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When I was Passing through the flowers in clusters, There wasn't a leaf of them touching me on my clothes.)


看話頭(guarding huatou)的功夫及話頭禪(the Chan practice of huatou)的勝妙處,不是沒有看話頭功夫的人所能想像的;所謂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必須牢牢看住話頭而不受百花雜葉所影響的人,才能有資格說的話,哪裡是沒有看話頭功夫的人所能評論的?更何況是不懂話頭禪而隨意加以評論?假使連看話頭的功夫都不懂,而能評論看話禪的優劣,就如同三歲不識字的小兒,在評論大學裡的文學教授一般,不免使人啼笑皆非。

想要真的懂得參禪(contemplate Chan)而開悟明心(awaken to the True Mind),一定要學會看話頭的功夫,再修學參禪時應有的正知正見;也必須知道開悟所證的是第八識如來藏,那時再來參禪才有希望開悟,否則縱使驢年真的來到了,還是求悟無門的,更何況是妄評看話禪的勝劣。進一步說,如果有人開悟明心以後,還想要眼見佛性,看話頭是眼見佛性的唯一親證法門;捨離了這個勝妙的法門,不可能有別的法門可入,也沒有別的法門可以鍛鍊眼見佛性所必須具備的定力,更不可能眼見分明(但這功夫只是眼見佛性的條件之一,當然還必須遵行世尊的聖教,同時具備了應該有的大福德與正確的慧力,才有可能眼見佛性,並非只依靠看話頭功夫就可以見性)。

至於那位佛教研究學者推崇的默照禪(Mozhao Chan [silent meditation; silent illumination] ),教人靜坐而默照有沒有妄念的方法,或者追求覺知心中的離念靈知境界,都只是在修定而與參禪無關,連明心的機會也無,更何況是眼見佛性。像這樣的人,假使有一天真的讓他參出佛性的內涵時,也只能解悟佛性,而且一定會落入識陰六識的見聞覺知中,回墮於我見中,他這一生永遠都與眼見佛性的實證無緣了。因為他一定會落入凡夫所墮的「佛性」中,與六識心見聞覺知的虛妄自性相應。由於這種緣故,想要求證明心和眼見佛性證量的人,都應該速速捨棄離念靈知境界,了知十八界全都是三界中的假我,屬於虛妄無常的「一切法」;也應該認知「非一切法」 的真如、佛性的正知見,然後開始鍛鍊看話頭的功夫,還要努力修集大福德,以及進修佛菩提道的上智,未來才會有希望明心,甚至於眼見佛性。

末學要重新呼籲:看話頭功夫的好處,既可以鍛鍊將來眼見佛性時所必須具備的功夫;在求見佛性以前,也可以因為功夫成就,使得自己心地更細膩,更容易觸證如來藏而開悟明心。

《正覺電子報》第82 pp. 62-63

看話頭功夫是定力而非定境。在正覺同修會中修學的無相念佛、看話頭、參話頭、思惟觀(直觀)[Meditative contemplation]、參公案,所需要的同樣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因此本會的同修們所修學的都是動中定,都不必靜坐進入定境中,自然是最安全,也不會被魔、鬼、邪神所干擾的法門。

鍛鍊看話頭的動中功夫,是在一切動態中修練成就的定力,而不是進入定境中享受定境。更何況看話頭時必須看住所看那句話的前頭,而不是話尾;同時也是清楚分明而不是空無所有一念不生的境界,所以想要眼見佛性者,必須修一念相續(an unceasing one-pointed thought) 的功夫 定力,而不是修一念不生的功夫。

那麼定力又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大方等大集經》所開示的:「不捨於定,亦不隨定。」這是說明有定力的人, 他的心住在與定相應的功能中,但是卻不會進入定的境界中。定就是制心一處而不散亂,如果在一切時中都是不散亂的,就是具有定力了。以念佛人來說,如果一直都憶持著某 一尊佛菩薩,不論是在靜坐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憶持的清淨念始終都在,就稱為淨念相繼,就是制心一處而能認定自己確實有定力了。如果以參禪人來說,當他看住一句話頭,都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沒有使那句話的言語出現在覺知心中,就是在看話頭了;當他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看住話頭,不會散失,那他在人間生活時,不論是看見花團錦簇或看見骯髒的狗屎,都不會動心而繼續看住話頭,就是禪師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參禪者,這也是定力而不是定境。這二種人,雖然修行目標不同,一位是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的高品位,修得淨念相繼(abiding in a continuous pure thought)、一心不亂(achieving undisturbed one-pointed absorption)的功夫;另一位是想要開悟明心而修得更難的看話頭功夫,但同樣都已經具有定力了,卻同樣都不進入定境之內,這才是真正的定力,所以經中才會說定力就是「亦不捨定,亦不隨定。」

知道定力的意思了,末學建議大家要在動中修;因為定力從動態之中修練比較容易獲得,從打坐的靜態中修來的大多是定境,不容易獲得定力。即使獲得定力了,也是很粗淺的,一下座,他的定力就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在靜坐中修來的定,大 多是一念不生(not a thought arising; without a thought arising)、離念靈知(thoughtless pristine awareness),不免會進入粗淺的定境中,到了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的動態中就會漸漸失去定力;在動態中若沒有定力可用,是不可能看得住話頭的,只會落在話尾中;也就是說,因為沒有定力的關係,把一句參禪的話放在心中喃喃自語、自問自答,那是在唸一句參禪的話,那一句話已經在覺知心中過去了,這時覺知心已經落入話尾了,這已不是在看話頭,也不是在參話頭,想要求悟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在佛菩提道中想要真修實證的人,如果想要突破瓶頸、想要見道明心, 必須具有隨心所欲的動中定(concentration skill in daily activities; concentration skill in motion),有了這種在動中修得的一念相續功夫,參禪時才派得上用場。
《正覺電子報》第82 pp. 64-66

P.S.

看話頭,不得卜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裏。但只恁麼看。此要言也。(彌陀疏鈔卷三
When one guards the huatou, one should not speculate and force an interpretation, nor should one discard all aside. One should simply keep guarding it. This is the key.   


思惟觀(直觀)[Meditative contemplation]
(1). 參禪者住於疑情中全心思惟疑情。思惟時離卻一切語言、文字、聲音、符號、形像而思惟。
(2). 參禪者把整句話的意念意涵意義先吸取了以後,然後用直觀的方式去看它,不要再用語言文字去推理。

相關文章

體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觀




地點:  福建泉州 大開元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