都是中國禪宗裡真正開悟時 應有的先決條件,如果沒弄清楚,就不可能與開悟明心或眼見佛性的實證相應;因此還要在這裡重新叮嚀讀者,讓大家確實理解話頭等內容。所謂話頭即是一句話之前頭,一個念之前頭。譬如說「念佛是誰?」是一句話。這句話在心裡出現,或口說出來即已成過去了,便是話尾。所以話頭是此句話在心裡沒有念出來之前,叫作話頭。因此當一個人想作什麼事情之前,心裡起思惟之語言文字,這個心中之語言文字,叫作話,叫作念,這些話之前頭謂之話頭。不管是講出口或者未講出口,都是一句話,都是話尾。念之前頭,叫作念頭,一個念頭相續不斷,就是話頭。例如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所說的淨念相繼,是一念相續,也是一個話頭,念佛念到沒有名相、聲相、形像,那個憶佛之念就是話頭。所以無相念佛本身亦是一個話頭。當我們無相念佛或看話頭時,是與世俗生活中的妄念同時存在的,是兩個念並行,非是一念不生。

平實導師說:【話頭,我們把它粗略的分為兩類。第一類它是從真心而入的話頭。譬如說「念佛是誰?參禪是誰?打坐是誰? 吃飯是誰?屙屎是誰?經行是誰?走路是誰?看東西 是誰?拖著死屍走來走去是誰?」這一類都是話頭。話 頭主要在這個「誰」上面。

所謂話頭是什麼?話頭就是話的前頭, [「憶佛念」之前頭。我們憶一尊佛,心中未生起憶佛念之前叫話頭,心中生起憶佛念則是話尾了。] 我們講「拖死屍走來走去的是誰?」這是一句話,或者「念佛是誰?」這是一句話。這一句話還沒升起來之前,就是話的前頭。這句話在我們嘴巴出現,然後過去了;或者在我們心裡面出現,然後過去了,那就成為話尾,因為已經過去了。那就是說我們心裡升起一個念:「參禪的是誰?」心裡這句話一出現,那就是話尾了。我們心裡面這句話還沒升起來之前,對一般人來講稱之為念的前頭。所以念的前頭就是話頭;因此話頭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一念已生便是話尾,這是對一般人來講一念未生之前叫話頭。而對於一個會看話頭的人,這個境界其實是一念相續而不是一念不生。因為這「參禪是誰?」「拖死屍的是誰?」它這個意思很清楚的留在我們心裡面,在這句話還沒出現之前,心裡面就牢牢的看見它。所以是一念相續,而不是一念不生。這是話頭。

第二類的話頭,一旦悟了,佛性就現前了。譬如說:「千山鳥飛絕」,「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人老病生」,「三日風、五日雨」,「眼前燈色明」,「庭園桂花香」。這一些話頭,若是開悟了,佛性就現前了。這是另一種話頭,所以說,話頭有兩類。】[摘錄自 平實導師,《禪—悟前與悟後》上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9 年。]

但是在正式進入看話頭階段之前,末學想要重新再請大家更深入瞭解定力與話頭之間的關係,才不會在剛剛修得很粗淺的定力時,就想要開始參究佛性的內容,想要求見佛性,免得耽誤了這一世眼見佛性的因緣。平實導師開示的意思是說:所謂的定力,是要隨時隨地與定相應,能夠在動態中長時間都住在一心的狀態,卻不隨定而進定境。所以無相念佛、參話頭、看話頭、參公案,同樣都不能離開定力。既然《圓覺經》告訴我們,沒有障礙的解脫清淨智慧,全部都是要依賴禪定,才能出生。所以禪定指的是定力,而不是定境;住在定境中,猶如外道住在四禪八定之中,卻沒有智慧生起而不能得解脫,更不能證得佛菩提的智慧,所以學佛人應該修定力而不是修定境。定境可以炫惑別人,但是對三賢位菩薩的解脫及佛法智慧幫不上忙。……

…… 修定須要有善巧方便,要善知轉折,能分別定境與定力,知道什麼樣的情形應取,什麼樣的情形應捨。定力從動中修易得,靜中修不容易得。靜中修來,多是一念不生,而進入定境,到了動中就無定力,就不能看話頭。比較起古人,現代的學佛人慧解強,定力弱;所以有真修實證者皆知想要求見道的話,必須動中於未到地定得自在。這是過來人真實之體驗,可謂一針見血。動中修得的才是一念相續的功夫,在參禪時才派得上用場

這個清淨的念在動中和我們在飲食、穿衣做事時的那一些念並行,而沒有妨礙。在一切境界和因緣上面,這個話的前頭,始終不消失,不消滅。在念佛門稱之為「淨念相繼」,在禪門裡謂「騎聲蓋色」,我們也可以說「穿聲透色」。這是二個念並行,所以我們強調:「無相念佛與參禪都應該是二個念並行而不違背。如果不能作到這個地步,那麼動中就無法無相念佛,也沒辦法參禪。」 必須要身心能在一切音聲形色中穿梭來去,而不妨礙看話頭,有這個動中功夫,才好參禪。

觀照心念妄想,是修定伏煩惱,不是修禪。數息七不是禪七,是修定七。不會看話頭、思惟觀,而在心中自問自答,用言語在心中思惟的是弄識神。這些都是非因計因。鍋子裡面煮的東西,要想成為飯,它必須是米,米是飯的因。鍋子裡面放的是砂子,要煮成飯,永遠不可 得,因為砂子不是飯的因。所以「思惟觀」是疑情伴隨著話頭相繼不斷。要能在一切境界因緣上面,不須語言文字,就能思惟及分別,這一種思惟分別之一念相續不斷,非一念不生,這才是禪法。如一念不生就會落入澄澄湛湛之中,那是一種定的境界,不是參禪。


有人說:「排除妄想,自己在心裡面用語言來思惟,來問 『參禪是誰』就可以了,何必要修思惟觀的功夫呢?」這就表示他的定力不夠,心仍然很粗糙。明心與見性,都是心地之中極為微細的事情,如果沒有定力就不可得

《大般涅槃經》卷13 云:「夫正定者真實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 要思惟五陰生滅,尚且須入於定中思惟,何況明心見性這種更微細的事情呢?所以如果不修思惟觀之功夫,而修一念不生之功夫,那麼在動中就失去了 定力,在靜中就會進入邪定所謂未到地定的定境,在定中暗無覺知。善知識雖然在動中和靜中對這個人施設各種機鋒,廣設各種方便,也沒有用處。因為他在靜中入定,暗無覺知;機鋒、講話,對他都沒有用。在動中卻因不能與定力相應,善知識所施機鋒及語言對他一樣不起作用,所以他無法得到善知識的利益。而且善知識的提示引導,或施用機鋒,通常是在動中作用。所以想要修這個,學禪的人必須要動中能夠作思惟觀的功夫,才能受用。功夫,最好先深入無相念佛的法門,那就容易得到這個功夫。

我們要求參禪的人,須要具備參話頭、思惟觀的功夫,這個目的,主要在定力。如果有這個功夫,即使以語言、文字來參究亦是參禪。譬如禪門之中,師父與弟子間的問答及開示,都透過語言、文字在運作。所以有定力的話,雖然用語言文字,也是參禪

如果沒有這個功夫,而聰明伶俐的話,那麼他閱讀了義經典的時候,往往會錯解,以為自己已經悟了;但是他不敢承擔,也不敢承認自己開悟,這不是真實的悟。如果僥倖仍能悟入,也會成為解悟,因為他沒有定力的緣故,不能夠親自體驗。這是一念不生功夫的大缺失。

如果不修動中功夫 一念相續的功夫。將來就沒有緣由見到佛性。所以近年有善知識,在他的書裡,一再強調,必須能夠在動中,維持未到地定的定心,這是真實語,是一念相續的淨念。到這個地步,就能夠作思惟觀的功夫了。如果有人還不具備此功夫,那麼建議他去閱讀《無相念佛》這本書、及《如何契入念佛法門》這本小冊子, 去嘗試鍛鍊無相念佛功夫,只要無相念佛功夫練成了,自然而然就會看話頭、參話頭,也會思惟觀的功夫 

定力非常的重要。《大寶積經》卷57 云:「若人無定心, 即無清淨智,不能斷諸漏,是故汝勤修。」因此這個功夫非常重要,既然大家準備要參禪,就要趕快把看話頭、參話頭,思惟觀之功夫鍛鍊起來,接下來參禪的路子,才容易走。不然老是在經教、名相,語言文字上面,去思惟分析,要想證道,就非常的困難。

平實導師又說:【以定為禪之人,悉皆有志一同,都教弟子們靜坐以求一念不生,求證離念靈知心之意識境界。如此類人,根本未曾破得初參,根本未曾證知自己之本來面目;謂彼所說如是境界者,只是意識心之境界相,未曾觸及第八識如來藏心。覺知心坐至平靜無波時,只是制心一處之禪定境界,猶是意識心,未曾悟得實相心;即使修至澄澄湛湛、猶如凝玉,從實相般若觀之,也只是黑山鬼窟、冷水泡石頭,還須大悟一番,始得親見本來面目,方知中道實相。】[摘錄自平實導師著,《入不二門》,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四刷 2007 5 月。]
 

平實導師於上課中曾經開示過:落入定境的人是無法明心的,也是無法看見佛性的,因為一定會落入未到地定中,成為離念靈知或是暗無覺知,無法探究真心如來藏在何處;或者落入初禪定境中,享受初禪一心不亂及身中的樂觸,不懂得要去尋找真心如來藏,也不懂得要參究佛性。至於證得初禪為什麼會有樂觸?在這裡為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懂得道理 以後,就不會覺得稀奇,才能專心在動中定用功,才能真的參禪而明心或看見佛性。

證得初禪時胸腔中隨時隨地都有樂觸,樂處的發起有手掌、胸腔、會陰等不同處。由於初禪定心境界成就,初禪天身發起,你初禪天的天身在你的欲界色身之中出現,初禪的色界天身和欲界肉身和合在一起,兩身的摩擦產生清淨無淫欲的樂觸,因此而有初禪樂的觸覺。如果沒有證得初禪境界,就不會有初禪天身發起;沒有初禪天身,就不會有這個樂觸。可是,當你發起初禪的時候,你不一定看得見這個初禪天身,你也找不到你身中的初禪天身,這是因為你的初禪善根發的境界相不夠好,因為你不是剎那間遍身發起,所以就不能了知初禪天身的狀況。初禪善根的發起,它有兩種,第一種初禪的發起是運運而動的,第二種是突然間遍身發。但不論是哪一種善根發而獲得初禪,都不是參禪時所需要的定力,而是定境;這種靜中修來的定境,不打坐時就會漸漸退失;用這種定境所得的定力來參究佛性,悟得佛性而看見時,也不會很分明,很容易退失的。所以還是應該回到動中定來修學,就是從無相拜佛中修習無相念佛功夫,轉為動中看話頭的功夫,然後轉進參話頭的階段來參禪,是最穩當的方法

接著還得要消除對於看話頭境界的誤會,平實導師說:看話頭的問題,對各位才是最切身的問題。可是看話頭的方法,有很多道場都在講,但是大部分都說錯了。我們問他說:「你看話頭是怎麼看啊?」他說:「我就是在那邊打坐,打坐的時候我就是這樣問自己啊:『到底打坐的是誰啊?』我這樣一直問下去!這樣叫作看話頭、參話頭。」好!我請問你:你在心裡面自問自答「打坐的是誰?」這一句話在覺知心裡面出現,然後過去了;過去了以後,你這個覺知心是住在這一句話的前頭?還是話的尾巴?是這句話的尾巴嘛!你這個叫作看話尾、參話尾啦!這叫作照顧話尾,不叫照顧話頭。 話頭是一句話的前頭才叫作話頭。但是這個得要有功夫啊!話頭要時時刻刻不斷;我跟你們說話時我也可以看話頭,我跟你們說法時,我也可以無相念佛。廣欽老和尚就是有這個功夫啊!

我一面跟你說話,一面也在念佛啊!你知道嗎?你不知道!這就是無相念佛的好處。那麼你的心要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去看住它,這個看話頭的功夫如果沒有作好,你將來就算是參出來什麼叫佛性?你還是看不見佛性;一定要有這個功夫,要很純熟,參出來時你才能看得見佛性。然後,這種定力退失了以後,你就算是已經看見了佛性,所看見的佛性也會漸漸的模糊消失,最後看不見了。要重新再把動中的定力練回來以後,才能夠再看見佛性。

那麼要鍛鍊這一種功夫,讓自己時時刻刻都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譬如說:「參禪的是誰?」或者「念佛是誰?」這四個字在心裡面都沒有出現,它還沒有出現時,你就把它看住,讓這一句語言文字出不來,你要看住它,這才叫看話頭嘛!可是看話頭這個功夫,一百個人有九十九個作不到,那要怎麼鍛鍊?有辦法:無相念佛是最好的辦法。

…… 把無相念佛的功夫作好了,你自然而然就會看話頭;你會看話頭了,你參出佛性是什麼,你就看見佛性了。可是你看見了佛性,仍然不會知道真如在哪裡。真如的參究是在另一個方向,明心與見性,這兩個法的方向是顛倒的,所以要具足修證這個法,非常的困難;要有善知識指導的原因就在這裡,…… 我們這個法是無為法,是無境界法;明心完全無境界,眼見佛性有一點兒境界,可是那個境界又不算是三界中的世俗境界,跟一般世俗的法不同。[摘錄自 平實導師,《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初版八刷200711 月。]

綜而言之,想要追求開悟明心的人,應該以看話頭的宗門禪方法修行,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從話頭以及看話頭的境 界,先深入去瞭解;然後進行鍛鍊看話頭的功夫,依照鍛鍊話頭的方法與次第,一步一步老實去修練,才能有機會學成看話頭的功夫,然後再進入參究的階段去參禪。這樣才是真正在禪宗裡學禪、參禪,才有機會證悟明心;真正明心以後,再繼續鍛鍊更深的看話頭功夫,並且把見性應該具備的其他條件趕快修集具足,然後再參究佛性的內容,才會有眼見佛性的因緣。

在這裡還要重新再提醒大家,如果真的想要開悟明心,以及悟後真的想要進一步眼見佛性,絕對不要用默照禪的方法修 行;因為默照禪的修行法門,一不小心就落入定境中,很難擺脫離念靈知意識境界,連想要斷我見都很困難,當然是沒有機會開悟明心的;想要用這種方法眼見佛性,更不可能。平實導師曾開示過,想要明心的人,要以看話頭的禪法,在行住坐臥之中參究,最容易開悟,不要每天打坐默照自己有沒有離開妄想雜念。平實導師也以自己這一世雖然在靜坐中悟入的例子來告訴大家:是因為被邪師誤導而每天靜坐求悟,根本就悟不了;後來是捨棄這一世被人誤導的邪見與方法以後,自己在靜坐時離開定境憑著定力體究而發起往世所修的智慧。因此說,平實導師雖然是在靜坐中悟入的,是在靜坐中眼見佛性,其實是捨棄別人的誤導以後,以自己修成的功夫為基礎,在捨離定境後依定力自己參究出來而明心及眼見佛性的,本質上並不是以靜坐的方法而悟入的。

這樣看來,表面上 平實導師自己雖然是在靜坐中悟入的,本質卻完全不是默照禪,所以都不鼓勵大眾靜坐求悟;原因就是靜坐的時候很容易落入定境中,想要開悟是非常困難 的。因此,讀者如果不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不可能從靜坐之中參禪而激發出往世所悟的般若種子,這就是 平實導師常常開示的法語。因此,末學在這一節中,還是要勸告大家遠離默照禪的方法,還是應該以話頭禪的方法來修學,等到看話頭的功夫成熟以後,再運用參話頭的思惟觀方式來參禪求悟,比較容易開悟明心。求開悟明心時是這樣,進而求開悟見性的重關眼見佛性,道理更是如此。末學誠懇的將自己經歷過的經驗,提供給一切有心想要眼見佛性的佛弟子,請大家參酌、互勉。

《正覺電子報》第84 pp. 42-53



地點:  福建 廈門 南普陀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